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军心不稳(1/2)
左三军营内,刘行孝带来的两个哨的亲兵,与左三营游击赵将军配合,总算是将扭打中的两拨人分开,结果事情让他们头大,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左三军营的军士是浙江的衢州府、金华府、严州府征发的军户以及招募的兵混合编成,除了军户应征的军是定额外,招募的战兵则是以金华府人为主,也就是义乌人居多。
昨天就是中军的义乌一伙战兵在杭州城吃酒,闹出了祸端。谁是谁非,也说不清楚。
朱延平和军士们差不多,对杭州人的做法很愤怒。
可杭州人有错?士子聚会的时候,别说评点戚家军,就连朝廷都会进行评点。再说,他们说的也是有道理,川浙军在不合适的时机出军,本就有将领贪功搏名的成分在。
杭州知府更是一番好心,提前告知杭州大营,让将领们早做预防,又不是有意插手军事。毕竟,杭州知府一个浊官,是管不了,也不敢管清流士人的时议清谈。
闯祸的那伙义乌兵还在中军里关着,他们的战友、老乡哪能不急?于是,有封口令的情况下,消息还是走漏了。
今日各营军士在校场,有了交流的机会,彻底传开,传的沸沸扬扬。
左三军营里的新招募的义乌兵议论时被军官揪住,军官说两句顿时就激起了义乌兵的怒火。
对义乌兵来说,乡邻先辈们在浑河孤军血战,英烈报国。可现在,杭州人说坏话,军里不帮他们说,还向着杭州人欺负他们,他们哪能满意?
杭州大营左右中各三营,彼此相连这么大的事情是捂不住的,闹到了从山东调来的原山东都司、副总兵杨国栋那里。
杨国栋想当作没发生也不行,这里是杭州人负责军需,军里杭州人多着呢,不处理,让兵备道员弹劾一本,他的这个新职位也就到头了。
而事情,也不是杭州人知道不知道的那么简单,重要的是士兵。杭州人出招,也要走朝廷的路子,一旦士兵出招,那就是针尖对麦芒。
擂鼓聚将,二十多员将领赶到大营中军。
“这个事情不好处理,处理的狠了,咱杭州大营的军心也就散了,不处理,义乌兵会日益骄纵,会害了他们,也会连累我九营两万三千将士!”
高坐帅位,杨国栋也是头大,他经历过兵变,根本不敢处置义乌兵,否则激起全军怒火,他能不能走出军营还是个问题。[ ]
此时杭州大营的监军等等文官还在一路上应酬,文人的事情多,等来,也就能赶上杭州正月十五盛大的灯会。
“大帅,此时军中议论纷纷,务必要早做处断。否则拖延下去,军情起伏如脱缰之马,各营又多是新军,不知军纪军法森严。犯事了,处置,则会激起全军不稳,不处置,则会以野火燎原之势将我等吞没。”
一名参将起身拱手,他神情严肃,在座的都是各地选来的良将,哪会不知道这个道理。但这话总要有人说出来摆正,尽管这话会给杨国栋造成极大的心里压力。
要怪,就怪戚家军在南军心中的威望太高,导致继承戚家军衣钵的浙军也有了傲气。
杨国栋闭目沉吟,问:“谁有良策?”
良久无人能答,事情很简单,可就是没办法。
没有老军稳定人心,新军闹腾起来真的压不住。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所以昨天那伙闹事的义乌兵迟迟未被处置,处置了全军情绪不稳,不处置就像现在这样,愤怒的情绪进一步酝酿。
遇到的难题和昨天一样,不同的是今天事态更一步恶化。
左三营的义乌兵若被处置,比昨天处置的影响还要恶劣,不处置,势态到了明日可能会失去控制。
这是二选一的问题,没有第三个选择。
可两个选择,所有人看到的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处置了,兵变;不处置,以后会兵变……
没有不轻不重的说法,因为非议浑河英灵这件事,全军的情绪会向脱缰野马一样,要么狠狠给上一击,打醒过来;要么抱着马脖子,听天由命。
此时,全军九营都在传扬这件事情,朱延平等人也被火速派回各自营区,开始稳定军心。
“没有命令,不准停!”
狭小的营区内,只有两顶帐篷,朱延平手里拄着枪槊,看着本哨的弟兄环绕两顶帐篷长跑。
“跑快了,才能在胜利的时候,抢到更多的财物!如果战败,其中的好处你们也是知道的!”
“跑步能锻炼体能,能让你的刀力道更大,让你杀死敌人,而不会被杀死。 []”
在他看来,用嘴去让手下人不议论,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跑步,就像军训时对付交头接耳的学生一样,爱说话就去长跑,跑到吐舌头为止,看你还说不说话!
一旁中二把三个哨有样学样,跟着跑了起来。至于杨国锐亲管的中哨,因为都是浙军,不给他惹麻烦就烧高香了,哪敢使唤、折腾这群浙军跑步?
其他地方他们管不了,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手下的兄弟。
刘行孝的亲兵把开始全副武装,预防着本营发生兵变,也做好支援其他各营的准备。
这个时代的兵变,非常的多。要么士兵吃不饱肚子拿不到军饷集体闹事,要么就是现在这样,因为众怒,要宣泄一下,表达自己的不满。
说到底,还是军士的待遇太差了。
处置起来,手段各有不同。心狠一点的主将,一般是有底气的文官出身,就是杀一批跳得高的,赶走一些不安分的;心软一点怕事的,尽力安抚,尽量不闹出人命。
中午吃饭的时候,各营情绪逐步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