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风起(三)(2/2)
驻守在青岛的是章高元的嵩武军,有五千人上下,而德国登陆的军队只有一千人,不过双方的战斗力很明显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很快,德国军队就打了嵩武军一个措手不及,五千嵩武军一触即溃,在章高元还没来得及聚集军队的时候就把他围困在总兵衙门内。
控制住整个青岛之后,提尔皮茨这才有时间细想今天发生的一切。
先是德国军舰遭受水雷袭击,接着清军炮台开炮攻击……这一切都说明是清军主动袭击德国舰队,但奇怪的是,现在中德两国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中国有什么理由来袭击德国舰队?如果中国真的想偷袭自己,那么事先必定要做周密的计划才能偷袭成功。
以有心算无心,凭借清军炮台覆盖整个德国舰队的条件,还有胶州湾同样停泊的三艘北洋海军炮艇,一定会打的德国舰队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甚至全军覆没也说不定。
可怪就怪在德国舰队前前后后只遭受了两枚水雷以及三发炮弹的袭击,反倒是“攻击的一方”被“被攻击一方”打了个措手不及。无论是德国军舰炮轰清军炮台,夺取清军炮舰,还是接管青岛的过程中,德国军队并没有遭受意想之中的抵抗。相反,清军的反应很奇快,他们似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战争之中,有些与德军熟悉的清国军队甚至在见到德国军队时还友好的打起了招呼。
正是因为察觉到事情的反常,提尔皮茨才没有命令德国军队进一步扩大战果,更没有下令德国舰队炮轰青岛。而是非常谨慎的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向德国驻华大使巴兰德做了详细汇报。事情重大,巴兰德当天就乘火车赶往青岛,准备处理这件令人梢头脑筋的事。
通过提尔皮茨的汇报,巴兰德也隐隐的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他有一些错觉,似乎青岛发生的事情与海因里希亲王遇刺是分不开的,不过,时间已经来不及让巴兰德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了。
3月12日,巴兰德收到了得知弟弟死讯的威廉二世的电报。威廉二世对弟弟的死非常痛心以及愤怒。他指示巴兰德必须必须向清朝政府施加压力,一定要调查出海因里希亲王的死因,如果真是清国人刺杀了海因里希,那么为了德国皇室的尊严,德国将毫不犹豫的惩罚中国,为海因里希的死复仇。
中德两国的关系,似乎将有盟友而转化为仇敌。
中德两国的关系因为海因里希遇刺而急剧下滑,当李鸿章赶到青岛时,他惊愕的发现,整个青岛已经在德国人的控制之下了,青岛原本有许多德国人,不过由于担心中德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战争,已经有不少德国人抛售了手中的财产,准备回德国,大部分正在建设的工厂,或者已经投产的工厂也因为德国人突然撤资而停止了生产建设,每一天的损失都十分巨大。
令李鸿章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至少德国人没有还跟他讲道理,如果换做英国的亲王死在中国,恐怕人家早就跟中国宣战了。
李鸿章与巴兰德会面之后,两人决定暂时搁置青岛中德两军冲突的问题,而是全力以赴追查海因里希亲王亲王遇刺的真相。
通过德国人对事故现场的侦查,以及对死者身上伤痕的研究,最终德国人确认,海因里希亲王确实是死于刺杀。
有人在桥墩下埋下了大量的炸药,等到专列经过大桥时引爆炸断桥梁致使列车跌落河道中,大部分的乘客被当场炸死,还有一部分乘客在试图逃离车厢的过程中被灌进来的河水淹死。还有一小部分人成功逃了出来,但却被岸边守候的刺客用钝器击打头部致死。从岸边没有来得及处理的脚印来看,这群刺客应该是十几人上下,最多不超过二十人。
可是查到这线索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个时代清朝官服的办事效率可想而知尽管当地官府异常配合,就是查不到这些刺客的下落,附近各个村庄也没有发现最近有可疑的人出没。于是调查人员又将目光瞄向了知道海因里希亲王具体行踪的人。
海因里希亲王的具体行踪只有很少数人知道,德方自然不会泄密,因为所有知道海因里希亲王具体行踪的人除了德国大使巴兰德,剩下的人都已经随着海因里希亲王一同遇害了。
于是,调查人员又将目光瞄向了知道海因里希亲王具体行踪的中方人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