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汉高帝刘邦(2)(1/2)
秦,嬴政只是猜测刘邦可能改过名,没曾想他还真改过。
刘季……是那个刘家没错了。
等蒙恬将他带回来之后,他可要好好看看这位刘邦。
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力,可以建立四百多年的汉朝。
——
“秦灭魏后,设立泗水亭,刘邦通过试补成为了泗水的亭长。”
试补:经过考试或考察后补缺。
“同学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军功授爵,但它的选官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统一六国之后,官员不够用,所以到了后期逐渐有了其他选官制度的补充。”
“除了军功授爵,还有保举制度、征召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基层任职制度。”
保举,在秦朝称为“任”,指现有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当官,李斯就曾被吕不韦保举过。
(任,保举——出自《汉书·汲黯传》。)
被举荐的人一旦犯法,举荐的人有连带责任。
(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 各以其罪罪之——出自《史记·范睢列传》。)
征召,称“征”或“聘”,秦朝每年的春季会向民间征召人才,这个范围不局限于平民百姓,基层官吏也有机会被征召到朝廷中央,比如萧何就曾被征召过,只是他没去。
(秦以季春聘士——出自《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征聘部》。)
考试制度,秦朝的考试主要考的是法家思想以及法律,17岁之后才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当官,考试通过后,还有一年试用期,试用期也叫“考课”,考课结果叫做“殿”和“最”。
殿指合格,最指不合格。
(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出自《说文解字》,叫做试学僮,秦朝已有此制。)
基层任职制度,其实就是郡县之下的其他制度,它指地方官员可以自由任命下级官吏,但有限制条件。
比如要有一定的财富,韩信就是因为太过贫穷而没有资格当官吏,还要识字,懂法律,年龄17以上。
“大家看完秦朝的选官制度后,我们再来看刘邦他是怎么当上泗水亭长的。”
“对了,还要补充一个小猜测,大家过过耳朵就行。据猜测,云梦秦简中的《法律问答》篇,很可能是秦朝时期的教科书,或者是辅助学习的课外书。”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刘邦是‘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所以他应该是靠自己的能力考上这个职位的,不过也有说法说他是借助了萧何的帮助才当上这个亭长的,也就是他被举荐了,还有说法说刘邦是因为刘太公花了些钱才当上亭长的。”
“这些猜测就跟刘邦本身的其他争议有关了,比如刘邦是贫民的话,为什么会识字,刘太公又是哪来的钱帮刘邦打点,如果刘邦是贵族后裔的话,会识字能考上倒是合理,刘氏在当地应该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声望,也就不需要萧何的举荐了。”
“同学们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就行,我们这里还是不做深究了。”
刘邦曾去咸阳服徭役,瞧见了始皇帝的身影以及他出行的阵仗,当时他就跟自己的同事感叹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或许这是导致他心态发生变化的第二件事,从做大英雄变成了做一个像始皇帝那样的大丈夫,故在各地反秦之时,他虽上了年纪,却依旧跟那些官二代们凑在一块起事。
“刘邦带着兄弟们蹭饭期间,去的都是他大哥家,因为他大哥敦厚老实,不会有啥意见,但刘邦没想全面,大哥没意见不代表大嫂没意见。后来大哥去世了,刘邦依旧带着人去大哥家吃饭,大嫂这时彻底爆发,忍不了,就用勺子刮锅,假装羹汤早已吃完,暗示他们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