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国家崛起之谁为王 > 第十三章 打到你残废!

第十三章 打到你残废!(1/2)

目录
好书推荐: 娱乐圈里的泥石流 为夫们等娘子好久啦 别再叫我姐姐 猎仙之路 特工太后狠牛叉 不死妖孽 低调性武器 妖孽已成双 金夫银妇 破天飞飞

凌风、阿二已经四十名部落勇士,静悄悄的行进在林间小路上,原本这些家伙习惯一边嗷嗷的叫着一边赶路。早在头一回和这帮着猿人出来凌风就知道他们的这么个毛病了。纠正了n多回,那些一开始投靠凌风的猿人们才面前改了这个非常不好的习惯。这批人也凌风以在叫唤就不给吃的这个强大的理由暂时性的改了他们这个习惯。所以这一路上倒也安生。加上众人都是青壮猿人,行进速度也很快,不久之后,凌风就顺利和元蒙会和了。

先把昨天的战斗和今天的计划给元蒙讲了一遍,元蒙这厮不是笨蛋,再加上凌风也实在需要一个左膀右臂,蒙伯算一个,不过人家年纪大了,处理下政事还可以,总不能和你出来南征北战的,阿大和阿二还需要培养,让他们听命行事就可以了。所以纵观凌风手下近百人,元蒙无疑是最适合的一个人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厮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

和元蒙把计划再度前后商量了一遍,确认没有纰漏之后,凌风开始下达命令。

“元蒙,等会你就带上二十个人冲进青幽部落的老巢,只要是他们的直系族人就给我绑起来,可别给我杀老,千万要活口。然后把他们就地看守,一个都不准跑了。路上要是遇到别的部民,尽量将其驱散,现在我就是要他青幽部落大乱。明白了不?”凌风低声吩咐道。

“明白了。”元蒙又把凌风的话想了一遍,然后点头回道。

“好,阿二,待会你我各带上十个人,冲进去后就给我四处乱闯,尽量不要和他们发生近身战斗,和元蒙一样,能驱散的就尽量都驱散,差不多太阳到了这个位置~”凌风朝着天上指了指,道:“你就带着你的人回到这里来,等瘟幽回来。看到他们回来后你就悄悄的跟在他们的身后,等到了他们的中心地带你在现身。懂得了不?”凌风说的太阳的位置,其实就是给了阿二一个时间而已,那个时候大概就是傍晚了,想必那边的战斗早该结束了。

“各位,这次我们一定要把青幽部落打残、打怕但是却不能把他们消灭,只有这样我们的部落才能有发展的契机,各位如果没什么疑问就开始行动~”凌风先是在部落里设下伏兵以火攻之,又亲自带人深入敌后,要把青幽的大后方搅个天翻地覆,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这一战定为青幽和凌风的最后一战!

战争虽然能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强自己的实力,但毫无疑问,妄动刀兵只能使自己坠入深渊不能自拔。尤其是凌风现在的情况,因为和青幽部落的战争,自己自打进游戏开始到现在根本没有好好的建设过自己的部落,因为应付任务而草草搭建的建筑别说凌风自己了,就连阿二这个家伙都不屑一顾。虽然现在不知道其他玩家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但凌风在众位玩家中绝对属于后位。

结束战争才能稳固发展!看着元蒙带着二十名部落勇士威风凛凛的闯进了青幽部落,凌风的思绪的停了下来,现在就是终结这场战争的时候了,凌风可不希望自己三天五天的都要面对青幽无休无止的攻击。

和阿二对视了一眼,二人同时出发进了青幽的领地之后就开始分头行动。一个往左一个往右。

三路人马一路行来可谓所向披靡,青幽部落因为瘟幽无休无止的征伐已经是病入膏肓,这次征讨凌风竟然连老弱都上了战场。士兵都是如此,更别说这部落中剩下的人了。

远古时代的妇女虽然彪悍,但和男性猿人还是比之不足。面对这些可怕的入侵者,这些青幽部落的部民们大部分都选择了逃跑或者投降。反抗的极少有之,毕竟这瘟幽也不算什么好的领导,在加上就局部来讲,凌风的兵力还是很强大的。

很快元蒙带领的一队人马就杀到了青幽部落的本部,也就是瘟幽的直系族人。此刻瘟幽的直系族人也都是一些老弱,轻易被元蒙带来的二十个部落勇士制服,其中有几个嚣张惯了的家伙直接被元蒙干掉,其他的也就都老实下来了。

而凌风和阿二两路人马,也是一路顺风,不但没人受伤,还接收了不少的俘虏,不过凌风可不敢带着这些家伙,直接让他们聚集在一起等晚上的时候凌风过来接应他们。现在可不是增强自己实力的时候,能不能终结战争还要看今天晚上的行动呢。

------------------------------------------

瘟幽看着身后剩下不到二百的部落勇士,又看了一眼马上就到的凌风部落。喝道:“给我冲进去!见了人就给我杀一个不准留!”说完挥了挥手中的大木棒,第一个带头就冲了进去。身后的部落勇士也都嗷嗷的叫喊着,挥舞着木棒、长矛什么的冲了进去。

谁知道大军气势汹汹的冲进去后,却是空无一人的凌风部落,除了还燃着的火堆和一片小棚外,却是一个人也找不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汉末小人物 考公上岸了?上的大秦的岸! 重生:掠夺词条,宋徽宗是我爹 我在三国有良田 燕王朱棣!你忘了你爹的规矩了吗 寒门妖孽 天可汗,从留学瓦剌开始 大唐:老李,请你约束一下你女儿 重生朱标,大明唯一继承人 红袖山河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