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蓝玉案(2/2)
很明显是有人利用李景隆猖妓的契机弄死了蓝薇,再想以蓝薇的身世将事情闹大,借机整死李景隆。
蓝薇不过一罪臣家眷,凭什么能用来做文章?自然因为他爹是蓝玉,曾经的天下兵马大将军!
蓝玉虽跋扈可他在军中威望却极高,受过他提拔的将领如今在朝堂依旧不在少数,此计若成,李景隆将要面对的就不止是文臣的针对了,那些受过蓝玉恩惠的将领也会出手,而武将虽不善言辞,但皆是性情中人,他们出手很可能会直接下黑手的。
届时大明恐将再无李景隆立锥之地,甚至很有可能祸及性命,此计歹毒至极。
只可惜设计者百密一疏,他们并不知晓常家的隐蔽动作,也没想到李景隆不讲武德直接抬出了他的老爹岐阳王,用立誓的方式洗脱了他凌辱蓝薇的嫌疑。
那么蓝薇之死就很耐人寻味了,可此事依旧疑点重重。
布局之人是如何得知蓝薇身份的?他们是如何掩盖真相将谋杀伪装成自尽的?又是如何瞒过查案的锦衣卫?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黄子澄与方孝孺在此事中绝对有所参与,至于涉及多少便有待查证了。
常升被暴怒影响虽没有想到更深的层次,不过被李景隆这么一提醒他倒是确定了表妹的死与李景隆无关。
既不是受辱自尽,那就必然是遭人迫害而亡,常升目光冷冽的扫过黄子澄几人,
“请陛下为臣做主,彻查蓝薇枉死的真相”
朱允炆虽然不太聪明,但他绝不是傻子啊,他心中亦有了些猜测,此事关系到弹劾李景隆的黄子澄与方孝孺,他不愿相信二人会使用如此卑劣的手段陷害李景隆。
黄子澄方孝孺二人是他爷爷钦点的辅政大臣,同时黄子澄也是他的老师,
黄子澄学识渊博时常引经据典,以儒家先贤为例教导他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可以说黄子澄对他的影响非常之深刻。
同时朱允炆也是一个非常尊师重道的皇帝,朝中诸多事情都会听黄子澄的意见。
黄子澄也确实对得起他建文三傻的名号。
朱允炆刚继位时便着急忙慌的拉来三位辅政大臣商议削藩,辅政大臣齐泰建议先干掉朱棣不给他发育时间。
原话是: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
而黄子澄与方孝孺则是提议学宋太祖先易后难,把最弱的藩王先干掉,最后只剩朱棣一个藩王时,他也就翻不起来浪花了,正是这一建议给了朱棣足够的发育时间。
事实证明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黄子澄都不是个能堪当大任之人。
而且朱允炆因为齐泰与他们两位老师的削藩意见相左,便开始逐渐疏远齐泰了,齐泰也因此被冷落,排挤,
由此可见朱允炆对二人之信任。
齐泰作为辅政大臣也是够惨的,后面李景隆出征时被赐予了便宜行事之权,他这个兵部尚书便彻底失去了实权,从此成了朝堂边缘人有名无实。
偏偏三位辅政大臣中唯一有能力就是齐泰…
黄子澄淡淡道“常升,一个本就该死之人死便死了,你让陛下为她的死做主是为何意?想让陛下推翻太祖定下的大案吗?”
这件事若是文官推波武勋们自然也会助澜,可既然没有将屎盆子扣到李景隆头上,看出端倪的文官们自然不会答应彻查,直接以太祖的名头将此案压死。
常升脸色难看收在袖中的双手紧紧握着,牙关紧咬却没有再开口,黄子澄说的是事实,蓝薇本就是该死之人。
若想为其之死讨回公道只有先为其正名,想要为其正名就绕不过当年轰动金陵的蓝玉案,而蓝玉谋反的罪名可是太祖亲自定下的。
推翻太祖定下的铁案便是质疑太祖,这件事的后果很重,常升不敢去做。
作为后来人的李景隆却深知蓝玉一事为朝廷带来多大的弊端,虽说让皇权更加稳固却也因此失了武勋的人心,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朱棣之所以能一路横推到南京,与武勋们的不出力有着不小的关系。
闭目养神的李景隆突然开口高声道“启奏陛下,蓝玉谋反案疑点重重,请陛下翻案重审”
说完后李景隆瞟了眼场中武勋们的反应,心中豪气万丈,你们看我牛逼不…
常升不敢提的案子,我提!
常升担不起的惩罚,我担!
总之一句话,常升敢做的事我要做,常升不敢做的事我更要做。先斩后奏,做了再说,我凭什么?圣眷正浓!
“轰”
李景隆语出惊人,朝堂在短暂的沉寂后爆发了滔天的怒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