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2)
在和炮弹落点1。明代已有关于眼镜传入我国的记载见于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六《事物类》及张宁的《方洲杂录》。它们主要是远视眼镜由6路经甘肃、陕西或海路从广东输入因稀少而昂贵被视为珍品。
1参阅《吴县志》卷七五下《列传·艺术二》。
第四节电和磁指南针和罗盘广泛应用于航海明代的造船航海技术是较先进的。十五世纪初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航海下西洋。航海罗盘的使用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技术保证之一。随同郑和远航的巩珍曾记载当时航海“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浮针于水指向行舟”1。可见当时普遍使用罗盘指示航行。“至嘉靖间遇倭夷之乱始传倭中法以针入盘中贴纸方位其上不拘何方子午必向南北谓之旱罗经”2。“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天下人始多旱针盘。但其针用磁石煮制气过不灵不若水针盘之细密也”3。说明自明中叶开始从日本传入有支轴指南针的旱罗经应用于航海。在张燮的《东西洋考》卷九“西洋针路篇”和“东洋针路篇”中就分别叙述了从南中国海至南洋和从澎湖至菲律宾、婆罗洲及台湾等地所应采取的针位方向。
摩擦起电现象张居正曾记载他亲身经历的现象:“凡貂裘及绮丽之服皆有光。余每于冬月盛寒时衣上常有火光振之进炸有声如花火之状。人以为皮裘丽服温暖外为寒气所逼故搏击而有光理或当尔。”1冬季空气干燥皮毛丝绸容易摩擦产生静电。与张居正几乎同时都邛也记载了:“吴绫为裳暗室中力持曳以手摩之良久火星星出。”2但是在那个时代对电的本质尚无了解。
1《西洋番国志》自序。
2李豫亨:《青鸟绪言》。
3李豫亨:《推篷寤语》。
1《张文忠公全集》文集第十一。
2《三余赘笔》“吴绫出火”。
第五十八章化学第一节《道藏》中的炼丹术著作中国古代炼丹家在长期的和大量的炼丹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化学成就。他们的工作多记录在历代的炼丹著作里并辑入《道藏》以传世。可惜的是自唐开元《三洞琼纲》到宋、金、元三代递修本《道藏》在元代几乎毁损无遗。永乐四年(14o6)明成祖朱棣命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道藏》但未能刊刻。直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方始刻板印行并诏邵以正督校重加订正增所未备。《正统道藏》共53o5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编以《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至“英”字分装四百八十函。万历三十五年(16o7)明神宗朱翊钧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刻道藏。《续道藏》共一百八十卷从“杜”字至“缨”字分装三十二函。据统计正续《道藏》共收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其中与炼丹术有关的著作有一百多种。这些著作如《抱朴子》内外篇、《云笈七签》、《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太清丹经要诀》、《三十六水法》、《诸家神品丹法》、《真元妙道要略》、《庚道集》、《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太清石壁记》、《丹房须知》、《金石簿五九数诀》等都保存了大量的炼丹史料是研究中国古代化学的宝贵文献。这些书大多隐晦难懂研究难度很大虽然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论著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但未获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指出:“李博士(指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用四册书的篇幅阐述中国炼丹术展史从古代丹药一直讲到合成胰岛素并与阿拉伯、拜占庭和欧洲的炼金术作了对比内容相当精彩。他的工作展示了中国古代炼丹术在早期化学和早期生物化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表明这个课题疑蕴尚多仍然是值得化学史家深入掘的‘富矿’。”1正续《道藏》所收绝大多数都是明代以前的炼丹术著作。实际上就化学史而言明代的一些炼丹术著作如陈竹泉《黄白直指》、《铅汞奥旨》、《琴火重光》李文炳《黄白镜》等也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总的来说由于炼丹术本身的局限性并随着所谓“仙丹”、“灵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江湖术士点化金银的骗术为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中国古代炼丹术经过一千余年的展到了明代已接近尾声它作为原始形式的化学的使命也即将在人们的批判和嘲讽声中终结了。
1卢嘉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序》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o年版。
第二节本草学中的化学知识明代炼丹术虽已彻底衰落了但炼丹术的制药化学成就和实验技术仍为医药学家继承和扬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医药化学的宝库。刘文泰等编纂的《本草品汇精要》和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明代本草学的杰出代表尤其是后者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药学巨著同时又是一部包括各门自然科学的内容丰富的博物学全书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化学知识。如《本草纲目》所载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绝大部分载于金石部其中有非金属元素、金属单质、合金和多种矿物及无机化合物。而无机化合物中则有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硼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硫酸盐等。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来源、性质和鉴别方法大多有明白的记述。从现代化学知识来看其中多数是相当确切的。例如关于金的来源和纯度的鉴别书中指出:“金有山金、沙金二种。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也”“[金]和银者性柔试石则色青;和铜者性硬试石则有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是伪金、伪银:“水银金、丹砂金、雄黄金并药点成者皆假金也”“水银银、草砂银、雄黄银皆以药制成者皆假银也。”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根据在试金石上的擦痕颜色与标准样品颜色相比较而估量金的纯度(成色)和真假的方法在地质矿物鉴定中至今仍在沿用。关于各种矾类的鉴别《本草纲目》中也载有十分简便的方法。如石胆“涂于铁及铜上烧之红者真也”“其状如赤石脂有金星者为铁矾”绿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等等。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许多重要无机药物的合成方法。如关于水银霜(轻粉hg2c12)的制备其中写道:“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柱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为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这里所述不但有工艺过程而且有反应物的定量关系所制得物质的纯度也很高显然这是一种比《本草品汇精要》所载更为简明可行的水银霜制作方法。现代有人依法进行模拟试验获得很好的结果。
又如铅粉[碱式碳酸铅pb(oh)2·2pbco3]书中也记有详细的制作工艺:“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周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这一反应的实质是铅与空气中的氧和醋酸蒸气作用而生成碱式醋酸铅进一步在空气、水汽、二氧化碳的作用下生成白色的铅粉。这种制铅粉法的原理和步骤与欧洲的荷兰法几乎完全相同但要早近一百年。
《本草纲目》在叙述药物的制作过程中还提到了水浴加热、蒸馏、冷凝、蒸、干燥、升华、重结晶、沉淀、洗涤、过滤、灼烧等一系列化学实验操作技术。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化学实验中沿用。追本溯源中国古代医药学无疑对近代化学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西方化学知识的传入明中叶万历以后欧洲耶稣会士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6续来华。
这些传教士传入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其中也包括化学知识。但当时传入的化学知识在数量上要比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和火器等要少得多并且由于近代化学在西方尚未建立起来所以传入的内容也只是属于古典化学的范围。
在明代传入的西方化学知识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无机酸(硝酸、盐酸和硫酸)的认识和制作方法。中国古代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早已熟悉并实际应用了制造无机酸所需要的基本原料如硝石(硝酸钾kno3)、绿矾(硫酸亚铁feso4·7h2o)和食盐(氯化钠nac1)等也具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因此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完全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制得无机酸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在丹书、本草书或其他著作中找到有关无机酸的明确记载。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最早记述无机酸的是徐光启的一篇手稿《造强水法》1。据研究《造强水法》即制硝酸的方法其原文如下:“绿矾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听用。次用铁作锅约乘(盛)药外尚有空。锅口稍敛以承过筒。另用内外有油(釉)大坛一具约乘(盛)四五十斤者则不裂。以玻璃或瓷器为过筒一端合于锅口一端合于坛口。铁锅置炭炉上。坛中加水如损绿矾之数如矾折一斤则加水一斤也。次以过筒接锅坛二口各用盐泥固济。锅下起火初四刻用文火渐加武火满二十四刻灭火取起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而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化过它金之水加盐则复为砂沉于底惟黄金不能成砂必以酒靛(点)之强水用过无力或有它物杂之仍用前之器制则复为水滓留于锅矣。盛水坛下宜置一缸恐一时迸破水犹在缸也。”2“强水”一词是意译的名词其拉丁文原文指的就是硝酸。徐光启在这里记述了硝酸的性质、制备方法和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这是中国化学史上关于硝酸的最早记载。从当时的背景看这种方法无疑是西方传教士介绍过来的。
方以智《物理小识》提到:“有■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倾之孟中随形而定。复取硇水归瓶。其取硇水法以玻璃窑烧一长管以炼砂取其气。道未公为予言之。”1道未是汤若望的字因此这是汤若望向方以智介绍的一种制取无机酸的方法。“■”就是硇砂(氯化铵■nh4c1)。但这段记载过于简略难于借以判断硇水(或■水)是什么物质。有学者认为如将硇砂加入较浓硝酸(强水)则可得到王水因此才能对贵金属(金、银)起溶解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如将硇砂加入绿矾蒸馏则可得到盐酸2。究竟何者为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方以智《物理小识》还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这里所说的“青矾厂气”当指煅烧1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9o页。2徐光启:《造强水法》载《徐光启手迹》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1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金石》。
2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91页;潘吉星:《我国明清时期关于无机酸的记载》载《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3期。
硫酸亚铁(feso4·7h2o)后产生的三氧化硫和二氧化硫。这类气体遇水或湿空气会生成硫酸、亚硫酸或具有腐蚀性的酸雾说明当时对于硫酸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此外在李天经主持下汤若望、杨之华、黄宏宪等翻译出《坤舆格致》一书共四卷。《坤舆格致》的原著是德国学者阿格里科拉(1a1494-1555)的《矿冶全书》。《矿冶全书》共十二卷是欧洲矿冶技术的一部经典著作书中介绍了各种金属的分离、制取和提纯方法也详细介绍了各种无机酸的制法包含有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朱由检在户部尚书倪元璐《请停开采疏》上批示户部将《坤舆格致》分各地“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仍据实奏报”并命汤若望“赴蓟督军前传习采法并火器、水利等项”。由于次年三月明朝灭亡因而这项有利于传播西方化学知识和矿冶技术的措施未能实现。
第五十九章地理学明代地理学的展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于封建经济有较大展国力强盛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这个背景下域外地理、军事地理、地图学、地志等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后期特别是万历以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传教士传入的一些西方科学文化给当时思想界、学术界带来一定的影响。当时一些思想进步的学者批判封建礼教鄙弃科举关注“考察天地人身之故”1为科学技术的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地理学则以徐霞客为代表在考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方以智:《滕寓信笔》。
第一节郑和航海与域外地理学著作永乐三年(14o5)至宣德八年(1433)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的成功对中国地理学主要有两项重要贡献。
航海记录郑和航海的原始资料虽然被人销毁了1但经后人搜集转载仍留下了一图一编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郑和航海图》)和《针位编》。
《郑和航海图》今收入《武备志》中《针位编》已佚。明人曾将《针位编》与《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并列。2《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的海图绘有针路包括针位和航程。来回针路一百零九条。图上标有地名、城垣、官署、庙宇、宝塔、桥梁、港湾、礁石、浅滩等。全图收入地名五百多个其中外国地名占五分之三弱大大过《岭外代答》、《诸蕃志》、《岛夷志略》等书的记载。3明代学者称此图“详而不诬”4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则称此图为“一幅真正的航海图”5。
《针位编》记录郑和航程中罗盘针所指的方位相当于航海手册。
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郑和随行人员撰写的域外地理著作就目前所知有四种即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和匡愚的《华夷胜览》。《瀛涯胜览》不分卷写于1416年。作者随郑和三次下西洋充当翻译。同时“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1。全书采用分国叙述的方式国与国之间一般记有航向和日程。共记二十个国家内容详略不等。一般有地理位置、气候、民族、宗教、风俗、物产、服装、住房、商品交易、货币、文化、刑法、历法、神话传说以及郑和活动情况、华侨状况等。
《星槎胜览》原本二卷于1436年写成。后经他人改订为四卷较原本有增删文字亦由芜俚而雅洁。1936年出版的冯承钧校注本分前后两集前集为作者亲览目识的二十二国情况后集为作者得自传闻的二十二国情况。费信随郑和四次下西洋书中记载的内容颇为丰富包括航线、航行日1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八。
2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
3钮仲勋:《〈郑和航海图〉的初步研究》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第一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
4茅元仪:《武备志》卷二四o。
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五卷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169页。1《瀛涯胜览》序。
程、各国地理位置、风俗民情、物产、气候、历法、房屋建筑、语言文字、宗教、民族、货币、贸易、神话传说以及郑和在各国活动情况。
《西洋番国志》不分卷写于1434年作者曾随郑和下西洋。全书记载二十个国家先后次序和内容与《瀛涯胜览》大致相同。卷有永乐至宣德的三篇敕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资料。作者所写的序言也很有价值其中讲到下西洋时曾用牵星术过洋用水罗盘定向火长的职责宝船巨大的篷、帆、舵乃至淡水的积贮等。这些对于研究十五世纪中国航海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华夷胜览》已佚作者是随郑和三次下西洋的医生。他用业余时间留心观察所到西洋各国的山川形胜逐一记录绘成图册。今仅存张洪为此书写的序文。从序文得知此书记载了交阯、占城、爪哇、三佛齐、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暹罗、孛尼等国的地理形胜、风俗、物产、人物等。1郑和航海以后6续出现了一些域外地理著作如《西洋朝贡典录》、《海语》、《东西洋考》、《咸宾录》、《日本考略》、《日本图纂》、《日本考》、《日本风土记》、《日本一鉴》等。
1载《归田稿》卷三常熟市图书馆藏抄本。
第二节地方志明代地方志的展已走向其表现是:(1)数量较宋、元有所增加;(2)志书范围有所扩大如出现了大行政区的省志;(3)志书种类增多如出现了边务图志。据初步统计明代方志已达九百余种“今天下自国史外都邑莫不有志”2。
关于一统志明洪武三年(137o)朝廷即下令按照《元一统志》体例修明一统志但没有实现。景泰年间(145o—1456)朝廷再次下令修《寰宇通志》成书一百一十九卷。英宗复辟后天顺二年(1458)令李贤等人在《寰宇通志》基础上重编《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1461)成书得九十卷。万历中又有所增补。此书的体例沿袭《大元大一统志》以京师、南京、中都三京及十三布政使司分区每府、州、县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古迹、人物等十数目而殿以外夷各国。此书取材简略卷帙不及《大元大一统志》的三分之一。主要缺点是引用古事错误较多甚至句读不通。明代的省志和边务志大多记事广博包含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资料如《山西通志》十七卷李侃修胡谧纂有成化十一年(1475)刊本。此书体例完善详略得体。分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胜、城池、关塞、津梁、烽堠、公署、学校、宫室、陵墓、寺观、物产、户口、田赋、人物、诗文等。其中户口目下记载汉至明历代各郡、府、州、县的户口数十分详细而珍贵。又如《四镇三关志》十卷刘效祖撰万历二至四年(1574—1576)成书。全书分建置考(图画、分野、沿革)形胜考(疆域、山川、乘障)军旅考(版籍、营伍、器械)粮饷考(民运、京帑、屯粮附盐法)骑乘考(额役、免给附互市胡马赔补)经略考(前纪、令制、杂防)制疏考(诏制、题奏、集议)职官考(部署、文秩、武阶)才贤考勋考(勋劳、谋勇、节义)夷部考(外夷附入贡、属贡、入犯等)。明代边务志书有数十种以此志最详。
2万历《满城县志》张邦政序。
第三节地图学明初朱元璋对地图很重视洪武六年(1373)令州、府绘上山川险易图。十六年(1383)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6、道路、仓库。十七年(1384)令朝觐官上土地人民图。十八年(1385)上览《舆地图》。1此后各朝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编绘地图。
在明代地图中政区图比较多且多数以图集形式出现。例如杨子器跋《舆地图》李默《天下舆地图》罗洪先《广舆图》陈祖绶《皇明职方地图》汪作舟《广舆考》程道生《舆地图考》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都很重要其中尤以罗洪先的《广舆图》最为著名。
从罗洪先《广舆图序》可知罗在“考图观史”的过程中现“天下图籍虽极详尽其疏密失准远近错误百篇而一莫之能易也”。因而他外出收集地理资料准备编辑一幅内容丰富、质量更高的地图。在访求三年偶得元人朱思本《舆地图》后经过与其他图比较他认为朱图“有计里画方之法而形实自是可据”。于是他在朱图的基础上按计里画方的方法分幅转绘并把自己收集的新资料补充进去朱图未备者“增其未备”“因广其图至于数十。其诸沿革统驭不可尽载者咸具副纸。山中无力佣书积十余寒暑而后成”。图成于1541年前后2名之为《广舆图》。
《广舆图》继承了《舆地图》的优点克服了《舆地图》的不足从而把朱思本的绘图方法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舆地图》“长广七尺不便卷舒”罗洪先把它改为地图集形式总计有图四十五幅。除十六幅分省图是根据《舆地图》改绘外其余均为罗洪先增补。此外《广舆图》以前的地图虽然已有各种图例但没有明文记载其名称。罗洪先采用了二十四种图例符号并明确以这些图例符号“类从辨谱”。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中国地图多数以《广舆图》为蓝本如《广舆考》、《皇明职方图》、《舆地图考》、《地图综要》、《舆图备考》、《内府舆图》等。《广舆图》在明、清两代共刊印七次手抄一次可见其流传之广。
明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对中国地图学有相当大的影响。他一到中国就想办法把中国传统地图译制为西式地图。每到一地便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其精确度与现今所测无大差别。此外他还现中国士大夫对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极感兴趣于是他决心绘制用中文说明的世界地图作为他传教活动的工具。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被士大夫阶层视为珍奇争相为之翻刻。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不仅给中国增添了制图知识而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如:大地球形说地图投影学地球五带说海6分布世界名山大川、国名和地名等。
西方的地球仪是在元代传入我国的。札马鲁丁曾制作了我国第一架地球仪。明代李之藻也曾在利玛窦指导下制作过地球仪。但这些地球仪都未能流传下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木质实心油漆彩绘直径约58.4厘米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据研究这架地球仪是明代制作的后流失于国外。1郑晓:《今言类编》(上)载《胜朝遗事》第3函。
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理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第318页注1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曹婉如、何绍庚、伍芳思:《现存最早在中国制作的一架地球仪》载《中国古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第四节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明代边疆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北方的九边;二是东南沿海的海防;三是南方边疆地区。主要著作有:《九边图说》、《筹海图编》、《郑开阳杂著》、《滇行纪略》、《海槎余录》、《赤雅》、《西南夷风土记》等。
《九边图说》一卷孙应元撰成于1569年。书中记载北方九个边镇的形势、军备、钱粮等情况各镇附有地图是明代重要军事地理著作。
《筹海图编》十三卷郑若曾撰1562年初刻是一部抗倭防倭的海防全书。卷一有《舆地全图》、《沿海山河图》共七十余幅。卷二为中日关系史。卷三至卷七为广东至辽东沿海海防地图、海防史及海防措施。卷八为倭患总编年表、寇踪分合图谱。卷九为大捷考。卷十为遇难殉节考。卷十一、十二为海防经略。卷十三为兵器图录和图说。
《海槎余录》顾■撰约1527年成书是一部全面描述海南岛地理的著作“凡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原稿已佚今存部分内容如历史遗址、植物、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动物、风俗、气候、海产、少数民族历法等。
《赤雅》三卷邝露撰书中“所记山川物产皆词藻简雅序次典核不在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下可称佳本”1。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
第五节旅行家及其著作明代的旅行家除了上述航海家郑和以外还有陈诚、王士性、徐霞客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徐霞客。
陈诚于1415年写成《使西域记》记载他送使臣回中亚哈烈国的经过及沿途各地山川、人物、风俗。既有中亚各国的地理内容也有我国新疆吐鲁番等地地理内容。
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初授朗陵令后由确山知县征授礼科给事中又迁吏科给事中出为四川参议历太仆少卿最后迁南京鸿胪卿而卒。他幼贫而好学诗文名天下。性好游足迹几遍全国。他的旅游多数是因官职调动顺道而至。著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记》二卷《广志绎》六卷等。其中《五岳游草》、《广游记》为游记《广志绎》为作者晚年写的地理笔记。他的游记多历史典故地理内容不如徐霞客的丰富但文笔很好“下笔言语妙天下兴寄高迈然埃■之外刻画意象能使万里如在目前”1。
明朝末年出现了我国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他出身在一个很有文化素养的地主家庭自幼“特好奇书”有遍游五岳的志向。长大以后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从二十二岁起直至去世三十多年间不断地出外旅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徐霞客不仅坚持旅游而且坚持写游记。旅途中的旅店、农舍、破庙、山石、路旁以至树荫下、篝火边都是他写作的场所。他写的手稿“高可隐几”2。后来由于战乱手稿遗失严重。经后人搜集整理流传至今的《徐霞客游记》仍有六十多万字内容涉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生物、人文地理等。它不仅是我国系统记述岩溶地貌的巨著而且其成果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11潘耒:《五岳游草·序》1691年。
2钱谦益:《徐霞客传》载《牧斋全集》卷七一。
第六十章生物学明代人们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动植物形态和分类、动植物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微生物以及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生物学知识更加丰富并有了进一步的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