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心软的羽秋(2/2)
在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一向强调“正统”观念,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传统。黄帝战蚩尤逐渐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代表,流传甚广。
在非儒家文献如《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而谴责黄帝。
另外,蚩尤与黄帝的除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3.蚩尤与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三苗和当代的苗族无关。《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大量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近代有学者如王桐龄、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但章太炎、吕思勉等学者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论从历史资料还是其他都无关。
4.蚩尤与东夷
今人常称蚩尤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其实“东夷”是商、周时代“华夷五方”格局形成后的称呼,时代较蚩尤晚得多,或曰东夷乃蚩尤之后,更为恰当。
5.后世子孙
蚩尤败于黄帝,族人四散。后世可能与之相关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瑶族、羌族等。
①汉族:蚩尤败后,大部分人融于炎、黄集团,从而成为部分华夏部落的祖先来源,以至当今汉族的先民。一些汉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关,如邹、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据近代附和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民国以来学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③羌族:根据汉代的书籍《后汉书·西羌传》,蚩尤部分族人向西迁徙,与古羌族有关,注:古羌族不等于今天的羌族。
蚩尤虽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负面,但神话传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人们头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秦始皇亲祭蚩尤,为八神之一的战神,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传说蚩尤战败,身首异处,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处,亦有民祭祀。山东省巨野县还在2001年斥资重建蚩尤墓并修建了“蚩尤广场”。
根据蚩尤为黄帝六相,首管天时,故成为某种星相名称,称为“蚩尤旗”。根据《吕氏春秋》《史记》《隋书》等文献的描述,蚩尤旗应指某种彗星,是战伐的征兆
《尚书·吕刑》的这一段话,只是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而已,并没有指出他们有血缘上的渊源承袭关系。作者从“这里把蚩尤与苗民联系起来叙述的”便推论出了“二者有前后承袭的关系。”“三苗之君习九黎之恶”与“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这两个句子如果不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何为“习”,何为“复”?是承袭还是学习、重复?前者意味着两者有族群的血缘的承袭关系,而后者仅仅是一个族群效仿了另一个族群的习俗,并非一定指他们具有渊源关系。
最早将三苗与蚩尤的关系明朗化的是东汉人郑玄,他第一次提出了“苗民,即九黎之后”的观点。他是在注解《五帝本纪》的时候提出这种观点的。这种观点后来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承袭,并发展到目前这个状况。
可见,在古文献中并没有发现蚩尤与三苗、苗民的关系的直接记载,恰恰相反,《尚书·吕刑》中明确说明了“苗民”这个群体已经被灭绝了:“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意思是说皇帝怜悯被杀戮民众之无辜,对施暴政的人报以威罚,灭绝行虐的苗民,使他们没有后代留在世间。《尚书·吕刑》在另一处重复了这一观点:“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这是说上帝不能赦免他们,降灾祸于苗民,苗民没有理由解除惩罚,因而他们的后代没有一个留在世上。当然,《尚书·吕刑》的这一条文只是周穆王的话,不是历史之实录。这里只是想说明,周穆王并不认为苗民还存在于世间,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被灭绝的“苗民”与西周当时的任何族群有什么关系,“苗民”是一个西周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的人群
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