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通史 > 11

11(2/2)

目录
好书推荐: 改造出来的神 火爆妖夫:女王夫管炎 赤脚医生 我的老婆是财神 陆夫人马甲藏不住了 星月幻界 打造和谐大宋 至尊狂魔 隋唐英雄芳名谱 至尊嚣妃:情挑冷面邪君

张柔有子十一人除上面提到的张弘略外张弘范事功最显另有传。

1王鹗:《张柔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六《万户张忠武王》引。

1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五一《张柔传》。

2虞集:《淮阳献武王庙堂之碑》《道园学古录》卷十四。

第四节史天泽史天泽(12o2—1275)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其曾祖史伦因筑室土得金而有财逢金季乱世建家塾招学者纳豪士济艰困以侠义著称在河北诸郡组织清乐社四十余个每社近千人成为地方上一大豪强。其祖父史成硅、父亲史秉直均继承家业家风。1213年木华黎征伐河北、山东时史秉直率数千人到涿州(今河北涿县)降附。木华黎命史秉直管领降人家属驻屯在霸州(今河北霸县)任其长子史天倪为千户三子史天泽为帐前总领。史秉直又招附十余万家迁于北方;1214年从木华黎攻北京(今辽宁宁城西北)克之授北京“行尚书六部事”(按:即管领政务的官员)此后遂移家于北京1。史天倪在清乐社成员中选壮勇万人为义兵号清乐军以从兄史天祥为先锋。在木华黎麾下史氏一家屡建战功。

122o年木华黎在占有河东多数地方后折而经略河北西路金真定经略使武仙归降。木华黎以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武仙副之。史天倪劝木华黎禁止剽掠致使河北金将士归降者增多。1221至1224年间史天倪转战于河北、山东与山西各地。1225年武仙的党羽据西山腰水、铁壁二寨叛史天倪将叛军剿杀。武仙谋作乱设宴邀天倪而杀之。事变生时史天泽正护送母亲北归。府僚追到燕京告变史天泽即南还行抵满城招集到许多士马。孛鲁得到事变消息后命史天泽袭兄职为都元帅并派笑乃■将蒙古军三千赴援。

史天泽与笑乃■合势进攻卢奴。武仙骁将葛铁枪拥众万人拒战史天泽奋战败之生擒葛铁枪。接着史天泽连下中山(今河北定县)、无极(今河北无极)、赵州(即沃州治今河北赵县)等地并于当年六月收复真定。不久宋大名总管彭义斌与武仙联合谋取真定仍未成功;史天泽且斩杀彭义斌勇名大振。彭义斌亡南宋从此尽失河朔。数月后武仙潜结内应夜里斩关入城史天泽东奔藁城求得董俊援兵且笑乃■军也赶到旋即收复。笑乃■欲杀叛人史天泽说:“他们都是被胁迫而为并无该杀之罪。”在他的劝说之下全予释放。接着史天泽攻克武仙盘踞的西山抱犊等寨武仙遁去。史军南下进克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史天泽以真定为中心任用原金朝治下的儒士和官员缮城壁修武备招集流散存恤穷困几年之间颇有治绩。他在这里成为一大汉人世侯。

1229年窝阔台即大汗位朝议设立三大元帅分统汉军遂立三万户任史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123o年冬武仙复屯兵于卫州史天泽围而攻之金将完颜合达率十万军来援仍无济于事武仙逃逸卫州收复。而后天泽受命在东线削弱金的防守力量。1232年春窝阔台由白坡渡河诏史天泽出兵河南相会兵至三峰山之战已获大捷遂奉命略地汴京以东招降睢州(今睢县)、泰康(今太康)、柘城、瓦岗等地。1233年正月金帝自汴京出奔先渡河而北至黄龙岗令完颜白撒西袭新乡、卫州史天泽率轻骑进援获胜。金帝乘船东下进入归德(今商丘)。撒吉思不花不听史天泽劝告在睢阳背水而营全军覆没。金帝再逃入蔡州(今汝南)蒙古各路军队会集进攻史天泽在北路结筏潜渡汝水血战立功。1《史秉直神道碑》《乾隆永清县志》所收《永清文献》。

蔡州城破金帝自缢而死。

金亡后史天泽回到真定。当时赋税苛重尤其是为了交纳赋税借贷西域商人的债银一年以本加倍算利以后每年连息加倍计算称为“羊羔利”。史天泽奏请官偿一本息而止得到中书令耶律楚材的支持且普遍推行。1238至1239年间真定一带遇到蝗灾百姓又借债贡赋积至银一万三千余锭史天泽倾其家资其属下官吏也争相效法代偿债银。他又奏请以中户为军户上下户为民户按贫富定赋额获准后布告诸路为定制。真定达鲁花赤忙哥撒儿率领的数万蒙古军散处各地蹂躏庄稼史天泽也奏准使蒙古军徙居岭北保护了农耕生产。

灭金以后史天泽继续参加蒙古代宋的战事。1235年从皇子曲出攻枣阳(今属湖北枣阳)他先登力战而克。继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他驱二舟勇士直捣峭石滩破宋守军犄角之势。1237年冬他从宗王口温不花围攻光州(今河南潢川)连破其外城、子城;再攻复州(今湖北天门)请督四十勇士攻破宋舟三千连成的“栅”敌惧而降。又攻寿春(今安徽寿县)史天泽独当一面击败夜出斫营的宋兵乘势连下滁州(今安徽滁县)、盱眙(今属盱眙)和宝应(今属江苏)等淮东州县。这些征战“虽会诸道兵共事其伐谋制胜敌忾树功未尝不在群帅之右”1。1241年史天泽引侄史楫见窝阔台因原系奉诏承袭兄天倪之职请解职还授与楫窝阔台嘉其让官别任史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

1252年春史天泽入觐蒙哥大汗受赐卫州五城为分邑。当时“汉地不治”地方官的暴虐苛重的征派使许多地方再次生人口流散、土地荒芜的现象。在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京兆以及最后从金国夺取的河南这些情况尤其严重。忽必烈受命主持漠南汉地军国重事即以史天泽为河南经略使。史天泽到任后“选贤才居幕府以清其源;置提领布郡县以察奸弊。均赋税以苏疲困更钞法以通有无设行仓以给军饷人始免攘夺矣。立边城以遏寇冲民皆得以保全矣。诛奸恶以肃官吏立屯田保甲以实边鄙。利则兴之害则去之不一二年而河南大治”1。又以侄史权、史枢戍唐州、邓州屯田逼宋襄、樊。1257年蒙哥对忽必烈产生猜忌派阿兰答儿、刘太平等到陕西、河南钩考钱谷。阿兰答儿对河南官员罗织罪名但史天泽以勋旧而独见优容史天泽说:“我是经略使是非功罪理当我责今舍我而罪余人心何能安。”于是许多人得到开释。

1258年史天泽从蒙哥伐宋攻入西蜀。第二年夏兵围合州(今四川合川)的钓鱼山攻而不下。宋将吕文德挥船千余溯嘉陵江而上蒙古军迎战于三槽山(在今合川县南)西不利。史天泽奉命抵御分军为两翼跨江注射亲率舟师顺流纵击夺宋舰百余艘三战三捷追至重庆而还。七月蒙哥在前线受伤后去世史天泽和群臣奉灵柩北还。

中统元年(126o)忽必烈即帝位召史天泽问以治国安民之术。

史天泽上疏建议“立省部以正纪纲设监司以督诸路霈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奉秩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庶能上下丕应内外休息”(《元史·史天泽传》)。忽必烈命他到长江中游撤回军队事毕授他为河南宣抚使不久兼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

1苏天爵:《丞相史忠武王》《元朝名臣事略》卷七。

1苏天爵:《丞相史忠武王》《元朝名臣事略》卷七。

中统二年五月他受任为中书右丞相遂将先前所说治国安民之术次第施行。他主持中书省定省规十条使政务运作井然有序。1252年括户百万有余此时诸色占役者已过大半他奏准悉予罢除。税粮和科差他坚持以统一的标准征派。他在大臣们中间协调弥合挥各人的作用自称“天泽武臣何克负荷。但物务未安者老夫通译其间为诸君条达耳。相则何敢当。”认为自己只是充当诸宰臣与皇帝间通译(用蒙古语上传下达)的角色1。他善于“体时顺势通变制宜”使汉法在特殊的条件下得以推行。论者以为“中统至元初治”的出现史天泽出力甚多。

这年九月史天泽扈从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十一月在昔木土脑儿地方大败阿里不哥。

中统三年二月山东李璮动变乱从益都率军进据济南。忽必烈先命宗王哈必赤总督诸军南向讨伐;四月增派史天泽专征诸将皆受节度。史天泽到达济南对哈必赤说:“李璮诡计多端又有精兵不宜与他硬拚应当长期围困。”于是指挥各路将士开河筑环城将李璮困在济南。七月时济南城中粮绝军心溃散出降李璮投大明湖自尽未遂而被俘。史天泽、张柔、严忠济等立即将李璮在军前处死。接着大军东行益都闻风而降。李璮之变生后有人究其原因以为汉人世侯之权太重。史天泽于是奏称:“兵民之权不可并于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这年十二月忽必烈在各路实行军民分职史氏子侄解除兵权者达十七人。不久其右丞相之职也被免去。

至元三年(1266)二月忽必烈以史天泽为枢密副使。四年六月复以史天泽为中书左丞相。五年九月仍以史天泽为枢密副使。六年诏命史天泽与驸马忽剌出主持进攻襄阳军务第二年因病回燕京。至八年正月史天泽告老未获允准;五月受任为平章军国重事特许仅预问大事。

至元十年二月宋吕文焕以襄阳降元;四月忽必烈决定大举代宋。十一年三月诏改荆湖枢密院为行中书省伯颜、史天泽并为左丞相率大军自襄阳水6并进。史天泽行至郑州(治今钟祥)遇疾返还襄阳随即又回到真定。忽必烈遣其子史杠与御医驰视史天泽临死奏言:“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死后元世祖诏赠太尉谥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立庙。

史天泽及其家族是蒙元初期河北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汉地世侯的要代表为巩固和展蒙古贵族在中原的统治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唯一的官至右丞相高位的汉族显贵的代表人物。他与当时的多数世侯不同他从未奉仕于金或宋而在归附蒙古以后则一心相随到底。旧史称他“临大节论大事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立论多出人意”“出将入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云”(《元史·史天泽传》)。他四十以后始折节读书酷嗜《资治通鉴》。他好贤乐善金亡后归依的名士颇多他均待以宾礼并在一起讲究经史推明治道。他对赋诗和写杂剧也有兴趣与一些杂剧作家来往密切元初真定杂剧的兴盛当与他的支持有关。史天泽有子八人名格、樟、棣、杠、杞、梓、楷、彬1均官至要职。

1王恽:《中堂事记》《秋涧集》卷八一。

1《新元史》卷一三八《史天泽传》列八人之名无彬有构。

第五节李璮李璮(?—1262)字松寿是元朝与金、南宋之交盘踞淮北山东的豪强李全之子;一说为李全养子因改姓更名并以李全原籍益都潍州(今山东潍坊)为己籍2。

1211年蒙古开始大规模攻金。山东各地豪杰纷纷乘势攻劫州县反金自雄。1214年李全起兵于潍州后与杨妙真所部红袄军合并转战于鲁南、山东沿海岛屿历数年。1218年春因岁饥乏食全率部渡河归附宋朝。此后他倚宋为后援乘“山之东河之北盗之区兵之冲也”的形势3往来胶西淮北伺机坐大。1222年李全进据益都始全力经营其地。1226年春末蒙古军灭活动于河北、山东的彭义斌部逼降拥众五十余万的济南军阀张荣后西攻益都。秋蒙古筑长围夜布狗砦断全粮道。李全婴城固守至翌年初夏终因粮尽举城向蒙古输诚4。未几留屯在南宋边地山阳(今江苏淮安)的李全所部被别支忠义军攻杀。全闻讯后向蒙古军帅孛鲁国王断指誓“归南必畔(宋)”遂受蒙古山东淮南楚州行省之职率军南下进据宋楚州(今江苏淮安)。他利用宋廷“内图进讨、外用调停”的姑息政策一面以“反正”之名向宋朝骗索饷粮一面则“岁贡于大元者不缺”依违两端据地自重达四五年。1231年全领军攻宋江北重镇扬州。军败全于退却途中骑陷泥淖不能拔被追兵乱枪刺死。

李全死后残部推全妻杨妙真权主军务退回山东。1232年“杨代入觐得绍夫职”1。因此主持华北财政的耶律楚材称她为“杨行省”。杨妙真领山东益都行省的时间似乎不长便引退辞任。益都行省之职即由李璮继承时在窝阔台汗前期2。1233年蒙古并委任散术台氏纯只海为益都行省军民达鲁花赤。

李璮受任前后其势力似尚局限于益都一路之地。蒙古灭金前一年“金人以海(治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沂(今山东临沂)、莱(今山东掖县)、潍等州降”(《元史·太宗纪》)足见这时益都周围地区多不在李璮集团手中。然而此后不到十年他的势力就逐渐伸展到益都以东和东南的差不多整个山东半岛。据民国《牟平县志》卷九《昭武大将军总管万户姜房墓碑》(碑立于1255年)在碑主病死于124o年以后其长子和次子分别由“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先少保(按此指李全)之子上表汗廷使袭胶(今山东胶县)、潍、莒(今山东莒县)、密(今山东诸城)、宁海(今山东牟平)等州总管万户及宁海州刺史之职”3。可见上述地域均已在李璮管领之下。2《元史》卷二o六本传:“或曰璮本衢州徐氏子父尝为杨州司理参军”。按1218年李全降宋;翌年宋廷命贾涉为淮东制置使并节制李全等部“忠义军”。据《齐东野语》卷九“李全”条贾涉因李全之请命参幕徐稷一子过继给李全更名为璮。

3程矩夫:《张荣世德碑》《雪楼集》卷十六。

4《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附《孛鲁传》;《宋史》卷四七六《李全传》。《元史》卷一《太祖纪》谓全降于丙戌(1226)十二月未确。

1许时献:《董进神道碑》《益都金石志》卷四。参见森田宪司:《李璮称乱前事迹考》《东洋史研究》47、3(1988.12)。

2李璮败死于1262年。《元史》本传说他“山东者三十余年”。是其袭职当在123o年代初。3参见森田宪司前揭文并参民国《牟平县志》卷九载《玄都观碑》。

不过他虽然保持着“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的称号实际上未曾控制过位于淮南的宋朝边地。1252年李璮攻占宋北境的海州将州治从位于海岛的东海县移回旧址。蒙哥汗后期璮又出兵攻拔涟水相连四城与宋隔河相峙直逼淮南东路。是为李璮势力所至的最南线。

在处心积虑地拓大地盘的同时李璮采取各种方式巩固和加强对自己辖境的实际统治权力。益都民户在窝阔台朝丙申(1236)分封时被划为成吉思汗幼弟铁木格斡赤斤的份子。李璮娶斡赤斤后王塔察儿的妹妹为妻即应在丙申分封之后。通过政治联姻方式与黄金家族中“东诸侯”之长缔结起“肱脾相依”的关系1当为李璮在北方诸侯中表现最为桀傲不驯的重要原因。益都地处蒙宋对峙的战略要冲也经常被李璮利用来“恫疑虚喝挟敌国以要朝廷而自为完缮益兵计”(《元史·李璮传》)。蒙哥汗时期几次征调诸路兵李璮都“诡辞不至”。而他攻下海州之后却向朝廷要求从东平等路份运饷给军即使运输代价高至“率十石致一石”亦所不惜(《元史·商挺传》)。在辖地之内他还试图逐渐确立制度化的官制并修湮废多年的试院、文庙招聘儒生期望以秩序化的统治来延揽人心。

1259年蒙哥汗死于四川攻宋前线。黄金家族内部随即爆了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争夺汗位的战争。中统年间世祖不得不以相当的兵力应付盘踞漠北的阿里不哥。李璮显然是想利用这种形势进一步巩固自己割据山东东路的地位与权益;他对世祖政权的违抗态度也越来越不事掩饰。126o年世祖亲征北边“群臣躬履牧圉”李璮蓄养精兵七、八万却独以御宋为辞“即不身先六军复无一校以从”。大汗回京以后诸侯纷纷朝觐惟李璮不至。中统二年(1261)正月璮以御宋为名擅自兵修益都城防以砖石筑墙外掘深堑围之。蒙古奄有华北之后普遍禁止诸路修置城壁李璮的举动确实是异乎寻常的。北方各地的马匹当时“无论军民概属括买”而此令独不及李璮地盘璮并散遣部下到辖境外以高价与政府争购军马。126o年以后北方各路通用中统钞惟璮境使用宋政府行的涟州会子。纳于朝廷的盐课也被他侵吞作括兵之用。中统初世祖尚无暇南顾因此对宋采取遣使修好的慎重策略不欲轻启边衅。但李璮却在淮边潜师侵宋想破坏国信使郝经的使宋之命。他与北方其他世侯之间窥测时势批评朝政的联络活动也相当频繁1。李璮与其同乡和岳丈、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之间更保持着密切的交通。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曾有“期甲子”等语表明李璮早已向王文统透露过自己的预谋2。

中统二年(1261)冬世祖再次率军亲征漠北。李璮抓住这个机会策动叛乱。不料到十二月世祖即还跸燕京。但这时举兵称乱已如箭在弦上无容迟疑。三年正月底他用早已布置的私驿召回留质燕京的儿子李彦简三四天后即尽杀境内蒙古戍军宣布以涟、海等城献于宋公开称叛。李璮举事之前朝廷对他的用心即已有所察觉。粘合南合和张宏等人曾在事先向世祖进言谓李璮必反。由于当日北边未靖中原守备空虚世祖只能1郝经:《班师议》《陵川集》卷三二。

1《元史》卷一四七《张弘略传》:“李璮既诛追问当时与璮通书者独弘略书皆劝以忠义。”可见与璮通书者多有不属忠义之辞。

2《元史》卷二o六《王文统传》。按“期甲子”者未必如王文统本人解释是要李璮到甲子(1264)举事以“迟其反期”或即泛取“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意暗指谋反等。对他专用安抚、姑息之策表面上不动声色。中统元、二两年之间元廷加璮为江淮大都督赐金、银符共六十余枚褒赏奖谕竟至再三。种种殊遇其实都是为了将他暂时稳住。三年初李彦简逃归山东世祖立即召谋臣姚枢入对要他预测李璮动向。可见朝廷对益都事态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根据姚枢的判断李璮举事之后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使璮乘吾北征之衅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忽必烈追问“今贼将安出”姚枢断然回答:“出下策。”(《元史·姚枢传》)

事态的展完全证实了姚枢的看法。

二月三日李璮称乱时他本人似乎南在涟、海一线。璮事先虽已遣人向南宋纳款但晚至二月初一降书方递达临安。宋廷认为“情伪难凭”要李璮实献出涟、海以示诚信。李璮于初十致书宋廷保证“来意真确”在此前后宋朝方正式接收涟海诸城遂于二十四日诏封李璮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等路军马、齐郡王。这段交涉表明李璮在公开叛乱之前并没有与宋取得确实的联络;起事后即匆匆领兵北走益都、济南。自二月末至五月宋两淮边军乘李璮之乱在滕(今山东滕县)、徐(今江苏徐州)、邳(今江苏邳县)、宿(今安徽宿县)一线频频出攻。李璮也没有向南移兵以期与朱军腹背相倚。可见他向宋纳款仍是玩弄“挟敌国以要朝廷”的故伎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与宋连和负固持久”的策略1。另一方面李璮返益都不久即进据济南;此后顿兵济南达两月之久直至被元军团团围住。又可见他也根本没有奔袭燕京拒元北征之师于居庸之外乘中原人心未定以乱求变的胆魄。他采取的恰恰是姚枢所说的“下策”即出兵济南坐待山东诸侯应援。

李璮起兵之后便立即从涟海趋赴益都。初八日璮入据益都府库犒其将校。十七日元廷诏令山东各地修筑被拆毁的城垣以御李璮。这时河北山东各路世侯从征北的军队虽已班师南还但似乎还来不及回到各自原来的驻地。因此元廷只好指令他们“尽管内民为兵以备”2。同时命令济南万户张宏、归德万户邸浃、武卫军炮手元帅薛军胜等部主力会滨(治在今山东滨县东北)、棣(今山东惠民)割断在平滦(今河北卢龙)担任总管的李璮之子李南山(王文统女儿所生)与山东的联系而水军万户解成张荣实大名万户王文广东平万户严忠范所部则集结东平。二十日元廷又诏令汇集于滨棣、东平的军队分别由北、南两路向济南靠拢以期将李璮封锁在山东东路。但是李璮比元军抢先一步抵达济南。张宏守城之卒数不满千只好携祖父张荣弃城出奔。二十六日李璮占领济南。张宏在告变京师途中遇讨璮元军遂充前锋回攻济南。在益都一线相峙。他虽然也屡次出击元军但是总的战略意图都是用主力固守济南坐待北方世侯的响应。以致在最关键的几十天里他在军事上竟一无进展。

1黄溍:《跋宋朝遗墨二》《黄金华集》卷二一;《宋史》卷四五《理宗纪》五;参见周良霄:《李璮之乱与元初政治》《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4辑。

2中统二年十月中“命亳州张柔、归德邸浃、睢州王文干、水军解成、张荣实、东平严忠嗣、济南张宏七万户以所部兵来会”。是知诸侯主动多随忽必烈出征朔漠。翌年二月李璮兵临济南张宏守城之卒不满千人。是知从征漠北的汉车虽已南返却尚未回到本藩。

辽金以来以宋为正朔的观念在北方淡漠已久因此恢复宋室的号召很难有多少政治感召力;汉人世侯们亲眼看到了蒙古军队的作战能力也认识到诸侯之间实力均衡、互相牵制的复杂形势所以往往满足于大汗君临之下割据一方的实权和地位;在蒙古最高统治集团中世祖的确更被他们视为最适合于推行汉法的君主人选。因而尽管这些汉人军阀在平时的私下谈论里或有诽议朝政的不逊之辞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他们绝对不肯轻易地举兵反抗元廷的。李璮称乱后即传檄各路结果只有太原路总管李毅奴哥达鲁花赤戴曲薛以及邳州万户张邦直(张荣子)响应1。其他人非但不起而支持而且多在元廷督责之下带兵参加对他的围剿。李璮把成功的赌注完全压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上结果只能一步步地将自己引向坐而待毙的死路。

就在李璮顿兵观望的时候元廷逐渐完成了围攻济南的军事部署。四月初济南郊外已集结了“十七路人马”(《元史·王綧传》)高丽军队也奉调助攻。元军开始树栅凿堑围困济南。四月底诏右丞相史天泽专征山东诸将皆受节度。史天泽接受军前行中书省参议宋子贞的建议与前线统帅宗王合必赤商定急增深沟高垒“以岁月毙之”(《元史·史天泽传》)。五月初元军又在原有围城工事基础上进一步构筑环城。是月中旬济南被完全困死。从此李璮身陷孤城不复得出。六月初宋军曾由海路北上进攻沧、滨等州(均在今山东)是举或有接应李璮的意图但未克成功。除济南、益都等大城池外山东东路大部很快被元军规复。

重围之中的济南全力作围兽之斗将近一月士气逐渐衰落。李璮先“取城中子女赏将士以悦其心”。以后粮饷日渐不支又“分军就食民家其盖藏以继”。至六月中旬城内粮尽力竭。“甚至截屋檐拌盐饲马;已而亦无相将食人”。于是全城人情溃散。李璮本人也情绪低落“日复昏沉沉”。七月十三日璮勉强整军出战希冀突围。但因缺粮乏力被元军掩杀仓皇退回城内。守军由是6续“什佰相结、缒城以出”。至“十九夜一鼓、有大星坠于府治。李拈香而拜曰:‘李璮死于此’。于是坐庭中以镊摘去长髭。二十日早吩付众人出各讨路去”。是日城溃。璮自手刃爱妾乘舟自投城内大明湖中因水浅未死被元军捉获1。

李璮被擒后即被带到宗王合必赤帐前。史天泽向合必赤建言:“宜即诛之以安人心。”随即由史天泽等人会审李璮。据《前闻记》的描述当日的审问场面说:“严相公(指严忠范)问曰:‘此是何等作?’王(指李璮)答曰:‘你每与我相约却又不来。’严就肋下刺一刀。史丞相问之曰:‘何不投拜?’王不答。又问曰:‘忽必烈有甚亏你处?’王曰:‘你有文书约俺起兵何故背盟?’史唤黄眼回回砍去两臂次除两足开食其心肝割其肉方斩。”看来史天泽很担心李璮会更多地暴露北方世侯之间在私下窥测时局指摘朝政甚至语涉反意的隐密因此一反“慎密谦退”1李毅奴哥与戴曲薛以璮檄“传行旁郡”事觉被拘故山西未生实际军事对抗。见《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姚燧:《徐德举神道碑》《牧庵集》卷十八。张邦直在宋军攻邳州时可能曾与徐邳总管李杲哥一起出降。宋军退去后“杲哥自陈能保全州城’。元廷先原其罪十多天后即诛杀之。张邦直在四年后被处死。

1《前闻记》;《元史》卷二o六《李璮传》。又王恽《统神武颂并序》亦记曰:“癸酉(引按即十九日)有星蓬蓬■若矢石妖声堕空。因之出降群凶率同”。可见流星确实促成了李璮军心的最后崩溃。见《秋涧集》卷一。

的稳重作风在军前擅命处死李璮。

翌日史天泽即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元史·史天泽传》)。李璮之乱至此完全平息。

三齐叛乱牵涉到很多被世祖委以文、武要职的汉人亲信。中书平章王文统与李璮长期秘密沟通“有反状者累年”事后与其子王荛一同被诛。推荐过王文统的刘秉忠、张易、商挺、赵良弼等人都受到忽必烈的怀疑。商挺从关中被急召回都受到软禁和盘查;赵良弼更被“威刑临恐谴诃百至”1。至于史天泽在济南城下之日匆忙杀李璮灭口回朝后则以“擅杀自劾”2。忽必烈虽未加罪责但璮与汉地世侯们私下交通他心里显然是十分清楚的。事实上世侯中间走得最远的如济南张荣之子张邦直或即已在宋兵呼应李璮从南线动攻击时献邳州城投降过宋朝。在汗位争端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过分追究北方世侯与李璮之乱的关系可能把他们逼到公开与朝廷对抗的立场上去这会给世祖政权本身带来很大危害。因此世祖很快停止追究在政治上继续优容各地世侯以免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同时也充分利用他们害怕朝廷深究的自危心理裁削私家权力把这些一方的军阀变成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下的文武官僚。从中统三年起元廷先后在北方汉地实施兵、民分治罢世侯、置牧守、行迁转法易置汉人将领部属、将不擅兵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璮之乱失败进一步促成世祖政权对华北各地统治的集权化过程。

1《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一商挺赵良弼条;姚燧:《姚枢神道碑》《元文类》卷六o。2王恽:《史天泽家传》《秋涧集》卷四八。

第六节汪世显(附汪德臣、汪良臣、汪惟正)

汪世显汪世显(1195—1243)字仲明汪古部人。汪古本阴山(今内蒙大青山)部族为金朝属部隶西京路故元人称汪氏出于“山西将种”;有一支汪古人徙居巩州盐川(今甘肃陇西)世显先人世为其长因取汉姓汪氏1。金贞祐二年(1214)世显以军功擢千夫长。巩州为金边防要地置元帅府统军戍守。正大二年(1225)元帅田瑞反陕西行省讨之世显时为巩州门将开城纳行省军遂平田瑞。转官先后授领同知平凉府事、领陇州防御使。六年改兼巩昌府(巩州升)治中转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佐知府兼总帅、巩昌行省(正大八年加授)完颜仲德招集陇右诸州散亡士卒数万移巩昌府治于石门山依险坚壁备御蒙古。天兴元年(1232)汴京危急完颜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承制授世显便宜总帅代统军队留镇巩昌。三年初金亡秦州(今甘肃天水)元帅粘葛完展自称行省假造蜡丸诏书欲兼制巩昌世显不服攻杀完展并其军成为秦、巩最强大的势力但仍奉金朝正朔1。又数次遣使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请求“内附”(《宋史·赵彦呐传》)。明年(1235)蒙古太子阔端经略秦、巩兵临巩昌遣汪古人按竺迩谕降十月四日世显献所统诸城军民归降蒙古阔端赐以蒙古章服令仍任其旧官职。

世显降蒙后随即被派遣领本部兵从征南宋进攻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境为宋兵所阻退回。1236年复从阔端攻蜀为前锋进至大安击溃南宋调来的思、播(今贵州北部)田氏、杨氏援军(苗军);在阳平关与宋边防主力曹友闻军激战中单骑突阵及与后军会合大败宋军曹友闻战死蒙古军冲破了四川门户遂长驱而入。1237年春世显出其不意率部夜取遂宁(武信城)尽得其府库。接着进兵攻掠普州(今安岳)、资州(今资中)。1238年从都元帅塔海绀卜再入四川军至葭萌之南宋守将阻山为栅世显选精骑夺栅而入乘胜攻占资州进掠嘉定、峨眉等地而还。1239年秋复隶塔海麾下攻蜀破开州进抵万州。宋军列阵万州长江南岸世显乘夜伏兵上游而于北岸布舟为疑阵及战率伏兵乘革舟顺流而下袭破宋舟师追击于夔州(今奉节)过巫山为宋京湖制置使孟珙援军所阻。次年春蒙古军回师挟江两岸西进至涪州(今涪陵)世显奉命于江面架浮桥以渡军队两日而成。继而分领南道之军围攻重庆宋守军顽强抗击不能克以天气暑热退兵。其年秋赴和林入觐太宗嘉奖其功赐金符。

124o年世显与其他蒙古军帅再度率部入蜀。时宋四川制置使陈隆之置司于成都修完城池坚壁守御并向蒙古军下了战书;十月蒙古军围攻成都多日有宋将田都统(名显)约下城出降被觉世显急指挥将卒架梯攻城以救之田开此门内应蒙古军遂攻陷成都俘陈隆之。世显随即率精锐五百为前锋驰攻汉州(今广汉)三日后诸军皆至又攻三日守将王1王鹗:《汪忠烈公(德臣)神道碑》《陇右金石录》卷五。

1《金史》卷一二四《郭虾■传》。据姚燧《巩昌路同知总管府事李公(节)神道碑》(《牧庵集》卷二一)粘葛完展实为秦州帅。

夔驱火牛突围走城陷。十三年春阔端召世显入见论功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赐虎符统领秦、巩、定西、金(今榆中)、兰、洮(今临洮)、会(今会宁)、环、陇、庆阳、平凉、德顺(今隆德)、镇戎(今固原)、原(今镇原)、阶(今武都)、成、岷、叠(今迭部)、西和等二十余府州1军民财赋皆听其裁决。巩昌便宜都总帅府辖土之广为各地汉人世侯所不及汪氏成为在蒙古卵翼下一方的最大地方势力。不久世显病死。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延祐七年(132o)加封陇右王。有子七人。汪德臣汪德臣(1222—1259)字舜辅世显次子。十四岁入质于阔端赐名田哥常从狩猎以善射得到赏识。世显死(1243)阔端命其袭父职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其年秋领兵入蜀接援攻打泸州等处的蒙古军退还。时宋四川制置使余玠备御有方蒙古军进展不利。1245年德臣率部为前锋攻掠了东川的忠州、涪州(今涪陵)等地。次年蒙古分兵四路攻蜀德臣等攻打蓬州运山城(在今蓬安东南余玠所建移州治于此)地势险峻督步兵攻之守军以擂石阻击毙其坐骑其弟直臣也在攻拔外城战斗中丧生进攻受挫乃退兵。1251年夏余玠统领大军围攻兴元(汉中蒙古占领后于此设官置守立兴元行省)蒙古急各路军救援德臣集属下诸州兵昼夜兼程赶至兴元。余玠见蒙古援兵大至即撤围南还。

宪宗即位德臣入朝换赐新符印使仍任原职;所陈奏地方利病诸事都被采纳。针对南宋加强了防守并不时出兵北攻蒙古方面也采取了持久攻防的策略在沿边一带筑城积谷置军屯守作为攻宋前沿基地1。1252年德臣奉旨修复攻蜀战争中毁坏的沔州城城垣、房屋部署官属很快就完成。同年冬从都元帅太答儿出兵攻掠成都等地进围嘉定(今乐山)被余玠派来的援军击退;回师途中经左绵、云顶、隆庆、剑门等处都遭到宋军截击力战得还2。

1253年宪宗复令德臣修筑利州城(益昌)四川北部蒙古占领区的各处屯戍皆听其节制并令都元帅太答儿等协同建城可见十分重视。时忽必烈进兵大理道出临洮特召德臣入见报告利州建城事视为攻蜀大计3。德臣请求免徭役减课税运粮、屯田以充实利州贮备为持久计忽必烈皆许之并令置行户部(管理财赋的机构)于巩昌设漕司于沔州造纸币、盐引以通商贩实军储;又令临洮元帅赵阿哥潘等佐德臣建城。德臣奏准以兄忠臣权领总帅府事自己得以专心从事利州建城。于是择州东宝峰山修1按:史称汪氏所统24州。据《元史》卷六o《地理志》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初统5府、27州之地除上引碑文所载者外尚有隆庆(今四川剑阁)、临洮、徽、金洋、河(今临夏)、利(今广元)巴、沔(今略阳)、龙(今江油北)、大安、褒、径(泾川)、邠、宁等府州即除陇右全境外尚包括大片四川北部地。

1据姚燧《姚文献公(枢)神道碑》(《元文类》卷六o)姚枢向忽必烈献此谋转奏宪宗被采纳。2王鹗《汪忠烈公(德巨)神道碑》及《元史·汪德臣传》记载此役都有缺略。据《元史·纽璘传》汪氏所部巩昌军属蒙古都元帅太答儿率领。关于进攻嘉定之役宋朝方面有更详细记载参见胡昭曦:《宋蒙(元)关系史》页19o。

3《元史》卷三《宪宗纪》误记此事于宪宗二年(1252)八月据《世祖纪》应为三年八月。筑城垣又荐弟良臣为巩昌军帅领兵屯利州嘉陵江南为外卫并屯田于白水。利州本宋边防重镇四川制置司曾一度置于此是通向蜀中的咽喉要地蒙古在此建城引起宋人惊惧采取不时出兵袭击的办法来阻扰;建城开始时一切都需重建后援又少十分艰苦。1254年春旱嘉陵江枯涩漕运困难粮食不继诸将提议放弃德臣杀乘马分食将士并出兵到邻近的宋嘉川(今旺苍)、阴平(今剑阁西北)、彰明(今江油南)等地抢粮先后得七万余石。不久后方(鱼关、金牛)水、6粮运皆至屯田麦亦有收成军心始安。在建城的同时他还以攻为守侵掠宋境使宋人不敢来犯。其年夏遣所俘宋将招降苦竹隘山城(隆庆府治今剑阁北)守臣南清献城降附近山寨也相继归附;四川制置使余晦遣将率兵数万到紫金山(今盐亭东)建城德臣乘其未就选精骑夜袭破其栅宋军败走。1255年宋人收复苦竹隘后两次派兵运送粮饷支援苦竹都被德臣袭夺可见其精斥候、善用兵。他招集流亡完善守备兴复农商在鱼关到沔水间涉渡困难处架设桥栈经过五年的经营不但守住了这一前沿战略要地还使利州成为“行旅通便市肆翕集”的名城。1258年1o月宪宗亲统大军攻蜀至利州巡视城郭十分赞赏德臣有胆识称赞他“身甚小而胆甚大”并说:如果不是守住此地让宋人先得那么四川咽喉之地就没有把握何时可以平定了(姚燧《汪忠臣神道碑》《元文类》卷六二)命立碑纪其功。

南征大军兵马极多须渡过嘉陵江和白水交会处水流湍急以船运渡要费许多时日德臣集工联舟为浮桥一夕而成兵马渡江如履平地又受嘉奖。遂领本部兵从宪宗南下。在攻取苦竹时德臣率将士鱼贯而登宪宗称赏其勇;奏请遣人招谕龙州(今江油北)其守臣不战而降。十一月攻拔长宁山城(潼川府治)诸将欲分掠其民德臣奏请安辑之;进至嘉陵江边乘舟顺流东下宪宗命他为御前先锋。抵大获山城(阆州治今苍溪东南)夺其水门守臣杨大渊降德臣奏请赦其以前杀使之罪以劝诱其他守臣归降宪宗采纳其言授大渊官命从征。进取运山城令杨大渊遣人招谕守臣张大悦降为之引见宪宗于是青居城(顺庆府治今南充市南)、大梁城(今广安东北)皆降蒙古军遂入合州。1259年宪宗亲自指挥攻打州治钓鱼山城(今合川县城东北)守臣王坚率军民顽强抵抗连攻五月不克。六月德臣选精兵夜登其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兵但遭到王坚反击而退。他又单骑亲至城下呼王坚名劝降几乎被城内射出的飞石击中因此染病不久死。中统三年(1262)追封陇西公。有子六人长子惟正袭职。

汪良臣汪良臣(1231—1281)世显第四子。十六岁就跟随兄德臣出征(攻蜀)为偏将。1253年德臣奉旨建利州荐他为巩昌军元帅领兵屯田于利州之白水(今白龙江)并守州之南为外卫以防宋人来袭。1258年宪宗统大军攻蜀良臣回巩昌掌理对南征军的资粮供应诏命权便宜都总帅府事。中统元年(126o)世祖即位于开平城弟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和林称汗兄弟争位。掌管陕西政务的大臣刘太平、霍鲁怀和屯驻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将浑都海等都拥护阿里不哥。五月世祖所遣陕西、四川宣抚使廉希宪至京兆(今西安)捕刘太平等下狱并遣使传旨命浑都海入朝浑都海不奉命杀使者起兵响应阿里不哥。时京兆无兵备希宪急命良臣率秦、巩之军讨伐浑都海。良臣起初还以未得诏旨为辞推托希宪随宜将自己所佩虎符、银印授之称奉有密旨命他为总帅统领陕西汉军守备沿河一带于是受命出兵。浑都海见京兆方面有备率部西去七月与阿里不哥所遣阿兰答儿统率的军队会于甘州(今张掖)即合兵东进并遣人策动陇、蜀诸将来势甚猛。良臣军与诸王合丹等及蒙古官八春统率的军队会合与敌军相拒于删丹(今山丹)。九月大战耀碑谷两军对阵时适大风扬沙白昼晦暗良臣乘机命军士下马持短兵冲敌阵左绕出阵后再溃其阵右而出八春军则从正面攻之大败敌军获阿兰答儿、浑都海解送京兆处斩1。此战粉碎了阿里不哥据有关陇地区的企图对世祖统治地位的稳固确立起了很大作用。

二年入朝于上都世祖盛赞其战功良臣谦称自己只是奉行统兵诸王的成算而已益受嘉奖诏就佩已给虎符授巩昌路同签都总帅(授官制文见王恽《中堂事记》)军民官皆听其节制。至元元年(1264)奉命代兄忠臣出领屯戍青居的巩昌军1。青居(顺庆府)是当时东川蒙古军大本营由巩昌总帅领本部军佐蒙古征南都元帅钦察同戍与大获山城(阆州)元帅杨大渊、运山城(蓬州)元帅张大悦、大良城(广安)元帅蒲元圭所部军联成一片合称东川四帅府。宋将昝万寿率战船2oo艘溯嘉陵江来袭青居良臣击退之。三年授阆、蓬、广安、顺庆等路征南都元帅与钦察同为东川四府最高统兵官。四年九月良臣以钓鱼城险绝难攻奏请在逼近其地的母章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钓鱼城宋军诏从之于是将青居巩昌军南移九十里夹嘉陵江东西筑武群、母章德两城(今武胜南)戍之“昼则出逻设伏夜则画地分守”;五年三月改母章德山城为定远城武群山城为武胜城。出兵攻重庆败宋将朱禩孙之军。六年授东川副统军。八年侄惟正顾念他多年在外领兵作战劳顿向朝廷请求由自己代替他于是良臣回巩昌。九年复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

当时元朝已占领四川三分之二地区至元八年于成都分立行省治之。

九年四川行省也带儿统兵征建都(今西昌地区)成都防守虚弱签省严忠范又失于戒备宋嘉定知府昝万寿乘机来攻大败元军进入成都外城掳居民而去。忠范等省官竟弃城逃。十年世祖以良臣熟悉四川军事政治情势召入朝委以蜀事授为枢密副使、西川行枢密院事(时罢行省复立西川行院)遣赴成都。十一年世祖颁诏大举攻宋西川行院亦奉旨出兵攻嘉定等地并传诏招降嘉定安抚使昝万寿;万寿不从益修城壕缮甲兵凭险坚守。十二年良臣率军向嘉定诸山城起猛攻预计宋人在城外设有1本段据《元史》卷四《世祖纪》、卷一二六《廉希宪传》、卷一五五《汪良臣传》、卷一五九《商挺传》及危素《耶律希亮神道碑》(《危太朴续集》卷二)等综合写成。耀碑谷决战时间《耶律希亮神道碑》作八月《元史·世祖纪》作九月丙戌《李忽兰吉传》作十月。此从本纪。决战地点《李忽兰吉传》又作合纳忽失温(qanaqosi’un此言“墙嘴”)当是耀碑谷的蒙古名。1《元史·汪良臣传》缺载其调戍青居的年代。据姚燧《便宜副总帅汪公(忠臣)神道碑》(《元文类》卷六二)中统三年汪惟正还巩昌后忠臣“独保戍(青居)三年”入觐“以久劳于边代以忠惠(良臣)”是应为至元元年事。此与《李忽兰吉传》所载“至元元年令与同签总帅汪良臣还蜀守青居”正合。由于本传漏略以前史家都将良臣在东川的一段经历归入中统年间如战昝万寿攻重庆与宋将朱禩孙等成皆于《宋史》无征实误。

埋伏事先大搜山谷清除了伏兵遂进围嘉定歼灭出城逆战的宋军。五月昝万寿遣部将奉书乞降良臣为之保奏请免其死诏准之并授签书行院事。取嘉定后良臣与西川行院也带儿等统兵顺流而下招降了沿江紫云(今犍为)、叙州(今宜宾)、泸州(今泸川)诸城进围重庆。东川行院兵亦南下合围。良臣分领本部兵攻忠州并令部将到涪州策应以阻断下游宋军对重庆的救援。十三年宋合州安抚、制置副使张珏突围入重庆加强了防守并遣部将收复了泸州和涪州。元军久攻重庆不克解围而去。十四年良臣与西川行院诸军回师攻泸州自春至冬经过激烈战斗始破其城。十五年春再次围攻重庆张珏拒降率兵出城抗敌良臣与之战被射中四箭。次日诸将督军士猛攻宋都统赵安开城门迎降遂取重庆。张珏犹率兵巷战败乘舟遁被元军追获。良臣入城后禁士卒俘掠粟赈饥安辑人民。不久夔州等城皆降元朝占领了四川全境(仅钓鱼城至次年初始降)。四月诏令良臣率立功蒙、汉军官及降臣入觐1。十六年正月良臣奏言:“西川军官父死子继勤劳四十年乞显加爵秩。”诏从其请。时罢东、西川行院复立四川行省乃授良臣为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2。良臣陈奏治蜀十五事皆被采纳。回到成都后着手兴复遭受长期战祸严重破坏的四川地区。同年七月四川行省罢改授安西王相不受。十八年夏病卒。

汪惟正汪惟正(1242—1285)字公理蒙古名扎剌儿德臣长子。1259年德臣死于合州惟正奉宪宗旨至四川军中经伯父副总帅忠臣和巩昌军将校推奉、诸王乃蛮台认可权袭父职守青居。中统元年(126o)世祖即位正式授为巩昌便宜都总帅。时留戍青居的蒙古军帅乞台不花与浑都海相结欲起兵响应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惟正遵照廉希宪传达的世祖旨意缚乞台不花斩之世祖嘉其功令统掌东川军事。二年入朝。三年奉旨还巩昌而由忠臣领兵与都元帅钦察戍守青居。同年率本部军平定西蕃部长火都的叛乱。

至元八年以叔父良臣出戍青居多年戎马劳顿奏请由自己替换他。

时良臣已于青居之南建武胜城以备御合州宋军惟正又在其地临嘉陵江作栅扼其水路夜悬灯笼于栅间中置火炬顺地势蜿蜒可照百步之外以防敌方夜袭。九年率兵攻掠忠州(今忠县)、涪州(今涪陵)破其七寨。伯颜统大军攻宋惟正奏请率部由嘉陵江出夔峡东下与伯颜并力取杭州。世祖命他仍留在四川攻略。十二年惟正及东川行枢密院(至元十年置巩昌军属之)其他各部军与西川行院军共同围攻重庆率本部兵夺其洪崖门俘宋守将。十三年略地涪州克山寨23所。

十四年三月奉旨自东川还镇巩昌。十五年请王土鲁乘安西王忙哥剌赴漠北平定昔里吉叛乱之机在六盘山动叛乱安西王相府令都元帅别带领兵讨伐以惟正为副。别带不习兵军行无纪惟正帮助他正部曲、1《元史》卷十《世祖纪》。原作汪惟正应为良臣。

2罢东、西川行院见《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世祖纪》至元十六年正月分置川蜀四宣慰司复立行省当在同时。

肃行阵、严斥候。过平凉又选巩昌军精锐者补充。军抵六盘土鲁据西山惟正将别带所统安西军分为左、右翼、以巩昌军居中距敌一里许令军士皆下马持弓引满待敌突骑逼近齐射之。敌败走麾兵追击擒土鲁乱平。安西王还嘉奖其功。世祖召惟正入朝赐白金、锦衣加授开成路(即以安西王夏宫所在六盘山地区置今固原南)宣慰使。十七年十月王相府罢复立陕西四川行省惟正授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事分省于四川。四川经过数十年战祸民无完居一闻马嘶辄奔窜避匿。惟正用心安抚人民渐安。

当时各地诸侯的世袭管领本境兵民之权早已被削夺独汪氏犹掌巩昌二十四州军民。至元十九年七月诏罢去惟正的巩昌便宜都总帅职衔收其制令、虎符而以巩昌路达鲁花赤别帖木儿兼巩昌平凉等二十四处军前都总帅府达鲁花赤。终于也削夺了汪氏的军权。二十一年七月惟正奏:“一门兄弟从仕者众乞仍于秦、巩州置便宜都总帅府仍用元帅印即其兄弟四人择一人为总帅总帅之下总管府令兼之。汪氏二人西川典兵者亦择其一为万户余皆依例迁转。”(《元史·世祖纪六》)世祖从其请于是汪氏权力又得到恢复。二十二年惟正调任陕西行省左丞入朝于上都奏准将巩昌军民站户因饥流入四川并被括为四川军站户者归还巩昌。还至华州病卒。

弟惟和授巩昌便宜都总帅。至元二十六年六月惟和奏:“近括汉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绝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库。”世祖曰:“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元史·世祖纪十二》)二十九年复授总帅兼府尹仍佩虎符。其所统州县虽有减少而原有权力基本上一直保留。

第七章刘秉忠赵璧王文统张文谦郝经姚枢许衡第一节刘秉忠忽必烈藩府谋臣刘秉忠(1216—1274)原名侃僧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至元元年(1264)还俗时改今名。先世瑞州(今辽宁绥中西南)人曾祖仕金为邢州(今河北邢台)节度副使祖泽遂定居邢州。父润122o年邢州归降蒙古后木华黎命官守之许便宜立都元帅府被推为副都统寻升都统。武仙乱定州帅署润为录事1以秉忠入质于帅府时年13岁。秉忠自8岁入学元帅以其知书命僚属教之文艺学业日进。17岁被辟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久之不愿困于为吏谓丈夫不得志于世间当求出世间事1238年初隐居武安山中学全真道;不久又入天宁寺为僧师命掌书记。同年秋因蝗灾乏食随师就食云中(山西大同)遂留居南堂寺研习天文、阴阳、术数诸书。

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印简)奉忽必烈之召赴漠北1路过云中携秉忠同行。忽必烈向海云“问佛法大意”秉忠侍侧应对称旨“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显示出博学多能得到这位蒙古王子的赏识。海云南还他被留在王府为书记随时顾问成为忽必烈最早的汉人谋士。张文谦说他“顾问之际遂辟用人之路”2此后忽必烈“好访问前代帝王事迹”慕“唐太宗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3于是屡次遣使到汉地征聘名士这与刘秉忠的参谋和推荐大有关系。

1246年冬秉忠得悉父病故次年春忽必烈特赠金遣使送他回乡葬父六月至邢州1248年冬十二月奉召还王府秉忠此行可能还负有征聘人才和了解中原政治情况的使命1247年经他推荐被忽必烈征聘到王府的就有张文谦、窦默、李德辉等人。据《王恂墓志》载:“岁己酉(1249)太保刘公自邢北上取道中山方求一时之俊召公(王恂)与语贤其才欲为大就之”4可见为忽必烈搜访人才是他此行的任务。125o年夏他根据回中原两年所了解的情况向忽必烈呈上万言治国策先阐明“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的道理接着报告了中原政治的许多弊端并提出改革措施。一是户口逃亡问题“天下户过百万自忽都那演(失吉忽秃忽)断事之后差徭甚大加以军马调使臣烦扰官吏乞取民不能当是以逃窜。宜比旧减半或三分去一就见在之民以定差税招逃者复业再行定夺”。一是官吏问题“官无定次清洁者无以迁污滥者无以降”可“定百官爵禄仪仗使家足身贵;有犯于民设条定罪”。“今百官自行威1张文谦《刘秉忠行状》(《藏春诗集》卷六《附录》)载:“事定之后署为本郡录事。”按:1225年降蒙后任河北西路副都元帅的武仙复叛据邢州何实率兵攻取之孛鲁命实镇守邢州(《元史》卷一五o《何实传》)。“事定”应即指此。

1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海云传。

2张文谦:《刘秉忠行状》。

3《内翰王文康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

4《元朝名臣事略》卷九《太史王文肃公》引。

福进退生杀惟意之从宜从禁治”。一是课税问题“今地广民微赋敛繁重民不聊生”“移剌中丞(耶律楚材)拘榷盐铁诸产、商贾酒醋货殖诸事以定宣课已不为轻。奥鲁合蛮(奥都剌合蛮)奏请于旧额加倍榷之往往科取民间民无所措手足。宜从旧例办榷更或减轻”。一是刑法问题宜“明施教令”教令不宜繁可“因大朝(蒙古)旧例增益民间所宜设者十数条足矣。教令既施罪不至死者皆提察然后决犯死刑者覆奏然后听断不致刑及无辜”。“禁私置牢狱”。一是当时很严重的高利贷问题“宜打算官民所欠债负若实为应当差所借宜依合罕皇帝(太宗)圣旨一本一利官司归还。凡陪偿无名虚契所负及还过元本者并行赦免”。此外还提出百姓纳粮就远仓所费大大过应纳之数“宜从近仓以输为便”“仓库加耗甚重宜令权量度为一法”;关西、河南宜设官抚治招民垦辟;以及设学校、养贤士、开言路、劝农桑、立朝省等多项建议1。当时他的故乡邢州情况特别严重从1236年邢州被分封给巴歹、启昔礼两功臣千户为食邑之后每年更迭派人(达鲁花赤)监领多不懂治理加上地当驿路使臣往来频繁征敛需索民不堪命。邢州人到忽必烈王府诉苦他与张文谦为之引见并进言:“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弊日甚。”建议派贤能官员治理“或可完复”(按李谦撰《张文谦神道碑》载秉总、文谦之言为:“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救焚拯溺宜不可缓。盍择人往治要其成效俾四方诸侯效法于我则天下均受赐矣”)。乃推荐张耕、刘肃等人可用。时宪宗即位忽必烈受命统领漠南汉地采纳他们的意见承制以近臣脱兀脱(断事官)、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李简、赵良弼佐之整顿吏治、财政招集逃亡恢复生产成为忽必烈实行汉法的第一个成功试点1。

1252年忽必烈奉命征大理秉忠从征参与谋议“决机制胜多与上(忽必烈)合”2;并劝请戒杀戮减少了对云南的战争破坏。如在攻下大理城时忽必烈因派去招降的使臣被害欲屠其城他与张文谦、姚枢同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元史·张文谦传》)于是大理得免受屠城。从大理班师北还后忽必烈驻金莲川之地(今滦河上游闪电河地区)1256年命秉忠选择地点兴建城郭宫室相中桓州(今年蒙古正兰旗西北)东、滦水北的龙岗占卜得吉经三年营建而成名为开平城。由于开平是忽必烈的“龙飞之地”刘秉忠又以精于占卜、术数学术能“通神明”著称故元代流传着他“借地于龙”(其地原有水池)、立铁幡竿以镇之的传说3。1259年从忽必烈攻宋“潜赞神机孜孜匪懈”。在围攻鄂州时宋相贾似道“以木栅环城一夕而办”忽必烈对侍从诸臣说:“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秉忠与张易遂推荐王文统是才智之士4。忽必烈即位后即用为中书平章政事。

1《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

1刘秉忠、张文谦碑传都把言邢州事记在宪宗即位之前据《元史·世祖纪》应在1251年宪宗即位忽必烈受命领汉地后但所载言邢州事者为“答剌罕”。关于邢州之治并见《元史》刘肃、赵良弼传。2徒单公履:《刘秉忠墓志铭》《藏春诗集》卷六《附录》。

3参见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页23—24。

4《平章廉文正王》《元朝名臣事略》卷七。

辅助世祖立法定制忽必烈即位秉忠奉旨与诸儒议定各项制度。他居漠北多年又一直追随忽必烈熟悉蒙古的“祖宗旧典”于是糅合蒙古制度与中原传统制度初步制订了元朝的新制。凡立中书省改元中统置十道宣抚司颁布条画选用官员他都起了重要作用。忽必烈曾命官府于开平南山(命名南屏山)之胜地为他营建庵堂为静修之所1中统二年(1261)又赐怀孟、邢州田各5o顷。五年(改至元元年)命同议枢密院事。自入忽必烈王府以来二十多年他一直以僧人身份为谋主人称“聪书记”这时翰林承旨王鹗上疏谓其“效忠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荣”建议“还其衣冠崇以显秩”。世祖欣然嘉纳即日命有司备礼册授为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命还俗改名秉忠聘窦默女为其妻2。

自中统二年在燕京设中书分省燕京实际上就成为第二个都城开平升号上都后燕京也于中统五年(至元元年)“正名”为中都。但旧城破坏较甚于是至元三年世祖命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以张柔、段天佑同行工部事负责建城工程。秉忠选定旧城东北旷地为新城址按中国传统的都城宫阙制度作了全面规划次年动工城垣、宗庙、衙署、坊市相继兴建。九年按照他的建议改中都为大都。

至元五年秉忠为避免繁琐事务辞去参领中书省事诏仍位太保。六年奉旨与许衡等议定官制其后就以此为准又主持制朝仪访知礼仪者练习征召儒生尚文等人在前金故老和许衡、徐世隆(太常卿)指导下“稽诸古典参以时宜”主要参照唐《开元礼》斟酌损益定为新制并按他的建议搜访乐师配备了音乐又选怯薛士习为执礼员。朝仪既定世祖观礼后十分满意秉忠又奏立侍仪司掌之从至元八年天寿节(世祖生日)开始举行此后凡即位、元旦、天寿节、诸王及外国使臣朝见、封册、上尊号、祭祀及群臣朝贺等典礼一律行朝会仪礼。以前太宗即位时耶律楚材曾初行朝仪但不完善未能改变蒙古旧俗至此始为定制。这是对蒙古朝廷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至元八年刘秉忠等奏请建国号。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一直用“大蒙古国”国号世祖即位后统治中心转移到了汉地随着中原皇朝体制的逐步建立需要有相应的“美名”国号以表示其为“绍百王而继统”的中原新皇朝遂用秉忠议以为前代皇朝如秦、如汉以兴起之地为名如隋如唐以始封之爵邑为名都不足以表示本朝之伟大无比于是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大元”(《建国号诏》)。

早在125o年所上万言策中秉忠就提出当时行用的《大明历》“日月交食颇差”应颁行新历。后来又建议修历但未及实行至元十一年八月卒于上都南屏山庵堂。十二年诏追赠太傅、仪同三司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1张文谦:《刘秉忠行状》。据王恽《中堂事记》(《秋涧集》卷八二)中统二年刘秉忠已居于南屏山庵堂其建造当在中统元年或以前。

2王磐:《刘秉忠神道碑》《藏春诗集》卷六《附录》;张文谦:《刘秉忠行状》。学精术数道冠儒释秉忠侍从世祖3o多年不管是远征或两都巡幸他都随行受到特殊的信任。《元史·后妃传》载怯薛官曾奏请割京师外近地牧马已批准察必皇后想谏止先故意责备秉忠:“汝汉人聪明者言则帝听汝何为不谏。”连皇后进谏都要借重于他可见世祖对他确实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秉忠兼备释、道、儒之学“通晓音律精算数仰观占候、六壬遁甲、《易经》象数、邵氏《皇极》之书靡不周知”1据称“时之知数(术数)者无出刘秉忠”(《元史·李俊民传》)。据王磐撰《神道碑》载他死后世祖嗟悼不已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险难事有可否言无隐情。又其阴阳术数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与闻也。”(张文谦撰《行状》作“其天文卜筮之精朕未尝求于他人也此朕之所自知人皆莫得与闻。”)蒙古崇拜长生天“事必称天”以占卜辨吉凶“天弃天予一决于此”2。精于术数、占卜又深明治国之术两者相辅而行这正是刘秉忠比当时的其他僧侣和儒士更受蒙古皇帝亲信的重要原因。姚枢赞他“学际天人道冠儒释”学术上是“凿开三室混为一家”与世祖的关系是“情好日密话必夜阑如鱼得水如虎在山”3比之为三国诸葛西晋道安南朝(宋)“黑衣宰相”慧琳北宋象数祖师邵雍(据说能预言祸福)。王磐称誉他说:“辅佐圣天子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业者实惟太傅刘公为称。”他在元朝建国立制中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先后推荐的人才很多尤其受到时人的称颂。元人还盛传他通秘术、行师用兵之际役使鬼神、多著奇效1。

秉忠诗、乐、书、画俱善有《藏春集》传世。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为继嗣。

1王磐《刘秉忠神道碑》。

2《蒙鞑备录》;《黑鞑事略》。卡尔平尼和卢勃鲁克行记对蒙古人崇信上天和以占卜决事的情况也有详细记载。

3姚枢:《祭文》《藏春诗集》卷六《附录》。

1危素:《送郭真人还王笥山序》《危太朴集》卷八。

第二节赵璧从藩邸旧侍到中枢重臣赵璧(122o—1276)字宝臣金大同府(治云中即元大同)怀仁人。璧祖上历世不显母李氏尝自誓:“我若有子必令读书。”璧兄年长后学佛。璧稍知事李氏即使之从名师九山李微、金城兰光庭研习儒术“朝诵暮课”学业长进很快2。1242年二十三岁的赵璧被藩王忽必烈召至驻牧之处。当时渡漠北去的儒人不多赵璧以接对精敏受到忽必烈厚遇命王妃亲制衣服以赐见面时但呼“秀才”而不名之。他曾奉忽必烈教令驿驰中原征聘流落在各地的旧金名士至藩邸辅政;姚枢、王鹗等人就是由他罗致的。他还在漠北为蒙古生十人讲授儒书。这个时期他的蒙古语逐渐精熟曾奉命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忽必烈后来一直对他身为汉人而“能为国语深细若此”赞叹不已3。金末丧乱云代地接朔方赵璧居于此间或即有感于时势渐习北语稍后遂能因蒙古统治者与汉文化相沟通的需要而跻身新贵的行列。他的际遇并不完全是出于偶然。

1251年忽必烈兄长蒙哥即大汗位召赵璧问治。璧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蒙哥闻之不悦。事后忽必烈对他说:“秀才汝浑身是胆邪!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元史·赵璧传》)。是年他受命“总六部于燕”即担任负责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燕京大断事官行署(燕京行尚书省)的必阇赤。“总六部于燕”即行尚书六部于燕这是当时用来翻译燕京大札鲁忽赤助手大必阇赤的汉语官号。与他同时担任此职的还有回回人赛典赤、匿昝马丁等人1。

1252年忽必烈以燕京大札鲁忽赤昧于政事汉地不治乃因朝觐请分河南一地而试治之蒙哥许之。忽必烈遂命璧与“朝贵莽噶拉”2、汉人世侯史天泽为使经略河南。时河南甫罹兵乱民不聊生。有刘万户者贪淫暴虐。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敢行;百姓多呼之为翁。璧至即按问恃势为虐的刘万户党羽董主簿立斩之。刘万户受惊吓卧病而卒。它若屏盗贼、造楮币、均赋税、立屯田。不二三年河南“以最治称”。

1257年蒙哥因忽必烈得汉地民心而忌之遣阿兰答儿钩考河南、陕西等忽必烈钤辖地区诸官府金谷。钩考官在河南百计罗织汴府官属无所逃祸。时莽噶拉以国族得免;史天泽是先朝勋旧也难以加罪。三名“河南经略使”中赵璧的处境最为险恶人为之惧。但他仍然镇定自若。每诣钩考官辩析文案都据理力争。钩考官怒则“端立拱竢;怒已复辨如初”。钩考结果谓璧勒扣“赏物”。忽必烈不得不出面相保代他归还所谓被克扣的财物;又把他调离河南去做忽必烈汤沫邑怀孟路(治今河南沁阳)的总管。1258年忽必烈统东路蒙古、汉军攻宋。璧受任为江淮荆湖经略使从行。2张之翰:《赵璧神道碑》《西岩集》卷十九。

3虞集:《赵璧谥议》《道园学古录》卷十二。

1蒙哥初年的燕京大断事官有牙老瓦赤、不只儿、斡鲁不等人。据《元史·赵璧传》时牙老瓦赤以先朝旧臣向蒙哥邀官蒙哥因璧之谏而不复用之。惟此事与其它文献记载不合。2“莽噶拉”是经清四库馆臣改写过的人名其蒙语形式当作ha1a(梵语manga1a)忽必烈有一个儿子也以该字为名元代译作“忙哥剌”。

翌年兵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宋贾似道请遣近侍相议。璧请行遂在三千兵卒护送下至鄂州城登城与宋将议。贾似道托足疾不肯出见乃约再议而还。至秋蒙哥在四川前线受伤病死。忽必烈为争夺汗位与贾似道在鄂州城下议和之后班师赵璧随之北归。

至元年间的仕途波折126o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于开平。他亟须依靠汉地的财赋人力北讨与他争位的幼弟阿里不哥。但当时中原地区因“新供蜀兵府藏空竭”。因此在即位当天他就任命了三名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负责官员赵璧与祃祃、董文炳同在选中。他们的汉语官号《元史·世祖本纪》等称为“燕京路宣慰使”。惟据同时代的实录文献其职务实际上是“行六部于燕”也就是燕京大必阇赤。赵璧在蒙哥初年已经担任过此职所以现在大约是很得心应手的。碑传说他“经画馈运相继不绝”;“手校簿书得豪贵侵盗逋负钱数万计乘舆北征民不扰而军用足”。正因为他在供给北边用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统元年(126o)七月建立“燕京行中书省”作为统领汉地政务的中枢分支机构时赵璧拜授平章政事。次年燕京行省官员奉诏赴上都议事。元廷在燕京行省基础上正式确定中书省编制又任命了一批新省官;继而又将新旧省官重行分划为“留中”和“行省事于燕”两部份。赵璧当仍分省于燕担任平章政事1。《元史·宰相年表》“平章政事”条载赵璧于中统元年任该职此实为燕京行中书省平章;同条中统二年、三年至元元年之下则漏载赵璧其人。

中统三年益都汉人世侯李璮叛。忽必烈调军往讨命璧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他的职责主要仍是为合必赤宗王及史天泽指挥下的讨李军组织供需饷馈。故而战争结束后璧即回到中省李璮遗留下来的“益都路行省”建制则由撒吉思接管。李璮之乱牵连到他的姑丈、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王文统与李璮结谋案引起忽必烈对朝中一批汉人“秀才”的猜疑。主持陕西行省政务的廉希宪、商挺等人也在这时受人诬告被召回朝廷。赵璧却在这当口向忽必烈进言谓王文统原系廉希宪、张易所推荐遂至大用。忽必烈闻奏夜不能寐以至夜半遣中使召见廉希宪。据记载廉希宪事迹的碑传资料赵璧此举乃妒希宪勋名使然。中间是否另有其他缘由今难确考。李璮之乱平定后元廷乘汉人世侯心怀余悸的时机削夺他们的兵权实行兵、民分治省并郡县行迁转法。至元二年(1265)闰五月赵璧行省于南京(即开封)、河南府(治洛阳)、大名、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卫辉(治今河南汲县)、彰德(治今河南安阳)、怀孟等地实施地方官制的改革历时二阅月而后回京报命。

至元二年八月忽必烈把阿合马专领的理财机构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拜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由此引起中枢机构里人事的大变动。当时元廷免去了所有宰执重新予以任命。中书省里的汉人乃至汉化很深的色目人如廉希宪多被排除出来。赵璧从这时去职直到至元四年正月才有新的委任即担任枢密副使。按当时建制枢密院由太子真金兼使职置副使1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集》卷八o。大约中统、至元之交中、行两省即已合并。此后中省官员随忽必烈驻夏于上都者反而称为留在燕京的中书省本部的“分省”。两员实际掌握院事。赵璧以一个汉人出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似乎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他素无治军经验这时突然担任军职总令人觉得颇为蹊跷。他毕竟还是忽必烈最见亲信的少数几名旧人之一。因此虽然由于阿合马势力的上升而被挤出中书省忽必烈还是为他安排了这么一个足以显耀其身份地位的新职务。据其神道碑称命下之时“舆情为公郁”。说明时人也都十分清醒地看到这其实不过是赵璧在政治上失势的信号。

无论如何在此以后赵璧居然也真带起兵来。至元六年宋荆湖统帅吕文德遣人到元廷约降。忽必烈乃诏璧驰驿襄樊前线与都元帅阿术议可否;俄而命壁同行汉军都元帅府事。当时元军正在围困襄樊。宋将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汉水溯流来援。时值汉水暴涨阿术又卧病新野。赵璧恐夏贵乘夜潜进袭破围城的元军于是在元军结集区的南线据险设伏。璧往返督察衣不解带七昼夜;并深入元军前沿踏勘敌情。夏贵果然择夜奔袭而来。赵璧得报领单骑连夜山行赶回伏区从事临战动员。不久宋军抵达元军伏击处受到掩击又慑于元军大事张扬的声势不敢继续前进。至明阿术扶病勒大军至宋军溃退。璧率水军追贵舟师大败之。

七年因高丽权臣擅废国王另立忽必烈从襄樊召回赵璧改授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木华黎后人驻牧辽西)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高丽。时高丽原国王已在元军支持下复位并赴阙面质。璧与头辇哥议密奏元廷建议遣兵将高丽王送归使复国于古京以安兵息民为上策。忽必烈从之。八年赵璧还国升中书右丞。十年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自四年以后他先被调出中朝而后又以低于中统、至元之初曾任文职的官位回到中书省直到这时才恢复原先的地位。

不过他重回中书省之时仍是以理财当国的权臣阿合马势力鼎盛之日。

所以神道碑说他因为“同列非其人忧深虑重食少事烦”。看来他虽然也想勉为其难地扭转当日时局但终究还是难以一施抱负。十三年七月赵璧死于平章政事任上。

赵璧的学风颇近辽金时北方习尚擅于词赋章表。忽必烈曾命数人作讨宋檄文皆不能称旨;乃召璧为之文成忽必烈有“惟秀才曲尽我意”之许。他在蒙古人眼里是一个“秀才”但其实却“刻意吏学以经济为己任”不像一般儒生那样唯务空谈再加上又较早地学会了蒙古语所以居然从一介平民变成“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至元中期儒臣大都失势他仍能居中书右丞、平章政事的要职多年。这与他个人的才性也是分不开的。

第三节王文统谋略奇才李璮幕僚王文统(?—1262)字以道或云号云臾1金北京府路大定府人。大约生于明昌、承安间(119o—12oo)2。其家世无考早年经历仅知道曾中经义进士。按北京大定府于贞祐三年(1215)为蒙古所占中都也于同年陷落此后科举会试皆于南京(开封)举行。文统中进士似应在贞祐南迁之后时当已移居内地(益都?)。中举后似未曾担任朝廷官职故称“布衣”。据载他“少时读权谋书好以言撼人”(《元史·王文统传》)又曾“聚历代奇谋诡计为一书”3儒学名臣姚枢、窦默都曾指斥他“学术不正”4。从上述反对派对他的攻讦和显然含有贬意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文统虽然以经义中举其为学并不局限于儒家。其实这也是金朝季年北方许多知识分子的风尚不独文统一人为然如耶律楚材、刘秉忠都兼通天文、地理、术数、释道、医卜之学即使以经术闻名的窦默、许衡辈也曾“诸子百家、兵刑货殖靡不研究”5只不过文统志趣特在法家和纵横家而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谋略、经济之才无疑比纯粹的儒学更为积极和实用实未可厚非。

蒙古的连年进攻使金朝在河北、山东的统治陷于崩溃各地豪强乘时而起盘踞一方。当蒙古军到来时他们多纳土归降被蒙古统治者任为各地军民长官许世袭统治其境得自辟僚属当时称为世侯。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或为寻求庇护以保全身家性命或为乘机施展才干建立一番事业纷纷投奔各地诸侯。文统“以游说遍干诸侯”起初没有得到赏识后往见益都行省(山东淮南行省)李璮“璮与语大喜即留置幕府命其子彦简师事之文统亦以女妻璮。由是军旅之事咸与谘决”1。李璮在当时各路诸侯中占有特殊地位自其父李全以来一直据有山东半岛根基深厚地理位置有利享有比其他诸侯更大的自治权;不仅“善用兵”且能重用士人参谋军事政务志向颇大。文统谋略群又与李璮结为翁婿成为其亲信谋主可谓如鱼得水当能施展雄才多有建树。但由于后来李璮的叛乱文统在山东期间辅佐李璮治军理民的事迹多湮没无闻。《元史》本传仅载:“〔李璮〕岁上边功虚张敌势以固其位用官物市私恩取宋涟、海二郡皆文统谋也。”按李璮辖境紧邻南宋部署有重兵的淮东路蒙宋开战以来蒙1oyan-shuanthegshih-otatedtras1ationithanintroduph.d.dissertationharvarduniv.1962;《秋涧集》卷十五有《郊送云叟公》诗当为中统二年上都作中有“因送行台振玉珂”句行台应指燕京行省时以平章王文统行省事于燕京。2王恽:《中堂事记》载1261年文统已“春秋高”当过六十岁。

3程钜夫:《薛庸斋墓碑》《雪楼集》卷九。

4《内翰窦文正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八。

5《许鲁斋遗书》卷一三《考岁略》。

1《元史》本传。文统投奔李璮的具体年代不详。明人祝允明《前闻记》录李璮某部属所作《李郡王山东事迹》谓璮有六子“长崇山次备山、南山乃王夫人生嫡子封平州总管。”王夫人或即文统女但在娶王女之前李璮已有子彦简或其生母早亡故王女得为正室。王氏所生子在璮败亡前已出任官职据此推断文统设奔李璮的时间可能在124o年前后。

古统治者需要用他来承担东线攻防之责李璮也借此自重与蒙古朝廷讨价还价。蒙古朝廷多次要征调他的军队都被他以本境防务重(“以一路之兵抗一敌国”)、不宜分军为由巧言拒绝而且还多赐金、银符和银两让他奖赏所部有功将士。当时各地“诸侯”均出兵从征人民深受签军之苦独益都得免于征调。宪宗二年(1252)和七年李璮出兵从南宋手里夺取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涟水诸城既扩展了辖土又可以此向蒙古朝廷报功邀赏。文统为李璮出谋划策者必不止上述诸事从李璮势力的壮大忽必烈诸谋士对他的评价以及后来他被骤然重用看来他在山东治理军民方面应极有成效所以能声名远播。忽必烈与其藩府诸臣评论天下人才就谈到文统只有姚枢从正统儒学角度指责他“学术不纯”而对其才干却并无异辞。

宪宗九年忽必烈统兵攻鄂州宋右丞相贾似道亲督诸军守御。守城宋军一夜间就树起木栅环城阻挡住了蒙古军的进攻忽必烈十分赞赏以为贾似道之能对扈从诸臣说:“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刘秉忠和张易当即进言荐举:“山东有王文统才智士也今为李璮幕僚。”以问廉希宪希宪也说对文统才名早有所闻1。次年(126o中统元年)三月忽必烈即帝位四月设立中书省“以总内外百司之政”即起用王文统为中书平章政事。忽必烈原藩府中人才济济如刘秉忠、张文谦、廉希宪、姚枢、窦默、郝经、张易等都是多年追随他的亲信家臣谋士或早经聘问的名儒。按以往蒙古朝廷惯例新汗即位总是先委任亲臣掌理政务忽必烈却选择了与他关系疏远的汉人世侯李璮的幕僚王文统而且一下子就拔擢为主持国政的宰相原藩府旧臣张文谦、廉希宪、张易等反居其次(任左、右丞和参政)。这一方面固然出于忽必烈博大的用人胆略同时也因为王文统确实“材略规模朝士罕见其比”1。他的任相显然得到了忽必烈最亲信的谋士刘秉忠和家臣廉希宪等人的支持。

布衣拔擢受命秉政由诸侯幕僚一跃而为朝廷宰相是王文统生平的最大转折点。一方面忽必烈“授之政柄”、“委以更张庶务”使他得以尽其才智伸展抱负;另一方面也使他成为权力和派系不同政见斗争的焦点。

王文统是在关键的历史转变时刻受命掌政的。自蒙古进入中原以来四十余年一直未能建立起适应中原汉地的统治制度。太宗时耶律楚材力图逐步推行汉制改变蒙古的统治方式但受到极大阻挠其所定制度“见于设施者十不能二、三”。郝经把当时汉地不治的情况概括为:“法度废则纲纪亡官制废则政事亡都邑废则宫室亡学校废则人材亡廉耻废则风俗亡纪律废则军政亡守令废则民政亡财赋废则国用亡天下之器虽存而其实则无有。”宪宗时期“旧弊未去新弊复生”2。忽必烈即位始决意进行根本改革而“更张庶务”的责任就交给由王文统主持工作的中书省。中书省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设置十路宣抚司。当时各路长官多世侯尽专兵1《平章廉文正王》《元朝名巨事略》卷七。

1王恽:《中堂事记》。

2郝经:《立政议》《陵川集》卷三二。

民财赋之权州县官吏皆其部属也是子承父职。数十年来他们上下相传自行其政视辖境为领地人民如私奴任意盘剥欺压。如平阳、太原路“官世守吏结为朋党侵渔贪贿以豪强相轧其视官府纪纲及民疾苦殆土苴然而贫弱冤抑终莫得伸”“赋役素无适从官吏狼狈为奸赋一征十民不胜其困故多逃亡”1即是典型情况。他们一方面对人民淫刑暴敛另一方面又隐漏户计侵蚀官赋将“合该纳官存留包银并丝料粮税等差私已用度以致民间俱各征足官司不得实用”2。因此各地户口减耗国家赋税严重受损。早在忽必烈即位前不少谋臣就提出改革地方统治制度、限制诸侯权力的建议。中统元年五月遂立十路宣抚司对各路诸侯实行监督整肃州县吏治旨在使人民安于田里国赋能如数征收。对宣抚司官的考核标准即是“户口增差办方为称职”3;先后所颁圣旨条画规定了宣抚司对所管地方官吏以及户口、财赋、刑罚等各方面政务的体究权责。宣抚使、副多以忽必烈原藩府旧臣出任或出于文统所荐举。宣抚司的设置虽不足两年(中统二年十一月罢)而治效颇佳。如平阳太原等路宣抚使张德辉惩办了特别恶劣的官吏数十人“搜剔吏弊遴选官属庶政一新”同时整顿赋役“阅实户编均其等第出纳有法数十年之弊一旦革去”当地老人称颂“六十年不期复见此太平官府”考绩为诸路之最4。其他宣抚司也都在改进吏治、安定社会、劝课农桑和均平赋役等方面作出了成绩。

第二件事是完善政府机构。中统元年七月立行中书省于燕京取代原燕京“行尚书省”掌理汉地政务王文统以平章政事主持行省工作。命各宣抚司选取儒士、吏员通钱谷者赴省任用置左、右司及其他各下属机构。二年初行省颁新政条画于各路宣抚司对税粮出纳、劝课农桑、刑罚治安、州县官吏考核黜陟等等地方政事都作了规定。三月文统奉召至开平遂与中书省诸宰执反复集议政务奏准施行主要有:置中书左(吏、户、礼)、右(兵、刑、工)部并定其职责任命了左、右部尚书;制订民事条画二十七款及各路宣抚司应行条画七款;内外新旧官员改授定制;制订中书省工作条例十条等。

第三件事是改革五户丝制度限制投下权利。太宗八年(1236)将中原州县民户分封给诸王贵戚勋臣(投下)在耶律楚材建议下实行五户丝制即每二户出丝一斤纳于国家每五户出丝一斤纳于投下(宪宗时增加为国赋每户一斤投下赋每五户二斤故称“二五户丝”)由朝廷设官统一征收每年按数颁给各投下此外不得擅自征敛。但实际上各投下都径自派官向份地民户征赋百般搔扰且往往额外多取。投下对份地的榨取和诸侯专权一样是当时最大的弊政。中统元年中书省议:“诸投下五户丝科自来就征于州郡”“如此是恩不上出事又不一于政体未便”遂奏准皆输燕京总藏每年令各投下派官到中书省按数支取1。此外中统二年中书省又对在诸路附籍的投下私属人户进行整顿甄别除某些特定的投下赋役外均1《宣慰使张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十。

2《元典章》卷二五《包银从实科放》录中统元年宣抚司条画。

3王恽:《中堂事记》。

4《宣慰使张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十。

1王恽:《中堂事记》。

令与民户一体承当差(同上)。这些措施无疑是对投下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第四件事是钞法改革。太宗以来没有统一的货币制度各路都行钞币在本境使用十分混乱。中统元年在王文统主持下由中书省统一行“中统元室交钞”同时废除了各路所行钞币。因行新钞真定原行银钞之价顿亏文统采纳宣抚使刘肃的意见许各路之钞如数收换使百姓免受损害。文统对实行钞法极为谨慎日与主管部门交钞提举司及诸省官商议博采众议深为讲究利病制定了周密的制度并命各路宣抚司限期将所管地方“钞法有无阻滞及物价低昂与钞相碍于民有损者”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因此中统钞法初行时信用很高流通甚畅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方便了民间贸易。1文统当政的两年间主要精力放在理财方面。忽必烈即位伊始就爆了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军马调频繁军需粮饷供给浩大加以诸王朝会赏赐、设立新的军政机构、营造宫室都城等都需要大笔经费而当时库藏几无积储因此保证足够的财政收入是忽必烈新政权面临的紧迫大事。忽必烈将“凡民间差、宣课盐铁等事一委文统等裁处”授以管理财政的全权。文统的理财方针是“欲差办而民不扰”。当时主要的弊病是财赋制度混乱地方各自为政诸侯、投下征敛无度官吏贪赃作弊差不均多征少纳以致百姓逃亡者多国赋严重亏损。针对这些弊病中书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立十路宣抚司、改革投下五户丝制和实行统一钞法将财权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核实户口从实勘定各路差总额府、州、县、村逐级验户数物力科征张榜晓示差数目县榜需开具各村人户花名及其合纳差使负担合理均平不致隐漏或偏重;对各级官吏加强督责检查以户口增、田畴辟、赋役均、差办作为考核标准不称职或贪赃欺弊、侵损国赋者予以罢黜或治罪;定盐酒等税法申严私盐酒之禁并置互市于颍州、涟水、光化等处与宋人贸易禁军民越境私商使课税不致流失。文统的理财政策获得了显著成效。中统二年忽必烈召文统等行省官至开平集议政务并检查财赋情况命文统与前燕京行尚书省臣辩论中统元年民赋虚实、比上年(宪宗九年1259)多寡之数继而诸大臣会集中书省检查前省民赋“以上年比中元数多而所入者鲜以中元比上年户同而所入者广论辩者久之前省官屈服”前后政绩优劣遂较然分明1。就是说中统元年不但没有比上年增加赋额且有所减少。据记载行省本欲按丁巳(宪宗七年1257)户籍征赋李昶进言由于逃户很多这样做势必迫使现存人户替逃户补纳加重负担文统接受他的意见蠲免了逃户之赋2;中书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使张文谦也向王文统提出百姓疲弊已久又遇岁旱应该量免税赋终于说服文统“竟蠲常赋十之四商酒税额十之二”3。按中统元年宣抚司条款规定:“被灾去处以十分为率最重者虽多量减不过四分;其余被灾去处依度验视从实递减三分二分等科降差视此为差。不被灾去处1王恽:《中堂事记》。

1王恽:《中堂事记》。

2《尚书李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

3李谦:《张文谦神道碑》《元文类》卷五八。

斟酌民户难易委实偏重去处虽多不过裁减一分。”4。尽管减免幅度较大但由于措置有法中统元年国家财政收入反而过了上年。燕京帑藏起运到开平后忽必烈检视内藏喜甚曰:“祖宗以来未有如是之多也。”5可以说做到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理财目标:“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任相两年中文统殚精竭虑为朝廷效力充分挥了他的政治才干忽必烈问以钱谷大计他“敷对明敏虑无遗策”这是因为他“凡军国大事皆有成算然后撮其要领使例相比虽纵横论难不出所预”。他兢兢业业勤于政务。主持行省工作与同僚“未明已即事过晡始散是早”;行钞法如履薄冰日与僚属讲究利病惟恐有失;下至薄书钱物细务也亲为规画指授掾属如诸路所造狐貉衣裘报上数目他教省掾用“棋方抹子”方法(类似古史臣编制年表之法)通类比附即可见估值高下孰省孰费。他决定和处理政务颇能倾听不同意见兼采众长并不刚愎专断如上述采纳李昶、张文谦意见量减民赋采纳刘肃之策许各路行用钞如数兑换中统钞即是显例。中统二年四月中书省诸宰执集议中央和地方政事(选官、户口、赋税及钞法等)意见颇纷歧文统曰:“何伤取其长便者用焉。”经反复集议始以所定军国大政上奏皆获允准。

治国方针的分歧与派系斗争忽必烈对文统的见识、才能和政绩极为赞赏至有相见恨晚之叹屡屡召见多所顾问。中统二年五月新拟中书省宰执人选忽必烈有意擢文统为丞相召宋子贞、张德辉、杨果等征询意见杨果等奏:“王文统材略规模朝士罕见其比然骤加登庸物论不无新旧之间。如史天泽累朝旧臣勋硕昭著若使宅百揆大厌人望令文统辈经画其间则省事成矣。”就是说文统才干群是无可否认的但因他是新进之人若擢为相会引起旧臣不满不如用史天泽可以服众而让文统等实际筹画政务。于是以史天泽为右丞相文统遂仍为平章政事忽必烈特慰之曰:“卿春秋高恐劳于奏请今后可运筹省幄若有大议须面陈者及朕有所咨访入见小事令人奏来不必烦卿也。”可见其对文统的敬重和信任。随后决定史天泽等一部分省官留在开平中省一部分省官以文统为行中书省事于燕京诏“管民官、管军官、鹰房、打捕、诸色造作一切大小公事并听行省从宜处置”。文统向皇后、太子辞行“太子慰奖甚厚有元老克壮谋猷之谕”;刘秉忠在南屏山迎送“待遇甚恭”1。

对任用文统当政窦默、姚枢等一帮儒学派谋臣自始就不以为然。忽必烈即位之初召窦默问有无如唐魏徵之人才默即推荐以深契程朱理学闻名的许衡但忽必烈未予任用却将政务委付给以权谋智略著称的王文统。文统受命于国用急迫之际自以理财为头等大事力求收实效故颇主功利之说这和窦、姚、许等人“以义为本”的主张正相对立。文统与忽必烈素无因缘而骤掌大政许衡则完全被冷淡有十多年顾问资格的窦默仅任翰林侍讲学士清职曾长期效力于藩邸、以治平自许的姚枢也只授东平路宣抚使4《元典章》卷二五《被灾去处量减科差》。

5王恽:《中堂事记》。

1王恽:《中堂事记》。

为此姚枢竟不愿入觐陛辞诡称:“文统新当国彼将以我为夺其位。”2于是由政见不同开始演变为权位上的矛盾。据载文统与中书左丞张文谦也有不和“文统素忌克谋谟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公(文谦)遂求出诏以本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3。文谦也是老资格的藩府侍臣对位居文统之下未必服气加以意见不尽一致难免生争执。但他也是实务派又与支持文统的刘秉忠为同窗好友而且文统也接受了他提出的量免灾区税赋的意见从《中堂事记》的记载看来他们合作还比较融洽未见他有不利文统的言论。

中统二年四月诸臣集开平文统以政绩(尤其理财方面)显著更受忽必烈器重几乎言无不从。五月新拟中书省宰执人选文统呼声甚高而姚、许等都没有被提名。大约就在这时窦默上书忽必烈谓“平治天下必用正人端士唇吻小人一时功利之说必不能定立国基本。为子孙久远之计其卖利献勤、乞怜取宠者使不得行其志斯可矣。若夫钩距揣摩以利害惊动人主之意者无他意在摈斥诸贤独执政柄耳此苏、张之流也望陛下察之”1。很明显地对文统进行了不指名的猛烈抨击。但忽必烈正倚重文统仍任为平章政事并特加慰勉使行省事于燕京。文统于开平私第置宴与诸官话别姚、窦、许皆应邀出席然而此时双方矛盾已十分尖锐。六月窦默与王鹗、姚枢等入朝时又在忽必烈面前指斥文统谓“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忽必烈问:“然则谁可相者?”窦对:“以臣观之无如许衡。”忽必烈颇轻许衡不悦而罢。姚枢、窦默都是忽必烈旧臣许衡名声颇大文统担心他们屡在帝前进言于己不利因奏以姚为太子太师窦为太子太傅许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便数侍上也”。窦默屡攻文统不中颇惧欲依太子以避祸与姚枢都接受了任命诏书独许衡以为不可:尚未正式立太子岂能先有师保。于是三人同辞新命退还诏书遂改以姚为大司农窦仍翰林侍讲学士许授国子祭酒。不久窦默、许衡均辞职归家2。文统赢得了这一回合权力斗争的胜利。中统二年下半年的政事也多有可道者如罢诸路所役民夫还之州县河南、怀孟等处军马牧地大部分听民耕垦核实新增户口和措置诸路转输法诏诸王、贵戚不得擅取官物和私自断决民间词讼修筑燕京旧城免民间赋税等等其中应有不少出于文统之谋画。

李璮之乱与文统之死中统三年二月三日李璮动叛乱使文统陷入了杀身之祸。在此之前济南路万户兼总管(世侯)张宏曾秘密向忽必烈揭李璮谋逆之迹十条其中与文统有涉者为:诏命市马诸路无论军民概属括买独不及益都;中统钞法诸路通行唯璮用涟州会子而以所中统钞到济南买物;山东盐课之额岁以中统钞计应纳三千五百锭减为二千五百锭中统元年本应恢复旧额2姚燧:《姚枢神道碑》《元文类》卷六o。

3李谦:《张文谦神道碑》《元文类》卷五八。

1《内翰窦文正公》《元朝名臣事略》卷八。

2《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元朝名臣事略》卷八《内翰窦文正公》、《左丞许文正公》;《元史》卷一五八《许衡传》。

而未复继续侵用国家盐课又以取宋涟水请功邀赏留用本境岁赋。张宏认为:“平章政事王文统故璮参佐倘中外连构窥伺间隙以逸待劳此尤可虑。”并指出免益都市马一条尤可见文统与李璮交结因此建议“亟宜罢王文统”并调李璮从征漠北而择人代治益都。忽必烈以事属机密但令勿泄1。从张宏所揭诸条看来文统在中央当政确有偏袒李璮之处(如许用益都官银赏其本部军功命自领益都盐课等皆见《元史·世祖纪》)。据《元史》本传李璮乱后许多人揭“文统尝遣子荛与璮通音耗”忽必烈召文统质问:“汝教璮为逆积有岁年举世皆知之。朕今问汝所策云何其悉以对。”文统与李璮是翁婿关系有音信往来是情理中事说他“教璮为逆”则并无确凿证据。文统写成书面材料回答忽必烈的质问具体内容不详只知其中有“蝼蚁之命苟能保全保为陛下取江南”之语看来并没有承认上述指控。本传接着记载:“会璮遣人持文统三书自洛水(当为涟水)至以书示之文统始错愕骇汗。书中有‘期甲子’语世祖曰:‘甲子之期云何?’文统对曰:‘李璮久蓄反心以臣居中不敢即臣欲告陛下缚璮久矣第缘陛下加兵北方犹未靖也。比至甲子犹可数年臣为是言姑迟其反期耳。’世祖曰:‘无多言。朕拔汝布衣授之政柄遇汝不薄何负而为此?’文统犹枝辞旁说终不自言‘臣罪当死’乃命左右斥去始出就缚。”这段记载的头一句颇费索解柯绍忞仅于其下加“为逻者所获”(《新元史·王文统传》)仍未能解释李璮何以将文统写给他的三封信送还。信的内容未载只举出隐晦的“期甲子”(甲子为中统五年)一语。据文统自辩之言判断李璮很可能向他透露过反蒙的意图文统大概只是以隐约言辞含糊答之既没有明确反对(如果反对则可证明无罪)也没有表示赞成(如果赞成则无辞以自解)。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他事先知李璮有反心而没有向忽必烈报告就足以构成有罪。但似不至于死罪故文统虽承服而不肯自言“当死”。忽必烈召窦默、姚枢、王鹗、刘秉忠及张柔等示以上述三封书信问“文统当得何罪?”诸文臣皆答:“人臣无将将而必诛。”“无将”语出《春秋公羊传》意谓不得企图叛逆(君亲)可见作为主要罪证的三封书信最多只能断为“有反状”(诛王文统诏书中语)找不出通谋造反的实证。只有张柔大声说“宜剐”忽必烈命诸臣“同辞言之”于是都说“当死”。二月二十三日遂以“同谋”罪诛文统及其子荛。文统虽因受李璮叛乱牵连而被处死但当时人多承认“元之立国规模制度.出于文统之功为多焉”。

1张起岩:《张宏行状》《元文类》卷五o。

第四节张文谦张文谦(1217—1283)字仲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父英曾任邢州军资库使。文谦自少年与刘秉忠同窗意气相投。年渐长不愿仰衣食于父母欲习吏事为其父阻止乃专志于儒学。1238年参加蒙古国在中原举行的儒士考试中选得免本户徭役。

1247年因刘秉忠推荐被忽必烈征召到漠北“擢置侍从之列命司王府教令、笺奏”1也就是担任怯薛中办理文书事务的必阇赤。1251年他与刘秉忠共同向忽必烈进言建议选官治理邢州使之成为中原各地取法的榜样(参见本书《刘秉忠传》);又对当时中原政务应当急行改革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1252年从忽必烈征大理与刘秉忠、姚枢同谏止屠城。1259年从忽必烈攻宋复以“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宜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为谏。九月大军抵长江北岸奉命备舟楫济师渡江遂进围鄂州;闰十一月忽必烈决定撤兵命文谦传谕诸将并命他降民二万北归。

126o年三月忽必烈即位立中书省以文谦为左丞与平章政事王文统共理政务。五月建年号为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文谦以中书左丞兼大名、彰德等路宣抚使诏授虎符。这时汉地各路都由世袭地方长官管领各行其政当年六月卫州儒士王恽就上书张文谦说:“而今河朔数路怀、卫两州世官有晚唐擅据之强风俗近天宝涂炭之苦秽彰邻邑政出多门”盼他能以承宣之权“擿伏破奸”1。可见派出十路宣抚使实是推行新政整饬各路诸侯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宣抚使权责甚重故多以潜邸旧臣充任。《张文谦神道碑》说他出任宣抚使是因为在与王文统谋议之际常提了不同意见为文统所忌乃求出;临行对文统说:“天下生民疲弊日久岁属大旱若不量蠲税赋将无以慰来苏之望。”文统以为“世祖新即大位国家经费为数不赀且素无积储、何所供亿。”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同意减免常赋十之四商、酒税额十之二。碑作于王文统被诛之后所载张、王二相间的矛盾未必是实录。文谦在宣抚河北诸路时辟儒生尚文为书记胡祗遹为员外郎杜瑛为提举学校官。中统二年春入朝还居中书省。四月他与王文统、廉希宪、张易等宰执官在开平共议选官、差、驿传、钞法等政务取得一致意见制定了各道宣抚司条画奏准施行;五月完善中枢政府机构设立左、右部分掌庶务世祖任命了中书省右、左丞相、平章、右、左丞、参政以及尚书等官并决定了诸宰臣留中(开平中省)和分省燕京人员文谦仍任中书左丞与右相史天泽等留中。三年世祖以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总管财赋阿合马提出有关事务由他直接奏闻不必报告中书。诏命廷议文谦指出:专人分管财用前代是有的但不报告中书却没有这个体例如果中书省不能查问财赋事难道要天子亲自管吗?世祖肯定了他的意见。皇子真金封燕王守中书令但未莅省署事文谦与刘秉忠等奏言:“燕王既署相衔宜于省中别置幕位每月一再至判署朝政。”于是真金入中书加强了朝廷的权力1。至元元年(1264)诏命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于西夏中兴(今宁夏银川)。1李谦:《张文谦神道碑》《元文类》卷五八。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皆见碑。1王恽:《秋涧集》卷六八。

1《元史》卷五《世祖纪》二;卷一一五《裕宗传》。

当地文化、民俗与中原不同政务还没有上轨道文谦寻得被俘为奴的四川儒士五六人释为良民教以案牍使任吏胥于是地方政府机构的事务渐有头绪;又命随他来的副河渠使郭守敬疏浚中兴府境唐来、汉延二古渠溉田九万余顷2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展。三年回朝廷复入中书仍任左丞。时有诸权势之家告称有民户数千应归属他们为私奴朝廷议久不决文谦说:“奴与良法当以乙未户帐为断若已籍为奴或奴之而未占籍者归势家可也。自余皆国家良民必无为奴之理。”议遂定。四年调整中书省宰执官文谦降为参知政事。五年高唐人吴乞儿、济南道士胡王反高唐令郭侃讨平之逮系百余人奏闻世祖命中书省议处置办法文谦认为:“愚民无知为所诳诱杀恶三数人足矣。”得到丞相安童的赞同派他和断事官不花到济南裁决只诛为三人余皆释放。六年奉旨与刘秉忠、许衡同议定官制。

七年诏立司农司专掌功课农桑以文谦为司农卿。遂拟定条画奏立四道巡行劝农司其使、副定期分赴各路州县督促、检查农业生产及兴办水利等事;命地方长官皆兼劝农事岁终由司农司考核作为其治绩优劣的依据之一。又令农司诸官搜阅古今农书删繁撮要编纂成《农桑辑要》7卷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他领导下农司工作成效甚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1。又奏请立国子监荐许衡为祭酒选蒙古贵族、大臣子弟教之。时阿合马当政实行官铸农器高价配售于民;立行户部于东平、大名、专司印钞;立各路转运司掌课税害民干政。文谦在世祖前极论其危害。十三年改任御史中丞。阿合马忌监察机构碍事其年十一月趁省并衙门以汰冗官之机奏准并罢诸道按察司借此削弱御史台。已下诏文谦与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皆奏言不可罢诏复立之2。文谦自知他在御史台终为权臣所忌乃求避位十四年改授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事主管修历。十九年十二月授枢密副使拟议肃兵政汰冗员选练兵士而优恤其家皆未及实施次年三月病卒。

文谦早年曾从刘秉忠学习术数后来则尤善许衡笃志于义理之学在朝廷上始终支持许衡进其言、行其道。他与刘秉忠同为世祖潜邸亲信侍臣同以荐举人才和从征大理、南宋时劝勿嗜杀为时人称道。虽然智数不及秉忠而在推行汉法奠定世祖初年政局方面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碑称他为人谦恭笃实慈祥乐易自奉若寒士无他嗜好唯聚书数万卷而已。子二人晏官至御史中丞;杲武备寺丞。

2此据齐履谦撰《郭守敬墓志铭》(《元文类》卷五o)。《张文谦神道碑》作“十万余顷”《元史》本传又改作“十数万顷”皆不取。

1王磐:《农桑辑要序》。

2《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至元]十三年以省并衙门罢按察司。十四年复置。”卷九《世祖纪》六载至元十三年十一月癸丑“并省内外诸司”。李谦《王磐墓志》(《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引)载此事于至元十三年冬谓因王磐奏谏按察司得以不罢。《元史》卷一六八《姚天福传》则谓玉昔帖本儿以天福之言入奏世祖诏复立之唯误记为至元十二年事。

第五节郝经治学态度和政治思想郝经(1223—1275)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河南许昌)。祖上八世均以习儒授课为业金末大家元好问即出自郝经祖父郝天挺门下。

郝经幼年适逢蒙古兵锋南下、中原残破离乱之际其父郝思温携家避居河南鲁山一带。在兵荒马乱中他家饱受战乱之苦。郝经九岁那年其母在一次逃难时藏身于地窖因乱兵以烟火熏燎洞口而几至丧生。郝经本人在颠沛流离中也几度“濒死”1。

1232年河南沦陷。郝经一家北渡黄河“先居于保后徙顺天”。在保州满城(今河北保定满城)时家境贫寒赁屋而居。十一年间竟搬迁十次。为维持生计其父原打算让郝经专治家事单供其弟读书。但其母认为郝经志向远大才堪造就力主其继续学业、扬家风郝经才因此不致辍学。

是时其父借铁佛寺南堂招童子开馆授业。郝经则承担起“负薪汲水”、“舂粟治菽”之类繁重家务同时在父亲指授下愤苦读“日诵二千言为课”夜则衣不解带握管缀录如是者五年2。

初读书时郝经喜好诗文。1238年蒙古统治者在中原次考试儒士。

郝经曾有心“决科文”应试。但父亲教导他说“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郝经于是转而以“道德之理性命之原、经术之本”为其先务1。“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为其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并树立了“以复兴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曾自述其志说“不学无用学不读非圣书不为忧患秽不为利益拘不务边幅事不作章句儒”2。

成年后郝经声名日著藩帅豪门交相征辟。1234年他二十一岁时应顺天左副元帅贾辅之邀到其府上的万卷楼中和堂执教家馆数年后又受聘到顺天军民万户张柔家中课读张氏子弟。贾、张二人均为当时较为注重文教的汉人世侯征战之余搜集了不少图籍秘录藏书不下数万卷。郝经在两府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恣意搜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在这些年里郝经还北入燕京寻访金故都遗迹;南下曲阜朝拜儒学宗师故里。与流寓中原的一帮名士幕客交流得失、迭相唱和最终形成了他对时务大政的基本看法。

像当时一般的汉族士人那样郝经从亲身经历中对战乱带来的巨大破坏极为痛心。在他看来蒙古的征服使“金源以来纪纲礼义文物典章皆已坠没”“天下之器日益弊而生民日益惫”3。但他并不认为事已无可挽回他相信“天之所以兴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在于必行力为之1《郝经年谱》《陵川集》卷。

2《北风亭记》《陵川集》卷二六。

1《铁佛寺记》《陵川集》卷二六。

2《志箴》《陵川集》卷二一。

3《思治论》《陵川集》卷十八。

而已矣”4。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 枪火余烬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超神学院之我是天使凉冰 回到明末虐大清 改革大唐 开会神游:书写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大汉从接见张骞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