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刘家港(1/2)
船出小码头之后一路都在近海巡游。(本章由转载發佈)目的地也不远,天气也很好——阳光明媚。整人大海上四处风帆点点。自隆庆开海之后虽然其他地方依然在实行禁海。但是实际上这种禁海已经越来越流于形式了。虽然现在由于突然出现的倭寇,所以朝庭当中又有严禁的声音传出。但是这些都不能挡住中国人冲向大海的脚步。
朝庭里的大官们争吵不休,但是现在这沿海地区还没有出现任何的变化。罗承续拿着一本俞大猷的《正气堂集》看得精精有味。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罗承续大量的看了俞大猷的兵书。突然发现这个在历史上名气没有戚继光大的优秀武将居然是一个海战的天材。在这个时代里居然就有:“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这样海战当中最为朴素的真理。而且他的许多军事思想都远超这个时代的武将。如他认为,“防倭以兵船为急”,“攻倭兵技,当以福船破之”。这就是对于海权的最最初步一种认识了。而这种认识在其他的名将身上却没有看到,是以罗承续一下子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惊喜。
这就是明代人。这就是后世被许多影视里传说不重视海权的明代人?
更让罗承续感到惊奇的是他给总督的禀帖中不说道:“窃意防倭,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于海(防),则倭患可以渐息。”
什么是人材?这就是人材。上面的话已经可以看出俞大猷对海军的重视和海军在海上作战及沿海地区作战的价值评估。虽然在后世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不得了的先进思想了。
而他还明白海军除去可以争夺制海权之外,还可以对陆军在沿海地区作战进行支持。并由此引伸出他对于陆军的思想。按照俞大猷的计划,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这个思想与后世的海军陆战队何其相象。在海边,这样优秀的军队有着更短的反应时间,能够依靠船只的机动力进行大规模的部署,并且以更小的消耗得到更大的战斗力。在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但是可惜的是俞大猷的全局眼光显然非常的短浅。他的思想放到中国的沿海地区必然是先进的思想,问题他却认为全国都能够实行。
从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俞大猷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明代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变化大,民族众多。又是农耕国家,国内道路系统落后(当时并不落后,当时全世界都这样。相对后世当然落后)。所以距离一但过远兵力投送就极为困难,后勤将成为战仗当中的恶梦。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举全国之力才出现北伐凶努的壮举。[ ]这样的情况下指望着少数高素质的军队守卫一个这样巨大而复杂的的国家是不现实的。因为除去后勤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古代问题、情报。因为情报传递速度的因为。使得军队不能离事发地点过远,这就使得军队得有相当的数量。不然精锐的士兵有了,但是防区过大一样无防御。因为等你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万一碰上明代后那些流寇,没有巨大的数量哪里能够对敌人形成包围呢?
也这是罗承续认为俞大猷的不足。
掩卷而思,罗承续发现俞大猷的建军思想却与商会的事实不谋而合。将来商会的浅在敌人都是在一些海陆交接的地区。而商会目前最少的就是人力资源。不可能组建大量军队。少而粗能够快速反应的小军队才是商会将来的选择,所以罗承续觉得自己应当可以从戚继光的身上学习他练兵的形。而从俞大猷的身上学习他练兵的神。
……
“二公子。二公子!”
“啊,啊……什么事”想到激动的地方罗承续突然发现有人叫他。回过头来一看原来是徐闻达。
“是闻达啊。何事。”
“小人见二公子在此发呆,所以叫醒二公子。”这个孩子是罗承续的小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也深得罗承续的喜爱。所以平时与罗承续的隔阂比较小,至于其他的孩子都是十分怕罗承续的。其实道不是罗承续很严或是很会骂人。而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压抑的。虽然罗承续大量使用启发式教育,并且时常与这些孩子们开玩笑。但是这都没有用。
孩子觉得罗承续与他们根本不是一类人。比起罗承续的外表,他们更觉得罗承续是一个大人(事实也是如此)。加上商会里罗承续说一不二。时间一长孩子们自然就对罗承续由敬变畏了。
“呵呵,闻达,此次北上可是要去检查你工作的成果如何哦。你不担心?”
“有何需要担心的。我乃二公子的弟子,若是工作不行,二公子你这师傅也有责任吧。”
“强词夺理。”罗承续笑着刮着他的鼻子:“我倒是问你。你的报告里只提到曰此地之苏州府船厂累年来多为国造大型粮船战船无数。我也未知你有否了解其中工匠之水平如何。就匆匆与你过来。你现在说说其中工匠水平如何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