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凑字)(2/2)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同一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秦齐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