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通史 > 41

41(1/2)

目录
好书推荐: 改造出来的神 火爆妖夫:女王夫管炎 赤脚医生 我的老婆是财神 陆夫人马甲藏不住了 星月幻界 打造和谐大宋 至尊狂魔 隋唐英雄芳名谱 至尊嚣妃:情挑冷面邪君

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又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1把浙学作为主要靶子来批判甚至把浙学放在禅学之上来攻击可以看出朱熹思想实质。

此外还继续与6九渊辩“太极”、“无极”诸问题等。

在这一阶段朱熹写成《易学启蒙》、《周易本义》;修订刊刻《诗集传》。特别是在淳熙十六年(1189)序定《四书集注》次年刊刻于漳州这标志着朱学思想体系的成熟。

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58岁除江南西路提提点刑狱公事。

淳熙十五年朱熹上封事奏事延和殿说今日之“大本”在正皇帝之心。天下有“急务”者六:即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次日除主管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朱熹力辞除秘阁修撰奉外祠。

淳熙十六年(1189)八月朱熹除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以疾辞十一月除知漳州。次年即光宗绍熙元年(119o)至漳州。在漳州任上奏除无名之赋7oo万减经总制钱4oo万。他欲方量土地行经界法为土豪及在朝权势者所沮。后以子丧请祠。绍熙四年(1193)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绍熙五年四月去长沙上任。在任数月用镇压安抚手段平息少数民族起义。重建岳麓书院明教化四方学者毕至。在抑豪民严武备诸多方面有政绩。三、从宁宗庆元元年(1195)至六年(12oo)朱熹去世朱学进一步完善同时朱学内又孕育嬗变的因素。

宁宗即位除朱熹焕章阁待制、侍讲。但朱熹在朝不过46日即被排挤出朝。朱熹回建阳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继续他的讲学与著述事业。

庆元二年韩侂胄禁理学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庆元党禁立《伪学逆党籍)籍“伪学”赵汝愚、朱熹、吕祖泰、蔡元定等59人。朱熹的门人“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朱)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谴生徒者笑而不答”1。在学术上他写成《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韩文考异》以及《周易参同契考异》;修改整理《资治通鉴纲目》等。所有这些都标志朱熹学术进一步深化但朱学在文献学上注意训诂章句以及博采的特点也显示出来了。

庆元六年(12oo)三月初九这位一代学术大师在凄凉中辞世。临终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尽管朝中禁道学很严厉但一些门人学者还是不顾禁忌奔赴建阳。十一月蔡沈、黄榦主丧葬事参加会葬者近千人。朱熹力图使经学、史学、子学及文学融入理学中去而且他也确实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学术体系缕析理学的渊源及传授学脉。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编纂的有《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庆元党禁解除后朱学地位不断上升。经真德秀、魏了翁的努力朱学终于上升到统治的地位。陈淳、黄榦、蔡元定等门人护师门在一些方面展了朱熹的学术。由黄榦1《朱子语类》卷123。

1《宋史》卷429《朱熹传》。

而金华四先生(即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及黄震在闽、浙、赣一带传播朱学、修正朱学、展朱学。到了南宋末期朱6水火朱6合流又相互出入其弊则是6学流于禅而朱学流于训诂。

朱熹的天理论朱熹继承、展了程颐的天理论并且构成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朱子语类》卷一开篇集中表述了朱熹对理的看法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育万物。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有人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朱熹回答说: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是是气;也须有先后。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盖一治必又一乱一乱必又治。15oooo528_1793_o从上面几段语录可以看出朱熹的天理论、理气论的要点:一宇宙的本原是“理”。天地万物包括社会上的人都是“理”的体现。二理在世界之先存在理在气先。理是不生不灭而气有生有灭。三社会的变动是一种气运循环而且是盛衰的循环。这就建立理本论的哲学体系。四理一分殊。他特别肯定程颐的观点也吸收周敦颐、张载的说法。在《论语集注》中朱熹说:至诚无息者道之全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这是论说全体与个别、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另外朱熹吸收了张载《正蒙》的观点与邵雍的《皇极经世》中的思想进而论说五行阴阳之理说:“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为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

朱熹的宇宙观、运动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都统一在理学的体系中。

不仅继承、展了程颐的思想同时也融合理学各家的思想。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15oooo528_1794_o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这是先验的认识论。

朱熹的历史观是理气论的历史观。他以“理”作为划分历史阶段、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标准。三代是天理流行汉唐以后是人欲横流。天理存在但不过是暗合。这种观点为陈亮所批驳。此外在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学说等各个方面朱熹都贯穿了他的理气说。

第二节6九渊6九渊(1139—1193)字子静为南宋心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人。

五代末年先祖避难至抚州金溪(今属江西)居延福乡之青田。6氏为一方宗族大姓迁至江西后二百年间合族数千人聚居族规严密。父6贺字道乡究心典籍重践履躬行在州里颇有声望。时家道中衰没有田产一门之衣食皆仰仗药肆供给。

九渊兄弟六人九渊最幼。大哥九思字子强;二哥九叙字子仪。三哥九皋字子昭力学成名是为庸斋先生。四哥九韶字子美与朱熹论学辩《太极图说》这是理学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子美在梭山与学者讲学称为梭山先生。五哥九龄字子寿登进士第因斋名为“复”称为复斋先生。

九渊在应山讲学改应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称为象山先生。他同子寿齐名时人称为“二6”先生。也有的将梭山列入称为江西“三6”。他们兄弟自相师友讲学授徒及门受业者数千在东南有相当大的影响。三6对心学的形成都有贡献“三6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1。其中6九渊成就最大。

读书有觉6九渊在绍兴三十二年(1164)23岁以前是他青少年求学时期。

6九渊5岁入学读书这是启蒙学习。他自己说:某七岁读书十三志古人之学亦时习举子之文不好也。二十四以书见先达李公今经略广西者。书辞才百余言而李公嘉之。是岁实今天子新即位颁科诏而某独殊无应书之意李公以为不可。乃以向为举子业云李公亦谓为能其秋竟就试中选。25oooo528_1795_1这是他把自己入仕途之前的生活所作粗线条的介绍。7岁读书9岁能属文。所谓13岁志古人之学是这一年他思考出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进而体悟出宇宙便是吾心等一系列认识。

6九渊自小不爱嬉戏静重如成人他的求学一个重要特点是“读书有觉”。先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他遇不明白的事要问个原委究竟。4岁时就询问天地何所穷际因为没有得到回答深思以至于忘寝食。他提倡读书不能满足记诵“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1。又说:“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2生活中事事物物他都能体察出一种道理来。三哥6九韶说:“子静弟高明自幼已不同遇事逐物皆有省。尝闻鼓声振动窗棂亦豁然有觉。其进学每如此。”3其次这又是一种批判的精神。6九渊读书很刻苦在“实勤考索”的基础上又主张读书要有疑认为有疑方有觉有疑方有进。他五哥6九龄读《论语》问九渊对其中《有子》一章有什么看法。九渊认为这一章是有子的话不是孔子的言论。6九龄说有子是孔子的主要门人不可轻议。但6九渊却不以为然对这位贤人进行批评说:“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1《宋元学案序录》。

1《6九渊集》卷36《年谱》。

2《6九渊集》卷35《语录下》。

3《年谱》。

他对前人的学术和对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关于宇宙的认识关于二程的评价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意义的估定以及对荆公新学的认识等有他自己的见解。在理学一些重大的问题上与朱熹的认识分歧更是明显。

6九渊主张为学当先明本心但不应当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傅兆文在《序》中说到6氏家学时有一句话说:“真所谓本诸心而见之躬行之实者”。所以重践履也是九渊“读书有觉”的一个落脚点。16岁时象山读三国、六朝史又知悉靖康年间北宋社稷覆亡的历史“乃剪去指爪学弓马”。他并不看重科举只是把作场屋之文当成是“直写胸襟”、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方式。

6九渊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朱学相对立但6九渊在学术上主张不要“护门户”说:“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此尤鄙陋。”1朱、6辩异同他们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学术上相互服膺。这与后来朱6门人相互水火不一样。

聚徒讲学6九渊从24至54岁的近3o年中主要活动是建立心学体系、传播心学理论从而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学派。在政治舞台上他作过地方官也有政绩但与他在学术上的建树相比只占次要的。“立朝仅丞、匠、监旋即奉祠以归。惠政所加止荆门小垒而已”2绍兴三十二年(1162)秋试以《周礼》乡举6九渊应试开始进入仕途的奋斗。是年丁父忧。孝宗乾道七年(1171)以《易经》再次乡举。次年6九渊34岁春试南宫赐同进士出身。淳熙元年(1174)授右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淳熙四年丁继母忧。六年服除授建宁府崇安县主簿。九年除国子正是年秋赴国学。冬迁敕令所删定官。淳熙十一年(1184)在敕局祚德庙为献官向孝宗上言提出改革主张。淳熙十三年(1186)除将作监丞不久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这是一个闲职。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光宗继位朝廷诏6九渊知荆门军。光宗绍熙二年(1191)去荆门赴任。6九渊在荆门军任上颇有一番作为。在军事上严边防筑城池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在政治上改革一些弊政;在经济上采取措施救灾度荒;在教育上修郡学亲为诸生讲学。荆门一方经他一番整顿风俗一变。周必大称“荆门之政如古循吏”。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6九渊病卒。

在这3o年中6九渊聚徒讲学对6氏心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乾道八年在试进士时他所作《天地之性人为贵》为考官吕祖谦、赵汝愚赏识。吕祖谦说:“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6子静也。”中进士后声名大振都中诸贤从游学者络绎前来求教以至4o多天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在经浙江富阳回江西时杨简等一批学人从游问学。回乡在槐堂授徒论道论涵养德性诲人为学当“辨志”;先后得朱桴、傅梦泉一批学者傅氏也是6九渊最欣赏的门人。淳熙十年6九渊在国学讲《春秋》如居家1《6九渊集》卷34《语录上》2《6九渊集》卷33《覆谥》。

教授诸生感良多。后来江西与浙东成为6学门人集中的地方。江西以傅梦泉、邓约礼与傅子云为主要人物是为“槐堂诸儒”;浙东以杨简、袁燮、舒磷与沈涣为代表这四个人被称为“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淳熙十四年6九渊在贵溪应天山讲学。他嫌应天山与佛教徒有瓜葛根据山形改名为“象山”。自称为“象山居士”又称“象山翁”。1这在6九渊心学的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每诣城邑环坐二三百人至不能容。结茅象山学徒复大集。居山五年来见者案籍数千人”1。6九渊讲论终日不倦有一段文字描述其讲学的盛况: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鸣鼓则乘山荞至。会揖升讲坐容色粹然精神炯然。学者又以一小牌书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观此以坐少亦不下数十百齐肃无哗。诲以收敛精神间举经语为证。音吐清响听者无不感动起兴起平居或观书或抚琴。佳天气则徐步观瀑至高诵经训歌楚辞及古诗文雍容自适。虽盛暑衣冠必整肃望之如神。诸生登方丈请晦和气可掬随其人有所开或教以涵养或晓以读书之方未尝及闲话亦未尝令看先儒语录。25oooo528_1799_1讲学的盛况、讲学的方法、风格及特点在这一段文字中说得很清楚。

通过6九渊的讲学在他的周围聚集人数众多的信仰者形成一个学派。他不重视著述“不立文字”。有人劝6九渊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3(他的大儿子编成的《象山先生全集》大多数是6氏的书信与讲学的言论。经过后人不断的增益又收进《年谱》等材料198o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点校本《6九渊集》计36卷。)因此讲学在6氏的学术体系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学作为一个学派又是在同其他学派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的过程中形成展起来的。6九渊与朱熹争论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术文化的展上是一件大事。朱6之争一次是淳熙二年鹅湖之会的为学之方的争议一次是淳熙十五年的“无极”“太极”之辩。

在鹅湖之会之前朱6矛盾已经出现。吕祖谦于淳熙二年去武夷访朱熹住一个多月朱熹送吕祖谦到江西信州鹅湖。为调和朱6分歧祖谦约朱熹与6九寿、九渊兄弟相会。6九龄子寿、6九渊子静自金溪来。除二6外还有刘子澄及“江浙诸友”。1吕祖谦知道6与朱议论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鹅湖之会的情况据6九渊的回忆朱6相会展开辩论“至晚方罢”。次日九渊请他哥哥先说6子寿将准备好的一诗朗诵出来: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6沉。

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子寿才读了四句朱熹对祖谦说:子寿早已上子静的船了。诵完诗6九渊说在途中也和了家兄一诗:1《6九渊集》卷13《与朱子渊二》。

1《宋元学案》卷58《象山学案》。

3《宋史》卷434《6九渊传》。

1《吕东莱文集·本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诗还没有读完朱熹面色很不好看。当读完后两句:“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1朱熹老大不愉快于是各自休息。次日朱6再辩论难往复持续数日。吕祖谦虚心相听。三年以后当6子寿来访朱熹和诗:德业流风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携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朱熹的意思是为学应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于约。二6的意思是先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6九渊在诗中讥朱熹的为学之方是繁琐是“支离”;朱熹认为6九渊是不信古今的“无言”空疏之学。

还有朱6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关于这两者的差别朱熹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两人也都意识到两者不能去其一但侧重点与进德的次序不一样按黄宗羲的话来说是6以“尊德性为宗”朱以“道问学为主”。6主张明本心“先立乎其大”;朱认为“格物穷理”则吾知自致。

淳熙十五年前后又有无极、太极之辩。开始是梭山先生6九韶(子美)与朱氏辩“无极而太极”这一句认为“太极”上面又加“无极”二字与周敦颐的《通书》不一样;二程也没有说过“无极”。《太极图说》的“无极而太极”来自陈抟(希夷)是老氏之学。朱熹“大谓不然”。6九渊站在他哥哥6九韶一边支持梭山把这场辩论进行下去。由此又涉及到对“极”、“中”、“一”等概念、范畴的辩论。

朱6之争一方面使道学与心学的基本分歧明朗化划清界限形成学派。

同时二人在相互论难中又促进思考推动自身学派的展。鹅湖之会在淳熙二年(1175)六年后也就是淳熙八年(1181)6九渊去南康拜访朱熹时朱熹为南康守他请九渊登白鹿洞书院为诸生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九渊的阐为朱熹大加赞赏。太极无极之辩以后朱熹要门人同志“兼取两家之长不轻相诋毁”。

程颐理学到了南宋虽然没有成为学术上的宗主但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朱熹成了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没有脱离传注章句的路数其正心诚意一套说教在南宋社稷面临覆亡时很难奏效。朱学在当时的命运并不好。6学把理又归之于心以它的“简易”心学在讲学与争论中展了自己。朱学、6学再加上吕学成为南宋学术思想中鼎足而三的主要学术流派。

心学理论6九渊的心学理论没有脱离“理”的教条他认为“理”充塞于天地中说:“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1又说:“塞1鹅湖之会事各种记载略有不同诗句文字个别地方亦有不同。此依《6九渊集》卷34、卷36《年谱》。1《6九渊集》卷11《与吴子嗣八》。

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2他由“理”论说“势”但理是根本势是从属这就是他的“理主势宾”的观点:“窃谓理势二字当辨宾主。天下何尝无势势出于理则理为之主势为之宾。”16九渊也说“道”认为“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就这些方面来说6九渊与朱熹不存在分歧。

但6九渊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这才是根本。他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25oooo528_18o3_16九渊认定“心”与“理”不能分二根本是“心”这就是他的心学的实质。6九渊说:“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3明朝王阳明说得直截明白:“圣人之学心学也。”“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6九渊的心学与孟子的心学思想相通成了“真有以接孟氏之传”的传人。4在认识论上6九渊的明本心与他的心本体说论一致。朱6的一系列分歧诸如为学之方上的争论;“尊德心”与“道问学”的辩论;无极、太极之辩也都反映出他们在哲学根本观点上的差别。但两人学术的实质、学术的意义在维系封建等级统治的作用上没有根本的差别。这就是黄宗羲说的:“二先生同植纲同扶名教同宗孔孟。”“二先生之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16九渊的学术思想为明代王守仁所继承展成为6王学派。

第三节吕祖谦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曾祖吕好问(1o64—1131)字舜徒南宋初年“以恩封东莱郡侯”2始定居婺州金华(今属浙江)。当时学人多称其伯祖吕本中(1o84—1145字居仁)为“东莱先生”吕祖谦则称为“小东莱先生”。到了后世一般均称吕祖谦为“东莱先生”了。

家世显赫家学深厚吕祖谦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吕蒙正字圣功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第一;七世祖吕夷简(979—1o44)字坦夫真宗咸平三年(1ooo)进士;六世祖吕公弼(1oo7—1o73)字宝臣、吕公著(1o18—1o89)字晦叔均以荫入仕分别赐进士出身和登进士第。以上诸吕皆曾入朝为宰相。2《6九渊集》卷12《与赵咏道四》。

1《6九渊集》卷12《与刘伯协》。

3《6九渊集》卷1《与曾宅之》。

4《6九渊集·附录》。

1《宋元学案》卷58《象山学案》。

2《宋史》卷362《吕好问传》。

五世祖吕希哲(1o39—1116字原明)自其以下包括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祖父吕弸中、父亲吕大器等皆为朝廷命官。如此一代一代连续不断地在朝为官在宋以前和以后的历朝中不多见。

吕氏家族除官位显赫外学业上也颇有建树清人王梓材在校订《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所加按语说:谢山《札记》:“吕正献公家登学案者七世十七人。”考正献子希哲、希纯为安定(按指胡瑗)门人而希哲自为《荥阳学案》。荥阳子切问亦见学案。又和问、广问及从子稽中、坚中、弸中别见《和靖(按指尹焞)学案》。荥阳孙本中及从子大器、大伦、大猷、大同为《紫微学案》。紫微之从孙祖谦、祖俭、祖泰又别为《东莱学案》。共十七人凡七世。然荥阳长子好问与弟切问历从当世贤士大夫游以启紫微不能不为之立传也。足见吕氏家学之深厚。全祖望(谢山)的计算尚不准确吕氏家族当入学案的七世尚不止17人。所以《宋史》吕祖谦传说:“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1少时科试壮齿隐忧吕祖谦在《除馆职谢政府启》中对自己作了如下概括:“自其少时既夺移于科试及乎壮齿又堙废于隐忧竟失全功徒怜初志。”2这是颇合实际情况的。

吕祖谦儿时随父亲在福建任所他先从师于林之奇后随父至临安又从师于汪应辰和胡宪。林之奇字少颖一字拙斋学者称三山先生是吕祖谦伯祖吕本中的门弟子。据《宋元学案》称吕本中“教之以广大为心以践履为实称高弟”1。从这个意义上说吕祖谦又成了他伯祖吕本中的再传弟子足见其在学业上受其伯祖影响最深。汪应辰本名汪洋18岁成进士因高宗览其应对颇为赏识赐名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学者称玉山先生。他受知于赵鼎也颇得胡安国、吕本中的赏识。据《宋元学案》称:“先生于学博综诸家。”2这对吕祖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胡宪字原仲是著名学者胡安国的侄子从胡安国学因居住在籍溪故自号籍溪先生。“先生质本恬淡而培养深固。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望之枵然如槁木之枝而即之温然。虽当仓卒不见其有疾言遽色。人或犯之未尝校也。”3这些个人修养亦对吕祖谦有很大影响。

吕祖谦早年因祖父吕弸中的致仕恩补为将仕郎绍兴二十七年(1157)改为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绍兴三十一年(1161)为右迪功郎授严州桐庐县尉主管学事。这时他才25岁。但吕祖谦并未看重这些官职他甚至并没有去上任4而一心要走科举入仕的道路。

孝宗隆兴元年(1163)吕祖谦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这年四月先考1《宋史》卷434《吕祖谦传》。

2《东莱吕太史集》卷4。

1《宋元学案》卷36《紫微门人》。

2《宋元学案》卷46《玉山学案》。

3《宋元学案》卷43《刘胡诸儒学案》。

4见《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吕祖俭《圹记》:“以祖致仕恩补将仕郎监潭州南岳庙、严州桐庐县尉未上。”

中博学宏词科接着又中进士。孝宗特下诏“减二年磨勘堂除差遣”1。史臣在这里还特别注明:“祖谦既中选赐同进士出身相继放进士榜又登上第故有是命。”2吕祖谦由此而特授左从政郎改差南外敦宗院宗学教授。其制词说:“尔两科皆优选宜有以旌其能资叙升是亦常典可特授左从政郎差遣如故。”3看来仕宦的生涯已向吕祖谦展开了坦途但他的命运不济实际上他所谓的“隐忧”也随之到来了。

就在吕祖谦连中两科的前一年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他的妻子韩氏去世所生男亦夭折。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他的母亲去世归葬婺州。由于为母亲守丧他只得以教授学子为业。乾道五年(1169)他再娶韩氏(为原配之妹)并到严州任所。乾道六年(117o)他升任太学博士并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次年(1171)五月第二任妻子韩氏又去世所生女亦夭折在精神上给吕祖谦带来了极大痛苦。接着乾道八年(1172)父亲因病告归并以这年二月去世。在守丧的三年中他仍以教授学子和著述为事。淳熙三年(1176)守丧期满因李焘的推荐升任秘书省秘书郎并兼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这一年正4o岁。这时他已疾病缠身。淳熙四年(1177)又娶芮氏为妻淳熙六年(1179)七月二十八日其妻芮氏又去世这一年他42岁。越二年淳熙八年(1181)七月二十九日他也病故享年44岁。

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尽管吕祖谦一生屡遭不幸但在学业上体现的那种宽宏函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仍使他独树一帜成为南宋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

清代学者全祖望在校补《宋元学案》的过程中很能现吕祖谦为学的特点他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6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6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1他还说:“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类以渐纪其偏宰相之量也。”2这确是吕祖谦的风格和为学特点而表现这一风格和为学特点的莫过于他促成了朱、6的“鹅湖之会”。

所谓“鹅湖之会”是指以朱熹为和以6九渊为的两个针锋相对的学派于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辩论会这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聚会为时三天于当年六月八日结束。《象山全集》所附《年谱》引有6九渊门人朱亨道的一段话:“鹅湖讲道切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6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其意甚善伯恭盖有志于此。语自得则未也。”3吕祖谦自己亦曾回忆此事说:“某留建宁凡两月余复同朱元晦至鹅湖与二6及刘子澄诸公相聚切1《宋会要辑稿》选举12之15。

2《宋会要辑稿》选举12之15。

3《东莱吕太史集》附录《年谱》。

1《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

2同上。

3《象山全集》卷36《年谱》淳熙二年引文。

磋甚觉有益。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耳。”4一个“就实入细”一个“欠开阔耳”一褒一贬判然分明。足见就总体来说吕祖谦是倾向于朱熹而对6九渊是有所批评的。吕祖谦十分注意读史。朱熹对吕学有所评述。一次门人黄义刚向老师“问东莱之学”。朱熹便回答他:“伯恭于史分外子细于经却不甚理会。”1又一次朱熹问他的门弟子吴必大:“向见伯恭有何说?”必大回答:“吕丈劝令看史。”朱熹对此很不满意议论说:“他此意便是不可晓!某寻常非特不敢劝学者看史亦不敢劝学者看经。只《语》、《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学》。伯恭动劝人看《左传》、迁《史》令子约诸人抬得司马迁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2这里朱熹的意见显然十分偏颇既不劝学者读史也不劝学者看经甚至连《论语》、《孟子》“也不敢便叫他看”而只令“看《大学》”一种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己之见并没有什么十足的道理可言。

吕祖谦既重视读史他劝人看《左传》、读《史记》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吕祖谦十分重视通史他留下的未竟史著《大事记》12卷(通释3卷解题12卷)就是一部本拟“起春秋后讫于五代”的编年体通史。3可惜天不假年他只写到汉武帝征和三年便去世了。不过从他留下的这部分书看这是一部严谨的史著连对吕祖谦教人读史颇有微词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认“其书甚妙考订得子细”4。这部书每个事目都注明出典如周敬王四十一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便注明:“以鲁史、《左传》修。”每条都如此一丝不苟。本书另附通释3卷解题12卷。吕祖谦说:“《大事记》者列其事之目而已无所褒贬抑扬也。熟复乎通释之所载则其统纪可考矣。解题盖为始学者设所载皆职分之所当知非事杂博、求新奇出于人之所不知也凡所记大事无待笺注者更不解题。”1可见解题就是笺注读这一条应当掌握的知识。仍以上条“孔子卒”为例解题说:“鲁史、《左传》皆书己丑。杜预曰四月十八日乙丑无己丑;己丑五月十二日日月必有误。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至是年七十三。”这的确都是“职分之所当知”的事。而通释则正如陈振孙所说是“经典纲要孔孟格言以及历代名儒大议论”2。“学者考通释之纲玩解题之旨斯得先生次辑之意云”3。

吕祖谦于读史极下功夫有《十七史详节》273卷传世。诚如清代四库馆臣所说:其书“所录大抵随时节钞不必尽出精要”4。看来这是吕祖谦读史时随手抄出的具有选本性质故得流传。

另一较有影响的史著是《东莱博议》又称《左氏博议》虽是“为诸4《东莱太史别集》卷1o《尺牍四·与陈同甫》。

1《朱子语类》卷122《吕伯恭》。

2《朱子语类》卷122《吕伯恭》。

3引文见吕祖谦《大事记原序》。

4《朱子语类》卷122《吕伯恭》。

1《大事记解题》卷1《周敬王三十九年庚申》条。

2《直斋书录解题》卷4。

3李大存:《大事记后序》。

4《四库总目》卷65《史部·史钞类存目》生课试之作”5却多有吕祖谦的真知灼见。全书共4卷选《左传》文66篇分析透彻议论明达不少地方阐了他卓越的史学思想。如在《曹刿谏观社》一文吕祖谦便盛赞了史官的直笔。他说:“当是时人君之言动史官未有不书者。为君者视以为当然而不怒为史者视以为当然而不疑此三代之遗直也。其后管仲之戒齐桓也曰作而不记非盛德也。管仲之所言虽是而已开作而不记之端也。又其后周王之私犒晋使也曰非礼也勿籍。周王之所举已非而且显然戒史官以勿籍矣。然一时之史官世守其职公议虽废于上而犹明于下。以崔杼之弑齐君史官直书其恶杀三人而书者踵至。身可杀而笔不可夺鈇钺有敝笔锋益强。威加一国而莫能增损汗简之半辞终使君臣之分、天高地下再明于世是果谁之功哉!”又说:“使其阿谀畏怯君举不书简编失实无所考信则仲尼虽欲作《春秋》以示万世将何所据乎?无车则造父不能御无弓则后羿不能射无城则墨翟不能守。大矣哉史官之功也!”1这种对古代史官的高度评论在理学大盛的南宋可谓不同凡响反映了吕祖谦重视史学、重视文献有征的求实精神。

吕祖谦在任史官时曾参与编修《徽宗皇帝实录》2oo卷又曾奉旨校正《圣宋文海》这就是由他重新编选的《宋文鉴》。这部书共15o卷所涉诗文集8oo余家。其书“断自中兴以前”2保存了北宋大量的诗文。吕祖谦曾对他的侄子吕乔年说:“国初文人尚少故所取稍宽。仁庙以后文士辈出故所取稍严如欧阳公、司马公、苏内翰、黄门诸公之文俱自成一家以文传世今姑择其尤者以备篇帙。或其人有闻于时而其文不为后进所诵习如李公择、孙莘老、李泰伯之类亦搜求其文以存其姓氏使不湮没。或其尝仕于朝不为清议所予而其文自亦有可观如吕惠卿之类亦取其不悖于理者而不以人废言。”3都可见吕祖谦在选文时的良苦用心。此书初成朱熹并无赞辞但晚年经过仔细研读却说:“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其所载奏议皆系一代政治之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中变之意思尽在其间读者着眼便见。”1足见本书的编选是极有功力的。吕祖谦还有不少著述如《古周易》1卷、《书说》3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传说》2o卷、《春秋左氏续说》12卷、《东汉精华》14卷、《丽泽论说集录》1o卷、《历代制度详说》12卷、《古文关键》2卷等皆已收入《四库全书》另还有《东莱集》4o卷传世。

吕祖谦关心朝中大事极力主张抗金。他曾上书说:“恢复大事也规模当定方略当审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确指经画之实孰先孰后使尝试侥幸之说不敢陈于前。”2他对南渡之后5o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的情况极为担忧3希望能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其用意显然是十分深刻的。可惜吕祖谦在从政的18年间屡被他所说的“隐忧”所困未能充分挥他的5《东莱博议·自序》。

1《东莱博议》卷2。

2周必大:《皇朝文鉴序》。

3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见中华书局版《宋文鉴》附录一。1吕乔年:《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见中华书局版《宋文鉴》附录一。2《宋史》卷434《吕祖谦传》。

3《宋史》卷434《吕祖谦传》。

才干实在令人叹惋。

第五十四章陈亮叶適第一节陈亮“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慕诸葛亮之为人故改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祖父陈益少年以“志气自豪”从事科举不得意。晚年“自放于杯酒间酒酣歌呼遇客不问其谁氏必尽醉乃止。然其孝友慈爱明敏有胆决”1。父亲陈次尹默默无闻。教育陈亮的任务落在祖父母身上。祖父的学识与豪侠之风对陈亮产生了影响。

陈亮青少年时代就不同凡响“为人才气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2。十岁时面对南北对峙、山河破碎的现实读史书生出无限感触“余年十矣而胸中多事已如此宜其不平也”3。他写出了《酌古论》表达自己“经略四方之志”。绍兴末年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婺州知州周葵得到陈亮的史论文字颇为赞赏就同他讨论、商榷。陈亮直抒胸臆阐自己对历史、对时局的见解。周葵称道陈亮必为“他日之国士”待为坐上宾1。

宋孝宗即位周葵为兵部侍郎兼侍讲改同知贡举兼户部侍郎。隆兴元年(1163)六月自兵部侍郎兼侍讲迁左中大夫除参知政事;次年十一月罢参政2。时陈亮在临安周葵极为器重。陈亮因为有周葵这一层关系得以与一时名流俊彦结交畅述自己的见解。周葵又亲为陈亮讲授《大学》、《中庸》并说“读此可精性命之说。”《宋史·陈亮传》称陈亮“遂受而尽心焉。”这不完全是事实。因为周葵在政治上“晚虽不附秦桧而与龚茂良皆主和议”。就这点说陈亮与他相左“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持不可”。就学术倾向上说周葵“平生学问不泥传注”这与陈亮又有近似的地方。

周葵的参知政事被罢以后陈亮也回乡里。不久母亲去世。在服母丧期间父亲因家僮杀人被捕入狱。接着是祖父母相继辞世。父亲在丞相叶衡等人的帮助下得以出狱。

乾道四年(1168)陈亮参加婺州的乡试列榜入太学。次年参加礼部试未中。退而上《中兴五论》书入不报。于是退而修学于家“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汉魏晋唐长短之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察而知也”3。陈亮在乡里力学著书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陈亮至临安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又过了十年即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在考察京口、建业以后又至临安第三次上书这就是《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1《陈亮集(增订本)》(邓广铭点校)卷35《先祖府君墓志铭》。

2《宋史》卷436《陈亮传》。

3《陈亮集》卷5《酌古论序桑维翰》。

1参《宋史》卷385《周葵传》。

2参《宋史》卷385《周葵传》及卷213《宰辅表四》。

3《陈亮集》卷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从作《酌古论》、作《中兴五论》到多次上孝宗皇帝书以及其间在淳熙十一年(1184)至十三年(1186)与朱熹往复辨“皇帝王霸”这些标志陈亮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走向成熟。

陈亮作《酌古论》所论历史人物有:汉光武帝、曹操、孙权、刘备以及诸葛亮、吕蒙、邓艾、羊祜、苻坚、韩信、薛公等。他的史论以史为鉴寄寓自己的兴邦之志:“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1《中兴五论》包括《中兴论》、《论开诚之道》、《论执要之道》、《论励臣之道》与《论正体之道》。这五论言中兴事之大端明经略四方之志。如果说《酌古论》重在论史、论古;那么《中兴五论》则是重在言今由史而求中兴之道。

淳熙五年上孝宗皇帝三书与淳熙十五年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主要是论说南宋的中兴与金的衰变是必然;论说不可长久偏安也是必然;论恢复大计与京口、金陵形胜险要批评朝政指斥君王之苟且说:“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他这样分析:“陛下励志复仇有大功于社稷笃意恤民有大德于天下。而卒不免笼络小儒驱委庸人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此臣之所以不胜忠愤而斋沐裁书”(《第二书》)。说太祖、太宗开创的宋朝“立百五、六十年太平之基至于今日而不思所以变通之道则维持之具穷矣”(《第三书》)。又说朝廷在用人方面是“朝得一士而暮以当路不便而逐;心知为庸人而外以人言不至而留。泯其喜怒哀乐杂其是非好恶而有依违以为仁戒喻以为义牢笼以为礼关防以为智。陛下聪明自天英武盖世而何事出此哉”(《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陈亮上书孝宗皇帝用他自己的话说为的是复开数百年太平之基。据史载第一次上书后孝宗要授以官职陈亮笑着说:“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1“皇帝王霸”之辨陈亮一生遭遇坎坷。自幼家境窘困二十多岁时祖父母、母亲相继离世父亲又遭不白之冤。乾道九年(1173)父亲也辞世陈亮靠举贷才把父亲安葬。

陈亮从上《中兴五论》、上孝宗一、二、三《书》及《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是五次上书震动朝廷。在因循苟且的政坛上一个不合时趋而锋芒毕露的年轻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展平生之志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两次参加礼部试后一次是在绍熙四年(1193)中了状元时已51岁。他没有来得及在政治舞台上挥作用次年便病卒。

在个人经历上陈亮没有什么显赫的仕宦履历但他一生却三度入狱(关于陈亮一生入狱事记载相当混乱综合各种材料应当有三次)。第一次1《陈亮集》卷5《酌古论序》。

1参《宋史》本传及《上孝宗皇帝第二书》。

入狱当在淳熙五年(1178)他在近2o天时间内连上孝宗皇帝三书后回归故里的途中酒后放言言语中有犯上言词为席间之人告。刑部尚书何澹曾是礼部试的考试官有意压陈亮。陈亮对他言词不恭所以何澹利用这件事诬告陈亮图谋不轨事下大理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孝宗知道这事为他开解说“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陈亮得免一死(《宋史》本传将陈亮父入狱事系于陈亮第一次入狱后误。陈亮父于乾道四年已出狱)。第二次是在淳熙十一年(1184)时陈亮已42岁。在一次乡里间礼仪的宴会上“末胡椒特置同甫羹胾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于是怀疑食物异味是有毒陈亮被捕入大理后得友人辛弃疾等的援助五月才得以出狱。

第三次在绍熙元年(119o)。家僮吕兴、何念四殴打吕天济几致死。

吕天济诬告说这是陈亮指使的凶杀。台官谏司谕监司酷吏讯问无所得仍入大理欲置陈亮于死地。1幸有少卿郑汝谐了解案由很是惊异在孝宗面前力言说:陈亮是“天下奇才也。国家若无罪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在皇帝过问下陈亮才得以脱狱。这已是绍熙三年(1192)。

绍熙四年(1193)第二次应礼部试礼部奏名第三孝宗擢为第一。

他的策论为孝宗、光宗赏识签授建康府判官厅公事。陈亮未到任便去世;时为绍熙五年(1194)终年52岁。

陈亮提倡功利之学力主抗金在当时的理学界中独树一帜“当乾道、淳熙间朱(熹)、张(栻)、吕(祖谦)、6(九渊)四君子皆谈性命而辟功利。学者各守其师说截然不可犯。陈同甫崛起其旁独以为不然。”1淳熙九年(1182)陈亮至衢州、婺州访朱熹相处旬日。朱熹也至永康访陈亮两人私交甚密相互服膺。陈亮称朱熹是“人中之龙”说:“世途日狭所赖以强人意者唯秘书一人而已。”2是年夏陈亮再致书朱熹并且把自己的文字寄去就教。朱熹在答书中称“新论奇伟不常真所创见。”3但两人在对天理功利等问题的看法上黑白判别。陈朱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淳熙十一年(1187)的四月即甲辰年四月陈亮第二次入狱尚未脱狱之时朱熹写信给陈亮希望陈亮“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则岂独免于人道之祸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为异时挥事业之地者益光大而高明矣。”这年五月二十五日陈亮出狱在陈一之处才得到朱熹的文字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又甲辰答书》。在信中陈亮申述自己是蒙不白之冤“当路之意主于治道学耳亮滥膺无须之祸。”他在信中慷慨陈辞坦陈自己的心迹说:“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谈到王霸义利问题陈亮说:1参《陈亮集》卷27《与章德茂侍郎又书》。

1《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龙川门人:签判喻芦隐先生偘》。2《陈亮集》卷28《壬寅答朱元晦秘书》。

3《朱文公文集》卷36《答陈同甫书》。

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然谓三代以道治天下汉唐以智力把持天下其说固已不能使人心服;而近世诸儒遂谓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其间有与天理暗合者是以亦能久长。信斯言也千五百年之间天地亦是架漏过时而人心亦是牵补度日万物何以阜藩而道何以常存乎?

故亮以为汉、唐之君本领非不洪大开廓故能以其国与天地并立而人物赖以生息惟其时有转移故其间不无渗漏。

关于醇儒问题陈亮认为:夫人之所以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仁智勇之达德具于一身而无遗也。孟子终日言仁义而与公孙丑论一段勇如此之详又自为浩然之气盖担当开廓不去则亦何有于仁义哉!故亮以为:学者学为成人而儒者亦一门户中之大者耳。秘书不教以成人之道而教以醇儒自律岂揣其分量则止于此乎。

朱熹复信再论王霸义利认为三代以后即或是汉高祖、唐太宗这些英主也都是“无一念不出于私也”所以汉唐以后的历史不同于三代“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禹、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汉唐所谓贤君何尝有一分气力扶助得他耶。”

对于朱熹这些观点陈亮在淳熙十二年(乙巳年)的往复的回信中不断地对朱熹作出了批驳。陈亮说不能把历史断成两截分成三代与秦汉以后的两个不相联系的阶段: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如果这样认识历史那么“天地而可架漏过时则块然一物;人心而可牵补度日则半死半活之虫也道于何处而常存不息哉?”(《又乙巳春书之一》)又说:“心有时而泯可也而谓千五百年常泯可乎?法有时而废可也而谓千五百年常废可乎?”(《又乙巳春书之二》)他又说:“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赫日当空处处光明。”所谓三代天理流行人人都没有利欲之心也不是事实“亮以为才有人心便有许多不净洁”(《乙巳秋书》)。

第三年即丙午年陈亮致信朱熹说:“秘书之学至公而时行之学也;秘书之为人扫尽情伪而一至于公者也。世儒之论皆有官不容针私通车马之意皆亮之所不晓;故独归心于门下者直以此耳。有公则无私私则不复有公。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矣。亮所以为缕缕者不欲更添一条路所以开拓大中张皇幽眇而助秘书之正学也岂好为异说而求出于秘书之外乎。不深察其心则今可止矣”(《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1朱熹在答书中说:“方念久不闻动静使至忽辱手书获闻近况深以为喜。”称自己:“只今日用功养病之余却且收拾身心从事于古人所谓小学者以补前日粗疏脱略之咎盖亦心庶几焉而力或有所未能也。”一场王霸义利之争到此基本告一段落朱、陈两人都保留自己的见解但又相互谅解。

永康之学与龙川诗词陈亮与吕祖谦、叶適、陈傅良及朱熹等一代大学人都有深厚的交谊。

他们在学术上相互切磋、相互辩难推动了学术的展。

1以上引文见《陈亮集》卷28。

陈亮创立龙川事功学派这个学派受到不少批评。全祖望指出:“永嘉以经制言事功皆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永康则专言事功而无所承其学更粗莽抡魁晚节更有惭德。”1归结起来是两点在理学家看来一是其学术上与二程学统没有联系专言事功是不纯。二是陈亮晚年急于求官是晚节有亏。后一点是中伤前一点也不准确。陈亮言事功主张王霸杂用在当时朝廷中是一股新风。

陈亮强调道不离气、道不离事说“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如果把事物与理分离开来即使是孔孟之学也不是正大的学术。他说:“夫渊源正大之理不于事物而达之则孔孟之学真迂阔矣非时君不用之罪也。”2关于事物与道、理之间关系他说: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遇其变而天下安之。35oooo528_1821_2因此道不能脱离日用事物而孤立存在。在宇宙之间只有事。这是他的事功之学的哲理依据。因此道在日用之间包括礼仪都是与日用不能脱离的。“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间得其性情之正者彼固有以知之矣。当先王时天下之人其乎情止乎礼义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先王既远民情之流也久矣而其所谓平施于日用之间者与生俱生固不可得而离也。”陈亮指出如果抛弃这一根本点则只能是流于末学他以《诗经》来说明:“圣人之于《诗》固将使天下复性情之正而得其平施于日用之间者。乃区区于章句、训诂之末岂圣人之心也哉!”1朱熹等一些理学家通过章句疏释方法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入德之门、进行天理纲常说教的教本。陈亮却认为孔子的《论语》只是“下学之事”的作品。他说:“《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而索之;意生见长又从而为之辞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呜呼!此其所以终身读之而堕于榛莽之中而自谓其有得也。”2这是陈亮对理学教条的批判。

陈亮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不能分开的。这是他与朱熹辩论的主要论题。陈亮说:“近世儒者谓三代以天理行汉唐专是人欲公、私、义、利以分数多少为治乱其说亦不为无据矣;而不悟天理、人欲不可并用也。”3他认为按照这样的办法君王没法去治理国家。同样把皇、帝、王、霸道各分割开互不为用这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历代帝王的成功经验也证明这一点。陈亮从道与气、与事、与物的关系上说明王霸杂用、义利双行的根据。在朱熹看来陈亮龙川事功之学专是功利。朱熹说:“陈同甫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伯可畏!可畏!”1陈亮在诗词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当时词坛多的是吟风弄月抒别恨愁肠而陈亮的长短句“每一章成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叶適语)。他同朱熹、同辛弃疾、叶適相互唱和他咏唱道:“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1《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

2《陈亮集》卷9《论·勉强行道大有功》。

1《陈亮集》卷1o《六经题·诗》。

2《陈亮集》卷1o《语孟题·论语》。

3《陈亮集》卷15《问古今损益之道》。

1《朱子语类》卷123。

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念奴娇·登多景楼》)。他与爱国词人辛弃疾唱和的词尤多他说:“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看到南宋乐于偏安他只能是:“壮士泪肺肝裂。”2陈亮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显示了他的政治抱负。其著作后人编为《龙川文集》、《龙川词》。

第二节叶適读书聪颖游学婺州叶適(115o—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

叶適的少年时代家境贫困。“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蒉三世矣”3。父亲性情开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母亲杜氏嫁到叶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灾家中器物被大水冲尽自此更为艰难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穷居如是二十余年”。11岁时名儒陈傅良在县城林元章家执教叶適经常在林家嬉戏他得到机会从陈傅良学习。据他自己的回忆从此受教、请益于陈傅良的时间前后有4o年之久。少年时代从学的学人中可以考定的还有刘朔、刘愈、刘夙等。

13岁时叶適随父从瑞安迁到永嘉(今浙江温州);15岁学诗、学时文这些对他一生学术深有影响。《宋史》本传称他“为文藻思英”1而全祖望评论说:“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216岁时叶適在温州乐清白石北山小学讲舍讲习为稻粱谋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乾道三年(1167)。其间从学与结交的师友除陈傅良外还有王十朋的门人叶士宁与林鼐、林鼒兄弟等。

从19岁开始一直到28岁即淳熙四年(1177)叶適主要活动是在婺州地区游学曾从学于郑伯熊上书宰执叶衡结识了陈亮、吕祖谦、周必大等。

这十年间叶適到过临安时为乾道九年(1173);淳熙元年(1174)叶適上书叶衡叶衡时为签书枢密院事。叶適在这封《上西府院书》中纵论天下大势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论轻仁义之学则相与摈贤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执能够酌古今之变权利害之实以先定国是于天下。具体地说一是政治上的有为: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重台谏而任刺史崇馆阁以亲讲读。二是经济上的措施:据岁入之常以制国用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三是军事上的广武举之路委诸路以择材鼓舞士卒之勇气不用增兵而加紧训练屯田耕种以代军输。四分上流之地积极准备北伐。

叶適提出中兴的“大略”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为政要“诚”、“赏”

与“罚”。诚是指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2参《陈亮集》卷39《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及《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3《水心文集》卷25《母杜氏墓志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回到明末虐大清 开会神游:书写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功高震主要杀我,兵临城下你哭啥? 改革大唐 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汉从接见张骞开始 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 枪火余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