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十二 雪夜(1/2)
更新时间:2010-12-11
潋滟怕陶景文认出自己来,忙垂下了头。
楚晔合上了书案上的奏折,看向陶景文,道:“爱卿免礼。”
“谢陛下。”陶景文站起身,规规矩矩的站在一旁。
楚晔笑道:“朕早就听说过爱卿的名字,当年爱卿的老师林伯礼获罪,爱卿匹马前去报信。事后,爱卿又收葬了林伯礼夫妇的尸首。爱卿重义之名早就名满天下了。”
陶景文听了楚晔的话,没有一丝的慌乱,镇定的答道:“多谢陛下不罪之恩。”
楚晔微微一笑,道:“当年朕如果加罪于你,只怕更成全了你的名声。”
楚晔说完这句话,又叹道:“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义’吧。”
潋滟这才知道当年陶景文竟然不顾个人安危,向自己的父亲报信,而自己的父母又是他收葬的,此时她心中对陶景文只有感激,不由看向他:他的容貌没有太大的变化,斯文俊逸的容貌,温文儒雅的举止,只是经过五年的岁月,使他平添了几分成熟。
潋滟小时候总是跟在这位陶大哥身后,陶景文在潋滟心中是无所不会,无所不知的,那时的潋滟对陶景文甚至有几分倾慕之情。
楚晔一扭头,不经意间看到了潋滟望向陶景文的目光。那目光令楚晔颇有几分不自在,他站起身,走到潋滟身前,挡住了潋滟的视线。
潋滟这才回过神来,默然垂下头。
楚晔慢慢踱到陶景文身前,问道:“儒家所重者为礼义,这礼义二字又作何解?”
陶景文恭敬的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则天下承平可立致。”
楚晔沉吟了一会儿,道:“如此,则礼亦是法,何必多此一举?”
陶景文忙答道:“不然。法者需陛下颁布天下,令天下人遵行,违法者由官吏追究。天下之大,而官吏有限,难免有逍遥法外之人,则有人必然心存侥幸。且官吏之中难免有贪赃枉法之辈,此二者难免会令有人藐视国法,存不臣之心。如果陛下尊崇儒术,礼义二字必然深入人心。礼者为人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如果不守礼义,必遭世人唾弃,则人不敢存侥幸之心。不轨之人可贿一官,安能贿尽天下?‘礼法’二字不可偏废,礼者以心治人,法者以力治人。二者并行,天下必然大治。”
陶景文的一席话让楚晔陷入了沉思,最初楚晔只想借助礼法之争,向当权的高家发难。可如今听了陶景文的话,楚晔认识到了“礼治”的重要。
楚晔不由想到了前朝,自己的祖父发动宫廷政变,夺了大燕的皇位,那些大燕遗臣转头就向自己的祖父三呼万岁。因为大燕皇朝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大燕的法律也就成了一纸空文,谈何遵守?
法是强权者制定的,它的遵守也是通过暴力。当这种暴力不复存在,法也就没有了约束力。而礼是人人皆需遵守的,它借助的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道德。
想到这里,楚晔不由赞道:“爱卿一席话,使朕如醍醐灌,豁然顿悟。”
陶景文拱手行礼,道:“陛下若能推行礼制,则天下大幸。”
楚晔点头道:“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陶景文道:“陛下高瞻远瞩,定有良策。”
楚晔笑道:“良策谈不上,不过爱卿放心,朕定会让礼制大行天下。”
陶景文跪下叩首道:“陛下圣明。”
楚晔以手相搀,道:“爱卿的这篇奏折真可谓光耀千秋。爱卿立此不世之功,朕倒该想想封爱卿什么官职才好。”
陶景文道:“陛下,微臣所求者为礼制大兴天下,这亦是恩师所愿。微臣斗胆奏明陛下,微臣不愿升官,愿陛下昭雪恩师沉冤。”
楚晔的脸色登时冷了下来,半晌才道:“爱卿虽为朝臣,可却不懂朝政。这朝中有许多事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朕也知林伯礼冤枉,但这只能怪他不识时务。他那时上的那道奏折,置朕于何地?朕此时为他平案,朕的威信又何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