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合理的预感(1/2)
接电话的还是许帆:“又是你,胡笳还没来。”
苏长青有点失望:“看样子她一时半会来不了?”
“悬。”
“平时也这样?”
“你考勤来了?”
和美女聊天苏长生有点臭来劲:“还用我考,你们院这劳动纪律不太行啊。”
“省省吧你,这么说话可就更讨人厌了。”
苏长青不在乎讨人厌,大义灭完了上班摸鱼的同学,也不浪费长途电话费,趁机和许帆硬拉关系:“许老师是不是在等电话,每次接起来都是你,其实我刚才说的粉丝是英文,崇拜者的意思,我们老家的人都这么说。”
“你老家的人够贫的。”
“许老师最近没进组?”
许帆倒也不计前嫌:“没戏可拍,最近我和胡笳都在排院里的新戏《红白喜事》。”
“主演?”
“小配角。”
连许大美人都没戏,杜可可对整个行业的悲观情有可原。
“许老师,如果以后有机会合作,还请您多多关照。”
“别叫我老师,不知道和科教厂能合作什么?”
工作室八字没一撇不值一提,苏长青想了想:“比如接下去我们厂会拍火葬的宣传片,您可以作为火葬大使出镜,还能上宣传海报。”
“去去去!”
许帆的确在等电话,苏长青不好意思占着,干脆把烟草站的电话留下了,让她转告胡笳:“您就说老同学甚为挂念,盼速来电一叙。”
“听起来像地下党接头,我可不保证她会回电话。”
“不回电话是她的损失。”
原本就对外交口的项目没抱多大希望,爱回不回吧。
《烤烟》的拍摄接近尾声,白天只拍了几段烟草站日常工作,傍晚就收工了。
入夜之后无事可做,这年代没电脑没网络,苏长青只能刷电视。
他总觉得嘶啦嘶啦响的二十寸显像管彩电像个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屏幕太小了,信号差没几个频道,节目质量更是惨不忍睹,于是很后悔白天没在摊上买几本杂志。
很多年没买过书了,他都忘了最后一本纸质书刊是哪年看的。
不过只要身体好,任何年代都不愁晚上没乐趣,八点过后走廊里有动静,刘炎导演在外面喝了酒,高声谈笑着与演过磅员的小姑娘回到了隔壁房间。
得,还看个屁电视,更精彩的来了,刘炎导演今晚要上课。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相当部分人认为影像拍摄制作是件很神秘很有逼格的事,一个摄制组不管拍什么都可能引来围观,于是某些业内人还真拿这个糊弄人,比如刘炎导演。
一代目苏长青在科教厂混了六年,和刘导合作不止一次,很熟悉这老家伙泡妞的套路。
他初到一地从不乱搞,兢兢业业地工作,作派很专业很有老艺术家风范,只在临走的前三五天才猛兽般突袭早就选中的目标,而且很有节奏感、仪式感。
通常第一天晚上都是和小姑娘吃饭喝酒,然后高调回房畅谈艺术人生,显得君子坦荡荡,同时也卖弄影视圈人脉钓住对方。
第二天坐而论道,是真的论道,从道家讲到佛家,一晚上天人合一、四大皆空扯下来,小姑娘基本被绕懵逼了。
第三天也不动手,再喝点小酒抒发胸臆,指点江山慷慨激昂,进一步卸掉对方戒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