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苟富贵不相忘(1/2)
以李白的文学功底,理解起这古代的应用题来,那当然不在话下。
这道题的大体意思是:有一百个和尚分一百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三个,小和尚三人分一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翻译过来了,其实也不难吧?
充其量,也就是后世初中水平数学题,李白怎么可能不会呢?
李白微微一笑,装逼、得瑟道:“此题不难!本官至少有三种解法!”
李栋梁闻言,有些难以置信。
因为他自诩算学高手,就此题,也只会两种解法。
李白如此信誓旦旦的大言不惭,所以他还真有些不敢置信。
于是,带着点赌气情绪,拱手道:“学生拭目以待!”
李白之所以这般说,就是想趁机震慑他们一把,这样日后也好管理嘛!
适当的显露自己的实力,也是凝聚人心最好的方法嘛!
否则人心散,队伍不好带啊!
出于这种心理,李白装出一副高人风范,潇洒异常的提笔,在一张白纸上“唰唰唰”写下三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方程解法。
解: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
根据题意列得方程: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大和尚25人
则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x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x3=75个小和尚。
李栋梁看完之后佩服不以,他所不会的,正是那方程解法。
至此他才知道,果然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这个李翰林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学问真是高深莫测!
能跟着这样的人办差,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折服了几人之后,李白以借调的方式,将几人带至皇城之内太府寺旁李隆基为秘阁选定的办公地点。
几人听说国子监依旧保留着他们的学籍,这就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丝毫没有后顾之忧,自然是热情高涨,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着大干一场。
可是仅这几个人,当然还是不够。
李白又从翰林院典籍库调来了薛斌与两名机灵书吏,这新衙门之内的日常事务,及写写划划的事也少不了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