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通史 > 7

7(1/2)

目录
好书推荐: 改造出来的神 火爆妖夫:女王夫管炎 赤脚医生 我的老婆是财神 陆夫人马甲藏不住了 星月幻界 打造和谐大宋 至尊狂魔 隋唐英雄芳名谱 至尊嚣妃:情挑冷面邪君

程。元太宗元年(1229)初定中原税法“以酒醋、盐税、河泊、金、银、铁冶取课于民岁定白银万锭六色均办之”1。后税额逐渐增至二万二千锭2。到元太宗十一年(1239)奥都剌合蛮扑买天下税课将税额提高到四万四千锭。到元世祖初年诸色课额达十余万锭3。全国统一后诸色课额仍不断加重。元政府以课额增亏作为办课官吏升降的标准更导致了课程征办上的苛征暴敛严重增加了广大百姓的负担。

盐课是诸色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莫如盐”(《元史·食货志二》)。因此元政府对盐的生产采取垄断政策佥派专门的灶户熬波产盐在各地设盐运司或提举司加以管理灶户在指定的盐场中制盐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的监督产品必须如数上缴给国家。对盐的销售元政府采取商运商销和官运官销两种形式。商运商销有“行盐法”和“市籴法”以“行盐法”为主。“行盐法”是商人向盐司或户部纳钱换取盐引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或盐仓领盐然后运销各地。“市籴法”是商人到指定的地点缴纳粮食换引领盐运销。“市籴法”的实行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粮食需要因而影响不大。在盐的商运商销中政府的盐税包含在盐引之中。官运官销主要是“食盐法”。元世祖时期行“食盐法”于部分地区元中叶在更多的地区加以推广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才予罢废。所谓“食盐法”即按人口强行抑配盐额收取盐价。盐额不断加重元成宗时“口岁至五十斤”4结果是“民至破家荡产犹不充”5。此外元世祖时还一度在各地设常平盐局由政府直接卖盐。

元代的盐价元太宗二年(123o)规定每引重四百斤价银十两。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减为银七两。此后不断提高至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增至每引中统钞三锭。元文宗天历年间一年盐课总额为七百六十六万一千余锭。

元代茶课承唐宋旧制通过榷茶方式办理。元世祖时随着元朝领有产茶地区其榷茶制度日渐形成。至元五年(1268)榷成都茶。至元十三年(1276)榷江西茶。至元十七年(128o)立江西等处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总理江南各地茶税。在榷茶都转运使司下先后设立十五处榷茶提举司两处批引所分布于南方各地承办征收茶课的具体事宜。

元代茶叶生产除贡茶由官府经营外主要由民间经营。元代茶法主要承袭了宋代的“卖引法”。元代“卖引法”的实施情况是:茶商向茶司纳1《经世大典序录·盐法》苏天爵:《元文类》卷四o。

2宋子贞:《耶律楚材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七。

3王恽:《便民三十五事》“课程不再添额”《秋涧集》卷九o。

4刘敏中:《益都路总管刘公去思碑》《中庵集》卷二。

5郑元祐:《普达实立墓志铭》《侨吴集》卷十二。

钱为茶课领取买茶公据凭公据赴指定山场向茶户买茶然后向茶司缴回公据换取茶引凭茶引运销。茶商运茶到江淮地区以北卖须另向商税机构缴纳茶税。产茶区的茶户食茶也要缴纳茶课由政府确定数额“有茶树之家验物力多寡贫富均办”1。除“卖引法”外至元十七年(128o)曾一度推行按户摊派茶课的办法天历年间(1328—1329)一度由地方政府直接经办茶政2但都为时甚短影响不大。

元代茶课至元十三年(1276)定长引、短引之法长引每引茶一百二十斤收钞五钱四分二厘八毫;短引每引茶九十斤收钞四钱二分八毫。至元十七年(128o)废长引专用短引每引收钞二两四钱五分。此后茶课不断提高延祐五年(1318)竟增至每引收钞十二两五钱与上述情况相应茶课总额不断增大至元十三年仅一千二百余锭到延祐五年已剧增至二十万锭。(钞币贬值因素参见本书钞法章)

酒醋课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元代酒政迭有变化。元太宗二年(123o)

始征酒课。次年蒙古政府在各地设立酒醋务坊场官实行酒由政府专营的“榷酤法”元世祖在位的大部分时期北方城市酒课仍行“榷酤法”大体情况是:由政府出备工本指定专门的人户为酒户造酒卖输纳酒课。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令酒户自备工本造酒由政府拘卖。元世祖前期北方乡村地区酒课由农民认办1具体情况不详。元朝灭宋后随即在江南全面推行官制官销的“榷酤法”由政府设立酒库备办工本选差专人造酒卖;后许乡民造酒;迄于至元二十七年(129o)前后才全面罢废“榷酤法”推行“散办法”2。

“散办法”在离城郭十里外的农村地面为按户摊派酒醋课“有地之家纳门摊酒醋课者许令造酒食用造酒卖者止验米赴务投税”。门摊酒醋课按户定额实际征收时则多以税粮或田亩多寡为标准。在城市地区“散办法”有多种形式:一是由居民摊纳;一是上户自愿认办;一是勒派役户包办;还有一种是由酒户或设肆之家办纳3。对于醋元政府的控制较松纳课即可自酿。至元二十二年(1285)免收乡村醋课。至元二十七年(129o)前后乡村醋课与酒课同行门摊。元代酒课除门摊酒课外主要采取税米即按米的数量征课的办法课率不断提高。实行“榷酤法”时酒课连工本1《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茶课》。

2虞集:《榷茶运司记》《道园学古录》卷三七。

1王恽:《为蝗旱求治事状》《秋涧集》卷八八。

2《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卷八“江南诸色课程”“乡村百姓许造酒”。青阳翼:《太平去思之碑》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十五《刺守》;袁桷:《王吕柏里公神道碑》《清容居士集》卷二六;《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私造酒曲依匿税科断》。

3《吴兴金石志》卷十五《褚天祐墓碣》;郑元祐《道童公去思碑》《侨吴集》卷十一;《两浙金石志》卷十七《宋公去思碑》。

一起征收。至元十年(1263)米一石收钞四两内米价三两酒课一两1。至元二十二年(1285)米一石收钞十两当时糯米一石及酒曲等工本约为七两2则酒课为三两左右。同年改令酒户自备工本米一石收酒课五两。此外有的地区实行过按酒征课的办法如广州路(治今广东广州)“每坛税钞一贯”3。元代的酒课总额也是不断增大至元二十二年全国课额钞一千四百四十锭4;至元二十九年(1292)浙江、江西、湖广三省的课额即达钞三十六万锭5。商税也是元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由设在各地的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元太宗六年(1234)始征商税。至元七年(127o)定商税三十取一总额四万五千锭。至元二十六年(1289)大增天下商税额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此后商税额不断提高至元文宗时“视其初倍蓰不侔矣”6。市舶税是对海外贸易所征的税课起征于灭宋之后由市舶司负责征收。市舶税主要是货物抽分从1283年起细货十分抽一粗货十五分抽一。1293年市舶法则确定抽分以外另征三十分之一的市舶税。延祐元年(1314)将抽分率提高一倍细物十分抽二粗物十五分抽二。此外至元二十二年(1285)规定泉州、福州(当时置市舶司)等处抽分过的舶货贩往本省有市舶司的地区卖还要再加抽分细物二十五分抽一粗物三十分抽一。

金、银、珠、玉、铜、铁、水银、朱砂、铅、锡、矾、硝、竹、木等山林川泽之产元代皆“定其岁入之课”(《元史·食货志二》)。矿物的开采冶炼元代称为“洞冶”或由政府经营或由民间经营。政府经营者称系官拨户兴煽洞冶由政府在矿区设场置官佥派部分人户为淘金、炉冶等户按户或按佥派前的税粮数定出每户的课额(生产定额)1;民间经营者称自备工本洞冶由民户自备工本组织生产向政府缴纳课税。自备工本洞冶的纳课形式有定额制和抽分制以抽分制为主。抽分率金、银大致为十分之三2铁为十分之二3。上述诸课常有“呈献”而来呈献者往往妄献以要名爵所献非所产的情况在在有之。但元政府著定课额之后轻易不予改变。这样课额的办纳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由签的淘金、炉冶等户1《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葡萄酒三十分取一》。

2程钜夫:《江南诸色课程多虚额妄添宜与蠲减》《雪楼集》卷十。

3陈大震等:《大德南海志》卷六《税赋》“酒课”。

4《元史》卷二o五《卢世荣传》。

5《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添办酒课》。

6《经世大典序录·赋税·商税》苏天爵:《元文类》卷四o。

1彭泽:《弘治徽州府志》卷三《食货》二《财赋》;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三下《金陵表》七;许有壬:《公移》“蒙山银”《至正集》卷七五。

2《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

3《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铁货从长讲究》。

抽纳一是由地方官府向民户抑配其结果都是“民往往贵市入输”4。元代课程中还有“额外课”一类其名目《元史·食货志》所记有历日、契本、河泊、山场、窑冶等三十二种。其中有些课目是全面征收的有些则只征收于部分地区或个别地区。这些课入不在元代税课的定额之内故称“额外课”“然国之经用亦有赖焉”(《元史·食货志二》)。

役法元代的力役和职役合称为“杂泛差役”。杂泛就是力役也称夫役其基本内容是征人夫及车、牛从事工程兴造、河渠治理、官物运送等役作。差役就是职役基本内容是差派民户承充政府需要的部分职事。元代差役的项目严格地说只有六种即里正、主、隅正、坊正、仓官、库子。里正、主、隅正、坊正属基层行政职事。元代的基层行政区划农村为乡、都城市为隅、坊。乡设里正都设主隅设隅正坊设坊正设置的数目或一名或数名未有定制。里正、主、隅正、坊正的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征办各种赋役也负责地方治安。仓官、库子是地方上各类仓库的职事负责看守、出纳官物。此外社长一职也具有差役的性质。社长本为劝农而设最初是“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充当1但后来改为轮充并也承担为官府征办赋役的责任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差役。

杂泛差役在元代前期主要由民户承当其他名色户计大多可以免役。杂泛差役的科派按规定是“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先多丁后少丁”2。资产的多寡是科派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民户中投充其他户计规避差徭者日益增多影响了政府杂泛差役的科派后来元政府对免役的范围作了较大的限制。自大德八年(13o3)起元政府不断颁诏令限制免役大体内容是:除边远出征军人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自备使臣饮食的站户及僧道的部分土地(前朝旧有和皇帝赏赐的土地)可以免役外其余“不以是何户计都交随产一体均当”1。由于当时政治上的混乱元政府在不断重申其他各色户计须与民户一体当役的同时又时常颁布诏令给予某种户计以免役的特权反复无常。这种情况到元顺帝时期才告结束“一体均当”的原则在法令上得以贯彻。

夫役的科派对象为全体役户。有些夫役只在上、中户内科派如至顺三4柳贯:《仇锷墓碑铭并序》《柳待制文集》卷十。参见:黄溍:《揭傒斯神道碑》《黄金华集》卷二六;郑玉:《颂叶县丞平金课时估诗序》《师山文集》卷三。

1《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劝农立社事理》。

2《通制条格》卷十七《赋役·科差》。

1《元典章》卷三《圣政》二《均赋役》。

年(1332)永嘉(今浙江温州)修海堤“俾大家之役于官者分任其事”2。大多数情况则是按税粮或包银数科派如至正十二年(1352)绍兴(今属浙江)修城“赋于有田之家俾随苗税之高低而致其力”3。

差役科派的对象主要为上、中户也就是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差役的派充办法各地不尽一致大多数地区是依据资产、户等或税粮数推排出应当役人户然后按资产等情况排定次序按次序先后轮充。有些地方则采取“随产定税”的办法将差役在全体役户中摊派按资产或税粮数的多寡决定当役时间的长短。

元代的派役原则虽然是以资产为依据但由于政治的和户籍的混乱赋役不均的情况极为严重按资产派役的规定往往成为具文。富户豪民往往通过投充免役户计、诡名析户和勾结官府胥吏舞弊等方式来逃避差徭其结果必然是“赋役常不及己而中、下户反代之供输”1。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止令贫难下户承当里正、主”2的状况。元代的杂泛差役是民间的一项沉重负担。夫役的承担者主要是贫苦农民、大规模的夫役征往往役及数万或数十万人且劳苦备至甚至性命不保。元成宗时征八百媳妇国“驱民转粟饷军。溪谷山洞之间不容舟车必负担以达凡数十日乃至。由是民死者亦数十万”(《元史·董士选传》)。其他夫役的情况不一定有这么严重但应役者“有妨农业废弃生理饥饿病困死于道途”3却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差役的负担是一种经常性的负担其危害更大。里正、主、隅正、坊正的主要职责是催征赋役如赋催征不齐必须赔偿。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役者“破家荡产往往有之”4。仓官、库子看守官物如有损失也必须赔补故“多至破产”5。因此尽管也有人借承当里正、主等职役之机把持乡里甚至渔利自肥但大多数当役者都是“每岁差役争破家求免”6。由于差役的负担过重从民间到政府都采取了一些旨在减轻当役人户负担的方法如“义役”和“雇役”但这远不能解决沉重差役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2黄溍:《永嘉县重修海堤记》《黄金华集》卷十二。

3黄溍:《绍兴路新城记》《黄金华集》卷十。

1虞集:《马煦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十五。

2《通制条格》卷二《赋役·主里正》。

3《元典章》卷二六《户部》十二《主簿论差搬运人夫》。

4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志》“乡都”。

5黄溍:《王文锷墓志铭》《黄金华集》卷三七。

6刘岳申:《清江王县尹去思碑》《申斋刘先生文集》卷七。

第四章手工业、工程手工业是蒙古贵族特别关注的一个行业。随着统一政权的建立一套从朝廷到地方官府的手工业系统逐步形成。蒙元时代的官营手工业十分达其规模、产量和分布之广均过前代。因为官办手工业局院几乎涉及和控制了军事以及统治阶级生活用品的所有领域所以民间手工业受到一定压抑而官办局院的管理也十分经济效益低下。但另一方面由于蒙古贵族将掳掠和收编来的各地工匠集中在手工业局院之中从事生产这就给工匠们交流品种、切磋技艺、分工协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而就总体而言元代手工业不仅品种有所增加生产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

第一节工匠的来源及其地位手工业工匠主要来源于战争掳掠、拘括和征召。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凡对蒙古军队抵抗过的城池攻占后一律屠杀唯妇女儿童及工匠可以得免于是在长期征战中蒙古军队通过俘获、拘刷和征招搜罗了大批工匠如成吉思汗西征攻陷讹答剌、撒麻耳干、马鲁等城池时俘虏了大批能工巧匠其中仅撒麻耳干一地就获“有手艺的工匠”三万1。同样在攻掠保州、广宁(今辽宁北镇县)、河南诸地时也有大批工匠免于一死2。窝阔台经略金地时金朝军器局的工匠被整批俘虏北上又从中原“括其民匠得七十二万余户”(《元史·阔阔不花传》)。当南京(治今开封市)城降后令招集诸匠“一日应募者数千”3。太宗时诸王及功臣家还“争遣使十出括天下匠”4。蒙古国时期所搜罗的工匠以俘虏为主这些工匠大多数被带往已经略定的后方并且早在成吉思汗西征前就命田镇海屯田于兀里羊欢建称海城并设局安置所掳获的汉地工匠。同时派人率中原各族炮手军驻谦谦州成千汉地工匠被带到那里从事织造与锻作。工匠聚居之地还有和林东北的毕里纥部、西北的忽兰赤斤和土秃剌河等处。

在蒙古大军攻城略地期间“能夹锯”5者即可能混入匠人行列而免于一死因而滥竽充数者甚多匠人亦不时受到查核、整编这样匠人与匠户的名分实际上早已得到确认而且至迟在宪宗壬子(宪宗二年1252年)籍户时已立有匠籍的有关规定6。从至元八年(1271)籍户时的条文看匠户的构成主要指“系官诸色原籍正匠”与“改色人匠见入局造作者”另有“已收额当差”的“放罢贫难正军”和已有“上司改拨充匠明文”的附籍军民人等;属于壬子年籍户时在投下当差的“畸零无局分人匠”以及未附籍于各路的“投下蒙古户”与“寄留驱口人等习学匠人”如已具备用自己的“物料”或在本投下五户丝内“关支物料”从事手工业生产并向投下缴纳手工业品或钱物的匠人也在这次籍户时被确认为正式工匠反言之在这次籍户前尚有一批人员并不符合上述条件另包括自行“投充人匠”的漏籍户以1分见《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征服世界的汗征讨算端的国土和讹答剌的陷落》、《撒麻耳干的征服》、《马鲁及其命运》。

2刘因:《武遂杨翁遗事》《静修文集》卷二一;《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卷一五o《何实传》。3胡祗遹:《德兴燕京太原人匠达鲁噶齐王公神道碑》《紫山大全集》卷二六。4姚遂:《怀远大将军招抚使王公神道碑》《牧庵集》卷二一。

5刘因:《武遂杨翁遗事》《静修文集》卷二一。

6如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在河南各地俘获了七百余名工匠孛鲁驻兵邢州时即从中“分织匠五百户置局课织”(《元史》卷一五o《何实传》)。壬子籍户时的有关名目可从至元八年籍户时的条文中窥中一班(《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系官诸色元籍正匠并改色人匠”、“诸投下壬子年元籍除差畸零无局分人匠”、“诸壬子年附籍军民人等别无上司改拨充匠明文”)。及“民匠打捕鹰房诸色附籍人等户下人口析居者”都投入了工匠之列不过这次籍户时都应改为普通民户充当政府差役1。

忽必烈即位以来曾多次招收漏籍、哈赤(蒙语牧人)民匠和析居、放良、还俗僧道等习学织造等事此后大规模籍招工匠有四次:至元十二年从招收的三十多万户江南工匠中“选有艺业者”十余万2;十六年三月“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元史·世祖纪七》)至大都年终又“籍人匠四十二万立局院七十余所每岁定造币缟弓矢甲胄等物”3;二十四年又“括江南诸路匠户”(《元史·世祖纪十一》)。以上是系官工匠与军匠的主要来源。此外贵族和少数功臣投下所拥有的私属工匠他们来自朝廷的赐予和战争俘掠再就是拘括。民间工匠“轮次应当”徭役这可能是地方官府手工业工匠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庞大的系官工匠和军匠队伍中直接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提供服务特别是从事军器制造的能工巧匠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他们之中有一批人升为匠官或受到奖赏而绝大多数普通工匠的地位前后有一定变化。蒙古国及元代早期收编的工匠中的驱口身份虽为数不很多但他们离乡背井强行迁徙往往转死沟壑处境相当艰难。随着统治的稳定与户籍制的逐步完善匠户的处境也有相应改善。就待遇而言元政府对系官匠户实行“给之食、复其户”的1政策。“给之食”的待遇最迟始于窝阔台时期中统初始见具体记载但数额有些差别每名工匠有的月支米四斗、盐半斤有的仅得粮二斗五升2。至元二十五年又进一步作出较全面的统一规定:男、女十五岁以上为“大口”五至十四为“小口”五岁以下不在支请之列3“每户多者不过四口少者验实有口数正身(指当役工匠)月支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大口月支米二斗五升家属小口并驱大口月支米一斗五升;驱口小口月支米七升五合”4。至于“复其户”基本精神可能是“一丁入局全家丝银尽行除免”5但和雇和买及杂泛差役却不得免。包括匠人在内的投下民户最初可“不纳系官差”6但如按照大德七年役法的规定投下匠户亦须承当和雇和买与杂泛差役。系官匠户入局造作“皆须视其时月计1《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

2《元史》卷一六七《张惠传》。

3王恽:《大元故正议大夫浙西道宣慰使行工部尚书孙公神道碑铭》《秋涧集》卷五八。1《经世大典·序录》“工典总序”《元文类》卷四二。

2王恽:《乌台笔补·论肃山住等局人匠偏负事状》《秋涧集》卷。3《通制条格》卷十三《禄令·大小口例》。

4《通制条格》卷十三《禄令·工粮则例》。

5王恽:《乌台笔补·论肃山住等局人匠偏负事状》《秋涧集》卷。6《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

其工程日验月考”7并且匠户后代不得更籍其身份是世袭的但另一方面工匠并不是长期被拘禁于局院之中而是有自己的家庭和独立经济;在完成规定造作之外亦可用自己的工具和原料制作产品出卖以弥补官府供给之不足。

投下私属匠户和军户的隶属关系基本与系官户相类但符合匠人身份条件的“畸零无局分人匠”及“诸投下蒙古户并寄留驱口人等习学匠人”在履行向所隶属的贵族权豪缴纳手工业产品或钱物的义务后可“自备物料”或“于投下五户丝内支取物料”从事独立生产1他们与“轮次应当”差役的民间工匠类似人身依附关系相对要松弛一些。这里应进一步明确的是:所谓“匠户”系指怀有一定技艺的工匠所属的民户(“工”是一般生产者)工匠本人必须是编入中央各部门所属局院(其上往往设有“提举司”之类的行政机构)并入局从事生产的人员;因本人全日承当了国家匠役因而他和他的家庭才享受规定工禄待遇;这类局院一旦罢归地方匠户也就随之转成一般民籍(可轮番入局应差)而不享有原有的工禄。就总的情况而言匠役固然不甚自由工匠们多设法回避这项全日制徭役但若失去匠籍身份即“无既禀之给”所以这类工匠最终还是愿意“世为邑民奉公”2因而相对而言匠户的生活一般有低限度的保障。

属于国家管制的还有下列手工业工匠。

一、盐户亦称灶户、亭户、晒盐户。生产者称盐丁、卤丁、灶丁。北方地区因历经战乱佃户逃散盐户主要靠签和招募旧户复业;南方则大都由原有盐户从事生产缺额时靠签以作补充。盐户立有专门户籍不得改业;除刑事案件外其余由本盐司审理。盐场的基层组织是团、灶。每灶由若干盐户组成每团各围以矮墙有固定的居住与生产区。国家对盐户实施“依验多寡俵付工本口粮”即放“工本钞”以维持其最低生活和从事再生产的必要经费盐户则要向国家缴纳成品盐最终又免除不了科差、税粮甚至杂泛差役的负担。他们被严格编管起来立有专籍不得改业固定在盐场上作业地位与农奴相近。盐户有五万二千之多他们之中贫富差别很大:“富上盐户”要向封建国家承担义务但自己并不直接从事生产而是雇佣贫苦盐丁从事制盐;政府还利用他们控制、管理“贫苦灶户”因而后者承受双重盘剥几乎完全丧失独立的人格地位遭受相当严重的剥削与压迫。

二是茶园户。元代属于国家直接经营的茶叶生产机构之一“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领有二万三千多“茶园户”1其中无疑包括一批从事茶叶制7《元典章》卷五八《工部》一《造作》一《段匹·至元新格》。

1《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

2《至顺镇江志》卷六《赋税·造作》。

1《元史》卷八七《百官志》。

作的手工工人。

三是冶户。冶户有窑户、矿户、炉冶户、铁冶户、银冶户等多种称谓但从事炼铁的专业户占据多数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始立炉于西京(治今山西大同市)州县“拨冶户七百六十煽焉”。至元四年(1263)又以漏籍户一万一千八百、附籍户四千三百“于各处起冶”2。冶户隶于洞冶总管府、提举司或都提举司至元、大德年间顺德等处都提举司辖下有六千冶户是见于记载最多的一处铁矿区3。农具主要由政府生产营销因而各地也有一批从事该项生产的作坊与手工工匠1。

2《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卷八《课程·洞冶》;《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卷七《世祖纪》四。3《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

1如至元四年五月礼部尚书马月合乃以括户三千“兴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器二十万事”(《元史》卷五《世祖纪》二)。阿合马当政时曾“议括民间铁官铸农器高其值以配民”(《元史》卷一五七《张文谦传》)。

第二节元代的官私手工业官府机构官营手工业主要包括工部将作院、大都留守司、武备寺等下属诸系统(含直接管辖的路织染局、杂造局等)和地方官府系统。

工部“掌天下营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材料之给受工匠之程式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所属生产性机构主要有:诸色人匠总管府“掌百工之技艺”。其下置有专门从事雕绘佛象、制蜡铸造、制作金银器皿、镂铁、琢磨玛瑙木石和髹漆等司局。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主要“掌毡毯等事”。辖有大都、上都和隆兴等四处毡、染局和剪毛花毯蜡布局。提举右八作司生产项目有“造作镔铁、铜、钢、鍮石”。诸路杂造总管府后改名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有帘纲局。茶迭儿局总管府“管领诸色人匠造作等事”。有诸司局。大都人匠总管府辖有绣局(“掌绣造诸王百官缎匹”)、纹锦总院(“掌织诸王百官缎匹”)与涿州罗局(“掌织造纱罗缎匹”)。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初“掌仁宗潜邸诸色人匠”后隶工部有织造人匠、杂造人匠、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各一和大都等处织造提举司(后者“管阿难答位下人匠一千三百九十八户”)。

提举都城所置左右厢“掌修缮都城内外仓库等事”。

受给库“掌京城内外营造木石等事”。

符牌局(“掌造虎符等”)与旋匠提举司。

撒答剌欺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由练人匠提举司改组以札马剌丁率人匠与丝同局造作。别失八里局“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有提领所一织染局共十一分布晋宁、云内、河中、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等处。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真定路织染提举司下辖开除局与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

此外大都地区有窑场、皮货所四处;另有织染、纹锦、毛段等局近三十个主要分布于河北各地少数在山西、山东。

将作院“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宝贝冠佩器皿织造刺绣段匹纱罗异样百色造作”所属生产性机构有三: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掌造宝贝金玉冠帽、系腰束带、金银器皿并总诸司局事”。辖有玉局提举司(置和林)、金银器盒提举司、玛瑙提举司(“领大都、弘州两处造作”)、阳山玛瑙提举司、金丝子局、鞓带斜皮局、瓘玉局、浮梁磁局(“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籐笠帽等事”)、画局(“掌描造诸色样制”)、妆钉局、大小雕木局、宣德隆兴等处玛瑙人匠提举司、温犀玳瑁局、上都金银器盒局、漆纱冠冕局等。

异样局总管府领有异样纹绣提举司、绫绵织染提举司、纱罗提举司。

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领备章总院、尚衣局、御衣局、御衣史道安局、高丽提举司、织佛象提举司。

中政院“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并番卫之士汤沐之邑”所属生产性机构有中瑞司“掌百工营缮之役地产孳畜之储以供膳服备赐予”。领尚工署(“掌营缮杂作之役凡百工名数兴造程式与其材物皆经度之而责其成功”)其下又设玉列赤局(“掌裁制缝线之事”)、赞仪署(“掌车舆器备杂造之事”)、管领六盘山等处怯怜口民匠都提举司。另有掌怯怜口民匠“岁办钱粮造作”的翊正司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下辖“掌织染岁造缎匹”的织染局、有关打捕民匠或怯怜口民匠的机构多处与金银场提领所下辖的银场、■炭场七处。

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中统五年招集析居放良还俗僧道“习诸色匠艺”立府管领生产性机构有上都诸色民匠提举司、金银器盒局、染局、杂造局、泥瓦局、铁局、上都葫芦局、器物局、砑金局、鞍子局、云州管纳色提领所、大都等路诸色人匠提举司(领双线局、大小木局、盒钵局等)、成制提举司(“掌缝制之事”)以及上都、大都貂鼠软皮等局提领所(领大都软皮局、斜皮局、上都软皮局、牛皮局、金丝子局、画油局、毡局、材木库、玛瑙玉局)、上都异样毛子局、上都毡局、上都斜皮等局、上都隆兴等路杂造鞍子局、真定路翼州杂造局与珠翠局。

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召集析居放良还俗僧道编籍人户为怯怜口属中宫。生产性机构有织染局、杂造局、弘州衣锦院、丰州毛子局与缙山毛子旋匠局等。

天历二年改拨储政院属下两处:管领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领典制局、杂造人匠提举司、杂造局等);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怜口民匠总管府(领织染提举司等)。

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领杭州、建康、黄池三处织染局与陕西等处管领毛子匠提举司。

昭功万户都总使司。至顺二年立领文宗潜邸扈从之臣。生产性机构为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下辖有织染局、绫锦局(召析居放良还俗僧道“教习织造之事”)、纹锦局(召漏籍人户教习织造)、中山局(召随路漏籍不当差人户“教习织造”)、真定局(“掌织染造作”)、弘州(治今河北原阳)、荨麻林(今河北万全西北)纳失失局(召析居放良等户教习织造)、大名织染杂造两提举司、缮工司(领金玉珠翠、大都织染、大都杂造三提举司)等。

大都留守司所属生产性机构有修内司“掌修建宫殿及大都造作等事”(有大小木局、泥厦局、车局、妆钉局、铜局、竹作局、绳局);祗应局“掌内府诸王邸等异巧工作修禳应办寺观营缮”(有油漆局、画局、销金局、裱褙局、烧红局);器物局(掌宫殿、城门、寺观营缮及御用各位下用鞍辔、忽哥轿子、帐房车辆、金宝器物“凡精巧之艺杂作匠户无不隶焉”。有铁局、减铁局、盒钵局、成鞍局、羊山鞍局、纲局、刀子局、旋局、银局、轿子局等);犀象牙局“掌两都宫殿营缮犀象龙床卓器系腰等事”(有雕木局、牙局);大都四窑场(“营造素白琉璃砖瓦”)与甸皮局等。武备寺“掌缮治戎器兼典受给”辖各处军器人匠局、司十五处军器局四处欠州武器局一处以及箭局、弓局、弦局、杂造局多处。

利用监“掌出纳(实际包括制作)皮货衣物之事”。有杂造双纲局(“造内府皮货鹰帽等物”)、熟皮局(“掌每岁熟造野兽皮货等物”)、斜皮局(“掌每岁熟造内府各色野马皮胯”)、染局(“掌每岁变染皮货”)等。以上系元廷主要直属手工业部门的设置、分布概况。诸工之中丝织品需求量最大因而在元廷直属手工业部门之外为适应“御用诸王众用”的“不时之需”又设“外道行省诸局”其生产上纳的织物称为“横造”1。这类地方手工部门主要指各路属织染局。“横造”之令往往非常急迫如至元二十三年江浙行省“檄列郡横造绮缎”便给各地造成极大的骚动2。各路织染局既为适应上级科差而设因而其规模生产情况因时、因地有所差别如四明(治今浙江宁波市)织染局于至元二十七年起盖泰定二年又扩建成土库、库前轩屋、门楼、厅屋与吏舍各三间前轩厅后屋一间染坊屋四间络丝堂十四间机坊二十五间打线场屋四十一间土祠一间共九十八间3。新安(治所先在安徽休宁后移歙县)织染局与打线场分置两地至元二十一年由宁国路织染局拨来生帛机五十张签拨人匠八百六十二户自当年立局岁造生帛三色共一千六百零一段。二十四年改造熟帛丝(数与生帛同)共六色每季上纳。二十八年又添造宁国路丝一百五十段4。

军器制造的基本体制是:至元初命统军司造兵器军器损坏由各万户行营“选匠自修之”武备寺同时负责军器储备(后来取代统军司负责武器造作);“列郡设杂造局岁以铠仗上供”1地方杂造局主要承担中央不时之命如至元二十三年“朝命造五军甲”2就是由地方杂造局承当的。管理盐业的机构盐运司(有的又称转运司、提举司)“掌场灶榷办盐货”(《元史·百官志一》)设两淮、两浙、山东、福建、河间、河东、1《经世大典·工典·丝枲之工》《元文类》卷四二。

2虞集:《通议大夫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陈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

3王允恭:《至正四明续志》卷三《城邑》、《公宇》。

4《新安志·织染局》见《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八一。

1《经世大典·政典·军制·军器》《元文类》卷四一。

2虞集:《通议大夫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陈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

四川、广东、广海九处大都、辽阳等地设后有并有废。两淮、两浙、山东等盐运司之下又设若干分司盐运司或分司下又辖有若干盐场全国共有盐场一百数十处。盐场下又有团、灶之设灶由若干盐户组成。元代由国家直接经营的茶叶生产机构有宣徽院下辖的“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与“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前者辖“提领所”七处(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汶、宜兴)3。这些机构所辖范围遍及福建与江浙广大地区。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立炉于西京从事铁矿冶炼其后元廷于腹里地区的交城县(属今山西)、平阳(治山西临汾)、河东(治今山西太原市)、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北京(治今辽宁宁城县西北大明城)、济南等地设洞冶总管府、提举司或都提举司掌管冶炼这些机构之下多辖有数处矿冶分炉。行省矿冶主要分布在江浙、江西与湖广诸地。因官冶效益低下元廷曾于大德十一年明文规定“听民煽炼官为抽分”其管理机构亦多“废置不常”(《元史·食货志二》)。

官营手工业生产概况元代中央和地方手工业局院分布的密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经世大典》列官营手工业共二十二个门类实际不外土木工程、兵器、金工、玉工、丝枲、皮毛等几个大类内容涉及军器和统治集团消费的一切领域种类繁多机构庞大其名称一般称局、院、提举司、所等设院长、正副大使、提举、同提举、副提举、提点、提领等官员其下有管勾、作头、头目、照磨案牍、攒司、典史司吏、堂长和提控(后几类一般于匠户内差充1)。工匠在五百名以上者设提举、副提举、同提举三百至五百称院长、提领、提点一至三百户设大使、副使2。

官营手工业拥有充沛的物资原料和西域、中原各地的能工巧匠并通过集中生产、分类置局、技能培训和“给之食、复其户”等措施基本保证工匠“专于其艺”3因而不仅为手工业增添了一些新的品种而且生产出许多精美的产品。但封建时代官办事业的通病元代亦在所难免其中较突出的有三点:(1)各级官吏克扣原料、冒支工粮、夹带私造的情况十分普遍4(2)拥有人力物力绝对优势的官办手3《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

1《彬江志·织染局》、《延平府志·织染局》见《永乐大典》卷一九七八一。2《元典章》卷八《吏部》卷二《循行选法体则》。

3《经世大典·工典·诸匠》《元文类》卷四二。

4如至元八年中都甲局官玉鲁等用劣质皮货造衣甲从中贪污(王恽:《弹甲局官玉鲁等抵搪造甲皮货》《秋涧集》卷九o);大德四年和买丝货时各处官府与上下权豪之家“私下贱买不堪丝料逼勒交收高抬时估取要厚利”(《元典章》卷五《工部》卷一《选买细丝事理》);延祐元年前兴和路二十六个局工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生产不计成本经济效益低下。如杭州砂糖局原料来自处州质优价廉但糖价却高出民间数十倍无法生存只好停办1。河北綦阳一处官办铁冶“得铁甚鲜”如将冶户放还政府另以“和市”等名目所得购铁“可增官煽数倍之上”2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而一些官僚认为官营局院为“蠹财之尤者”力主“百工诸府可罢”3。(3)工匠遭受的压迫和剥削相当沉重:官办局院的工匠受到“日验月考”的严厉管制;官府往往依期强令地方造作骚扰民间4;奸吏乘势“因缘害众”“合著夫匠十名乃科百名以至数多则遍科”5;大多数工匠的劳动、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匠役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如时人曾描述织工的处境:“江南丝尽入机房欲此虚空彼富强。鞭挞别工皆学织程量计日完成章。惊心蟠龙愁应死泪手攀花痛不香。贫者只宜岩谷隐草纫槲叶当衣裳。”6工匠之苦莫过于盐丁、灶户:“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园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7民间手工业贵族权豪1、官僚地主、民间作坊主与一般百姓也经营自己的手工业。

诸王、公主、驸马位下有一批“不纳系官差”的“匠人、打捕户、鹰房子、金银铁冶户”即可供贵族自行“拘收起移”的人匠民户2他们被收编在位下的“诸色民匠总管府”之类的组织管辖之下在位下的作坊内从的官员每年支取的工粮出应支数的六倍(《通制条格》卷十三《工粮》)。1杨瑀:《山居新话》。

2王恽:《秋涧集》卷八一《中堂记事》中。

3许有壬:《正始十事》《至正集》卷七七。胡祗遹:《政事》《紫山大全集》卷二一。4虞集:《通议大夫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陈公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程钜夫:《民间利害》《雪楼集》卷十。5胡祗遹:《民间疾苦》《紫山大全集》卷二三。

6郑思肖:《心史》上卷《江南丝》。

1诸王、公主、驸马和少数勋臣属下的手工业往往被认定为官办性质或则是官营手工业的一种补充。我们在这里将其定为私营性质的主要理由是:中央分拨给贵族的份地实质已转为贵族个人私有(是“忽必”或“莎余儿合勒”的延伸)他们在份地内所经营的手工业包括其财政收支比较严格地独立于中央与地方企业。即便是奉命出镇的诸王中央亦无权任意支配他们的企业与财产。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贵族向中央提供的义务实质上属于差并不意味着中央可像对待地方手工业机构和财政那样可随意支配。这个问题可作进一步论证。

2《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元典章》卷二五《户部》卷十一《差·投下户丝银验贫富科》;《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投下收户》。

事生产为贵族的奢侈生活服务。总的说来位下工匠的地位和处境与官营工匠相同但按照大德七年的规定位下匠户也必须承担杂泛差役、和雇和买的义务。此外少数勋臣自至元初户籍整顿后似乎也保留了自己的作坊和人匠。

贵族与官府经营的手工业品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满足他们的奢侈消费而民间手工业却为国计民生所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力和广泛深远的影响。这里将元代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和特点归纳成三个方面作简略介绍。

其一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以纺织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具有普遍性。

中国封建社会里“男耕女织”是家庭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亦是农户生活必需品和完纳赋税的主要来源到了元代这种状况更具有普遍意义。王冕曾以《江南妇》为题描写江南田家的经济生活:“馌彼南亩随夫郎夜间绩麻不上床。绩麻成布抵官税力田得米归官仓”1。乃贤另以《新乡媪》为题真实而又典型地反映了中原民户的耕织生涯:“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绵花到天晓。绵花织布供军钱倩人辗谷输公田”2。山西等地区农家多依靠种麻织布“贸易白银以供官赋”3。这种以女性从事织纴的家庭经营形式实际上也广泛存在于官僚地主之家。

元代家庭手工生产中所增添的棉纺织业是值得重视的。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业在宋元之际还处于“厥功甚艰”的初级阶段。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4。由于棉纱和棉布的制作逐步推广因而迅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品种。至元十九年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元史·食货志一》)二十六年四月“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六提举司虽不久罢去5但元贞二年(1296)新定征收江南夏税制度中又规定夏税“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元史·食货志一》)。到了致和元年(1328)三月当云南安隆寨土官籍三万二千民户归附时“定输布三千匹”(《元史·泰定帝纪二》)。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天历元年全国科差总数中征收的绵和布就分别达72o15斤和211223匹1。可见以丝、麻、棉织业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手工业不论在广度或深度上比宋金时代都有明显1王冕:《江南妇》《竹斋诗集》卷二。

2乃贤:《新乡媪》《金台集》卷一。

3郝经:《河东罪言》《陵川集》卷三二。

4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四《黄道婆》。

5《元史》卷十五《世祖纪》十二卷十六《世祖纪》十三。

1《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

展。

其二许多工商主和富有者投资手工业生产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展在一些手工作坊中较普遍存在雇佣劳动。

由于官营矿冶业效益低下所以管理机构多废置不常金、银、铁矿常实行“听民煽冶官为抽分”的变通政策矿藏的采炼常承包给私人通过他们招用工人从事生产因而民间从事的矿冶业多实行雇佣劳动制如“尤善生殖”的江西人刘宗海开铁炉于金牛(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北)“煽役者常千人”2。“治生教子三致丰阜”的李玉鼓铁煮矾“所居城市凡能佣力而无恒产者鱼聚水而鸟投林相率来归”3。在杭州城内的十二种职业中每一行业有12ooo户每户少至1o人多至2o、4o人“其人非尽主人亦有不少为供主人指使之人”4马可·波罗的这一直观印象说明元初杭州的许多手工作坊采用了雇佣劳动。

纺织业是封建时代历史悠久、展最快的一种行业唐宋以来这一全国性的生产中心已在苏杭地区形成。元代末期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载说:“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居工以织。每夜至二鼓一唱众和其声欢然盖织工也(余)进而问之曰:以余观若所为其劳也亦甚矣而乐何也?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于凡织作或极精致为时所尚故主人聚易以售而佣之直亦易以入。所图如此是以乎情者不自知其为劳也。顷见有业同吾者佣于他家受直略相似。久之乃曰:吾艺固过于人而受直与众工等当求倍直者而为之佣。已而他家果倍其直佣之。主者阅其织果异于人他工见其艺精亦颇推之。主者退自喜曰:得一工胜十工倍其直不吝也。”1在嘉兴永乐市南宋时濮凤后人“督课农桑、机杼之利”元大德年间其后人开设四大牙行“收织机产”“取绢者曰绢主售织者曰机户”2。湖州归安东林镇据称元代已设有十所绢庄收四方农户所产丝绢3。此外再参照马可·波罗对苏州地区的印象4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广大苏杭地区的民间丝织业中和各地民办矿冶业中作坊主要采用工匠从事生产;双方以计日、计工受2王礼:《刘宗海行状》《麟原文集》(前集)卷三。

3胡祗遹:《李公墓志铭》《紫山大全集》卷十八。

4《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第151章《蛮子国都行在城》。

1徐一夔:《织工对》《始丰稿》卷一。

2金准:《濮川所闻记》卷一《总叙·开镇源流》;胡琢:《濮镇纪闻》卷《总叙》;另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三三《舆地略·物产》下。

3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二二《舆地略·村镇》;光绪《归安县志》卷六《舆地略·区村镇》。4《马可波罗行记》第2卷第1o5章《苏州城》:苏州“有丝织物甚饶(居民)恃工商为生城中有许多富商大贾和富裕的市民”。

值的方式生联系;雇者与受雇者均可以酬值的多少作出选择。这无疑是一种古老的“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5。

其三在封建王朝的压抑下民间手工业不能充分展。

元代官营手工业局院遍布涉及手工业的主要领域使民间手工业产品丧失了大片市场。而民间能工巧匠或被大批拘刷或轮番入局按统治者的意志出卖自己的劳动与技能民间手工业又失去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民营手工业生产受到种种限制。在产金之地“有司岁征金课正官监视人户自执权衡两平收受”。政府对铁产品实行严格管制流通也受到很大限制如“江南铁货及生熟铁器”曾“不得于淮、汉以北贩卖违者以私铁论”。酒类为国家榷货其生产不时受到限制如“诸私造晙鲁麻酒者同私酒法。杖七十徒二年财产一半没官”(《元史·刑法志三》)。生产面最广阔的民间纺织业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摧残:一是政府通过赋税政策搜括大批民间丝绢、颜色。作为元初勃兴起来的棉织业也是如此至元十九年始以“棉绢杂物”折输江南税粮后又立六路木棉提举司向民间征收木棉十万匹因为民间承受不了这项重负二十八年不得不“罢江南六提举司岁输木棉”然而不久又恢复征收并且数额急剧增加(见前)。二是实行和买如至大三年(131o)规定每年从江西和买木棉布十二万匹1。政府以各种形式向民间征收丝、麻、棉等成品和半成品大大加重了手工业者的负担。从前面引证的王冕和乃贤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看出一般民户竭尽全力从事织纴也难于应付官府科差。《织工对》是一篇反映民间手工作坊生产状况的典型材料从中也可以看到雇工“手提足蹴皆苍然无神色”地在“老屋将压杼具四五具”的条件下从事劳作。民间手工业局促在狭小的规模中和艰难的条件下蹒跚而进。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页311注。

1《元典章》卷二六《户部》十二《和买诸物对物估价支价》。

第三节手工业工程的技术成就在手工业工程中有许多成就值得注意今分别论述如下。

纺织业民间纺织业的展元初元兵散居乡间重放牧而轻耕织对乡人屡有骚扰。农民只有在湖边、地角、山上种植桑树并且不得不关门闭户养蚕缫丝纺纱织布因此家庭纺织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后来元代统治者为了能获得更多的丝帛逐渐重视农桑劝勉诏令屡见于文献。中统二年“令宣抚司官劝农桑”三年“禁戍军士毋纵畜牧伤其禾稼桑枣”1。大德年间又“申扰农之禁纵畜牧损禾稼桑枣者责其偿而后罪之”2。至元二十二年“诏以《农桑辑要》书颁诸路克勤厥职者以次升奖具怠于事者罢之”3。延祐五年司农丞苗好谦撰《栽桑图说》深受元仁宗赞赏并命刊行于民间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元代中叶以后民间纺织业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展。

丝织和“纳失失”丝织业是元代官、私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的主要行业之一从事这项生产的大小手工业局院和作坊遍布全国主要产地集中在建康(天历二年改集庆治今江苏南京市)、平江、杭州、庆元、泉州、四川和中原等地;蚕桑业、丝织业与服饰业专门化分工的程序明显提高。

元代丝织业局院和作坊规模较大花色品种也十分丰富如建康有两处织染局其中东局管人匠三千六百户织机一百五十四张额定生产丝一万一千五百二斤八两缎匹四千五百二十七段1;镇江岁额品种有段匹、苎丝、暗花、素丝绸、胸背花与斜纹每个品种下多少不等分为枯竹褐、驼褐、秆草褐、橡子竹褐、明绿、鸦青等不同花饰;段匹额定为五千九百余匹其他少在三百有余多者近四千而宋代见于载录的仅绫、罗两顷岁贡在一二十匹到三百余匹2。1964年出土的曹氏(张士诚母)墓中出土有袍、袄、裙等衣着织物质地有缎、绫、绸等其中有件薄丝棉祆缎纹为五枚经缎纹心花五枚纬纹组织以连续曲尺云杂纹饰间以如意、珊瑚、玉钏、银锭等八宝图案纹31975年山东邹县李裕庵墓中出土一幅绛色绸云巾上部是一老寿星左右侧分别为小鹿与仙鹤中间为六行小字四十二个人物、1《续通志》卷五八。

2魏光焘:《蚕桑萃编》卷一。

3魏光焘:《蚕桑萃编》卷一。

1《至正金陵志》卷六《历代官职》。

2《至顺镇江志》卷六《赋税·造作》。

3《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6期。

鸟兽、花纹、文字同时织成4。独树一帜的集庆官纱也是当时的名品至正年间生产的“一色素净者”尤为精妙可作“暑月之雅服”5。此外顺帝赐给淑妃的大批锦缎有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万寿、福寿字等纹饰6。

元代浙江湖州出产的丝织品也极佳。有些织造过程要求严格甚至连缫丝所用之水也要经过慎重选择。如“归安之水宜茧丝”练漂出来的丝丝白如银。在南宋时有名的崇德狭幅丝织物到元时也增添了绫、罗、水锦、缂丝、绮绣等品种。魏唐的宓机绢也比前代更为匀净细密为画家所喜用。蜀锦生产仍很达品种也更加繁多。北方丝织业中有“燕人何失世以织纱縠为业与张进忠制笔齐名”1。

元代新引进了著名品种纳失失(织金锦来自波斯的一种织金锦缎)与撒答剌欺(来自中亚的一种丝织品)政府并设置专门管理织造的机构如“撒答拉欺提举司”下设有“别失八里局”“掌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2。在新疆地区还曾设专局织造。197o年新疆乌鲁木齐盐湖一号古墓曾出土一件元代黄色油绢“辫线袄”肩、领、袖及襟边等处均有织金锦边饰至今仍可见其金线光泽3。纳失失是统治阶级的专用衣料。

元代丝织物加金极为盛行织金锦大量生产。织金苎丝在官办丝织业中占相当地位它是在宋锦的基础上展而来并可能受到当时为上层所嗜好的纳失失的启示和影响。元代的织金锦技艺包括两类:一是用片金法即在织造时把切成长条的金箔夹织在丝线中二是用圆金法即将金箔拈成的金线与丝线交织前者金光夺目后者牢固耐用但金色要暗淡一些。在集宁路遗址窖藏物中现的几件织金丝织品显现出了光彩夺目的效果4是元代织金苎丝的代表之作。马可波罗在西安、正定、土番州、宝应、南京、镇江等地也亲眼见到各种金锦丝绢。可能这类织物过于奢华只在上层使用所以元廷禁止在规定范围外织造、货卖销金产品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技艺已从官营局院流传到了民间。

《梓人遗制》与织机薛景石字叔矩山西万泉(今万荣县)人是一位智巧好思的木工也是一位对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他认真总结前人成就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集当时木工技术之大成编写了我国4《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

5孔齐:《至正直记》卷一《集庆官纱》。

6陶宗仪:《元氏掖庭记》。

1朱彝尊:《日下旧闻》卷三九《补遗》引《宋元诗会笺》。

2《元史·百官志》。

3王炳华:《盐湖古墓》《文物》1973年第1o期。

4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元代集宁路遗址清理记》《文物》1961年第9期。1《元典章》卷五八《工部》卷一《禁治诸色销金》。

古代著名的木工技术专著——《梓人遗制》。《梓人遗制》原书内容非常丰富收有各种机械器具11o种现仅存《永乐大典》摘抄的“车制”和“织具”两部分共有机具14种。段成己在书序中概括地指出了《梓人遗制》的成就和特色:“有景石者夙习是业而有智思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砻断余暇求器图之所自起参以时制而为之图。”2在纺织机具方面这部著作描述了立机子(立织机)、华机子(提花机)罗机子(纱罗织机)和布卧机子(织造丝麻织物的木机)等织机的具体形制、尺寸并绘有各种织机的总体结构和零部件的详图。这部书是研究我国古代织机展史的宝贵资料。

《梓人遗制》中对华机子和布卧机子的结构论述详尽如书中记载的梭子的尺寸比以往更加规范化:梭子长一尺三寸到四寸中心宽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中间开一梭眼以引导纬纱;织布机上开口、投梭、打纬三个主要运作程序也进一步完善因而可使织布的产量和质量都大为提高。山西的潞安州地区由于薛景石织机的推广应用原来已经非常达的纺织业更加兴旺以致与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并驾齐驱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

黄道婆与棉纺织业元初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广泛传播展。《农桑辑要》记载:“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二方之民深荷其利。”1王祯《农书》卷二一载:“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初传入的制棉工具和方法繁简不同。关于长江流域的制棉工具和方法艾可叔《木棉诗》有所描述:“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其中只提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并说棉花是“野人芹”。可知棉织业传入长江流域尚不久。胡三省《通鉴注》“木棉”云:“木棉江南多有之土人以铁鋋碾去其核取如棉者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强以弹棉令其匀细卷为小篇就车纺之。自然抽绪如缫丝状不劳纫缉织以为布。自闽之来者尤为丽密。”可知这时候棉花已在江南种植不但已用铁鋋、弹弓这些工具而且对其的制作和使用也有些法则了。黄河流域(特别是陕西)的制棉工具和方法比较简陋《农桑辑要》记载的木棉加工技术是:待籽棉晒干后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擀面杖用梨木板长三尺、宽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然后取棉子置于板上用铁杖旋赶出子粒即为净棉。全书只有碾去棉子的铁杖和木板其他工具一概不提显然较之长江流域还差。然而当时南方的2薛景石:《梓人遗制》段成己序《永乐大典》卷一八二四五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1《农桑辑要》卷二“论苎麻木棉”。

制棉工具和方法实际上也还是落后的陶宗仪说:“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闽广)。初元踏车樵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1可见不仅劳动者很辛苦而且产品粗粝销售不好人民的生活还是得不到改善。

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上海旧城西南九里)人年轻时流落崖州(海南岛南端的崖县)从当地黎族人民学会运用制棉工具的技能和棉布织造方法。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7)遇顺道海船回故乡把崖州进步的制棉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织花技术也带到了松江。她在松江府以东五十里乌泥泾地方教人制棉传授“做造捍、弹、纺、织之具”又以崖州织被面法教妇女“错纱配色综线絜花”都有一定法则“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2一时乌泥泾和附近地方“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贷他郡家既就殷”长江流域特别繁盛的松江棉纺织业就以黄道婆的卓越贡献奠下了始基。黄道婆死后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共同把她安葬并于顺帝至元二年为她立祠岁时祭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张守中迁祠于他祖父墓地南边并求王逢作诗以为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又有人在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内为她修建了一座小庙1919年这座小庙还在3。

黄道婆在棉织业上的贡献是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内地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在制棉工具和织造方法上作出一系列重要的明和技术革新。如以前除去棉籽是由手剥她则创制了轧棉籽用的搅机;以前弹花用的是线弦竹弓她则代之以强而有力的绳弦大弓;她还设计出性能良好的三锭脚踏纱车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工具;此外她还改进了织造机具和提花技术从而使从碾棉籽、弹花、纺纱到织布的整个棉纺织技术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黄道婆传入崖州少数民族的制棉工具和方法的十九年之后即元武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在《农书》中对于捍(即轧花搅车)、弹(即弹棉椎弓)、纺(即纺车)、织(即织机)等纺织工具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其中有图并有解说。

黄道婆在松江地区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之后长江流域的棉纺织业随之勃。乌泥泾在元初本是个“民贫不给”的地方可是后来由于制作棉织品而变得家户殷实。元以后松江一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棉布印染水平也在明显提高到至正年间松江地区从日本学会了印染1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四;王逢:《梧溪诗集》卷三;褚华:《木棉谱》《沪城备考》卷一。2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四;王逢:《梧溪诗集》卷三;褚华:《木棉谱》《沪城备考》卷一。3《松江府志》卷十八;包世臣:《齐民四术》卷五;《上海新建黄道婆寺碑文》《上海续志》卷十二。青花布“宛如一轴院画或芦雁花草尤妙”“青久浣亦不脱”。1麻织业宋代麻织业的基地在广南西路成都府路的成都府、邛、蜀、彭、汉诸地也有一定程度的展。到了元代随着植麻的北移麻织业也在河南、山西等地展起来。据《农书》记载采用不同原料和方法(有毛絁布法、铁勒布法、麻铁黎布法)可生产出不同的品种“比云南布或有价高数倍者”2。河南陈州、蔡州一带善织者一斤成布一匹次者一斤半一匹再次者二斤、三斤一匹其布“柔韧洁白比之常布又价高一二倍”1。山西出产的有大布、卷布、板布等品种。

织造工具也有显著改进。中原地区用水转大纺车“昼夜纺绩百斤”2。山西一带使用立机子、罗机子、小布卧机子打苎丝线经上使用的有掉籰座等机具3。

毡毯业毛织业是适应游牧民族生活需要而展起来的产业有蒙车、籍地、铺设、障蔽等用途。入主中原后宫廷、贵族和军队对它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因而很多官营局院和投下作坊都从事毡毯的造作。

毡毯原料有羊毛、羊绒、驼毛、驼绒等约二十余种生产的毛织品有剪绒花毯、脱罗毯毡、入药白毡、雀白毡、红毡、白袜毡、回回剪绒毡等名目有六七十种之多。耗费的原材料数量也相当惊人如中统三年(1262)造大小羊毛毡三千二百五十缎计用荒羊绒毛十四万一千七十斤内白秋毛六万六千一百二十五万斤青秋毛六万七千五百七十斤黑秋毛五千六百二十五斤白绒毛一千七百五十斤另有羊筋二千斤羊头骨二百五十斤。另以至治三年(1322)成造的一条地毯为例长五十尺阔二十二尺五寸毡毯业的展由此可见4。大同元墓出土的毡帽、毡靴质地细致保存完好说明了元代的毡毯业不但有大量生产而且有着较高的工艺水平。

陶瓷业元代北方诸窑相继衰退而南方的江西景德镇异军突起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生产地。元代瓷器的重大展主要反映在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青花瓷是运用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釉下彩瓷器。制作过程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3ooc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青花瓷最早产于唐代巩县窑在元代得到展并成熟起来。元青花造型博1孔齐:《至正直记》卷一《松江花布》。

2王祯:《农书》卷二二《苎麻门》。

1《农桑辑要》卷二《苎麻》。

2王祯:《农书》卷二二《苎麻门》。

3薛景石:《梓人遗制》载《永乐大典》卷一八二四五。

4《大元毡罽工物记》。

大画法娴熟色彩鲜艳是陶瓷技术史上最引人入胜的品种之一。釉里红是一种釉下彩在胎上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作饰纹罩以透明釉后经高温烧制而成元代中期创烧于景德镇。釉里红烧成难度大元代的传世品不多釉色纯正者更是稀少。明宣德和清康熙、雍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颇负盛名其成就便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取得的。枢府器为元代景德镇的又一重要明。这种白釉印花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印有“枢府”、“太禧”字款的器物一般多制作精细釉色纯正造型工整。正如曹明仲在《格古要论》中所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这种卵白釉为元明清景德镇各类瓷器的高度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茶业元代茶叶的制作技术基本沿袭前代江西等地区普遍采用的“水转连磨”则可能是在宋代“水磨”的基础改进而成的制茶工具1。从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录的品种看紫笋雀舌茶与燕尾茶已见于前代其他新展、新制的品种主要有:金字茶系江南湖州“造进末茶”;范殿帅茶范殿帅当指范文虎2系江浙庆元路“造进茶芽”其味色“绝胜诸茶”;川茶、藤茶、夸茶“皆出四川”前二者似无可考。夸(亦作夸、胯)茶宋代已有而《元史·食货志》所谓“无从知其始末”的“建宁夸茶”当指此;孩儿茶出自广南;三玉川茶。宋景德年中期宋廷以两湖茶叶与北方实行茶马贸易。为了便于长途运销湖北用米浆粘合成饼状或圆柱体形状称帽盒茶(又名“工夫茶”)这是青砖茶的前身。但一般认为此茶至明代中叶才展起来其后“三玉川”茶庄压制的青砖茶在蒙古牧民中享有很高声誉3但金元时代的有关描述与该品种的性状一致4可见三玉川茶元代已流行朝野。另有几种加入一些营养成分制成的茶:枸杞茶先取枸杞五斗洁化而后“用雀舌茶展溲碾子茶芽不用”再将枸杞碾成细末;玉磨茶用上等紫笋与苏门炒米各五十斤筛净后拌和入玉磨内磨成茶;香茶用白茶(宋代茶书中常见也是贡茶中的上品)、龙脑、百药煎、麝香按一定比例拌和细研用熬成粥样的香粳米调合成剂印成饼状;炒茶。铁锅烧赤后以马思哥油(用牛奶“打取浮凝”的白酥油)、牛、茶芽同炒而成。还有“出1王祯:《农书》卷十《百谷谱》九《茶》。

2孔齐:《至正直记》卷二《宋末叛臣》“宋末叛臣范殿帅文虎”。

3庄晚芳、王家斌:《西北茶叶贸易研究》《农学研究》第3辑。

4李俊民:《新样团茶》:“春风倾倒在灵芽才到江南百草花。未试人间小团月异香先入玉川家”;萨都剌:《元统乙亥余除闽宪知事未行立春十日参政许可用惠茶寄诗以谢》(《萨都剌诗集》后集):“春到人间才十日东风先过玉川家”。

直北地面味温甘”的女须儿茶;“出本土(指西番)味苦涩煎用酥油”的西番茶亦作西番大叶茶。元廷在分宁(今江西修水)等处设官营作坊“成造西番茶货”1西番大叶茶亦有可能在这里成造。值得一提的是茶叶在唐代已传入吐蕃与回鹘地区十至十二世纪继续传到吐蕃并到达高昌、于阗和七河地区而且可能经由于阗传到河中以至波斯、印度也可能经由于阗或西藏传入印度、波斯。十三世纪末蒙古兴起后中西海6交通大开茶叶随之进一步在中亚和西亚广为传播2。

制盐业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盐业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之一“国之所资其利最广者莫如盐”(《元史·食货志》)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盐业生产并且长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在元代除四川的井盐业有所衰退外、福建、广东、广海、两淮、两浙、大都、河间、山东、辽阳以及河东(山西解州)等地的盐业生产都有所展制盐技术也有了显著的进步。据统计元代全国盐场有一百六十余所灶户、捞盐户等盐业劳动者五万余户天历年间全国盐产量达二百五十六万引(每引四百斤)远远过了宋代。

盐有海盐、井盐、池盐、岩盐、土盐等其中以海盐的产量最大是食盐的主要来源。海盐生产有煎、晒两法元代以前一般采用煎盐法。元至顺元年(133o)陈椿所著《熬波图咏》和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对于这种方法作了相当详细和具体的记述。煎取海盐要根据盐田地势高下和沙土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大体上经过收集盐料、淋卤和煎炼等几个步骤。如有些盐田要先铺上稻麦秆灰和芦茅灰一寸左右压使平匀以吸收盐分然后到次日中午扫取灰盐再行淋卤和煎炼。有些盐田则不用灰压而是待潮水过后经半日晒出盐霜再扫起淋煎。如果盐田地势较低则要先挖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再铺上沙子潮水过后盐卤淋于坑内即可取用煎炼。

淋卤是制取海盐的一个重要环节据陈椿《熬波图咏》所载其具体作法是:先掘一淋坑深二尺左右方边五六尺四周及坑底垒筑坚实以防泄漏。再在淋坑旁掘一深广约六尺的卤井。淋坑底下埋一小竹管与卤井相通。淋卤时在淋坑内用一担生灰铺底倒入灰盐再用一担生灰盖面上铺草把后用海水浇淋于是浓度较高的盐卤便流入了卤井。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淋卤法是先掘一深一浅两个坑浅坑约深一尺深坑约七八尺。浅坑上用竹木架以芦席席上铺以盐料(即扫来的灰盐、沙盐等)四周高起围成一个圈子再把海水浇入盐料中间盐料中的盐就随海水流入浅坑1《元典章》卷七《吏部》卷一《官制》一《资品》;《元史》卷九四《食货志》二《茶法》。2黄时鉴:《关于茶在西北和西域的早期传播:兼说马可波罗未有记茶》《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后又流入深坑。这种制取卤水的方法比元代更为简便。为了解卤水含盐量宋代已出现了通过观察鸡蛋、桃仁或莲子在卤水中的浮沉以判断卤水浓度的简单方法。《熬波图咏》所载元代明的莲管试法用竹管盛装四枚挑选出来并经过泥浸处理的标准石莲根据其浮沉情形即可测定四等卤水使掌握卤水浓度有了更为科学有效和简便易行的测试手段。

盐卤制成以后便要进行煎炼。煎炼就是将盐卤置于铁铸或竹编的盐盘中加热蒸。随着水分的蒸盐卤渐渐浓厚最后析出固体食盐。收取食盐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把水完全烧干一种是随时捞取食盐同时再加新卤水再蒸再捞连续出盐《熬波图咏》说:“如此则昼夜出盐不息比同逐一盘烧出干盐倍功省力。”

煎制海盐的方法出盐快效率也较高。但煎盐法所用的铁盘、竹盘不可能太大盐产量受到一定限制并且还要消耗很多的工力和燃料。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国劳动人民又创造了晒盐法。早在唐、宋时期解州池盐已经采用了畦晒法即在盐池周围开辟盐畦将池中卤水导入畦中利用日光和风力蒸成盐。在元代福建的海盐生产先采用晒盐法“全凭日色晒曝成盐”1这在我国制盐史上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革新。到了明代晒盐法已为闽、广和长芦盐区所普遍采用但尚未推广到江淮和两浙所以徐光启曾上奏议“欲江淮、两浙尽行此法”2。

矿冶蒙古族在成吉思汗之前还不会炼铁只能用外来铁器改造兵器。元朝立国后设洞冶总管府、淘金总管府统辖全国坑冶又有出蜡局、鼓铸局、镔铁局武备寺掌管金属手工业和兵器制作。元代矿冶以官营为主由罪犯、在籍工匠服役。又设冶户、煽炼户、银户、淘金户按额纳课这种生产关系的倒退以及为防止民众反抗不准民间持有铁刃器的禁令严重阻碍了金属手工业的展。为增加收入元政府有时也不得不采取变通办法允许民间经营如王恽《论革罢拨户兴煽炉冶事》所建议的改冶户纳课为“自治窑冶煽炼官用铁货给价和买使官民两便”1。《续文献通考·征榷·坑冶》记载至治三年(1323)“金银冶听民采炼以十分之三输官”《麟原文集·刘宗海行状》记庐陵“大冶煽役者常千”说明民营矿冶仍有一定规模。虽然民间可以经营矿冶但并无保障朝廷随时可以收归官营如元贞二年(1296)“中书省奏罢百姓自备工本炉冶官为兴煽卖”。大德七年1《元典章》卷二二《禁治砂盐》。

2李杕编:《增订徐文正公集》卷二。

1王恽:《秋涧集》。

(13o3)“定各处铁冶课依盐法一体禁冶”2。但总的来说元代矿冶业仍有所展王恽《秋涧集》卷九十《省罢铁冶户》记载燕南北即有铁冶17处煽炼户三万余铁的年产量达16oo多万斤。除河北、山东、山西(元代称为“腹里”属中书省管辖)外铁产地主要是在江、浙、赣、湘、鄂等南方诸省。

元代的冶铁技术水平从陈椿的《熬波图》可略知一斑。《熬波图》记载当时化铁炉用瓶砂(碎陶瓷末)白墡(白色耐火土)、炭屑、小麦穗和泥修筑。这种混合料具有很强的耐高温和抗侵蚀的性能而且不易开裂是很好的耐火材料。书中所绘炼炉炉口小能减少热量损失上口小而下部炉膛大能使炉料顺行避免悬料事故;炉子下部收口使热量集中有利于熔铁。所以书中说其每化1斤铁只需用1斤炭这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了不起的。机械王祯《农书》在《农器图谱》中详载农业手工业所用机具二百多种集中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机械装置及其成就。根据书中记载元代在机械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步如明了水转连机磨、水力大纺车、水转龙骨水车等一系列先进的机械设备。

水转连机磨这是一种构造比较复杂的新型水磨它用一个水轮带动几个磨同时工作。这种水力加工机械水轮高而宽是立轮要用急流大水冲动水轮。轮轴要求很粗但长度要适中。轴上按一定的间距安装三个齿轮每个齿轮和一个磨上的齿轮相衔接中间的三个磨又和各自旁边的二个磨的木齿相接。水轮转动通过齿轮带动中间的磨中间的磨又通过磨上的木齿带动旁边的磨。这样一个水轮能带动九个磨同时工作。

水力大纺车这是一种专门纺麻的纺车由以往的小纺车改造而成。其特点是:(1)用水作动力工作能量大;(2)纺纱的锭子多达到三十二枚因此生产效率很高。如以往的手摇或脚踏小纺车纺麻用五个锭子一昼夜不过纺二斤;而大纺车一天一夜能纺百余斤麻。因此纺麻的时候常常要集中多家的麻才能满足它的生产要求。由于设备先进“中原麻苎之乡皆用之”对纺织业的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转龙骨水车这种水车装置和以往的水车差不多。它的动力机械装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先树立一根大木架在大木架中央竖立一根转轴轴上装有上、下两个大卧轮。下卧轮是水轮在水轮上装有若干板叶以借水的冲击力使水轮转动。上卧轮是一个大齿轮和水车上端轴上的竖齿轮相衔接。把水车装在河岸边挖的一条深沟里流水冲击水轮转动卧齿轮带动水车轴上的竖齿轮转动再带动水车转动从而把水从河中车上岸来。这一设2《新元史·食货志》。

备利用一对大的木齿轮把水轮的回转运动传递到水车的轴上带动水车进行工作是元代机械制造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

印刷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相当重视刻书并曾拨专款刻印汉文典籍推动了印刷业的展。元代中央政府设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广成局专门掌管刻书。如至元二十六年(129o)刻印的《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通鉴释文辨误》就是兴文署所刻书中最早和最好的两种。地方官府和各地书院刻书的也很多如九路儒学分刻的《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隋书》、《唐书》、《北史》、《辽史》、《金史》、《宋史》等九史杭州西湖书院刻印的马端临《文献通考》等都很著名。官府倡导于先私家随之于后民间以刻书为业的书坊也随之展起来。当时北方印刷业的中心是大都和平阳南方印刷业的中心是杭州和福建的建安、建阳所刻书籍风行全国。

元代在印刷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是王祯明的木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毕昇明泥活字印刷术前后曾经试制过木活字后来还有人试制过瓦活字和锡活字但由于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后高低不平并且易于与松脂蜡药相粘连不便清理取用而瓦字和锡字吸水性差使用水墨效果不好所以这些尝试都没有获得成功。王祯在认真研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木活字印刷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其中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例如选择硬质木板雕字用小锯锯开制成活字再用小刀四面修整使之大小高低整齐划一;排版时不用粘合药料而是排字作行用竹片夹持再用小木楔塞紧使之坚牢不动然后即可用墨刷印。为了拣字方便王祯还明了转轮排字架将木制单字按韵贮放在直径七尺的大轮盘上排字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有效地提高了拣字效率。《王祯农书》卷二二所附“造活字印书法”对这种木活字印刷术作了较详细的记述。王祯在任安徽旌德县令时曾请工匠刻制木活字三万多个并试印了他所撰写的《旌德县志》。全书六万余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一百部。此后不久浙江广平人马称德在任奉化知州时曾试制木活字十万个印成《大学衍义》一书共2o册1。此外还有些人6续用木活字印书。但元代木活字印本今存者极少而且还存在争议但却有几百个当时的维吾尔文木活字流传下来。

套色印刷术的明是元代印刷技术的又一项成就。宋元时期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的书籍一般都是墨印黑色。套色印刷通称“套版”大约是在十四世纪中叶明的。最初的套版仅为朱、墨两色。现存元末至元六年(134o)中兴路(湖北江陵)资福寺刻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其1《至正四明续志》卷七。

卷扉页老僧讲经图桌前的灵芝草用朱墨两色套印全书经文为红色注文为黑色。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本比欧洲要早一百多年。

建筑元大都和大都宫殿大都(今北京)是元朝的都这里自战国至唐代一直是北方的一个重镇辽曾在此建立南京金又扩建为中都。忽必烈即汗位后决定由上都(开平)迁都于此并于至元元年(1264)着手大规模的建设历时八年建成。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充而成的。

大都的规划者是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儿丁。他们按古代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进行设计但又有新的特点。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约74oo米东西宽约665o米北面二门东、西、南三面各三门城外绕以护城河。皇城位于大城(外郭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的南部偏东则为宫城宫城建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大城中的主要于道都通向城门主要干道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街巷寺庙、衙署和商店、住宅分布在各街巷之间。全城分为六十个坊但所谓坊只是行政管理单位已不是汉、唐长安那样的封闭式里坊1。

大都的水系是由杰出科学家郭守敬规划的。郭守敬(本卷下册别有传)

一方面主持疏浚了连接都城东西的运河——通惠河使南方物资可以通过运河直达大都同时又设计开凿了一条新渠即著名的白浮堰由北部山区引水并汇合西山的泉水流入瓮山泊(昆明湖)然后通向积水潭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不足问题2。大都的排水系统也相当完善下水道全部用砖砌筑干道与支道分工明确计划周密。

元朝的宫殿是大都城中的核心建筑。皇城主要包括三组宫殿和太液池、御苑宫城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南端是主要宫殿所在。宫城之西是太液池池西侧的南部是太后居住的西御苑北部是太子居住的兴圣宫宫城以北是御苑。皇城正门承天门外有石桥与棂星门再南御街两侧建长廊称千步廊直抵都城的正门丽正门。皇城的东西两侧建有太庙和社稷坛。皇城有前后左右四座门四角建有角楼。宫城内有以大明殿、延春阁为主的两组宫殿。这两组宫殿的主要建筑都在全城的南北轴线上其他殿堂则建在这条轴线的两侧构成左右对称的布局。

大都的宫殿穷极奢侈使用了许多稀有的贵重材料如紫檀、楠木和各种色彩的琉璃等。在装饰方面主要宫殿用方柱涂以红色并绘金龙。墙壁上1阚铎:《元大都宫苑图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1卷第2期193o年;王璧文:《元大都城坊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6卷第3期1936年。

2侯仁之:《北京都市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55年第1期。挂毡毯和毛皮、丝质帷幕等这是由于他们仍然保持着游牧生活习惯同时也受到喇嘛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影响。壁画、雕刻也有很多喇嘛教的题材和风格。宫城内还有若干盝顶殿及畏吾尔殿、棕毛殿等是以往宫殿建筑中所没有的1。

宗教建筑(1)佛教、道教和祠祀建筑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遗迹。广胜寺分上、下二寺。上寺大部分已经明代重建下寺基本上是元代的建筑。下寺正殿重建于13o9年它的梁架结构有两个很大的特点。第一殿内使用移柱和减柱法以扩大殿堂内部的活动空间柱子分隔的间数少于上部梁架的间数所以梁架不能直接放在柱上而是在内柱上置横向的大内额以承载各缝梁架其内额长达11.5米。第二使用斜梁斜梁的下端置于斗拱上而上端搁于大内额上其上置檩节省了一条大梁。这种大胆而灵活的结构方法是元代地方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新展。

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和位于广胜下寺旁的水神庙也都是元代建筑的重要作品。水神庙大殿建成于元泰定元年但其余建筑已经后代重建。大殿为重歇山周围廊是元朝祠祀建筑大殿的一种典型。殿前庭院很大供当时公共集会和露天看戏之用。中国戏曲在元代有很大展许多公共建筑正对着大殿建造戏台成为元朝以来祠祀建筑的特有形式。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也是当时道教全真派的一个重要据点。这一建筑群原来的规模很大现仅留存中央部分的主要建筑。永乐宫全部建筑均按轴线排列其中的三清殿体积最大前面的院落空间也最大;自此往后殿堂的体积和院落都逐渐缩小这也是传统建筑的常用手法。三清殿立面各部分比例和谐稳重而清秀仍保持宋代建筑的特点。屋顶使用黄绿二色琉璃瓦台基的处理手法很新颖是元代建筑中的精品。该殿的梁架结构和上述广胜寺大殿不同仍遵守宋朝结构的传统规整有序可能是元代官式大木结构的一种典型。殿内还绘有极精彩的壁画。这组建筑因位于新建水库范围内已全部按原状迁建至山西芮城县1。

(2)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由于元代统治者提倡喇嘛教因此元代喇嘛教建筑展得很快。萨迦寺和日喀则的夏鲁万户府是两个典型实例。萨迦寺建于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分为南北两寺。南寺建在一个平坦的河谷平原上周围用厚墙围绕成为一个城堡式寺院大经堂布置在城堡中心周围是低矮的僧房;北寺建在山上其中包括萨迦地方政府的办公处。夏鲁万户府建于十四世纪中叶是一个行政统治据点也有城墙环绕夏鲁寺在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1。

1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一《宫阙制度》。肖洵:《故宫遗录》北京出版社1963年版。1杜仙洲:《永乐宫建筑》《文物》1963年第8期。

1王毅:《西藏文物见闻记》(二)(四)《文物》166o年第8、9期合刊1961年第1期。夏鲁寺的主要建筑是夏鲁杜康由门廊、经堂和佛殿三部分组成经堂很大中部凸起开设天窗以便采光。大殿前有用围廊环绕的庭院这种建筑的形制后代仍然沿用并展为“格鲁派”的“札仓”(经学院)的形制。

这一时期内地也兴建了若干喇嘛教建筑如至元八年由尼泊尔青年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大都妙应寺白塔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遗物。该塔高5o.86米全部砖造外抹石灰刷成白色。各部分的比例十分匀称虽塔身不用雕饰然而轮廓雄浑气势磅礴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创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回到明末虐大清 开会神游:书写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功高震主要杀我,兵临城下你哭啥? 改革大唐 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汉从接见张骞开始 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 枪火余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