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锦衣卫 1(1/2)
对内廷下完刀之后,朱皇帝很自然地盯上了天子亲军锦衣卫。
经过这阵子的摸底,朱皇帝也算是把锦衣卫的情况大致摸清楚。
他从前对锦衣卫的印象,就一直是特务机构。不过随着了解加深,他却发现,锦衣卫与其说是什么情报机关,倒不如说是主要是个仪仗队。
锦衣卫的前身,原本就是老朱的仪仗队。到现在,锦衣卫依旧主要负责朝廷典礼、宴会的宿卫等事务,主要职责还是当仪仗队。
锦衣卫也属于级别最高的上直亲卫之一,本来也是有宿卫这种军事职能的,这部分锦衣卫军士也没有一般人认为的那么威风。
随着卫所制度几乎完全崩溃,锦衣卫亦不免如此。基层卫士多被太监和上官驱使做苦工,有的干脆花钱请人代为服役,其弊端几乎与京营差不多。虽定下了离职者夺月俸的规矩,也不能革除。现在,锦衣卫的军事职能事实上早就被基本掏空。
到现在,只有那些经常要与皇帝见面,负责皇帝仪仗和侍卫职能的卫所还没有彻底废掉。这部分的人,也是锦衣卫里最多的一部分。
那些名为大汉将军的御前侍卫,也就是长得高大威猛,其实身手大部分都很差,也就是起到了文官们认为的以壮朝威仪的作用。
对锦衣卫的仪仗队职能部分,朱皇帝暂时也懒得整改。
作为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皇帝,他当然不可能坐视御前侍卫都是些样子货,早开始有意识地挑选烈士遗孤,从小培养忠君思想和身手,以求培养出合格的保镖高手来保护自己。
除开仪仗队和不怎么称职的御前侍卫职能,锦衣卫现在的另外一个主要职能,就是用来养各种二代和关系户的。
最初要捧上锦衣卫这个饭碗的要求还比较高,一般只赐予有军功的武将子弟。后来门槛逐渐放开,变成对与皇帝关系密切文武官僚、外戚、宦官等二代和关系户的一种赏赐。
有些不讲究的皇帝,连有一些靠各种娱乐技艺取悦自己的、甚至是游牧民族归附的老弱者都能安置到锦衣卫。
这些人进了锦衣卫,往往“带俸不任事”,就是挂名领薪水而已。
比如现任锦衣卫指挥使张懋忠,他是隆万时期户部尚书张学颜的孙子,靠着祖父的关系成了这种挂职领薪水吃闲饭的,后来他家里再没出过进士,家道中落,就一门心思在锦衣卫里做事了,这一位在万历折腾的矿税事件中虽说有些摇摆不定,还有些偏向文官,但终归是没敢忤逆万历,才被万历提拔了起来。
而锦衣卫里真正的特务,却是不多,大多不是归属东厂领导和就是归直接受皇帝领导的北镇抚司管。
锦衣卫最让朱皇帝觉得郁闷的地方是,它有着极为臃肿的编制,却没有几个做事的人。
以前他没钱,现在有了钱之后,也一直都在用锦衣卫的编制,在培训真正的情报人员。派去徐州办事的陈实,就是这一批人中的佼佼者。
把内廷整肃了一番之后,朱皇帝很快敲定了第一批抓捕目标,北镇抚司的头头刘桥和那些混进去的都中豪强。
作为情报部门时,锦衣卫也是要做事的,于是管着锦衣卫的官员们和一些能把手伸到锦衣卫的东厂太监,就天然地选择了都中的豪强和一些地痞无赖。
这些都中大豪,善把持长短,在京中多有耳目。锦衣卫作为一个带有情报机构性质的组织,自然天然地对这些人拥有的资源有着不小的需求。而这些豪强们,也渴望着北镇抚司的权力。所谓豪强当然基本上是没有几个善茬的,加入锦衣卫后,更加肆无忌惮地违法乱纪,甚至动用北镇抚司的权力杀人的事他们都没少干。
这个叫刘桥的,就拉拢了不少这样的豪强,此人还和文官一向交好,文官们进了诏狱,他都是好生地招待着,从不下手虐待。
大明也有不少正直的官员弹劾锦衣卫里的这些豪强,不过皇帝需要耳目,大多对这些人的作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