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1/2)
啃着美味的煎饼,丁虹不知不觉到了摩西会馆,在小区附近。这栋始建于1907年犹太人专用的会堂,在纳粹期间成为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许多犹太爱国组织,也将地下总部秘密设在摩西会堂内。
这栋悠久的建筑物,有三层楼。斑驳的红砖斜尖顶,白色的窗棂上有渐渐消褪的蓝色的拱纹,罩着窗顶。条条蓝纹点缀着红墙。会堂的镂花的铁门大敞开着,丁虹穿过石拱的门廊,看清正前方礼拜堂和左侧通楼的走廊上各有一扇巴罗克风格的暗黄木门。长长的座椅排列有序,静静地卧在会堂当中,仿佛等待着你的到来,倾听他们古老的故事。
二战时的上海虹口区,成了两万余名犹太难民的避风港。他们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历史故事,也见证了中国人的善良和宽容。”摩西会堂”已像”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成为避难地的代称。
虹口区的房子很小,都是建于80年代的老公房,但房租却很贵。邱宁嫌弃这里房子性比不高,而丁虹喜欢虹口特有的历史感。因为这里能让喜欢文学的的她找到历史的痕迹,期待有一日成为小说中的人物。
告别了摩西会堂,丁虹继续一路向南走着。走着走着,她忽然发现自己和一群刚下班的民工走在了一起。自己和一群民工浑然一体,俨然是其中的一员,这让丁虹心理产生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概这叫做归属感吧。民工们如涓涓溪流汇入了一个狭小的路口后消失了,剩下丁虹一个人沿着大街往南走,直到看见前面人头攒动,音乐震天。
一群衣着鲜艳的大妈们,在开放的广场上排练广场舞。一些在排练秧歌,一些在排练交谊舞,另外一些在排练广场舞。三个团队仿佛达成了默契,各自在各自的地盘上随着各自的节奏,跳着各自的舞蹈,汇成了一只奇怪的交响乐。旁边围观了很多群众。丁虹也被感染了,也感觉轻松了许多,她把双手抱在胸前,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起加入了老年秧歌队。
丁虹很多年没有看过热闹了,这时不由自主的在方队的最后面找了一个位置扭了起来。丁虹是大学文艺表演队的干事,但业余时间更喜欢下象棋。动静相宜的她,引来了众多追求者。而她却偏偏看中了木讷的邱宁,因为他变幻莫测的棋艺,总是能挑战她的极限。
丁仿佛回到了校园里,全身不由自主的随着节奏扭动起来。汗水密密麻布满了她红扑扑的瓜子脸,马尾辫左右晃动着。突然,她发现围观的群众里有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特别像邱宁,冲她微微一笑,消失在人群里。她马上停了下来,挤到人群里,却发现那只是一个幻觉。
抹去脸上的汗,丁虹重新扎了下马尾辫,看了下手机。已经下午四点半了,她决定去菜场买点菜回去了。就在手机被塞进裤兜里时,手机响了。又是来慰问的吧?丁虹想,”这位知道我下岗的消息可够晚的了。”
掏出手机,丁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一串手机号码,没有显示名字,心理想会是谁呢,按了接听键,放到耳边,说:”喂,哪位?”
“请问是Cookie.丁吗?”丁虹一听自己的英文名字,看来是圈里的人,似乎还有些本地口音。
“我是,请问您是哪位?”丁虹又问了一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