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
代经营盐业和典当业号称汪百万同时藏书甚富闻名浙西四库进呈本中有不少即为汪氏振绮堂所献4。程晋芳、江鹤亭、马曰璐等等也一面经商一面附庸风雅广泛结交文坛名流。工于算计的商人“一缕一丝一粒一粟弗敢轻费。其有以缓急告虽义不可已亦忍而弗之割。其居货也雠过其值犹不以为慊也。其道务求赢余而俯拾仰取低昂盈缩皆有术数而忠信之说用之于货殖则以为立穷”5。这才是商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惜这样的材料比较稀少也许它正好表明日益壮大但仍旧处在过渡阶段(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清代商人阶层还没有找到一种“纯粹的形式”把自己充分地表现出来。
国内市场的展国内市场包括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两大类型。农村市场是以集镇为活动场所的基层市场。至于城市市场康熙时刘献廷指出:“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唯汉口耳。”1大城市是区域市场的中心。中小城市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接近大城市有的和集镇相去不远但它们作为地方市场的中心介于农村基层市场和城市区域市场之间是双方不可缺少的纽带。因此从城乡差别方面看清代的国内市场包括两大类型而从市场的结构方面看又可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以农村集镇为活动中心的基层市场。集镇有固定市期为了给购销双方提供更多的接触机会邻近集镇的市期又彼此错开。在这里分散的农村集镇由于市场功能的一致而互相联络就好像一个分布均匀的流通网络。
集镇作为农村市场的实体它的交易内容必然要受到所在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制约因而农民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投入市场的商品也必然表现为几种不同的类别。
先是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它主要指农民全部生产品中自给有余的部分。即“日用常物”“粟米酒脯菜炭而已”2。
其次是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清代的商品性农业广泛采用多种经营它主要指农民因地制宜展经济作物和家庭副业。这种方式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单一性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川、陕、楚毗连各县的山区农村“有田地数十亩之家必栽烟草数亩田4据《汪穰卿先生传记》卷1。
5《戴名世集》卷9《郑允惠墓志铭》。
1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
2乾隆《富平县志》卷2。
则栽姜或药材数亩。烟草亩摘三四百斤卖青蚨十千以外姜、药材亩收百斤卖青蚨二三十千以为纳钱粮市盐布庆吊人情之用”。另一方面城市产品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农村。四川境内的大竹河“商贾聚集为太平(今万源县)通水程之所。自东而西可行船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至陕西紫阳任河口计程三百六十里合汉江直达襄樊。襄樊花布等货溯流至此起旱运各地”1。城乡互为市场形成了固定的商品转运路线分布在线路上的集镇就担负着装卸和集散商品的任务。最后还有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一个地区有较多的农户专门(或主要)经营某一项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并把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投入市场是商品性农业向高层次展的结果。这种经营方式和集镇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一批以集散本地大宗商品(如茶叶、烟草、水果、药材、鱼苗、猪、牛、丝、麻、花、布、粮食等等)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集镇。江西分宜盛产苧麻“苧商云集各墟市桑林一墟尤甚”2。宜黄棠阴“人烟稠密买卖亦繁该处向出夏布闽省贸易之人每于春夏之交纷纷往来”3。上述集镇自身特点是和当地农村生产结构的特点相一致的。但还有另外一种专业性集镇它们主要是在商品转运过程中形成的。例如河北地区棉花与棉布业展迅大宗产品远销山西境内而山西“高县镇镇为曲沃县所辖直隶省滦城、荻鹿所出棉花布匹贩运者皆集于此商旅甚多”4。这一类集镇和所在地区的生产结构不生直接关联但是大宗产品的外销必须依靠流通路线的延长所以从整体上看两种专业性集镇又是相互配合并行不悖的。
在清代前期江、浙两省商品经济的展度仍然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农村多种经营和专业化水平很高。粗略言之苏州、松江两府是棉花、棉布的集中产地太仓、嘉定、上海三县“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凡植木棉者俱称花以别于稻有花田、花租之名”1。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而“吴兴桑田之多与稻相半”2。上述地区由于生产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不仅加快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而且出现了一批专业性很强的手工业生产基地集镇的市场功能和专业分工的特点显示得非常突出。华亭、嘉定两县四乡农民恃花布为生计著名的棉布业市镇有朱泾、枫泾、南翔、罗店、安亭、娄塘等处。上海所产据当地人记载:“有小布、稀布。小布以十九尺为率稀布亦不过廿三尺。布之精者为尖有龙华尖、1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8。
2道光《分宜县志·物产》。
3钱宝琛:《存素堂集续编》卷4《复奏查明江西地方尚无烟贩折》。
4祁韵士:《万里行程记》。
1张大纯:《姑熟采风类记》。
2阮元:《揅经室四集》卷3《秋桑诗序》。
七宝尖名目。龙华、七宝皆吾邑镇名。”3南浔是湖丝重要集散地所以“南浔一村当一县财货云屯商贾便”4。在秀水“绸之类佳者曰濮院”“布之类佳者曰陡门”5。而濮院于乾隆时号称日产万绸“练丝熟净组织亦工是以濮院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麇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6。它的商业水平显然已经过了某些州县城市。
综上所述农村市场是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商品的不同类别反映了农村商品经济展的不平衡个体小农的剩余产品只能满足初级市场的需要多种经营则为多数商业集镇创造了繁荣的条件江浙地区的情况更充分表明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愈高集镇的市场规模就愈大。
第二以中小城市为活动中心的地方市场。
中小城市介于农村集镇和大城市之间但一般讲来它和集镇的关系更紧密。山西介休嘉庆时共有集镇七处:西关每月四、八日为集期每年二月初六至十五日七月十六至二十五日为会期;张兰镇每月单日为集期每年三月一日至十日九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会期;另外五个集镇有会期而无市期但会期均彼此错开。其中张兰镇“城堞完整商贾丛集”是“山右第一富庶之区”1。县境之内“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焉”2。从这里可以看出地方市场的流通网络是由中小城市和农村集镇两个部分结合而成的。
此外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距离远近不等当地生产水平有高有低所以商业状况很不一律。无锡、芜湖、济宁各地手工业达交通便利商品集散功能显著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位置。另一些中小城市因其分布在商品转运路线上成为长途贩运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例如湖北云梦:“城中宽闲屋宇多赁山西布商作寓。闻之故老云凡西客来楚贩布必经云城捆载出疆历运布不变色若不由云城改捆一至河南渡黄河布多倏黑。故西商于云店号十数处本地贸易布店亦借以有无相通。”3还有一些中小城市主要依靠输出本地产品进入区域市场。这种情形在东南沿海一带相当普遍。在北方河北涿州盛产桃、梨献县广植枣树产品皆运销北京1。在西南四川綦江的枳壳和桐油先集中于重庆然后沿江而下销售于3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4方文:《嵞山续集》卷2《南浔叹》。
5项映薇:《古禾杂识》卷2。
6雍正《浙江通志》卷1o2。
1祁韵士:《万里行程记》。
2嘉庆《介休县志》卷4。
3道光《云梦县志略》卷1。
1程恩泽:《程侍郎遗集初编》卷5《桃屯》;纪昀:《槐西杂记》卷3。汉口2。乾隆初山东蚕种传入遵义展甚快“遵绸之名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3。另如河南巩县地处黄河与洛水之间可种棉花“巩民资生之策强半以棉花为主多则贸易他乡少则自行纺织。”土产柿饼亦“贩鬻通江淮”4。湖南宁远“县在山乡土宜粟米苎麻之外惟产茶桐松杉日用百需皆资外来境虽褊小商贾颇多”5。它们和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距离较远但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仍然在有限的范围内同其他地区保持着一定的交往。
第三以大城市为活动中心的区域市场。
在北方北京是清朝的都达官贵戚丛集人文荟萃商旅络绎市肆繁丽从衣食诸物到古玩书画“凡人生日用所需精粗毕备”6。巨大的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使北京商业形成独特风貌并长期保持着茂盛的局面。天津乃畿南重镇“水6交会又东邻大海饶鱼盐之利四方商贾往往占籍而居”7。“百货懋迁通蓟北万家粒食仰关东”8京津两大城市不仅与河北各州县而且还通过海上和6路与山东以及东北各省建立了广泛的市场联系。
广州和佛山位于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是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佛山在明景泰时有“户万余家”康熙二十三年便“楹逾十万”1。冶铁工业技艺精湛规模巨大质量优良铁锅、铁线等铁器产品畅销中外记载称其“冠履川楚”“货贝华夷”2“四方之贾走赴如鹜”3。广州还是著名对外贸易商埠国内的茶叶、丝绸、土布国外的香料、毛织品皆由此进出。这个地区商品生产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广货”驰名遐迩而且“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与此同时外省豪商大贾也来到广州“各以其土所宜相贸得利不资”。42道光《綦江县志》卷1o。
3郑珍:《樗茧谱》。
4乾隆《巩县志》卷7。
5汪辉祖:《病榻梦痕录》卷下。
6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7陈宏谋:《天津府志序》见乾隆《天津县志》卷21。
8崔旭:《津门》见同治《续天津县志》卷19。
1《祖庙灵应祠碑记》又《修灵应祠记》均见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2。2冼沂:《佛山赋》。
3陈宗炎:《佛山镇论》。
4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15。
江浙地区商业大城市更加密集。江宁“机业之兴百货萃焉”5绸缎花色齐全远销北京、辽沈、闽粤以及川黔各省。苏州“郡城之户十万烟火”。“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商贾骈肩辐辏”6。城中“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7。杭州南连闽粤北接江淮丝绸贸易的盛况与江宁、苏州不相上下。扬州既是漕运咽喉又是淮盐供应中心这两个因素极大地刺激了商业的繁荣。上海的兴起更值得注意。陈文述《嘉庆上海县志序》称:“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在长江中、下游汉口是最大的商品集散市场。康熙二十三年(1684)徐炯路过此地称其“万艘云集帆樯蔽江市廛鳞次栉比约三十余里。风景繁庶民不事田产惟趋贸易百货会集商贾辐辏”1。乾隆时期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展成为六个最大的行业各行皆有商总各省客民皆有客长“经理各行各省之事”2。这里集散的米、盐、木材都是长途贩运的大宗商品。例如粮食货源多半来自四川、湖南川米经重庆、宜昌、荆州湘米经长沙、岳州汇总以后再向江苏、浙江运送所以汉口地区“粮食之行不舍昼夜”3“米往下载无日无之”4。而且除川、湘两省外云南、贵州、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等处货物也“皆于此焉转输”5。
总的说来区域市场是国内市场的主体它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大宗商品的贸易跨越了省区界限;第二形成了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供求联系。后者主要指城乡市场的结合。因为在中国如果没有农村市场传统的郡县城市很难单独展持久而稳定的商品经济所以农村市场的出现显示了非常特殊的意义。简单地讲农村市场是城市市场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国内市场则是在城乡互为市场的过程中确立和完善起来的。
市场交换市场的交换功能必须通过商人的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商人的经营方式也5甘熙:《白下琐言》卷2。
6沈寓:《治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33。
7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1徐炯:《使滇日记》。
2晏斯盛:《请设商社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4o。
3晏斯盛:《请设商社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4o。
4裕谦:《裕忠节公遗书》卷4《会议筹借本银循环籴粜详》。
5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商业水平的高低。
农村集镇因受集期的限制铺户商人的数量不会很多在这里最活跃的是流动商人。一片地区内若干集镇的集期相互错开给流动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道光年间四川有一竹枝词:“流流场赶一肩挑上灏下府过毛桥”自注:“日日赶场曰流流场言如川流不息也。”1赶场北方叫作赶集岭南谓之趁墟因地异名但地不分南北流动商人都可以根据错开的集期预先安排日程在集镇组成的市场网络中川流不息地周转循环。
流动商人没有固定的门面。四川另一竹枝词曾描述过他们的经营方式:“赶场百货压街檐北集南墟名号添。”2具体言之:“凡城市临街支棚摆摊卖杂货生理者晚则收归早则铺设。”3方式灵活简单易于循环奔走日用杂货的品种还可以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调整非常切合农村的实际需要。
庙会(或香会)是集镇贸易的传统方式相沿成俗而各地习惯又并不完全相同。山西介休的西关和张兰镇每年各有两次庙会每次会期长达十天之久它的特点是围绕一个既定的交易场所吸引外地流动商人参加因此会期持续的时间较长。另如四川“遂宁县二月香会商贾辐辏百货具集。将散沿途挨赶。三月初五日入(中江)县境赶广福场福寿会初八日赶大磉墩初九日赶石笋场初十日赶兴隆场十二日赶半边山十三日赶县城内十四日赶回水铺十五日出县境赶三台县之观音场。会日远近购器用者肩摩踵接”1。特点是会期紧凑并按一定的路线巡回交易活动接连跨越了好几个县区。
一般地讲农村市场的流动商人虽然以集镇为依托但四处奔波不可能长期滞留在某一个集镇上。城市市场的流动商人行止较有规则生活相对安定一旦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其中某些人就可能改变经营方式转化成为定居的铺户。正因为如此所以清代许多商业城市中客籍商人的数量都大大过了土著商人。
铺户属于坐商有自己的门面如果独资经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自行料理自负盈亏如果规模稍大而又感到资金短缺便常常采用集资经营的方式。道光十六年(1836)刘星云以一万三千元资本与刘仿玉等人合股于赣州坐肆招牌曰祥泰水贩分号曰光裕仿玉资本约占十分之一。此后刘星云又与谢启镛等合股于吉安字号曰群泰并借给仿1万清涪:《南广竹枝》见民国《南溪县志》附《南溪文征》卷2。
2翁霈霖:《南广杂咏》见民国《南溪县志》附《南溪文征》卷4。
3黄六鸿:《福惠全书》卷8。
1道光《中江县新志》卷1。
玉四百千文入股。两处店务皆由仿玉负责。2另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每三年算帐一次将利解交历有年所”道光十八年(1838)因“生意萧条不能多所赢余各东疑侯生芸从中侵蚀侯以各东得利多年小有亏折遂起闲言彼此互争结讼”1。上例说明: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清初归庄指出:“凡商贾之家贫者受富者之金而助之经营谓之伙计。”2按此原则刘仿玉、侯生芸的身份就应当划入伙计的范围了。但伙计还有高低之分。下层伙计如同铺户主人的帮工无权干预店务小本生意也无须专人代劳。掌握了经营权的上层伙计一种即归庄所说“受富者之金而助之经营”一类人物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单个的富商大贾;另一种是与商业资本的股份制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侯生芸他实际上已经成为受雇于某一集团资本并控制着多家字号的“总经理”。有些伙计例如刘仿玉在股东的赞助下还可以进行少量投资。伙计基本上是职业商人。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不过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则是肯定无疑的。
清代的贩运贸易在继续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商人把货物从产地运往销区但销售市场还有不少中间环节运商的货物大都要经过坐商和其他零售商人的转手之后才能最终进入消费。另一方面贩运贸易是从商品的收购开始的在收购市场上贩运商人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比他们在销售市场上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要密切得多这就为商人直接干预生产准备了条件。惟其如此所以商业资本对生产领域的渗透也是从商品的收购开始的。
农村市场分散农民习惯于零星交易使商人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大宗商品的收购任务延长时间又势必增加流通费用提高商业成本。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贩运商人经常采取的方法就是向农民实行预买。出卖青苗虽则早已有之但清代更加普遍。山西粮商甚至深入陕、甘两省边远地区预放资本于是农民“借本布种”新谷方熟便“悉听晋商搬运”1。有的商品不宜长期贮存或加工的季节性很强如水果、甘蔗之类采用预买的方法不仅保证了货源而且降低了损耗。经济作物也是商人预买的重点对象。湖南湘潭“土人种烟预给值山主谓之佃山;客商贩卖预给值佃山之2沈衍庆:《槐卿遗稿》卷2《泰和判牍》。
1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43页。
2《归庄集》卷7《洞庭三烈妇传》。
1史贻直:《筹禁烧锅疏》见《皇清奏议》卷31;李殿图:《裕仓储以纾民力》见《牧令书》卷12。户谓之定山”2。江西“赣州各邑皆业苧。闽贾于二月时放苧钱夏秋收苧归而造布”3。农民缺乏生产垫支能力于是商人乘虚而入其间难免要夹杂一些高利货色彩但商人追逐的显然不是利息而是生产者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预买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事前约定事后履行的商业行为。一经约定农民便承担了按期交货的义务。为了履行义务而生产农民的产品就不再是被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从它开始生产的时候就具备了商品生产的性质。这是商业资本向小农经济直接渗透的表现之一。
在清代很多商品的交易活动仍需经过牙行的居间介绍。例如乾隆时褚华记载上海地区的农民出售棉花“另有行户辰挂一秤于门俟买卖者交集户外乃为之别其美恶而贸易焉。少者以笠盛之多者以蒲包”1。行户“衡其轻重别优劣以定价而于其中取百一之利名花主人家”2。又如棉布销地商人来到产地也必须先投行并由牙行经纪人代办收购业务。明末褚华的从六世祖就是一位专营棉布的行户商人“秦晋布商皆主于家门下客常数十人为之设肆收买俟其将戒行李时姑估银与布捆载而去”。行户亦称主人以别于客商所设之肆名曰布行或花布行。不过乾隆以后情况有了变化“商人乃自募会计之徒出银采择”3即客商自行组织雇用能够检验商品级别和熟悉市场行情的人员直接从事收购。所以道光时张春华指出:“关陕及山左诸省设局于邑广收之为坐庄”而“布肆列在城市售取每不便于郭外静处觅屋半间天未明遣人于此收售为出庄”4。它的特点一是逐渐摆脱了牙行的束缚二是销地商人在产地设局遂由行商变成了坐贾。无锡之布“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而“坐贾之开花布行者不数年即可致富”5。花布行突破了牙行的垄断既大量收购产品又进行“以花易纱”或“以花易布”的活动力图在控制产品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控制原料市场促使小生产者更加依附于商业资本。苏州之布名重四方“各处客贩及阊门字号店皆坐庄买收漂染俱精”。字号店商人把采购、加工、卖合为一体不仅自行设庄而且还雇佣工匠兼营漂染作坊故“自漂布、染布及看布、行布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6。尽管字号店和花布行都没有直接支配棉布生产者但两种经营方式的区别仍然十分显著:花布行商人继续停滞在流通领域2嘉庆《湘潭县志》卷29。
3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卷14。
1褚华:《木棉谱》。
2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3褚华:《木棉谱》。
4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
5黄卬:《锡金识小录》卷1。
6民国《吴县志》卷52引乾隆《元和县志》。
之内;而字号店商人却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他们和踹匠染工之间雇佣关系的确立就标志着这一部分商业资本已经实现了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江浙地区丝绸交易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渐摆脱牙行控制的曲折过程。以秀水濮院为例开初收丝有乡丝行收绸有绸行。绸行又分京行、建行、济宁行、湖广行、周村行名目“各以其地所宜之货售于客”1。后来外地商人也6续在产地设庄自行采办。两者的区别是:“盖昔时京省客帮到镇买货绸行系代客买卖今之绸庄则坐庆收货而销售于他省性质不同也”2。不过绸行的衰落只改变了商品收购的传统格局但在个体生产和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如果商人仅仅依靠零敲碎打的方式那就很难保证大宗商品的迅运转。因此在组织货源的问题上他们还必须另外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门路。于是从纺织业自身的特点出由商人直接向生产者提供原料换回成品就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所以濮院之“业绸者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其绸谓之折丝”3。花布行以花易布多是生产者织成以后持以易花双方联系比较松弛;但丝绸生产工艺比棉布精细专业化的程度更高因而上述这种交换形式在丝绸行业中推行得更彻底。民国《吴县志》据采访册的资料记载当地专营纱缎业的账房其“开设年期有远至二百余年者”。“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1。机户直接向账房领织谓之代料它和上文的折丝名异实同。这些机户的大多数仍属于分散的个体生产但他们和账房的联系是固定的他们既不购买原料又不出售产品而是通过某种交换形式直接向同一个账房主人提供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账房和字号同样体现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只是两者所采用的方法稍有差异罢了。
总之清代的商业已经展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主要指商人利用收购商品侵入生产过程不包括商人直接向某些生产部门的投资)导致商人支配生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途径之一。但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商业以市场为依托市场以城市为中心可是商人土生土长和城市没有先天的血缘关系。民间俗谚:“无徽不成镇”;然而就在徽州这个地方其民“世治则出而贸易世乱则归家。家各有田多者数十亩少亦数亩”2。商人一边从农村游离出去一边又把自己的“根”扎在农村的土地上这种亦农亦商农商相杂1金淮:《濮川所闻记》卷3。
2民国《濮院志》卷14。
3同上。
1民国《吴县志》卷51。
2汪士铎:《乙丙日记》卷1。
的双重格局正好反映了转折时期商人阶层的矛盾处境所以他们只能审时度势徘徊于城乡之间。由此看来直到清代中叶为止商人支配生产的事例还仅仅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就不是什么偶然的现象了。
第二节天下四大镇四大镇的展和繁荣明末清初之际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的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种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的专业城镇展示了中国封建城市展的新途径在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大镇的兴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手工业生产的蓬勃展。
佛山此时作为广东冶铁业中心的地位已经形成四远商人挟资来投建炉房者逐年增多。乾隆年间佛山计有“炒铁之炉数十铸铁之炉百余”。乾隆十五年(175o)估计炒铁行业工人约有一二万人整个冶铁行业工人不下二三万人。佛山还不断为虎门、广州、崖门等处炮台承造大炮。当时制造的八千斤大炮在鸦片战争中曾挥了重要作用。康、雍、乾年间估计佛山整个冶铁业的生铁消耗量约为五千万斤产值过一百万两1。石湾陶瓷业入清以来展更快共“有缸瓦窑四十余处”2所制产品展为日用、美术、建筑、手工业、丧葬五大类产品在千种以上3。佛山丝织业在清初展为十八行即八丝缎行、什色缎行、元青缎行、花局缎行、宁绸行、蟒服行、牛郎纱行、绸绫行、帽绫行、花绫行、金彩行、扁金行、对边行、栏杆行、机纱行、斗纱行、洋绫行等1。四远商贾此时来佛投建“机房”的不乏其人。佛山金属加工业在乾隆以后有制箔行、打铜行、打银行、金花行、一字铜行、铜器行等十余个行业。成药业仅参药行就有二十七家堂店。民间手工艺也有陶塑、塑扎、剪纸、门画、爆竹、雕刻等行业。此外还有与之相适应展起来的手工行业如染纸业、食品制造业、造船业、泥水建筑业、砖瓦灰炉业、印染晒茛业、成衣业、骨角皮毛筋器业、涂染料业、漆器业、迷信用品业等。据乡志记载佛山衰落之时的光绪年间手工业行业还有一百七十八行。2雍正乾隆之际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3。嘉庆时“镇广袤数十里业陶数千户”4。当时1参见《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2《嘉庆二十二年藩宪严禁挖沙印砖碑示》。
3据乾隆六年《花盆行历例工价列》记载的产品有336种花盆行仅是石湾二十余行之一所以估计整个石湾陶瓷产品至少在千种以上。
1佛山市档案馆编:《佛山史料汇编》二页234。
2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6《实业》。
3乾隆《浮梁县志》卷5《物产·陶政》。
景德镇的生产窑约有烧柴窑、烧槎窑、包青窑、大器窑、小器窑等;窑户有五种类型:计有烧窑户、搭坯窑户、烧囵窑户、柴窑户、槎窑户;各窑内又根据工序分为二十三个工种;各户间又根据所作之器分为十八作;此外附属各专业户如柴户、槎户、匣户、白土户、青料户等又共有十六个户种。可见分工之细密。正所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5。当时全镇官民窑每年总产值约在六百一十万两以上其中民窑年产总值约在六百万两以上可见民窑产值之巨。
汉口在清初方兴手工业基础不如佛山、景德。但嘉庆三年据包世臣言:汉口“有铁行十三家铁匠五千余名”1。可见汉口制铁业的规模也不小。朱仙的制曲业、酿酒业、年画业、染纸业素称达。创始于明代著闻于清代的“西双泰”竹竿青酒色味俱佳盛销于河南各州县及安徽等地。清代朱仙全镇有年画店三百余家年产年画三百余万张行销各省。榨油业在清前期共有七十余家。此外朱仙的“玉堂号”豆腐干也是远近闻名的佐膳佳品。
二、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的展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清代佛山铁锅“贩于吴、越、荆、楚”铁线则“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转鬻之乡民仰食于二业者甚众”2。康熙二十四年开放海禁后佛山铁锅也大量销往外洋。雍正年间外国船只购买佛山铁锅每船少者二千至四千斤多者达二万斤3。石湾陶器则“通行二广”4甚至远销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5。丝织品也大量出口海外为“东西二洋所贵”。康熙年间佛山已成为外省商贾必至的贸易中心市面之繁盛甚至过广州。“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从进口方面来说佛山则是一个巨大的销中心。乾隆年间佛山已是“商车洋客百货交驰”。道光初年佛山市面上的珍奇洋货充斥有“玛瑙、玻璃、珊瑚、翡翠、火齐、木难、方诸、阳燧、鹤顶、龟筒、犀角、象鼻”等等1。同时佛山还是广东最大的米粮贸易中心。佛山的米价也成为全省的标准价即所谓“广东各以佛山镇报价为准”2。由此观之从清初至鸦4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刘序。
5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
1包世臣:《安吴四种》卷34;《齐民四术·筹楚对》。
2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6《乡俗》。
3《雍正东华录》卷19《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折》。4范端昂:《粤中见闻》卷17物部《瓦缸》。
5据美施丽姬《石湾陶器研究》记载:现有石湾陶器实物可考的有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泰国曼谷、阿拉伯半岛等地。
1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2《金石上》郎廷枢《修灵应祠记》。
2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1《艺文》下《佛山赋》。
片战争前佛山镇的商务(不包括外贸)是执全省之牛耳的。
乾、嘉、道年间“佛山一镇绅衿商贾林林总总”3。外省商人云集佛山在此建立了山陕会馆、莲峰会馆(福建纸商)、江西会馆、楚北会馆、楚南会馆等。佛山籍人会馆原是比比相望。据统计道光以前佛山共有商业会馆二十五所手工业会馆二十六所。全镇的工商店号在三千家以上4铺户贸易和转运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景德的瓷品在明代已有广阔的市场清代进一步扩大。在国内“景德镇陶器行于九域”5在国外“江西瓷器、福建漆器果品皆夷所好”6。甚至法国、俄国的皇室也曾在景德镇订制瓷器7。景德镇也就成为商人云集之所。康熙年间“豪商大贾咸聚于斯事陶之人动以万计”8。清代前期景德镇有都昌、抚州、饶州、徽州、苏湖等会馆二十余个。
汉口“地当天下之中”因此商业贸易也极其繁盛。乾隆《汉阳府志》载:“汉镇一镇耳而九洲之货备至焉。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船泊数千万九洲诸大名镇皆有让焉非镇之有能也势则使然耳。”1清人刘献廷也言:“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2汉口的商业以淮盐、粮食、布匹、木材为大宗故称“该镇盐、当、谷、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3。清代的汉口是中南地区淮盐最大的集散地。清代的汉口也是米粮贸易的一大中心。当时从汉口出的粮道有两条一条从汉水运陕西。例如雍正十一年有粮船一千五百只经陕西每船载重三百至五百石共约六十万石4。另一条顺长江把四川、湖南的米转运江浙。雍正年间“湖广”之米运江苏年约一千万石5。汉口还是布匹的一大销场布是湖北省的特产。“其名有扣布、线布、椿布、边布、大布、小布、梭布、条布诸种。其售货有山庄、水庄、京庄、门庄之异。其精者皆远行滇、黔、秦、蜀、晋、3《佛镇义仓总录》卷2《劝七市米户照实报谷价启》。
4根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各碑刻、族谱等互参辑补按建馆年代录取如无确切年代则以是否佛山传统工商业择取。
5乾隆《浮梁县志》卷旧序《沈嘉征序》。
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6。
7参阅《景德镇陶瓷史稿》第254页。
8乾隆《浮梁县志》卷旧序《沈嘉征序》。
1乾隆《汉阳府志》卷12地舆《汉镇形势说》。
2刘献廷:《广阳杂记》卷4页15(上海进步书局印行)。
3《皇朝经世文编》卷4o页1o上《户政·仓储下》·晏斯盛《请设商社疏》。.perkins·agria1969年第148页转引自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5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二册1972年版第573页转引自吴承明文。豫诸省。府布佳者东南吴皖之民亦珍焉。盖全省利源之所在此为最巨。”6当时不少产区的布匹通过农村市集转贩汉口再运销全国各地。乾隆年间汉口布匹贸易甚旺“四方来贸者辄盈千累百捆载以去”7。此外汉口还是一个木材的集散地。清初姚鼐《汉口竹枝词》称道汉口盛况云:“扬州锦绣越州醅巨木如山写蜀材。”8可见木材贸易的兴旺。清中叶时汉口镇的年贸易额达到一亿两左右堪称当时中国各大工商城市之。
清前期汉口有”贾户数千家盐商典库咸数十处”1。会馆公所四处林立。据民国《夏口县志》卷五建置志记载:道光以前建立的会馆公所有三十九座建馆年代不详的有五十六座。各省商人在汉口活动的街巷至今仍保留着反映其地域的名称诸如:新安街、新安巷、徽州巷、安徽街、宝庆街、金庭巷、元宁巷、江苏巷、广东巷等2。由此可见汉口的商业在中南数省中占着屈一指的地位。
朱仙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商业有很大展。乾隆年间朱仙镇已成为“水6舟车会集之所”3。南门外贾鲁河沿岸码头林立长达五里。朱仙镇输出货物以西北山货、本省牲口与土特产为大宗。输入货物以木材、瓷器、茶、盐、糖、纸、布匹、粮食、京广杂货为大宗。入多于出是其贸易的特点。当时聚集在朱仙镇的外籍商人有山西、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诸省人。以山西帮商人势力最大山西票号独揽全镇金融权设有山西会馆。陕甘帮多经营山货皮毛安徽帮多经营典当茶业福建帮多经营米糖业本省商人则多经营酒馆饭店及一般工商业。此外朱仙镇还有回族小商贩和手工业镇中建有清真寺两所。4清代前期朱仙镇不仅是河南而且亦是华北最大的水6交通联运码头。
三、街区镇貌的展变化。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展天下四大镇的街区和镇貌也在迅变化。康、乾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区域和商业区域已基本形成。冶铁业主要集中在镇西南部地区陶瓷业主要集中在石湾一带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的乐安里、舒步街、经堂古寺、仙涌街一带。商业闹市区则集中在北部、中部地区。乾隆至道光年间佛山铺区从二十五增加到二十七个;街巷从二百三十三条扩展到五百九十六条;墟市从三墟六市展为四墟十一市;码头津渡6宣统《湖北通志》卷21《舆地志·物产三》。
7乾隆《汉阳府志》卷28《食货·物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