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将之死(下)(2/2)
封常清虽然正式成为一名傔人,但加入的方式并不光彩,当然也不受高仙芝重视。很快封常清的机会再次到来,达奚部落反叛了。这次叛乱被高仙芝迅速平定,封常清当然是闲不住的,这次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私下写了一份捷报。在这份捷报里,封常清详细叙述了大军如何行进、敌我双方形势和如何克敌制胜,凡是高仙芝想说的话,这份捷报里面都详细言明。一篇雄文,让高仙芝目瞪口呆,他终于意识到,这个相貌丑陋的小个子,绝不是庸常之人。这件事也成为高封二人关系的转折点。自此高仙芝对封常清青睐有加,大力提携,封常清也不负所望,每每高仙芝出兵征讨,封常清就坐镇后方尽心竭力筹划。封常清处事果决使高仙芝再无后顾之忧。封常清也开始平步青云,从一介傔人,逐步升迁为御史大夫、节度使。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承平日久,面对安禄山的骄兵悍将,大片国土迅速沦陷。彼时封常清正在朝中,焦头烂额的唐玄宗如同看到救命稻草一样,问封常清如何退敌。封常清见到人心不稳,慨然表示愿意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平定叛乱。封常清到立即动身到即洛阳,募兵抵挡安禄山叛军。10日之内,便招募新兵6万人。但所募兵勇,都是市井百姓,未经任何训练,所以战斗力很弱。叛军却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劲旅,史书称“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叛军铁骑所冲垮,军队溃散。封常清收拾余部,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败。封常清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再败。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安禄山纵兵鼓嗓,叛军自四门入城,烧杀抢掠。封常清率残部与安军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封常清只好率领败兵推倒禁苑的西墙向西撤走。为了防止叛军追击,于途中“伐大木塞道以殿”,然后渡谷水,西奔至陕郡。
在这里,封常清和高仙芝再度相遇。封常清提议退守潼关,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退到潼关后,唐军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封常清兵败后,被削去官职,仍在高仙芝军中效力,两人开始再度合作。监军边令诚与高仙芝向来不和,趁此机会,边令诚上书玄宗,详述了二人退败之事。唐玄宗派边令诚诛杀高仙芝封常清。
潼关驿南西街,封常清把一份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临终奏表交给边令诚后从容就刑,陈尸芦席之上,一代将星就此陨落。高仙芝临刑前,走到封常清受刑处,看着尸体说道“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做我的判官,你又代我为节度使,我今天又和你同死在这里,这是命中注定的么?”说完,他也从容就刑。
封常清临死前献上的表章,即名传千古的《封常清谢死表闻》,文中表达自己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催人泪下: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事后证明唐玄宗诛杀二将的行为是自毁长城,而封常清在表章中所表达的担忧最终也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