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独狼出击(三)(1/2)
稍微仔细打量,忍俊不禁!
原来是伪军们对枪支做了些手脚!
两支步枪,一支汉阳造,卍字标记夹在“汉式”二字中间。
另一支却是奉天兵工厂(沈厂)的,篆书“东”字标记十三式(也称辽十三式)。
两种枪都有毛瑟血统,都用7.92弹,但汉阳造与十三式的枪栓不能互换。
因为辽十三式的枪匣内没有设计引导肋,撞针也与三八枪类似采用内置弹簧,枪匣上还设置了两个减压孔,典型的德国毛瑟与日本三八混血。
张作霖苦心经营东北,奉天兵工厂自12926~1927年间开始生产十三式。
起初月产量约四五百支,后来达到四千余。
但九一八事变后,奉天兵工厂却成了日本军部四大兵工厂之一,另三个是,东京小仓、爱知名古屋、韩国仁川。
战乱中的枪支武器,是生命的关键保障,说伪军们不爱惜,那是误解。
尽管不少伪军数典忘祖,但他们骨子里那份狡黠却不曾改变,拿到枪支多半会依据自己喜好做些小改动。
有的是根据自己的视力习惯,做出粗暴型的“校枪”。
有的干脆是故意整点小伎俩,让其他人拿了枪也无法正常使用。
像现在这杆汉阳造的刀片型准星,上部被锉掉部分。
打百米距离目标,大约只有标尺打到五百米卡齿上,才能抵消。
而辽十三式则是偏向磋磨了部分,若非使用者心知肚明,十有八九要飘飞。
遇到这样的暴力型校枪法,不能“以暴易暴”。
要以为将汉阳造的表尺照门下锉一点,或把辽十三式的准星对应锉去一些就成,那可错喽。
新茬口反光强,更容易虚晃的!
只能是暂时将错就错,适应并排除这样的“错误”!
瞄准点还是黑柱中部那块白斑,汉阳造弹着点偏上约莫巴掌宽度,十三式的则正中目标。
这样,至少不再瞄脚尖却打脑袋,想打心脏却连手臂也擦不破。
熟悉罢步枪,拿张屠夫的驳壳枪看看。
二十响沪厂造,要是真的,比德国原厂的差不了多少,算是好枪。
子弹有两个满匣,另二十几发,还算多。
偏了偏枪身,给黑柱子也来两发,可怜全偏!
心知不能怪枪,这玩意儿毕竟不是自己惯用的,熟悉性能有待时日。
伪军当狗也委屈,所使用的枪械,可能还是他们当胡子或是国军时的。
子弹还不多,两个拿步枪的,身上仅搜出六十多发,可能还是加了那些买枪者带来的。
因为,十几个买枪者,有老套筒三杆、粗糙的土造驳壳枪一把、独角龙三支,都是空枪。
三支独角龙,还分成用步枪弹跟手枪弹俩“型号”。
天可怜见,都是些啥玩意儿!
还有大刀片五六把,可能也是这些死者带了壮胆的。
屈死愣头们带来的买枪钱?
应该就在张屠夫趴过的位置,那儿隆起一堆新土。
只是现在没空挖——那两个追击的伪军,该转头了。
敢于让孟庆生、林道功这俩愣头往回跑,一个是迫不得已,另一个是沿途过来地形复杂。
带着他俩一起过来,要么成为累赘,要么一起陷入被包抄的危险境地。
来路沿途,有那么多可供躲藏的地方,加上他们考古工作常需隐匿踪迹练就的机警,找个地躲起来应该不难。
即可分散敌方兵力减轻两面夹击的可能性,又可确保他们的安全,无需自己分心。
应急处置方案得当,效果确实也好!
过山豹、穿山甲追出四五里地,才会同外围警戒、接应的几名伪军。
他们熟练地散开搜索队形,沿着山坡梳子般捋过来。
缓过劲的孟庆生、林道功也不傻,早离开原先藏身处。
借着山石、草丛遮蔽,偷偷地溜到村边,找一个废弃地窖躲着。
“班头,没追上咧!俺们快走吧?要不排座又骂娘咧……”隔着老远,五个气喘吁吁的伪军高喊。
“急个啥啊?不是跑俺这啦?没听着枪响,还是咋的啦?”吴毅坐在矮墙后,没有起身。
拿老套筒顶了两顶伪军帽子,轻轻地晃动,整出张屠夫等三人在此歇息的假象。
“啊?这些王八羔子的,累惨大爷咧……”叫骂着,伪军溜下石砬子,一起一瘸一拐地慢跑过来。
看样子,在山坡上搜索,确实把他们给累惨啦!
吴毅抄起步枪,正想拿他们试试枪,哪知后边又跟来四个。
估摸着,他们是真个准备收工,连所有路口的暗哨都撤喽!
这四个王八羔子溜下山坡,走近荒村居然停了下来。
相互对火点上香烟,又拧开水壶灌了几口,才慢吞吞地跟过来。
前后距离拉开百多米,想要步枪一个个点名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了。
“呵!你们大爷的,跟咱玩羊拉屎?咱给你们来记扫把星!”
不过,吴毅不仅不介意,还觉得占到便宜了。
一起来,倒省去各个路口跑,挨个解决的麻烦,还有啥好介意的?
抽出腰后两把驳壳枪,打开机头,竖起耳朵听脚步。
等前边五个走近,突然站起身子,两把驳壳枪同时开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