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苏州(下)(1/2)
棣摇摇头,硬着头皮凑到木桌前。
“让一让,让一让,给我腾点位子出来……老板,给我来一碗。”
老板立马拿起一只“海碗”朝里放上一些已煮熟的鸭肠、鸭心、鸭和“小蛋黄”等“碎件”,然后再从傍边的水桶里撩起一勺已被切成半寸大小的块状鸭血块,沥去水滴放进锅中一边的清汤里烫煮。两、三分钟后,便将烫煮熟的鸭血块倒进“海碗”、再加上一勺锅内正吊着的滚热的鲜汤、撒上碧绿的葱花、浇上少许胡椒,然后端了过来。
这碗汤,翠绿的芫荽,晶莹的粉丝,沉浮的一些细碎的鸭、鸭肠、鸭肝,红的白的,让人一眼看去就立即被那种说不清的诱惑缠绕住了。
朱棣先挑了一块鸭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进了嘴便立即顺着喉咙滑了下去。又喝了口汤,舌尖便顿时沉浸在那浓厚的滋味里萦绕徘徊起来。
真是的,这些人怎么这么手巧啊?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也可以做得这般精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沉醉痴迷。
朱不怀好意地看了眼那个摊主,忍不住又动起了上次那种心思来……不过,现在还不急,回京时再捎上他也不迟。
朱却也不是吃独食的人,大块朵颐的同时吩咐道:“老板,再给我的伙计每人来一碗。”
摊贩一喜,忙不迭开始做鸭血汤。
君有赐,臣不得辞。
杨荣无可奈何地接过海碗。大约是因为鸭血汤地温度太烫地缘故吧。他捧着海碗一个劲地呲牙咧嘴。朱棣回过头看到杨荣这种窘境。便说:“你坐下吃吧。”
两条长凳上若是挤一挤。倒也还能再挤下三四个人。但杨荣又怎么敢和朱棣挤位子?只能含含糊糊地说道:“我还是站着吃吧。”
朱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就象下跪一样。若他吩咐免跪但大臣并不接受这种好意。朱向来不勉强地。
朱棣原本准备吃完鸭血汤便离开地。但杨荣等人还没吃完。总不能不等他们吃完就离开吧?
于是朱便无话找话地和摊贩老板说道:“老板地生意很不错嘛。”
老板笑眯眯地答道:“托您地福。还过得去。”
“怎么是托我的福呢?”朱棣一本正经地说道:“这玄妙观小吃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听说是宁王功劳……你们难道不感激宁王?”
他这话一说,不但心思最为灵动的杨荣,连张辅、马三保都是一惊。
前些时候曾经有言官弹劾宁王收买人心,其起因便是宁王提供太过廉价的饭菜。封建社会提倡富户设粥棚,但皇室宗亲做这种事却是一种忌讳―担心他们收买人心造反。
尽管宁王不是设粥棚赈济,但那饭菜的价格太低,而言官偏偏又是一种习惯于鸡蛋里面挑骨头地职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件事。
言官指责宁王沽名钓誉、收买人心,但是在朱看来那种低廉价格也很正常。普通人家一餐类似规格地饭菜需要十文成本,然而如果大规模采购其成本自然会降下来。只要具体的办事人员没有从中贪污,或者说贪不多,那么八文的价格应该说也是合理的。 []
所以,朱棣便下令让朱权将帐本交上来。一算之下,在不考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价格定为八文甚至还略有赢余。于是,朱便将那名言官痛斥了一番。
在外人看来,这自然是一副“兄友弟恭”地景象。然而只要不是傻子,谁会相信天家会有温馨的亲情?即便是宁王朱权自己也不会相信。要不然,为什么之前宁王一直都并不是特别贪图享乐,而朱一成为皇帝后他就主动要求跑到苏州去享福?还不是怕朱棣成天惦记着对他下黑手!
摊贩老板一脸奇怪地问道:“玄妙观小吃地生意兴隆是宁王的功劳?这是怎么说的?”
听到这样的答案,朱一脸笑眯眯的表情,连杨荣等人也放了心。朱自然不会费力去解释玄妙观小吃的兴起确实有宁王地功劳。本来话说到这里已是皆大欢喜,谁知摊贩老板又说了一句。
“若说要感激谁,我看还是应该感激一字并肩王。”见朱、杨荣、张辅、马三保全都眼都不眨地盯着自己,摊贩老板洋洋得意地说道:“一字并肩王手下的八府巡按四处巡察,现在衙役们谁都不敢勒索我们这些小商小贩了,都生怕被我们告到八府巡按那里去。”
听到这里,朱脸上地微笑一下子凝固了。
摊贩老板却没看出朱棣已经笑得很僵硬了,又意犹未尽地说道:“只可惜八府巡按平均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而且八府巡按手下的也人太少了……也没有固定地办事衙门”
八府巡按其实只是民间的说法,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巡按御史”。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察,而那些出巡各省的御史则称之为“巡按御史”。又由于巡按御史实际上是“代天子巡狩”,因此一字并肩王一系所派出的监察人员甚至连“巡按御史”也不是,而只是监察部刑局属下的“按察司官”――都宗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部刑局下属的“按察司官”自然更少,额定人数只有五名……摊贩老板说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都已经说多了。
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出巡许带书吏一
刷文卷,许带人吏两名;若应用监生,必须临时奏请差监生必须与巡按御史同行,不许相离。若是没有皇帝系与一字并肩王系的相互监督,无论是“巡按御史”或是“按察司官”出巡都不可能只带这么一点人。可一字并肩王一系派出地监督官员哪敢露出半点把柄?既然连名正言顺的“巡按御史”都顶多只能带三名随员,一字并肩王系的“按察司官”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让随员的名额超过三名。
不过,若说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的人手不够却也未必。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所巡之处,在职权范围内,如需调阅案卷,传问官吏,所在官吏不得推托。各级官吏对巡按御史“不得挟私沮坏,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问人数,敢无故占像不以发者,与犯人同罪。”按察司官的权力比巡按御史地位稍低,但同样可以调阅案卷、传问官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支使地方上的胥吏。
至于说没有固定的办事衙门,则是那位摊贩老板误解了。巡按御史按期周行所部各府州县,必须有固定的治所才能就便处理公务及饮食起居。因此,各府州县衙署附近皆建有察院公司,即“专为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出巡听理词讼、照刷文卷而设。”御史及按察司官留住处理公务时,地方官府必须派兵守护,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即使是地方行政长官,未经允许也不得擅自入内。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的巡视范围很大,并不拘泥于是一州一县,因此大体上总是流动办工――这也是摊贩老板误解八府巡按没有固定办事衙门地缘故。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而监察部刑局按察司额定官员只不过区区五名。朱怎么也想不到,无论是人数还是权威都更占优势地前提下,一字并肩王一系在民间居然比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好评。
朱棣强忍着沮丧,不耻下问道:“老板,当今皇上派遣御史、给事中分行天下,抚安军民、赈济灾民、考察吏政、复核和受理诉讼案件、考察政教民情、查勘农田水利及公共设施……你为什么会更感激一字并肩王呢?”
“当今皇上自然没得说,”摊贩老板憨憨一笑。“可那些为恶的胥吏更害怕一字并肩王派出的八府巡抚,而胥吏规矩了,我们的日子才过得更加舒坦……”
舒坦你妹!
朱棣谈兴全无,站起身来吩咐结帐。经过马三保身边时,朱棣却也没忘了吩咐他按上次那样办理。
朱习惯是每到一处先吃美食,接下来便是逛美景。
苏州四大名园中,唯留园目前尚未建立,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都已存在。而且古代苏州历史上风行建造私家园林,名园遍布,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后世苏州绝大部分私家园林都遭受了彻底或不彻底的破坏,幸存地园林极少,但在这种条件下尚且仍然是中国最为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如今苏州有着大量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私家园林,想来风景更佳。可朱现在却一点游玩的兴致都没有,而是一脸晦气地径直朝着宁王府而去。杨荣等人颤颤惊惊地蹑脚跟在后面,生怕朱棣将一腔邪火撒到自己身上。
城内本该禁止纵马飞奔的,可朱棣却不管不顾,上马后便一计马鞭,然后在城中飞奔起来,惊得道上行人纷纷避上。自穿越以来,朱还是第一次风驰电掣般地纵马狂奔,这时他才隐约体验到“速度”原来也有如此快人心脾的作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