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鲁尔—帝国最后的创伤(二)(1/2)
除了大半德国本土之外,另一个落入曾经被日耳曼人视为奴隶的斯拉夫势力范围的德意志核心区域是奥地利。第第3方面军为左翼从匈牙利西部向奥地利方向展开向心突击。尽管在这个进攻方向之上德国陆军仍保有着相当强大的防御兵力―由德国陆军上将沃勒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有:第第第6集团军组成“巴尔克”集团军级集群以及装备精良的党卫军第第2装甲集团军。除此之外德国在奥地利方面还能获得在其南部地区与保加利亚第第3集团军对峙的“e”集团军群的支援。
但是此刻已经走到末路的德**队,其强大只停留在纸面之上。而即便是纸面上的数字对抗,此刻也他们也处于了绝对的劣势之下。仅担任迂回任务的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麾下的乌克兰第第第第5集团军,而担任主攻的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第第第第第第第5军在内的强大突击力量。
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役从一开始便没有丝毫的悬念。尽管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德**队依托隘口、狭窄山间通路、江河,对苏联人的进行顽强的抵抗。但是最终到4月初苏联军队已经解放了匈牙利全境,兵锋直低多瑙河与新锡德尔湖之间的奥匈边界。
一般认为作为希特勒的故乡,从1919年奥匈帝国被解体以来都一直希望与德国合并的奥地利人会和同种同文的德国人并肩战斗到最后。但事实上当年夹道欢迎过元的维也纳民众早已在考虑投向莫斯科的怀抱。这一点与德国人在吞并奥地利之后错误的政策不无关系,在德**队进入奥地利的几个星期之内,所有行政机关的主要职位,以及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控制权,全都由德国人接管了,就连奥地利的纳粹分子也被排斥在外。而柏林更不遗余力地破坏奥地利的国家地位,甚至这个国家的名称都很快消失了,奥地利先是变成“东部边区”,后来又被称之为“大德意志多瑙河区和阿尔卑山区”。
尽管奥地利人的性格随和,且早已习惯于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具有几百年民族意识的国家会被轻易的抹杀。虽然盖世太保的无孔不入使奥地利人小心翼翼。反抗运动在长时期内只限于形式上的斗争,如在工业生产上采取“消极怠工”,用窃窃私语进行宣传,由医生提供虚假诊断书等等。
但是随着德**队在东线的节节失利以及由英、美、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结束之后所公布的奥地利作为个遭希特勒侵略之害的自由国家应从德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莫斯科宣言”传回到奥地利国内。奥地利人的地下抵抗运动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大批从前线逃亡回来的奥地利士兵组成的奥地利游击队,在包括**人、社会党人和天主教徒在内的反抗组织的领导之下,在奥地利境内四面出击。
而另一部分奥地利人则经由卡林西亚和施蒂里亚到达斯洛文尼亚,参加了南斯拉夫铁托所领导的军队,于1944年11月在斯洛文尼亚组成一个奥地利营,尽管在指挥序列之上,这个营仍由南斯拉夫人民军指挥,但是这个营的士兵和军官却清一色的都是奥地利人。
1944年12月,在战争接近结束的时候,一个新的委员会成立了,即奥地利临时国家委员会。它负责指导许多地区特别是维也纳区的反抗运动。各种地方组织纷纷加入了这个委员会。作为整个奥地利抵抗的象征。奥地利临时国家委员会的领导机构由七人委员会,包括社会民主党人两名,天主教徒两名,**人一名,自由党党员一名,无党派一名。显然这个各党派联合执政的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奥地利**便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地位。
但是随着苏联红军逼近维也纳,这一局面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在完成了对维也纳的合围之后,莫斯科电台全文广播了《苏联政府搞奥地利人民的宣言》。宣言中表示,奥地利人民与德国境内的德国人不同,他们是“反抗德国人”和“欢迎红军解放奥地利的”。宣言又说,苏联政府不打算占领奥地利的任何领土,或改变奥地利的社会秩序。苏联政府将恪守保证奥地利独立的莫斯科宣言,并将把宣言变为现实,支持在奥地利根除纳粹统治与重建民主条件和民主制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