第二十四章 中德联合军事演习(1/2)
更新时间:2012-05-23
历史上李鸿章曾经访问过德国。据德国史料记载,李鸿章到德国访问,是汉堡商会主动邀请的,目的是想和中国多做生意。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
而且,因为李鸿章的到访,这也使包括德皇在内的德国政界也非常高兴,在德国,李鸿章受到了国王一般的礼遇。不过那些都是1896年的事情了。
现在可没有德国商会主动邀请李鸿章访问德国,而是李鸿章主动写信给德皇。
李鸿章的书信是通过汉堡商会以私人信件形式递交德皇的,所以这并不是代表大清国递交德国的国书。不过,李鸿章的信却让德皇以及德国政界人士兴奋异常。他们一致认为,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书,但其中蕴含了非常友好的信息。是两国正式递交国书前的一种试探。
特别是,李鸿章在信中透露有意与德国共同开发山东,增进两国交往,互通有无的意思后,简直令德皇感到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
德国是新兴列强,国力虽然日益强盛,但世界的经济主体依然是以英国为首的殖民经济类型,英法占据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殖民地,控制着殖民地的经济,而且德国与英法的关系始终不怎么友好,在英法的刻意压制下,德国的商品很难在世界各地流通。
商品不能外输,这严重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让德国的国力一直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市场需求几乎是无限的。一直以来,德国一直希望能把势力扩展到中国,而且德国也对此一直做着努力。不过,由于英国的遏制以及中国国内统治者并不太注重德国这个新兴列强,所以德国一直很难在中国有所作为。如果不是因为德国的军火在全世界都是最出名的,恐怕现在大清帝国都没有几个人知道德国这个国家。
身为中国国内最有势力的封疆大吏,手中掌握着中国最强大的兵力,同时又是德国军火最大的买家,德国是不可能不对李鸿章做详细的调查的。
不过由于李鸿章拥有一大堆的职称,而德国的翻译官不懂直隶总督之意,所以当德皇问及李鸿章在中国是什么样的官职时,翻译官便用了“副国王”这个词来形容李鸿章。
结果,德皇不光是高兴了,而且也更加重视了李鸿章的这封来信。
德国对于遥远的中国,并没有很强烈的殖民意识。加上他在帝国体系内,一直遭受排斥,所以在面对英法俄同盟的情况下,曾经试图筹备德中美同盟。虽然最后没有结果,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德国人对于中国的看重。
德国对于中国的好感、重视却一直没有被大清的统治者所重视。对于洋人,几乎所有的大清官员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所以德国对中国的百般拉拢、讨好一直就像是老鼠拉龟无处着手一般。
但现在,一封来自大清国“副国王”的友好信件来到了德国,进呈给伟大的德国皇帝陛下,邀请德国与中国共同开发中国山东,这也难怪德国的统治阶层一致乐观的认为这是中德全面合作的前奏。
尤其是李鸿章的信中提到:他将在山东的胶州湾建设一个海港,并沿着这个海港到济南建设一条铁路线,以海港为龙头,以铁路沿线和全山东腹地为龙身的经济带。
李鸿章的意思与德国一直谋划在中国扩张势力的战略简直不谋而合,德国在山东发展的基本理念概括的来说就是一城,一港,一路,一海洋的形式。
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贸易自由港与自由地;一个以铁路横向分布南北纵横连结的山东与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城市;一个有广大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城市。
互相都有合作的需求,而且双方发展的理念又是那么的相似,那么接下来,德国要做的就是对李鸿章的回应了。
因为一封信,整个德国的统治阶层一下子变得紧张忙碌起来。
德国皇帝是个极度重视面子的人,而德国的政界大臣精英们也一致认为应该用郑重的,诚恳的态度来向李鸿章表达他们对此事的重视。
于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会议讨论,最后德国皇帝终于拍板决定,派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力求在英国介入,试图阻挠之前与中国达成正式的合作关系。
而这个代表团的核心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亲王。
本来,为了表示对李鸿章以及中国的足够重视,德国上下一致属意由俾斯麦王爵担任这个代表团的团长。不过,由于在政治上威廉二世与俾斯麦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俾斯麦虽然很想见见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俾斯麦”的传奇人物,但他还是拒绝了。
于是,海因里希亲王便成为俾斯麦王爵的替代人踏上了中国之旅。
德国代表团阵容异常豪华庞大。首先海因里希亲王身份之尊贵自然不言而喻,足以代表德皇以及整个德国的意志。其次,除了海因里希亲王之外,德国政界、军界以及德国商界也派遣数量庞大的代表。林林总总加起来,这支德国代表团总人数已经达到600余人的规模。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国上下是多么期盼这次访问能够与中国建立紧密的联系,甚至是同盟的关系。
这样庞大的一个代表团自然瞒不过英法等列强,特别是英国对此的关注异常重视。
一直以来,英国由于自身的安全需要不断的挑拨欧洲各国长期对立,当一个国家开始强大起来,准备争夺欧洲霸权时,英国必然会联合其他国家共同遏制这个国家,这样的政策足足延续了几百年,几乎是每一次欧洲比较大的战争,其背后都有英国的身影。
自从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一举跃居欧洲军事第一强国后,为了防止德国威胁到自己,英国便千方百计的拉拢各国孤立德国。
所以,当得知德国不知道发什么疯突然派遣这样一支规模罕见的代表团时,不管是德国出于什么目的,哪怕是他们访问的是中国这个“弱小,落后”的国家,英国也充满了警惕。
相对于德国的热情,大清国内确实死水一滩,只顾自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丝毫不知道德国将要派遣代表团访问的事。甚至连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李鸿章也不知道德国的反应居然这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