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报仇雪恨杀战犯 千人石上再染血(2/2)
此刻,众人皆屏息凝神,心弦紧绷至极致,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他们睁大双眼,目不转此时此刻,每个人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那支箭矢,全神贯注,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他们的脸上流露出焦虑和担忧的神情,心中暗自猜测这支箭是否能够击中目标,同时也为石坎的安全感到担忧。就在这个紧张的时刻,石坎竟然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张开嘴巴,用力地一口咬住了那锋利的箭头!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发出了一声惊叹,他们的目光立刻集中到了石坎身上,期待着他下一步的行动。石坎\"呸\"的一声将沾满鲜血的箭头吐出来,然后仰起头来,放声大笑,声音洪亮地说道:\"夫差,现在该轮到你兑现你的诺言了吧。\"夫差对石坎的深厚功力表示由衷的敬佩,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寡人的承诺绝对算数,驷马难追。来人啊,放人!\"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已经得到完美解决的时候,石坎突然发出了一声悲惨的呼喊,身体向后倾倒,再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就这样死去了。
在一片欢呼声中,夫差亲自监斩,将灵姑浮等九名越国大臣处死。随后,夫差命人将他们的首级高悬于城门之上示众。
这场杀戮让吴国上下一片欢呼,人们认为夫差为父亲报了仇,也为国家出了一口气。然而,这场杀戮也让越国陷入了困境,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大臣和将领。
勾践站在一边,看着吴国士兵的狂欢,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知道,这次的失败对越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也明白,越国需要重新振作起来,才能有机会报仇雪恨。
就在这千人石边的洞穴里,就是夫差给勾践和他的老婆雅鱼安排的牢房。勾践就当自己自己是阖闾的守墓人,天天在虎丘扫地,喂马。在现在的拥翠山庄、过去也是阖闾、后来夫差的行宫,夫差是经常要经常要住上几天。
现在的拥翠山庄位于着名风景名胜区虎丘山门内,古\"憨憨泉\"的西侧,建于清光绪年间,面积约一亩余,系利用山势,自南往北而上,共四层。入口有高墙和长石阶。过前厅抱瓮轩,由后院东北角拾级而上,至问泉亭,由此可俯览二山门和东面景物。西侧倚墙有月驾轩和左右小筑二间,玲珑小巧。循曲磴北上为主厅灵澜精舍,此厅的前面和东侧都有平台,灵澜精舍与其后的送青组成一区院落,布局简单整齐。经厅西侧门,可至虎丘塔下。此园无水,但依凭地势高下,布置建筑、石峰、磴道、花木,曲折有致,又能借景园外,近观虎丘,远眺狮子山,是在风景区中营建园林的一个较成功的实例。
3
作为传说中曾经的吴王别宫,夫差常常要到拥翠山住住,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让他感到心旷神怡。每次来到这里,夫差总会站在高处,俯瞰着下方的一切。他的目光常常落在勾践夫妇身上,看着他们辛勤劳作,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种感觉让他觉得自己是人上人,而勾践则是阶下囚,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夫差有时会坐在马车上,让勾践在车旁跟着。勾践低着头,默默承受着这份屈辱。夫差得意洋洋地享受着这一刻,仿佛在向世人展示他的权威和地位。他甚至要求勾践在嘴里喊出:“我是罪臣勾践!”这句话如同鞭子一般抽打在勾践的心上,但他却毫无反抗之力。
夫差带着勾践巡城而走,一路上百姓们都对勾践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勾践感受到了众人的嘲笑和轻蔑,但他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忍受着这一切。他知道,现在的他没有资格去反驳,只有忍辱负重,才能有机会翻身。
然而,勾践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将这些耻辱深深埋在心底,化作一股强大的动力。每天晚上,他都会疲惫地回到自己居住的洞穴。洞穴内阴暗潮湿,但却能给他带来一丝安全感。他静静地躺在洞穴里的地铺上,身体放松下来,思绪也渐渐飘远。
当他抬头时,看到了悬挂在床头的苦胆。那苦胆散发着苦涩的味道,仿佛在提醒他曾经的苦难和屈辱。他伸出舌头,轻轻地舔舐着苦胆,感受着那份苦涩。每一次的舔舐都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决心。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他会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权力。而夫差却沉浸在自己的优越感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勾践内心深处的决心和斗志。勾践闭上眼睛,回想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心中充满了痛苦和不甘。他知道,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才能够战胜眼前的困境。
岁月无声无息地流逝,勾践一直都在默默忍受着痛苦与折磨,同时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每当有空余时间,他都会潜心研究兵法以及治国理政的方法,心中满怀期望,渴望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故乡,实现复仇大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过去整整三个寒暑春秋。在这漫长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勾践及其臣子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警惕与恭顺谦逊,尽心尽力地扮演着夫差麾下卑微仆从的角色。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或疏忽,生怕引起主人哪怕一丁点不满情绪。
而那位高高在上、权倾朝野的吴王夫差呢?他时常会悄悄登上高处,居高临下地观察着这些曾经令他恨之入骨的敌人如今的一举一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经过无数次这样严密细致的监视之后,夫差竟然未能捕捉到半分异样迹象——无论是勾践还是其手下那帮文臣武将,都表现得如此顺从乖巧,毫无半点反抗之意。
与此同时,夫差却变得愈发傲慢自大、专横跋扈。他沉浸在无尽的享乐之中,对于国家政务越来越漠不关心。即使大臣们纷纷进谏,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依然充耳不闻,将其视为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