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朝议 二(1/2)
长顺儿在殿前说的这些话,在回京城时便已背的捻熟,他口才又好,将整个编造出来的故事说的娓娓动听,不但夸大了黄世仁的功绩,亦往自己脸上贴金不少,咸丰与众臣听得恍然,直到他将事情讲完,众人仍沉浸在上海战场当中,一时整个黑压压的殿堂鸦雀无声,接着便是诸大臣心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铁杆的洋务派自然心花怒放,在他们看来此战多是将士用命、主帅多谋之故,但洋人火器自然也显出了它的威力,无形中便已证明大清国若要革新,奇淫技巧要比忠义礼仪有用的多。 []而死硬的保守派们心中早已定下策略,定要尽量将此战的影响降至最低。平时那些左右摇摆的大臣则大多没想到此战对洋务派与保守派大臣的干系,也就只当一个故事听了,反正仗打胜了,皇上高兴,总没有什么不对。
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朝中众臣起先只因治国方略分为两派,到后来谁也不愿服输,处处打压政敌,怨恨积深,大多数人便早已将火器与礼仪之争抛之脑后,是否进行洋务运动倒是其次,真正争夺的却是权柄。
咸丰皇帝哪会不知,但帝王之术向来便是拉一派打一派,不可让一派独大,否则这些臣子欺君罔上,什么事做不出,遂十几年来,这二派的斗争从未断过,却也没有哪派真正占过上风。
“皇上,臣有一言。”翰林院掌院学士喜善站出班来道:“大清自立国以来,贤臣猛将数不胜数,但自高宗以来(乾隆溢号清高宗。),天下承平日久,疏虞武备,致使贼寇肆虐,今日得二良将,实在可喜。此时正当国家纷乱之秋,臣请陛下应重赏二人。”喜善是个摇摆不定的人,朝臣中出了名的骑墙派,哪派暂时得了皇上的欢心,他便赞成哪派,一向被诸臣不耻。
“唔。”咸丰沉吟一会将目光转向殿下的吏部尚书杜受田道:“杜卿执掌吏部多年,此等功绩该赏些什么?”
杜受田是肃顺的儿女亲家,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见咸丰问道自己,心念一转,便已想好了措辞。从容答道:“臣以为自古良臣易得,忠臣却千金难换。上海道台黄世仁现在看来只算得良臣,至于忠心与否,臣不敢妄下定论,臣以为对于良臣,只可赏其金银,却不可授其爵位,否则将来位高权重,割据一方,就算剿灭了发匪,也是得不偿失了。”
“至于五品带刀侍卫长顺儿,此人勇气可嘉,又担负守卫宫门之责,从未出过遗漏,由此可见,忠臣的名分还是有的,当重赏之。”杜受田说的头头是道,殿中众臣尽皆暗自点头称是,这里的臣子大多都是满人,在他们看来,黄世仁一个汉人自然不能授予太重的权柄。就连恭亲王也深以为然。
“拟旨:上海道台黄世仁作战英勇可嘉,且忠心卓然,为君分忧,朕心甚慰,赏银五千,赐穿黄马褂,授上海团练大臣,组建沪军,不得有误。”咸丰顿了顿又道:“五品侍卫长顺儿,戍卫宫中多年,且英勇善战,赏银五百两,单眼花翎,授苏北团练大臣,节制辖地绿营组建苏军。”
“皇上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诸臣一齐拜倒,齐声歌颂。
“散朝,军机大臣肃顺、恭亲王奕留下奏对。”咸丰打了个哈哈,显得有些疲倦,待诸臣纷纷散去,望了望殿下垂头而立的肃顺、奕二人,脸上的表情也和悦了些,吩咐身边的太监道:“去,搬两张长椅来。”
两名机灵的小太监听得吩咐,刺溜一下,便快步走出阁门,只半会功夫,便一人手中抱着条长椅放在肃顺、奕二人身旁。
“这里都是自家人,坐下来说话。”咸丰接过身边一名太监递过来的清茶,咀了一口道。
“谢皇上。”二人小心的半坐在椅子上。
“小毛子,将那张折子给肃顺与老六瞧瞧。”咸丰显然心情还算不错。
内务总管小心的给咸丰打了个千,从袖中抽出一张白布,走近二人,先递在奕手上。这白布正是黄世仁写给咸丰皇帝的血书,咸丰瞧得滑稽,便叫毛文梁收好,今日正好想起此事,便拿将出来给二人观看。
恭亲王低头望着白布上血红的大字,一股血液的腥臭味扑面而来,他仔细看了其中的内容,一禁哑然失笑,拼命忍住,心中暗责黄世仁太过荒唐,竟弄出一张这样的东西,也不怕皇上怪罪,杀他的头。想到此,奕忍不住偷偷瞟了一眼坐在龙椅上的咸丰,见他面色如常,这才放下心来。将手中白布交在一旁的肃顺手中。
肃顺匆匆看毕,肃然道:“皇上,这黄世仁完全不知礼仪法度,竟将这等污秽之物呈给天子御览,当真是罪大恶极,是哪个奴才为他传递的?不若将二人一并锁拿问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