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整顿吏治(求票)(2/2)
祁嶲藻,精通经学,曾位至军机首揆,不仅有学问,而且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因与载垣、端华等人意见不合而退休。
李棠阶,道光二年进士,学养深厚,迁太常寺卿,官台谏时,曾多次上书言事,侃侃而谈,是一时名士。咸丰年间,肃顺专权时,认为其迂腐之至,不足为用,遂遭打击而被弃不用。
这三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思想,也没有多大的经世本领。奕訢看重他们,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均是耆硕旧勋,很有影响,起用他们能够达到收揽人心的目的。
此外,他还进一步请旨要求各省各军荐举贤才、真才,要求内外臣工力荐,愿意为清廷效命疆场的将才,且对荐举有功之臣实行表彰和奖赏。
他对清朝吏治废弛、官场阿谀逢迎的现象非常痛心,于是又要求各地选拔人才时,要破除积习,不论身份,唯才是举。
同治元年十二月,再次谕令各省选举“孝廉方正”,不论“绅士布衣”,有真才实学,即应予以荐举。他深知,人才是政权实力的核心。
于是打破积习,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同治初年,他多次举行这类恩拔、特科,以期增强政权的实力。
在他的倡导下,各地要员纷纷荐举人才,如曾国藩和胡林翼保举罗泽南、李续宜、李续宾、刘长佑;骆秉璋推荐左宗棠、田兴恕;劳崇光保举张国樑等等。
通过任用亲贵,平反冤狱,选拔人才,恭亲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自己在朝野内外的声望和地位,而且空前增强了大清王朝的凝聚力,为同治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为了拟议“垂帘章程”,已在内阁开过好几次会了。无疑地,这是件天字第一号的大事,没有一个人敢于轻率发言。
所以会议的进度极慢,甚至因为过分持重,座间的气氛,显得相当沉闷。
但在私底下,三数友好,书斋清谈,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引经据典,相互辩驳,许多深刻的见解,都在各抒所见,比较异同之间呈露。
议论中最坦率的一种看法,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实在是代行皇帝的全部权力。而且慈禧太后的为人如何,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天之中,已显示得相当明白,她是要效法宋朝的章献刘皇后那样大权独揽不可的。
宋仁宗的嫡母章献刘皇后,虽亦被颂扬为“今世任姒”,其实是个极厉害的脚色,慈禧太后的性格,与她颇为相象,因此,恭亲王不得不有所顾虑。
宋仁宗以冲人即位,章献垂帘听政,如果不是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以及吕夷简、范仲淹这些大臣,正色立朝,遇事裁抑。那么以车驾同于皇帝,乘玉辂,谒太庙的章献刘皇后,可能会成为武则天第二。
这些议论无意对恭亲王是一大刺激,也是一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