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唐内阁设想(2/2)
内阁大臣的建议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趣÷阁。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可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大概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
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
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
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北京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明朝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
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
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
张居正做到这点,理由是:首先,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
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其实张居正的新政推行的并不是十分顺利,改革必定面临利益冲突的争斗,而张本人、冯保、万历实际上是万历生母三个权力体系代表者协作,尤其是万历年幼,冯保、张居正素有交情,二人不对峙,使得张居正掌阁初期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万历成人之后,情况则有了变化。
自明朝初期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
不过,这并不代表明内阁没有缺点,也不代表,李泰初会完全照搬这套制度。
太监肯定是不能插手批红的,因此,这件事情,还是要落在皇帝身上。
可皇帝也不能一直批红,毕竟李泰初弄内阁,本意是减轻皇帝负担。
所以,这个权利李泰初决定暂时拆分,转为民主制度,首辅的票拟,将由内阁全体成员批红,也就是投票制度,应该不用多说,也很容易理解。
这样一来,皇帝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摆设了?不不不,帝国皇帝还是可以插手部分批红权的,另外,李泰初为帝国皇帝保留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权利帝**队的最高领导人,即为帝国皇帝。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皇帝的权利,又能保证皇帝不会乱来。
至于军队中如何制衡皇帝权利……当然是交给参谋部和军方在内阁的阁部,阁老了。
要是帝国皇帝下乱命,比如扑杀内阁首辅之类的命令,军队上层肯定不会执行的。
在李泰初的设想里面,内阁里面,起码得有三分之一出身军方,不然,内阁是不可能成立的。
要是内阁里面没有军方的人,李泰初还真怕,以后军队会像明朝后期一样,将军靠喝兵血,养亲兵来打仗,敛财。
话说,李泰初要立的内阁,和明内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明一朝,内阁其实并不是法定的正式机构,而李泰初却承认内阁的地位,将其立为了正式机构,在唐帝国这个制度里面,保证了其合法性。
另外,明朝内阁制其实是强化了帝王**制度。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帝王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帝王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帝王加强**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帝王**比前代尤甚。
而即将建立的唐内阁,却是限制帝王权利的。
另外,明内阁还有两个大问题。
一是内阁与六部职权界限不清,工作上彼此失调。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凡事必须秉承宰相的意志,撤中书省、提高六部品秩后,六部变成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
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
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
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二是内阁权利争夺严重。
尤其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由于阁臣的任用、权力大小、去留,均没有明确规定,又由于首辅与次辅间权力悬殊,在天启以前一直无明确的职责分工。
所以阁臣间争夺权势的斗争激烈,尤其是“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如严嵩拉拢科道弹劾翟銮,使翟被“削籍为氓”。严嵩与夏言互相排挤,致夏言被弃市。
在阁内的纷争中,阁臣不但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致使明中叶以后的政治日益**。
这些问题,都是李泰初要解决的。
嘴炮其实蛮简单的,但是真的解决起来,能让人头发都给愁白了。
第一个问题,要不提高内阁地位,要不划分具体职权。
李泰初想了很久,还是决定两件事情都干,毕竟他不是完全复刻明内阁,新的唐内阁,将成为帝国最高的决策机构,因此,提高地位和划分具体职权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法也是下苦工,把所有的权利全部规定死了,就可以杜绝大部分的争权夺利了,毕竟很多时候,权利争夺的激烈化都在于对权利划分的含糊不清。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