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双重保险(1/2)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十八。
唐旭与孙承宗一行启程回京,熊廷弼领着冯梦龙等人,亲自送出城外。
“如今你若是要改了主意,尚且还来得及。”望着唐旭等人逐渐远去,熊廷弼突然转过了身,对着冯梦龙笑道。
“学生只想追随老师身后。”冯梦龙却是摇了摇头,决然回道。
“好,好。”,熊廷弼略微响了一下,像是咽下了什么东西:“他孙承宗虽有唐近贤这般的学生,我熊廷弼得一犹龙亦足。”
唐旭和孙承宗一行,一路向京城而去。虽然来时唐旭用了足足一个月,可这回因为只有数人随行,也没有太多的辎重,一路上住的都是驿站,所以行进自然是快了许多。只七八日间,就到了山海关。看情形,在除夕日之前赶回京城,应该问题不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唐旭来说,这也已经是第二次过山海关,顿时忍不住感慨一声。
回想在辽东数月时间,忆起金台失里,抚顺城下,金戈铁马,刀山血海,号角连声。如今转道回京,几乎犹如做了一场梦一般。
“近贤又有新作?”孙承宗知道唐旭在诗词上颇有些“造诣”,此时也免不了有了兴趣。可是只听唐旭却只念了一句便不再念,忍不住心里痒痒:“不妨念来听听。”
唐旭也有心要藏私,可是毕竟如今面对的是孙承宗而不是祖天寿,不虞有对牛弹琴的担心,于是点了点头,开口念道: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号角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嗯。”孙承宗听完,沉吟片刻之后方才是开口说道:“这一首词中最佳的两句,果然是你适才念过的当中一段。”
“词句里虽有些俗套,可也算得上是佳品。听得出,你的心境,如今越发的成熟了,这一趟辽东,也不算白来。”
后世太祖的名句,在孙承宗口中,却只得了一个不错的评价,唐旭听在耳里,未免也有些汗颜。不过转念一想,倒也不算奇怪。孙承宗是什么人,那可是堂堂的殿试榜眼出身,后世的大学士。论政治智商,可能会略差一点,可是若只论文章诗词造诣,无疑还是孙大人强上几分。况且,如今的诗词,讲的是一个“雅”字,后世太祖的诗词虽然壮美,这一首却多少显得有些直白。
“这数月间,那《句读录》一事,钱大人与我已是完成了大半。”这一路上,都是行色匆匆,如今已经到了山海关,孙承宗总算是稍微松了一些:“只能你回去之后稍加修改,明年开春后,便可付梓。”
“此事倒也不急。”如今唐旭想的最多的,是赶回去过年。反正大过年的,这期间无论是翰林院还是书社,都要放假。正如孙承宗适才所说,就算整理好了,也至少要等到开春之后,才是能付梓成册。
“万万拖延不得。”唐旭不算急,可孙承宗却是略微虎了下脸,“你岂是忘记了,再过一年,便就是秋闱之年。”
“学生不敢忘。”,唐旭顿时微微一愣,心里又跟着一暖。
如今虽然还没到除夕,可是孙承宗的话里,已经明显把这个新年先略去了。也就是说,再过一年多,就是这一期科举的乡试之期。
唐旭如今虽然有着府学生员的名头,可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生员,也就是秀才都能参加乡试。每个州府里,能参加乡试的人都有定额,而府县学里的生员人数,向来大大超过这个定额,所以只能选择其中的优良,给予参加乡试的机会。
这个优良的择选,也颇有些门道。达官贵人家的子弟,自然是不用多问的,几乎是稳稳的能占上一个资格,普通人家出身的,县府学里每季和每年的核考成绩优秀者,也能获得名额。这两类以外的,便就是名望出众者。
这一类人,已经名声在外,就算核考成绩不理想,若是不给个乡试资格,反会是让人怀疑其中有猫腻,给本地的学官惹得一身腥,所以无论如何也还是要给一个资格的。
孙先生虽然并不太担心唐旭过不了府学里的核考,孙先生自己就是教书先生出身,别说只是一个唐旭,就算只是一个傻子,自己手把手去教,也能让他写出一篇勉强完整的文章来。
但是事事皆有偶然,向来行事小心的孙翰林,绝不想再生出什么意外来。况且唐旭还是个有官职在身的人,府学里的大小考,也未必都能去参加,万一遇见哪个脑袋抽筋的学官,总算是个麻烦事。
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让《句读录》付梓。唐旭的这套句读体系,原本就是绝妙。再加上数位翰林学士参编作序,有个一年时间,怎么也能在天下掀起一阵风潮。
如此一来,就不必在能不能获得乡试资格的问题上纠结了。有这样的底子和名声,日后在乡试和会试里,多少也能占几分便宜。
孙大人蹉跎了多年之后,才想起来去参加了一个会试,并且一举夺取榜眼。但是如今回忆起来,却是已经有些懊悔。当教育人虽然不丢人,但是教人怎比得上教天下。这么一耽误,就是十多年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