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救兵(2/2)
“噢?这么说,你是回来搬救兵的?”
刘兆不置可否。
刘允拿起手边的折扇,优雅地打开扇面,扇了两下,看向端茶上来的丫鬟,道:“圣贤有道,文人有风骨。读圣贤书的人,是不会轻易动手的。你既咽不下这口气,何不到县官那里告上一告?左右县令大人与叔父交好,看在叔父的面子上,也会站你这边。刘家村一群没见识的乡野村民,又怎么斗得过官?到时候,你想怎么报仇不行?”
“大哥!你明知我是来找你帮忙的,你怎么还给我出这馊主意?这事儿要是闹到县衙去,你信不信,我爹转身就会跟县令大人说把我关牢里改造!”
刘兆气呼呼地坐在了一旁的高背椅上,见桌上有茶,端起来就喝。
“那你想怎么做?”刘允合上扇面,似笑非笑地看着刘兆。
“大哥,你借我点儿人!”
刘允一下眯起了眼。他这个堂弟,总是不长记性。
“兆弟,叔父为什么把你送到刘家村,你这么快就忘了?”
刘兆当然没忘,但他咽不下这口气。
堂堂男儿,竟然被一个小女子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事儿传出去,刘家村的人还不以为他好欺负?
这面子,必须找回来!
“我不管!大哥你要是不帮我,我就去外头找人,不就是银子吗?我去找娘要!到时候,秦家那批书,我也顺道给他回来!”
原本刘允是真不打算管刘兆的事儿,听到最后一句话,蓦地皱起眉头,问道:“书?什么书?”
“没什么!大哥你接着忙,我去找别人!”
刘兆作势要走,刘允沉了沉眼色,立即将他叫住,折扇敲了敲桌面,说道:“坐下,与我好好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刘兆虽然不学无术,但说话逻辑还算清楚。三言两语,说了个大概,刘允也听懂了□□分。
原来,刘兆看上了秦家的藏书,趁着秦家主人不在,就钻进了秦家门。结果没想到,拿书的时候,秦家那个病秧子出手阻拦。以刘兆的性子,自然免不了打他一顿。
谁料想,秦家大姑娘这时候回来了,二话不说,拎着棒子就把他打出了秦家。结果是书没抢到手,架也没打回去,受了一肚子气,就跑回了墨林县。
“平日叔父让你看书你便如遭大难一般,如今怎么惦记起秦家的书?”
“他家书稀罕呗!前几天我在村里逛,碰上个老头儿,从他那儿得的消息。爹就喜欢那些什么经什么文的,我把秦家的书带回来,爹还不高兴坏了?一激动,不就让我回来了吗?”
这种歪点子,也就刘兆自个儿能想出来。
刘奉云一辈子尽职恪守,为人正直,怎么可能要这种抢夺而来的书?
刘允看了刘兆一眼,琢磨道:“那老头儿怎么跟你说的?他如何能辨认秦家的书价值几何?”
回忆了一下,刘兆说道:“他是去山上采矿石做颜料的。路过刘家村,瞧见秦家院子里在晒书,就在篱笆墙外多看了两眼,发现其中有几本什么什么经的书。他就问了几句,意思是想把那书收了,结果被秦家的小泼妇给赶了出来。后来被我撞上了呗,我就多嘴问了问。”
“你确定,书的名字里有“经”?”
“这有什么不确定的?那老头儿看起来疯疯癫癫的,但是说起书的时候,俩眼直放光,假不了!”
刘允眉眼低垂,两指摩挲,暗自揣摩着这件事。
怪!
这事儿无论从秦家来看,还是那个老头儿来看,都很怪。
虽说墨林县因人杰地灵而闻名大周,但一般的人家,连四书五经都只能到书院抄录,根本买不起,哪还能有经书?
自古能命名为“经”的,都是大能贤书,至高无上,早被收录在国子监的藏书阁里亦或国史馆里,怎会遗落民间?
更何况,即便有,一个进山采矿的老头儿,哪儿来的火眼金睛,识得好书?
刘兆一看他这样儿,就知道有戏。眼轱辘一转,立马凑上去趁热打铁:“大哥,你要我说的我都说了,你倒是给个话儿,能不能借人给我?!”
嘴角一挑,刘允一声轻笑,拿起手边的折扇就往刘兆脑门儿敲下去,说道:“别急。这事儿,得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