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电影中的武术史 > 第四章:柔弱胜刚强

第四章:柔弱胜刚强(1/2)

目录
好书推荐: 最强投手 五鼎封天 炮灰以上 贵女锦绣 网游三国之好运王 重生之赤焰狂袭 至尊龙族 九龙帝尊 穿书女配,反派boss求放过 快穿攻略:女主花式撩男

第四章:柔弱胜刚强

武术拳种名称:太极拳

相关电影推荐:《太极张三丰》《神丐》《太极》《功夫小子闯情关》

《太极张三丰》

《太极张三丰》是由正东(香港)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动作电影,由袁和平执导,叶广俭编剧,李连杰,杨紫琼,钱小豪,袁洁莹联袂主演。《太极张三丰》于1993年11月18日在中国香港公映。《太极张三丰》的制作和上映时间虽然在功夫片的数量和热度都有所降低的时期,但仍算是一部好作品。长久以来,该片一直是功夫片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2008年5月,电影《太极张三丰》被选为电影史上19部最伟大的功夫片之一。

《神丐》

《神丐》是由高天红执导、王群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1987年上映。讲述农家子弟杨露蝉拜师学艺,终成一代武学宗师的故事。

《太极》

太极是由冯德伦执导的搞笑、动作、奇幻片,由奥运会武术冠军袁晓超,梁家辉.彭于晏,杨颖主演的电影。《太极》共包括3部:《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太极3巅峰在望》。

《功夫小子闯情关》

《功夫小子闯情关》是由袁和平、张鑫炎执导,吴京、钟丽缇等人主演的一部武侠喜剧。影片讲述了太极拳宗师杨崇武之子杨学文行侠仗义,与不法洋人斗智斗勇的故事。该片是演员吴京的成名之作,也是趣÷阁者个人认为在以太极拳为题材的动作片里动作设计最成功的一部影片。

进入正题:太极拳武术史

近日,由冯德伦执导的电影《太极1:从零开始》在各大院线上映,影片的内容讲述了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在河南陈家沟未经老师许可,偷学陈氏太极拳,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宗师的传奇故事。简单的说,就是武学宗师杨露禅“偷拳”记。从影视赏析的角度看,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精彩的娱乐片,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但是从武术历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内容不符合历史史实。作为一部娱乐电影,当然没有必要去深究每一个细节是否符合史实,但我还是希望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还原真实的杨露禅。

杨露禅是河北广府人,广府就是今天的河北永年县。他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早年体弱多病,后迁往河南焦作陈家沟,在一个名叫陈德瑚的药店老板家里干活,当时的陈氏太极掌门陈长兴经常借用陈德瑚的家授徒,杨露禅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当时的中国武林有一个规矩,未经老师许可,在一旁偷看老师的拳法教学,属于“偷拳”,是犯“忌讳”的不礼貌行为。露禅虽然懂得武林规矩,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老师教学生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了解太极拳的朋友都知道,陈氏太极拳不是我们在平时在公园看见的健身太极拳,是很深奥的实战武学,普通人即便有老师的亲身指导,短时间内也很难掌握,但是杨露禅的确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习武奇才,居然逐渐参透了太极拳的奥秘,通过自己的身操体悟,初步掌握了太极拳的一些招式。陈长兴发现后大喜,决心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正式收杨露禅为徒。这就是历史上杨露禅“偷拳”的经过,民国时期便有小说《金蝉盗技》将杨露禅的故事做了夸张和虚构的艺术加工,后来又有了一大批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除了今天的这部《太极》以外,还有老电影《神丐》,电视剧《太极宗师》等作品。由此可见,杨露禅偷师陈长兴,自学成才的传奇经历,不仅得到了陈掌门的宽容,更是得到了后世对他的敬仰和崇敬。我的好友,蚌埠广播电视台《向快乐出发》栏目总编导薛超曾经在1987年参演了以杨露禅“偷拳”为题材的电影《神丐》,他在现实中是一位武术高手,也是影视剧导演,他对真实的武术和功夫题材电影都做过很深的研究。

杨露禅之所以被后人忘情追捧,成为影视剧红人,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后世的重要贡献,杨露禅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以至于到了今天,世界人民都在受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千人太极拳表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开幕式上所演练的拳法就是杨露禅创造的杨氏太极拳,杨宗师在学会陈氏太极拳后,为了让拳法适应各类人群的需要,降低了拳法的难度,强调养生与保健的功能,创造了在今天风靡全球,以健身为主的杨氏太极。可以说,现代太极拳的流行,实得益于杨露禅之功!

这是趣÷阁者2012年撰写的一篇文章,当时的标题是《杨露禅“偷拳”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以写影评为名,向读者普及一些武术史的常识。电影《太极》的动作设计确实反映出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但是很明显在电影中还是做了很多夸张的艺术处理,从电影的角度看,这也是必须的,因为影视作品不可能完全写实,首先要有观赏性。电影的剧情不完全符合史实,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与真实历史相符。比如,“太极拳”的名称是在清朝后期时才出现的,在清朝中叶之前都没有出现过,所以不可能是张三丰创拳。太极拳是可以实战的,影片中的太极拳不仅可以实战搏击,而且是相当高明的拳术,甚至可以克制外家拳和西洋拳术的高手,这是符合事实的。

关于太极拳的历史起源,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在武术史专家内部都达不成一致。民国时期的武术史专家唐豪考证,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陈王廷,明朝洪武年间的陈卜创造了太极拳的雏形。这个观点得到了大部分武术史专家的认同,但是也有专家认为这个观点缺少证据,总之没有定论。就连清朝咸丰年间的太极拳大师,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都坦承不知道太极拳是何人所创。

太极拳可以实战是武术史专家所公认的,但是今天的很多人却不认同这一点,理由是公园里的很多老年人练的太极拳是养生的拳术,不可能应用于实战。趣÷阁者通过采访武术专家得知,太极拳既然是拳术,那么在它的创拳之初一定是一种搏击术,而不是养生术,但是一旦练的不得法,就会成为“太极操”,所以公园里常见的太极拳确实不能实战。现实中,只有一小部分武术高手经过“闭门传授”的方式,通过严格训练掌握了太极拳的实战技术。拳和操的区别是,有没有掌握发力的方式,有没有包括推手在内的模拟实战训练。如果有就是拳术,没有就是“太极操”。我采访过的太极拳专家,他们的弟子当中有退役的拳击手和散打运动员,他们学过传统的太极拳后,也承认太极拳有实战的作用,只是不像影视剧中那么夸张,而且练成的人很少。

很多小学生也能说出太极拳的实战特点,比如“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等,从表面上看,太极的实战特点的确是这样。但是一位太极拳高手告诉我,用很小的力,甚至不用力量就能赢人,其实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他们圈内人的观点是,练就可以驾驭“千斤”的力量,但是只用“四两”,实战时要巧打,但是不能没有力量。

太极拳专家梅家新先生谈太极拳的实战特点

我的武术老师梅家新先生是中国太极拳界的名家,《试论太极拳的文武架形》是梅老师公开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专业的分析了实战型太极拳的特点以及与养生型太极拳的区别。一般来说,实战型的太极拳可以称作“武架”,养生型的则是“文架”。我觉得有必要全文引用这篇文章,和读者分享专业人士的解读。这篇文章多次提到了赵堡太极拳,这是太极拳大家庭中的一个分支。

试论太极拳的文武架形(作者:梅家新老师)

纵观赵堡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它始终属于民间实用性技击武术的流派,较完整的保存了中华武术传统的精华,这是一个不争的史实。但是,面对今天武术的社会化、体育化,我们把它赵堡太极作为武架来研究,确实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众所周知,我国武术产生于远古祖先与野兽斗争求生的一种技能,本质上都属于生产活动的范畴。随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夏之兴也以涂山,大禹治水,地成天平,划为九州,国家应运而生。当奴隶主们用武术来镇压奴隶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国家机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成了军旅武术正式产生的的标志。由此,武术作为国家武装,对外保卫祖国,消灭侵略来犯之敌,对内镇压反抗统治者,在战争中集团格杀技术成为它的主要功能与特色。

古今民间武术地发展,从其武术性质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民间武术一开始就朝着以个体格杀技术为特征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吸取道家思想、格杀术,随着时代与战争的变迁,军方是以武装镇压,人民乃是武力反抗。从民间武术到军旅武术,从军旅武术复归民间武术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因而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这部分武术成为民间武术的脊梁。相比之下,另一部分民间武术就不同了。研究中国武术史的马明达先生认为,它一开始就朝着以庞杂为特征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过程中,不迷惘地受到古代导引,杂技,舞蹈的影响。从而使得民间体育因素上比之军旅武术发展得要多要快,当民间武术主要表现为套路这种形式时,它自身实际已完成了由古代军事格杀技术向体育的转化,从本质上讲,套子化了的拳械技艺,它所容纳的实用因素已微乎其微了。近代军旅武术在火药武器取代了冷兵器后,终于退出舞台,中国武术终于成了民间武术的一统天下。这时候,武术不再是什么军旅格杀技艺性质的东西,它完成了自身蜕变的全过程,变成了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的体育项目。绝大多数是现代武术套路。

近代社会民间武术演变,使太极拳将技击与健身融为一体,迅速向社会化的方向普及发展。杨禄禅、武禹襄顺应时代朝流步入武坛,根据清末贵胄富室体质和生活习惯的特点,把拳势改为不猛不硬,顺遂圆活,老幼强弱都可习练的拳种,自此,原来在技击之外仅有少数文人雅士养性自娱,而很快变成面向社会大众修身养心,健身强体发展方向。以武艺技击为唯一功能和特色的太极拳术,产生了文气十足的拳架势,太极的文武架势之分,由此而起,然而,以技击为特色的武架太极与健身为目的的文架太极,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向来却是并行不悖。

以健身、表演、技击为一体的太极拳,被今天列入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继承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投身习武社会群体成份的变化,使太极拳在社会化的普及活动中,从人们追求的习武目的,演练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单纯追求健身强体基础上,又增加了观赏性和娱乐性。以致于使太极拳的技击特点的继承和研究,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不少特技频临失传,今日之太极,操乎!舞乎!令人困惑。而商品化的操作,又使某些以武术博击品牌的传授者,自我吹嘘,急功近利,误人子弟。凡此种种,都使中华传统武术精髓渐渐丧失,仅存其形而无其神,正如拳经所云:“光有皮肉没有血”。

因此我们重新讲赵堡太极作为武架太极拳理功法加以研究,既是正本清源,又为传承和创新中华武术的必要。

传统武架太极拳术,由技击实用性的武术,已经演变或衍生出现代武术竟技性散打,演练性散打,现代武术散打发展形成的三大体系,三种性质,第一种,竟技性散打,安全规则范围内的散打,属国家举行的比赛。第二种,实用性散打,利用自身关节身体、地形、地物、风、光等制服对方为准则,多行于民间与军队。第三种,演练性散打,原本是同门师兄弟你来一枪,我给一刀切磋武艺。进而演变搬上戏台,武打戏,舞蹈,近代又将散打搬上银屏,此类均属演练性散打体系。三种性质,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发展方向,是不可能混为一潭的。

太极拳术的文武之分,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底蕴。古文字学告诉我们,所谓“武”字,本意是由人体行走中的“足”,上方加“戈”合成。它是古人执兵器格杀行进的概括。武术之“武”,本源于此。而“文”字则另有意义,它是以人体修饰文身为造字依据,代表了先民们最初萌生的审美意识。以太极武术而论,我们把那些以健身,练演、观赏、娱乐为目的的太极套路,称之“文架”太极,正符合了“文”字产源的本意,其本质上都属于文身修饰的延伸。而保持和弘扬武术技击特色的各类太极,称之为“武架太极”,这种区分,对今天研究太极拳术,弘扬中华武术的优良传统,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 中世纪王者之路 中国历史长河小说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代管夜老虎连,全成特种部队了 从负债百万到最强锦衣卫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万古第一战皇 大唐:我真的没想当皇帝 大明洪武朱标是咱好大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