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久战不下(1/2)
汉军此时是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继位,在武昌城中仍有数万人马坚守。
就在两个月前,陈理还做着太子的美梦,只等陈友谅打败朱元璋,就能问鼎天下。
谁想天意弄人,时局变化如此之快,如今不但父皇身死,就连陈理也被大军包围在武昌。
陈理神情憔悴,手中拿着一张拓印的纸文,看着看着,眼角竟流出泪水。
那纸文是陈友谅留下的,曾叮嘱他一定要小心看管,切莫让人偷去,如今睹物思人,陈理是悲从中来。
亲兵统领陈英杰见状上前宽慰道:
“汉王,切莫悲伤过度,伤了身子。如今我军虽然被围,但有张子昂将军坐镇城中,朱重八想攻进武昌,也是痴心妄想!”
想起张子昂,陈理总算安逸了些,那是大将张定边的儿子,虽然年纪轻轻,已是武艺出众,智勇双全,尽得张定边真传,有他在这里,汉军尚可一战。
…………
朱元璋没有轻敌,着急攻打武昌,而是花了几天时间营造大量攻城器械,做足准备后,吴军才正式展开进攻。
随着三声炮响,吴军炮石齐发,弹丸如雨而下,大量步兵手持藤牌,在弓弩手的掩护下,向武昌城墙汹涌而去。
但武昌城的坚固程度,超出预想,一天血战下来,吴军竟寸功未立。
接下来数日,朱元璋不断调整部署,试图找出薄弱点进攻,但剩下的这几万汉军,在鄱阳湖时都不曾投降,显然都是狂热分子,吴军奋力作战,始终登不上城墙。
双方打了一个多月,朱元璋心中焦虑,亲自带领黄旗先锋上前线视察。
就在朱元璋抵近前线时,武昌城门突然大开,一员银袍小将,手持长枪,骑一匹神采飞扬的白马,带领数千骑兵,直奔朱元璋中军而来。
朱元璋大为惊叹汉军的勇气,随即镇定指挥中军上前截杀。
谁料想,那员银袍小将武艺过人,勇不可当,一路披荆斩棘,连斩两员吴军大将。
汉军骑兵在他率领下,气势如虹,如猛虎下山般,将朱元璋的中军一举击穿。
眼见汉军铁蹄就要冲到朱元璋身前,黄旗先锋急忙摆开决死架势,还好大将常遇春及时赶来。
常遇春胯下一匹血红战马,手持虎头湛金枪,如战神出世,跟那名白袍小将战作一团。
朱元璋拔马就走,待退到安全处,越看越是心惊,只见汉军那员小将,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竟然跟吴军第一猛将常遇春打得有声有色,双方交手数十回合,只打得枪影漫天,虎虎生风,一时竟难分胜负。
朱元璋急忙调动援军,准备合围消灭这股悍勇的汉军。
就在这时,武昌城内响起金锣声,其声甚急,似在催促紧急撤兵。
那白袍小将到底年轻,久战之下,渐渐不是常遇春对手,他听到锣声,虚晃一枪,挥军就向武昌城内冲去,纵马跑了几步,他又回头指着朱元璋大吼道:
“朱重八!我必当取你首级,以报杀父之仇!”
朱元璋大为困惑,自己跟那员白袍小将素不相识,又何时有过杀父之仇?
直到常遇春赶来后,才解开了朱元璋的疑问,原来那名神勇过人的白袍小将竟是张定边之子——张子昂!
常遇春对其是大为感叹,这家伙年纪轻轻,竟然已有张定边的八九成武艺,若是等他再练上几年,只怕将来罕有人能匹敌。
朱元璋心中一阵唏嘘,没想到汉军余孽中也有此人才,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远在江西的朱文正。
若是文正在这里,不知道能不能擒住张子昂那小子?
经此一役,朱元璋不再轻易犯险,只是坐镇指挥,猛攻武昌城。
这一打就是两个月,双方仍是僵持不下,朱元璋总算是尝到当初陈友谅的滋味。
这攻打坚城,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儿?
汉军虽然人少,但特别顽强,尤其是那个张子昂,哪里激战最酣,他就出现在哪里,手中长枪如银龙挥舞,屡屡挫败吴军攻势。
朱元璋麾下常遇春、傅友德等将领,虽然作战悍勇,冲锋陷阵不在话下,但遇到这种坚固城池,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强攻硬打,收效甚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