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神医华佗(1/2)
曾?带着几个义弟回毋极的时候,已经是公元182年的四月初了。
各项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曾?很是满意。看来,他是能够真的松开手,让下面的人去做了。
曾?最高兴的事情就是那大量到来的难民,在这个时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和粮食具有相同的地位。
曾?回到毋极的时候,无极商会已经接纳了二十余万难民,加上前几年陆陆续续接纳的难民,现在,在曾庄附近,已经居住了超过三十万的人。
这个数目对后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数字。但是对如今来说,却是是一个很恐怖的数目。要知道,整个大汉朝现在也不过五千万人口,整个冀州不过五百多万人口,而整个中山国只不过六十余万人,在无极商会没有接受难民之前,整个毋极甚至才不到三万人!
要是在以前,曾?这样的行为肯定会被认作是想聚众造反,已经被抓起来砍头了。可是,这几年的连年天灾,无极商会大量的赈灾,堵住了所有人的嘴。而如今曾?又是中山国的国相,更是不会有人来说三道四。当然,这只是明面上,暗地里那就不得而知了。
见到这么多的人,曾?有了一个打算,那就是以曾庄为中心,在滹沱河边上筑一座大城。这是曾?综合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后做出的决定。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黄巾起义中,曾庄南面不到一百里的下曲阳,将会是一个主战场,那里将有黄巾军三巨头之一的张宝亲自坐镇。到时候,要是没有地利可守,以无极商会的富裕,张宝肯定会率众北犯,抢夺无极商会。这样的事情是曾?绝对不能容忍的,但是却是绝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有,曾?不得不早作打算。
由于曾?把水泥这个好东西搞出来了,所以曾?决定在筑城墙的时候,采用混凝土结构。而他构想的城市的规模,那也是百万级的大城市,占地更是达到了二十余平方公里。
这绝对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更过分的是,曾?计划的城墙高度高达二十米。这样一来,需要的水泥,那是数以十万吨计的。
曾?才提出这个计划,就遭到了一致的反对。无极商会在接纳了这三十来万灾民后,富余的钱已经不是太多了,这样的高强度支出,甚至有可能让无极商会破产的可能。
但是,最终,曾?还是以自己的权威通过了这一提案,不过他给出了让无极商会有更多的赚钱的途径的承诺。
对于这样的事情,虽然曾?强行通过了,但是大家还是都非常的不理解。不过,仅仅两年后,他们就发现了,曾?这一决定是多么的明智。要不是建起了这样一座大城,南面的张宝绝对是率领麾下十余万黄巾军打过滹沱河,抢劫无极商会了。那样的话,他们拥有再多的钱,那也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甚至还可能落得一个资敌的罪名。
在曾?的强烈要求下,无极商会全力运转,数十万得到无极商会恩惠的难民倾力劳作,在短短的一年半内,一座超时代的大城矗立在了冀中平原的西边,滹沱河中游的边上。而城市的名字,也因无极商会得名,叫做“无极城”。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城市,里面有着齐全的农工商作业区,这完全是一个**的小王国。现在,这里面只住了三十万人,在这样的人口下,这座城市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即使城市被围再久,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后来,张宝就是考虑到这座城市是他所不能攻打下来的才没有进犯这里。
当然,这都是后话。
曾?交代了这后期要做的事情后,就带着几个义弟以及一众文武人才北上去卢奴上任了。
就在曾?准备出发的前一刻,一件事情又让曾?停下了他的行动,因为一个人来了,他的名字叫华佗。
华佗字元化,又名?,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谯城区华佗镇)。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华佗还精于医药的研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