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齐悼公神秘死亡 齐鲁间关系紧张(2/2)
鲍息领命而去,夫差则继续独自思考着应对之策。他知道,这一次必须谨慎行事,既要消除越国带来的隐患,又要确保此次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巩固吴国的霸主地位。而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之下,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就在夫差陷入犹豫不决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又一个极具分量的人物踏上了吴国的土地。此人名叫子贡,他此次前来乃是奉了鲁哀公的命令。
4
说起子贡,那可不简单!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遥想往昔岁月,那时候的孔子正值意气风发之际,于鲁国承蒙君主厚爱,被委以大司寇这一要职。彼时的他心怀壮志,欲一展抱负,将自己的学说与治国理念付诸实践。
奈何世事无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鲁国国内存在着一股权势熏天、不可一世的“三桓”势力。他们把控朝政,左右国家大事,其势力盘根错节,令人侧目。而孔子秉持正义之心,对这股专权跋扈的恶势力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正因如此,孔子触怒了“三桓”势力,引发了他们强烈的不满和仇视。面对这样强大且蛮横无理的敌人,孔子虽一身正气,但终究势单力薄。“三桓”势力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对孔子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打压。
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孔子逐渐陷入困境。尽管他竭尽全力去抗衡,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被迫黯然离开了大司寇之位。
然而,离职后的孔子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相反,他坚信自己的学说和理念具有深远意义,决定踏上四处游历讲学之路。一路上,他不辞辛劳,辗转各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精髓,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追随其后。
经过漫长的漂泊与磨砺,孔子的名声愈发响亮,他的学说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推崇。终于有一天,时机成熟,孔子得以重新回到鲁国。此时的他已历经沧桑,却依旧初心不改,继续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与季康子之间曾经存在一些矛盾。要知道,季康子正是“三桓”中的重要人物。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各方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变化,两人竟也在某些时候展开了合作。如今,鲁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难,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孔子还是季康子,都暂时放下了个人恩怨,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再次携手合作。而子贡,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代表鲁哀公出使吴国,希望能够寻求到有力的援助和支持。
子贡不愧是孔子门下的杰出弟子,亦是春秋时期的风流名士。他前去劝说吴王夫差时所运用的话术着实精妙绝伦,令人叹服。其高超之处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子贡善于洞察人心,深知夫差好大喜功且渴望称霸天下的心理,于是投其所好地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令夫差心动不已;其二,他言辞犀利而婉转,既不直接冒犯夫差的权威,又能巧妙地指出吴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夫差不得不认真思考他的建议;其三,子贡还旁征博引,列举了诸多历史典故和其他诸侯国的兴衰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其四,他能够把握时机,在夫差最为关注的问题上给出独到见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方案,让夫差觉得采纳他的意见将会带来巨大利益。总之,子贡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口才成功说服了吴王夫差,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才能和谋略智慧。
1. 利益诱导,投其所好:
称霸诱惑:春秋时期,各国君主都有称霸的野心,吴王夫差也不例外。子贡深知这一点,说道:“吴国从崭露头角到日益强盛,这一路走来所遵循的道路便是吴国的王道啊!此道契合了国家发展的固有规律,亦是整个天下的王道所在。大王心怀壮志,欲将这王道广施于天下万民,实乃天下苍生之殷切期盼呐!然而,践行王道之人并非要去覆灭他国,只是绝不容许存在过于强大的敌手。当下的齐国之中,便有着诸如国书、高无丕之类的一众忤逆王道的势力存在着,他们极有可能会成为吴国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阻碍,大王务必先发制人,围齐救鲁。”这种说法直接迎合了夫差的称霸心理,让他对出兵有了强烈的动机。
实际利益诱惑:子贡还向吴王阐述了出兵救鲁伐齐能带来的实际利益。他再次开口说道:“大王您看,如果吴国出兵救援鲁国,那必将赢得一片赞誉之声。天下之人都会目睹吴王您的仁德与侠义,这无疑会为您带来无上的美名。而倘若选择征伐齐国,我们就能够获取泗水一带诸侯们的拥护和支持。如此一来,吴国的影响力将会得到极大地扩展,其势力范围也将随之扩张。不仅如此啊,大王!也许通过这场征战,吴国还有机会降服那强大无比的晋国呢!一旦成功,吴国在诸国中的地位必定会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的霸主之国!” 这番对各种利益的细致描绘既具体又充满诱惑,对于心怀壮志、野心勃勃的吴王夫差而言,简直有着难以抗拒的巨大吸引力。
2. 形势分析,切中要害:
点明齐国威胁:子贡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见吴王夫差眉头紧皱,目光深邃而凝重。他伸出手指着地图上的齐鲁之地,语气严肃地说道:“大王,诸位贵卿,据本人所知,此次齐国攻打鲁国,其真实目的恐怕并非表面那般简单。他们极有可能是想通过侵占鲁国来增强自身的实力,进而有足够的底气与大吴争雄天下!”见子贡说到此处,夫差不禁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在朝堂上来回踱步。
见夫差停下脚步,子贡又开口道:“这就如同那放置在天平两端的千钧之重的物体一般,哪怕只是在其中一端增添区区一铢一两,整个天平也会瞬间失去平衡。如今齐国若是顺利拿下鲁国,其势力必然大增,这对于吴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子贡的这番话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之上炸响。众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起来。大家都深知子贡所言非虚,齐国的崛起确实会给吴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因为子贡用如此形象生动的比喻阐述了齐国势力增长后的可怕后果,使得大家能够清晰且直观地感受到来自齐国的潜在威胁。也正因如此,当子贡向夫差提出应对之策时,夫差才会格外重视,并认真思考其可行性。
夫差说道:“寡人又何尝不明白这些个道理呢?其实寡人也正在筹备着发兵之事,然而国内却存在着一种顾虑重重的情绪,对此寡人不得不谨慎地加以思考和权衡啊。”
子贡自然清楚夫差心中所担忧之事,于是他将吴、越、齐这三个国家的实力仔细做了一番对比之后,当吴王夫差向其吐露国内有人忧心越国可能会趁着吴国出兵之际伺机报复之时,子贡缓缓开口道:“大王,如今越国已然向您俯首称臣,表示归降于吴王您啦。即便是他们有心想要有所动作,可就凭越国目前的国力而言,实在难以与大吴相抗衡。况且,吴国此次出征齐国,只要能够速战速决,不给越国任何可乘之机,那么他们便无法对吴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呀!再说越国即使有报复之心,力量不及鲁国,吴国的力量与齐国相当,倘若吴王始终对越国心存芥蒂、无法释怀,那么必将错失进攻齐国这一绝好良机。待到齐国成功兼并鲁国之后,其国力必然大增,届时吴国若再想与之一较高下,恐怕将会难如登天。而且,一旦越国日益强盛起来,必定不会忘记昔日所遭受的屈辱和仇恨,势必会掉转矛头,向吴国寻仇雪恨。如此一来,吴国便会陷入两面夹击、腹背受敌的险恶处境之中。
子贡这番入情入理且极具说服力的对比分析,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使得吴王夫差恍然大悟。他终于深刻地意识到,当前最为迫在眉睫之事乃是全力应对来自齐国的巨大威胁,而非一味地纠缠于越国这个次要问题之上。唯有当机立断,集中精力对抗齐国,方可保吴国无虞,并在这场激烈的诸侯争霸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消除顾虑,提供方案:
针对于伍子胥说越国所存在的顾虑,使得吴王夫差可谓是忧心忡忡。要知道,一旦他率领大军出兵伐齐,后方空虚的吴国极有可能会被越国趁虚而入,从而遭受致命的打击。这种担忧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夫差心头,使得他在是否出征这件事情上始终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智慧过人的子贡深知吴王夫差心中所想,于是心生一计,主动向夫差进言道:“大王莫忧,臣有一策可解此虑。不如由微臣前去拜见越王勾践,劝说他诚心归服于吴国。不仅如此,还可让越国的强壮汉子跟随吴国一同北上征伐齐国。如此一来,既能大大增强吴军伐齐的兵力和实力,又能够彻底打消大王您对越国可能会趁机报复的顾虑。如此妙计,定能保得吴国安泰无虞,让大王您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地挥师北伐,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子贡提出的让越王勾践派兵助吴的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越国在之前被吴国打败,实力较弱,此时越王勾践正急于寻找机会恢复越国的地位。子贡的建议既给了越王勾践一个向吴王夫差表示忠心的机会,也让吴王夫差能够利用越国的兵力增强自己的实力,对于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好处。
4. 道德绑架,占据制高点:
以仁义之名劝战:子贡在劝说中强调了救鲁的仁义之名。他说:救鲁是存亡继绝的正义之举,能够让吴王夫差在诸侯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将出兵与仁义道德挂钩的说法,让吴王夫差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出兵的建议,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塑造勇者、仁者、智者形象:子贡还以“真正的勇者不怕困难,真正的仁者不怕一时的困顿,真正的智者不会错失良机”来激励吴王夫差,将出兵救鲁伐齐与勇敢、仁义、智慧等品质联系起来,让吴王夫差觉得如果不出兵就是缺乏这些品质,从而在道德层面上给吴王夫差施加了压力,促使他做出出兵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