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忠义王(2/2)
大明王朝自开国以来还没有活着的异姓王,全都是死后追封的。
即便是死后被追封王爵者也是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跟随朱元璋开国的一些功臣。
譬如徐达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李文忠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
小部分是跟着明成祖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的功臣,这里面就有朱纯臣的祖宗朱能,死后被追封为东平王。
追封的王爵仅仅只是荣誉的象征,子孙后代不能承袭,所以朱纯臣只是承袭了朱能的成国公爵位。
李元霸孤身一人,没有子嗣后裔,也不需要老朱家出抚恤费,朱慈烺能做到的也就是给他追爵立祠,让他青史留名。
“李将军立下惊天奇功,可当此封赏!”
“太子殿下赏罚分明,忠义王九泉之下定当欣慰!”
“太子殿下睿智圣明,君贤臣忠,后世定当传为一段佳话!”
朱慈烺话音落下,满朝文武一片支持。
朱慈烺继续道:“虽然忠义王凭借一己之力毙敌五万,可闯贼兵力依旧强盛,京城依然在围困之中。
要想彻底击退贼兵,必须依靠城内的将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但我大明近些年天灾人祸,赋税锐减,以至于国库空虚,这些年拖欠了将士们许多军饷……”
一听朱慈烺提到钱,本来还叽叽喳喳、群情激愤的金銮殿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满朝文武大部分都悄悄低下了头,默不作声。
朱慈烺不用看也知道这些大臣的心理,装作视而不见的道:
“前些日子父皇号召诸位爱卿捐钱资饷,诸位大人都说囊中羞涩,父皇忙活了一顿,不过才筹措到了二十多万两白银,还不够打发吴三桂的呢!
就像这位张尚书,只拿出来了两千五百两银子,说他已是家徒四壁,准备出售府邸,遣散仆从。
可结果呢,今夜一场大火从张家烧出了三万两白银,一千五百两黄金。
可见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张府才无故失火,在场的诸位有多少人跟张缙彦一样?是否也想让老天爷把火烧到你们家去?”
在场的许多官员一个个如芒在背,恨不得把头插进裤裆里。
不捐钱吧感觉太子爷明里暗里说的就是自己,真要是掏钱吧,感觉心肝都在颤抖!
朱慈烺觉得敲打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该树立榜样了,清了清嗓子道:“张国丈何在?”
站在赋闲勋贵行列里的太康伯张国纪急忙大步出列:“老臣在!”
朱慈烺颔首示好,高声道:“昨夜张国丈委托皇伯母到钟粹宫见我,愿意捐献两万两白银资助军饷,张德谋国舅也倾囊捐献五千两白银。”
沉默了片刻的满朝文武再次喧哗起来,有人惊叹,有人夸赞,有人眼红,有人腹诽,有人竖大拇指……
五十多岁的张国纪对着满朝文武抱拳道:“诸位大人,老朽从来没有任过官职,我的银子除了先帝赏赐的之外,就是靠经商积累的,来的堂堂正正。
当此国难之际,京城被围,老朽此时不捐,更待何时?”
大殿上响起一片夸赞声。
“张国丈说的好啊,此时不捐,更待何时?”
“张国丈慷慨解囊,急国家之所急,实在是我辈之楷模!”
“张国丈还真是有钱啊,老夫干脆辞官经商算了,我要是有钱,我也全部献给国库!”
朱慈烺趁热打铁,高声道:“张国丈急朝廷之所急,慷慨捐资,实乃大明之楷模,国家之栋梁!本宫决定晋升张国丈为太康侯、张德谋国舅为南乐伯!”
张国纪急忙推辞:“老臣多谢太子隆恩,但臣这次捐银绝非为了换取爵位,而是从太子身上看到了复兴大明的希望!”
一句话解释,之所以没捐给朱由检,是从他身上没看到希望!
朱慈烺一锤定音:“张国丈不必推辞,你主动捐银是你的忠心,但论功行赏也是我这个监国太子的责任。”
“既然如此,那老臣与犬子谢太子爷隆恩!”
张国纪与儿子张德谋一起出列磕头。
满朝的文武都在暗中计算,侯爵、伯爵可是世代相传,倘若大明能够再中兴二百年,那张家父子这笔买卖不亏嘛!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