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分家(1/2)
听到张绍平的一番解说,陈冠忠若有所思,忽然道:“张生,我赞成大中华版和国际版合二为一,但我觉得杂志改为半月刊就行了,无须做月刊。”
“哦,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我觉得‘电视’并不局限于电视剧,而是凡通过电视机这个媒介的艺人,都可以认为是电视艺人嘛。比如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司仪,甚至电台dj也可以啊!”
“好,说得好!”张绍平自嘲地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倒是被‘电视’两字束缚住了,一提到电视就想到电视剧,思想太狭隘了啊!”
“不仅如此,动画片也可以票选啊!美国的都可以选‘电脑’作为年度风云人物,动画片的虚拟人物为什么就不行?如果艺人连虚拟的动画人物都比不过,也就算不上‘年度最受欢迎艺人’了。而且,我们也要定个规矩,一年之中如果都没参加剧组或演艺活动的艺人,不能参与年度评选。”
在1982年,把“计算机”评选为年度人物。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
“行!细则方面,你们拟出来就是了!”
几人七嘴八舌的,最后拍板,杂志增多一个栏目——剧目品评,选出国内外优秀的电视剧、各类节目,进行介绍、品评。
也做出改变,改名为,月刊杂志。常设栏目包括专栏“作者研究”、“影片记录”、“影片分析”、“电影人专访”、“影评人”。
“作者研究”以每期一个重点人物的形式推出,无论是已成名或已逝世的电影大师,还是刚崭露头角的名导,亦无论是艺术片的电影家,还是商业片的电影导演,都会被该栏目以专题性的方式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度回顾。“影片记录”是对正在拍摄新片的重要导演作现场采访,并对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跟踪报道。“影片分析”是对口碑好或差的新作电影进行评析。“电影人专访”主要采访对促进电影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如制片人、院商、导演、演员乃至影史专家、电影幕后工作人员。“影评人”有专业的资深影评人的稿件,也有高端的影迷写的影评。
此外,张绍平学后世的杂志,搞了个“年度明星权力榜”、“年度50部最佳影片”、“香港电影工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包括电影映前调研、院线调研、票房调研、观影人次及场次调研等等,每期评一次。
按张绍平的意思,不做就不做,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最好最权威的。这样的杂志硬件足够了,噱头也很足,绝对可以吸引住自认为有文化有品位的高档人士。
一句话,通俗的就通俗到底,吸人眼球;专业的就包装成最专业的,博人喝彩。只有这样的权威杂志,举办的香港金像奖才会让具有含金量、让人信服,使得精英或大众都无话可说。
陈冠忠等人对张绍平办杂志的一个个鬼点子,真是佩服到爆棚,这样将杂志包了层外衣,便成了既商业又文艺,怎么说怎么都对。
杂志主要以时装资讯、都市白领故事和生活指南为主轴,张绍平想便趁着这个东风,准备另开个杂志,专门介绍自家的时装。此外,男人的杂志、女人的杂志,张绍平也想做。
想到这里,张绍平就觉得头痛,这些人中除了陈冠忠、刘天岚是外,其他人也就做个编辑的水平,玩商业运营太挫了。
“看来真的有必要请个专业的经理人来打理名下的公司了!”这些商业运作,操刀营销之类的,张绍平真心玩不转了,“貌似香港有很多牛叉的打工皇帝,也不知能不能遇上一两个。”
谈完杂志的改编改组,定下香港金像奖的举办筹备委员会,张绍平道:“就这样吧,各位下去按规划做好就行了。”
人事安排之类的,张绍平暂时没动,仍旧让原的总编陈栢生等人主持。实际上陈栢生、舒琪这些人不是没有才能,而是太随性了,带着深深的个人喜好,办出的杂志当然就是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蹲厕所时直接撕了擦屁股。
杂志改组改编,既然已经拟好计划,张绍平便放手给陈冠忠等人去搞,他现在抽出手来,处理汉唐风行服装公司的定时炸弹。
把这三人找来办公室,张绍平开门见山地问:“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闹得整个公司都知道,用得着吗?”
张天嫒正色道:“张生,这可不是小事,这是攸关创作设计理念的大事。我们做服装设计的,就像学校的教师,教师教学有严肃、刻板、幽默、风趣,我们设计服装也有中式、西式、中西合璧,或注重沉稳、或注重悠闲、或注重青春活泼,都是有各自风格的。这能改的吗?一改岂不是把自己的灵气也改掉了?”
谭嬿玉也点头附和,说:“天嫒说得没错,我们做服装设计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刘陪基看了一眼很是纠结的张绍平,笑道:“张生,事情没你想得那么坏,我们搞设计的争争吵吵很正常的,吵完了,大家齐心合力做出新品,也就和好如初了。”
张绍平无语了,心想:争吵一次两次倒罢了,但每次都争论,这次数一多,再好的朋友也难免反目成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