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国通史 > 26

26(1/2)

目录
好书推荐: 改造出来的神 火爆妖夫:女王夫管炎 赤脚医生 我的老婆是财神 陆夫人马甲藏不住了 星月幻界 打造和谐大宋 至尊狂魔 隋唐英雄芳名谱 至尊嚣妃:情挑冷面邪君

所募之兵多为“君子之军”督阵诸将也多数是秀才用兵“调度无能”。至十一月抚州、婺源、休宁三军相继溃败。为报效唐王黄道周欲决一死战。十二月初六日复自广信进攻婺源。至童家坊闻乐平县失守广信成为一座孤城当地官绅纷纷要求回师守城。此时尽管他只余下三百之兵、三日之粮仍义无反顾于二十四日进抵婺源城外十里处之明堂里。次日清晨清军骑兵数千乘雾奇袭黄道周督众死战顷刻大败与内弟蔡春溶、中书舍人和门人赖继谨、户部主事赵士、通判毛玉洁等同时被俘。入婺源县城清军备酒席劝之降。黄道周不屈骂而不食吟诗八章神态自若。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二十四日黄道周等人被清军解赴南京幽于禁城中绝食十有四日。在狱中著诗文数卷。清朝招抚江南经略洪承畴以同乡劝其降道周拒不答。操江巡抚陈谦以剃刀、满帽见遗亦不受。书绝命词十二字:“防风虽倒犹留一节以问孔丘”藏于衣带。黄道周以身殉节视死如归。三月初五日(4月2o日)赴刑场路过南京西华门突然止步坐地不起曰:“此与高皇帝(指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遂英勇就义年六十二岁1。同时被害者还有蔡、赖、赵、毛四人。唐王闻黄道周死震悼罢朝赠文明伯谥忠烈。清乾隆中改谥忠端。

黄道周博学多才是明季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精道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书法妙绝、绘画亦见功力。尤其是他以数明理以理明数潜心研究《易》学对后来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其奏疏、诗文、杂著多由后人编入《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刊行于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二下《黄道周》。另关于黄道周遇难的时间和地点《清世宗实录》卷二三谓:顺治三年正月斩于徽州军前。似属误记。

第三十六章李梦阳第一节官场险恶四度入狱李梦阳(1473—153o)字天赐后改献吉号空同子(崆峒子)陕西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为“前七子”之。

少年时代生活于庆阳。弘治初李梦阳父亲李正被聘为明藩周王府教授全家移居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逢科举他本想在河南应试未成不得已回到庆阳“而棘围且闭。梦阳拦监场使者大言:‘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使者勉收之果举乡试第一”1。狂傲自信之态跃然纸上。弘治七年(1494)李梦阳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这时才二十一岁。此后十二年间他除户部主事工作之外主要活动于文学领域。他“居燕中社集四方名士兴复古文词与信阳何景明互旗鼓时人称李何”。“抗论古今傲绝一世”2。此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为文坛盟主“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3。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号“七才子”史称“前七子”。弘治十八年(15o5)李梦阳应诏上书陈“二病”、“三害”、“六渐”极论时政得失其大致内容为:(1)官场风气日下“廉耻道丧”。“张拱深揖呐呐不吐一辞则目为老成;遇事圆巧则以为善应。转相则效翕然风靡承讹重弊言行无实”1。(2)宦官之祸。指出国家之仓厂场库、腾骧四卫、锦衣卫及团营等被宦官掌管为社会稳定、社稷安全之隐患提请孝宗要加倍留意。本来这都是些切中时弊的言论但因文末语及孝宗张皇后的父亲寿宁侯张鹤龄的不法行为而以“疏末斥后大无人臣礼”的罪名下锦衣卫狱。后来虽经大学士刘健、谢迁求情得以官复原职但仍被罚俸三日。李梦阳气愤难消“一夕醉遇寿宁侯于道以鞭梢击堕其齿二”2。张鹤龄愤极但“为前疏未久”毕竟有些心虚遂“隐忍且止”。

武宗继位以后李梦阳升任户部郎中。正德元年(15o6)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等大臣联名上疏弹劾以刘瑾为的“宦官八虎”试图除掉他们。李梦阳在其中推波助澜并代草疏文。因消息泄露刘瑾先制人韩文等均被赶出京城李梦阳也被降为山西布政司经历并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以其他借口将李梦阳逮捕入狱“将杀之”。经好友翰林院修撰康海冒险营救才幸免于难。事后他因感而作《去妇词》其中写道:“孔雀南飞雁北翔含颦揽涕下君堂。”“妾悲妾怨凭谁肖君舞君歌空自怜。”“郎乎幸爱千金躯但愿新人故不如”。3曲折婉转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正德五年(151o)刘瑾被诛李梦阳官复原职。不久起江西提学副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2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3《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

1《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2《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3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四o。

使。他虽已两次下狱但似乎并没有丝毫改变其性格。“往往负才气自高弗能下人。”1副都御史俞谏“总督江西欲用两广例屈体诸司”李梦阳长揖廷抗道:“公奉天子诏督诸军吾奉天子诏督诸生何所不如公?”2又明代官场惯例监、司官员每五日“一会揖御史所”李梦阳又不往揖并且喻“诸生亦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3。因此而得罪了俞谏和御史江万实。他们即借李梦阳鞭笞淮王府校一事将李梦阳“御史按治”。李梦阳不服援结宁王朱宸濠和他们互相讦奏最后惊动了皇帝派大理寺卿燕忠“即讯”“召梦阳羁户信狱。诸生万余为讼冤不听”。终以“陵轹同列挟制上官”之罪而被勒令致仕。

罢官以后李梦阳返回开封。少却了官场的桎梏与同僚的构陷。他“益跅弛负气”尽享自在闲适生活之乐趣。他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4。离开官场并不等于远离了政治漩涡。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叛乱事败李梦阳因曾为其作《阳春书院记》为御史周宜纠劾以“党逆罪”被第四次关进了监狱。经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力救才得再度幸免于难。

此后的十年是李梦阳一生最为沉寂但仍然狂气十足的时期。有的记载称:“自后交游断绝。大梁贾客求文赍金为寿而已。梦阳得金复集宾客治供帐园林为富贵容殊骄奢。”5嘉靖九年(153o)李梦阳在郁郁寡欢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李梦阳一生命运多舛风险迭起。虽少年得志但因才高气傲不懂权谋故难容于官场而四次下狱。就其性格和气质言他更宜做个纯粹的诗人。从历史实际看亦正是如此。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高于其在政治史上的地位。

1《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2《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3《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4《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

5《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第二节“今真诗乃在民间”

李梦阳是明中叶迁延百年之久的文学复古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明史》本传称他“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因而被视为复古派。但人们往往忘记了他也曾提出过“今真诗乃在民间”这样反复古的口号。

自宋代理学盛行性理诗连绵不绝。这种诗“尚理而病于意兴”“言理不言情”甚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1虽然扩大了诗的表现手法但严重阻碍了诗的健康展。至明初则一变而为以“三杨”为代表的一味点缀升平的“台阁体”。李梦阳正是针对这种近世俗体而提出了复古的主张。他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2面对这一历史现实李梦阳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山人商宋、梁时犹学宋人诗会李子客梁谓之曰:宋无诗。山人于是遂弃宋而学唐。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山人于是则又究心赋骚于唐汉之上。山人尝以诗视李子李子曰: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之。七者备而后诗昌矣。”1楚骚、汉赋、唐诗是骚、赋、诗三种文体的典范分别代表着这三种文体的最高成就。李梦阳要求骚学楚赋学汉诗学唐就是要求以各种文体的典范作品为榜样创造出典范的封建文学。对于诗他要求既要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高尚风格即“格古、调逸”等等又要出于真情即“情以之”。只有“情以之”才能成为真正的诗这是诗的生命;只有“格古”、“调逸”才能成为最好的诗这是诗的高格。显然李梦阳的文学理想就是克服后世各种卑格俗体全面振兴封建文学使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这种理想虽美好但却无法实现。因为仅从它的理论内涵来说就有着尖锐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情以之”同合于高格的矛盾。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情不同时代的诗也会有不同的格调。因此要合于古之高格就往往不能“情以之”;要“情以之”就往往不能合于古之高格。

而李梦阳的文学理论就是在这对矛盾中展的。沿着提倡古之高格的方向他走上了摹拟古人的道路。所谓“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仅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2这是他遭受时人及后人非议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强调“情以之”出他却又得出了“今真诗乃在民间”的结论。他在《诗集自序》中写道:“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为李梦阳晚年之作因而这是他全部诗歌理论的总结。

明代已进入戏曲和繁盛期正统五七言诗已不再是文学主流。在这1严羽:《沧浪诗话》。

2李梦阳:《空同集·缶音序》。

1李梦阳:《空同集·潜虬山人记》。

2李梦阳:《空同集·再与何氏书》。

种状况下李梦阳等倡导复古力图振兴正统封建文学自然属于徒劳。但是他晚年提出的“今真诗乃在民间”却颇值得重视。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新兴的市民文学迸了强大的活力。这时提出“今真诗乃在民间”就不仅仅只具有提倡向民间文学学习的一般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了面向新兴的市民文学否定振兴正统封建文学的意义。

第三十七章王世贞第一节身世和宦历王世贞(1526—159o)1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2。“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3。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由于他爱好诗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经常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往来唱和“绍述何、李”“名籍公卿间”4很快升迁刑部员外郎、郎中。

王世贞是一位忠于职守、精于吏事的合格官员。有人称他“日坐公署剖决案牒。所谳狱度得情辄手录付吏趣书之。各以轻重决遣不三日而毕”5。“奸人阎姓犯法匿锦衣卫都督6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6炳、严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王世贞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确属难能可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杨继盛上疏揭严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狱论死。王世贞挺身而出为之丧:“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由此结冤于严嵩。严嵩即借口将他调离刑部贬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

青州多大侠巨盗他们杀人越货扰乱治安地方当局无可奈何。王世贞到任以后“集强壮教之射。申饬保甲重捕盗之赏。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以义官统之”。规定:盗当时捕获者为上不出境获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申令:“凡盗从其所起而不觉察者经其所过而夜巡不传捕者罚。释盗而党者立杖死。”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仅一年“盗尽解散”。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鞑靼辛爱等入潘家口掠迁安、蓟州(今河北迁西)、玉田在边墙以南停留五日京师震动。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滦河作战失利被下狱问死。王世贞知悉立即从青州赶到北京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不果。“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叩头求救但亦枉然。嘉靖三十九年(156o)十月王忬被杀。“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

隆庆元年(1567)八月王世贞兄弟上书讼父冤经大学士徐阶相助得以昭雪。王世贞也被起用为大名副使。父亲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心“不堪追往昔醉语亦伤神”1但他一到任上仍一如既往尽职尽责。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1《明史》本传卒年作万历二十一年。今据钱大昕撰《弇州山人年谱》。2《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贞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3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4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5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1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八王世贞诗:《乱后初入吴舍弟小酌》。

“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1。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2。

隆庆二年(1568)王世贞先后任为浙江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又补湖广按察使旋改广西布政使。万历二年(1574)一月升任太仆卿。九月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

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3。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贷”。因而张居正很忌恨。万历四年(1576)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张居正即借机“取旨罢之”。六年起用为应天府尹又被劾罢。十二年又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他称病不赴。万历十五年(1587)王锡爵秉政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书。但又遭御史疏劾。王世贞无奈被迫于万历十八年(159o)辞官回乡。同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1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2李贽:《续藏书》卷二六《尚书王公》。

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第二节文学理论王世贞博学多识著述甚丰。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觚不觚录》等在文学、史学上均有很高造诣。

自明中叶端的文学复古运动至王世贞生活的时代已近百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的“前七子”的出现是该运动的第一个。以王世贞为的“后七子”则将其推向了第二个高峰。尤其是王世贞他以自己卓越的理论建树成为这一运动的集大成者。

王世贞曾回顾过自己走上文学复古道路的历程:“王氏世以政求显余龀时业好闻人名卿大夫之业云。弱冠举进士京师且十载所目睹乃大谬不然者。夫武吏以力进而文吏由经治此其其然:独身与世致赫赫也殆以数会尔。”1这无疑是对当时政治的深沉感慨。他出身于世代“以政求显”的官宦人家从小渴望作一番“名卿大夫”的事业但政治现实却有“大谬不然者”。官场的腐朽使他失望也使他不得不另寻出路。他不屑与那些“独身与世致赫赫”的庸官俗吏同流合污又不能去征战沙场“佐马上之治”于是只有“敛而为言”把儿时的理想寄托于文学了。

王世贞总结了明中叶以来文学复古运动的展历程现自“前七子”

以来复古思潮虽曾绵延不断并曾两度勃兴但文学复古的目的却并未达到。有鉴于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实现“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的统一。2法则内含于事物本身离开事物就学不到法则。此即“有物有则”。但学习法则又应达到越事物本体、由乎自得、浑然无迹的程度此即“无声无臭”。为实现二者的统一王世贞提出了三条途径:其一“分途策驭、默受指挥”3。王世贞要求把古人的作品当作平时的修养而不是创作时的蓝本。平时“熟读涵咏”“令其渐渍汪洋”创作之时则“一师心匠”仅从自己的情境出这样产生的作品既完全是自己的创作又完全合于古人的高格。此即“分途策驭”而“默受指挥”的意义。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去进行创作这就把自李东阳起整个明中叶文学复古思潮中包含的追求真艺术的倾向推到了顶点。

其二“法不累气才不累法。”王世贞称:“吾于诗文不作专家亦不杂调。夫意在笔先笔随意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1。他认识到:拘守前人的格法就会影响自己才情的挥使作品徒具形貌而无生气“前七子”即病于此;但如放纵自己的才情又会叛离前人之格法而有格卑调劣之失反“前七子”者往往如是。因而他要求从自己的意出“来自意而往之法”同时又要求意之行乎自然且合于法即所谓“意至而法偕至”以便达到意与法相互为用两不干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是对“前七子”格调说的展与修正。它原格调说之本意纠正了损才情而就格调的弊病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坚持了“前七子”格调说的基本思想。

其三“师匠宜高捃拾宜博。”师匠不高不能成高格故前后七子都1王世贞:《金虎集自序》。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参见成复旺等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三)。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1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

强调以盛唐为法以李、杜为师。但只注意师匠之高就不能广泛汲取所以王世贞又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他说:“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2“骨格既定宋诗亦不妨看。”3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王世贞放宽学古的范围并不意味着复古基本思想的转变。就诗而言论格调他还是古体尊汉魏近体尊盛唐。有取于宋只是“语于格之外者”1那不过是以博济专罢了。因而这种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只是说明了复古思想在王世贞那里更臻成熟。

王世贞“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相统一的文学主张既深入地贯彻了文学复古运动的基本原则又全面地纠正了复古运动开始以来的弊病从而把明中叶的文学复古理论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善的地步。

2王世贞:《宋诗选序》。

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1王世贞:《宋诗选序》。

第三节史学理论与文学上主张复古相一致王世贞在史学上也是古非今。他十分推崇汉以前的史书尤其服膺司马迁的《史记》。他说:“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2从这一认识出他对秦汉以下的史书都一笔抹杀“《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稗官也;《新唐书》赝古书也;《五代史》学究史论也;《宋(史)》、《元史》烂朝报也”3。与此同时王世贞也十分严厉地批评了明人所修的史书:“国史之失职者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4与文学上的纯粹复古不完全一致史学上王世贞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他说:“夫士能博古固善其弗通于今也古则何有?我以古而诮人人亦以今而诮我其失究同也。今夫夏敦商彝牺尊兽罍窾识奥奇文画深巧天下之瑰器也以烹以盛则不若敝釜瓦缶之便。何者?适于用也。由古道无变今俗然则通今之士可少哉?”1正由于此他才以国史自任立志撰修当代史。

史贵实史家贵直笔。王世贞继承了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大量搜集史料的同时进行了严肃的鉴别。他指出:“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2认为人们只有弄清楚每类史籍的优劣加以综合才能弄清历史的真相。在《弇山堂别集》中王世贞为了揭“国史”的讳笔在被朱元璋诛杀的诸臣传记中大胆指出其中的隐讳以恢复事实真相。如该书卷二十《史乘考误》中对傅友德、王弼、冯胜等人的“暴卒”作了详细的考证指出所谓“暴卒”即是赐死。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史学主张。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是处嘉靖、万历两朝。这一时期政治官场黑暗党争剧烈少有忠于职守的官员。对此王世贞虽深感失望且其家庭和他本人都曾蒙受过巨大的灾难但他仍兢兢业业于职守尽心竭力努力奉行着“成则兼济天下”的古老信条。

在文学和史学上虽有复古的一面(且是主要的一面)但他的强调从自身的情、境出进行创作的追求真艺术的文学倾向主张博古通今、反对食古不化的史学思想又自觉不自觉地与嘉靖、万历年间勃兴的市民文学及思想界萌生的启蒙思潮遥相呼应透露出了些许新时代的曙光。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

1王世贞:《弇山堂识小录》。

2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二o《史乘考误》。

第三十八章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第一节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我国章回开山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的生平材料现存者很少。贾仲明(名)《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明的记载推测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生卒年约在131o至1385年之间。1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三遂平妖传》。另一部与《三国志通俗演义》齐名的历史《水浒传》或说是出自他的笔下或说由施耐庵编罗贯中续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政治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之一也是历史的第一部。它通过对三国时代各种人物的刻画写出政治上、军事上复杂曲折的斗争。它持封建正统思想观点奉刘备为正统以曹操为欺君罔上的“乱臣贼子”因而着力刻画了刘备的仁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羽的忠肝义胆;而同时也刻画了曹操的奸诈狠毒司马懿的阴险狡诈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在题材和描写艺术上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处理上也影响了后来的读者对三国历史的看法。《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形式上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展起来的。罗贯中在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有关历史记载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编写了这部精采纷呈的长篇历史。它的酝酿过程经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火热斗争的洗礼也因此作者得以开阔了眼界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书有很大缺点最显著的是鼓吹封建正统的忠君思想和反映小生产者意识的“义气”。在明初的政治条件下这书同《水浒传》都是很难流传的。一直到了十六世纪前半叶它们才得以刻版传世。

《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初康熙年间毛宗岗对此书又作了一些修改这成为后来最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1文主要参考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及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有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o年版。

第二节施耐庵和《水浒传》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同时出现的长篇《水浒传》(又名《水浒忠义传》)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文学巨著。关于这部书的作者一说是施耐庵一说是罗贯中也有说是施耐庵编罗贯中续。1关于施耐庵生平历史资料记载绝少。2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和现的《施氏家簿谱》、《施子实碑》载说他名子实字肇端、彦端一说名耳原籍苏州后迁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生于元贞二年(1296)约于洪武三年(137o)去世。

相传施耐庵生于船家从小就熟悉河湖港汊的水上生活。十三岁他入浒墅关(今属江苏)读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五岁中进士。后来在浙江钱塘(今杭州)做官二载因秉性耿直与当道不合乃悬印弃官而去寓居苏州与江浙儒学提举副使刘基相往还结下深厚的情谊。3苏、杭二郡素为繁华之府民间演戏、说书之风颇为盛行各地艺人丛集于此表演历代故事;坊巷间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绘声绘影引人入胜。其中关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施耐庵。为了寄托自己反抗腐朽黑暗势力的叛逆情感他决心从事长篇的创作写一部反映宋江起义故事的白话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赞扬农民英雄的反抗斗争。

施耐庵用心搜采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对宋末以来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加以研究铺衍其中劫取生辰纲、杨志卖刀、宋江私放晁盖、刘唐下书、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又在《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基础上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创造了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使宋江起义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参阅了《宋史》中《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等文献来充实自己对民间传说的再创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施耐庵对宋江及其同伙的起义故事加以文学的提炼寓以丰富的想象初步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宋江、李逵、孙二娘等一批替天行道的英雄形象创作了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中心内容的长篇《水浒传》的初稿。

正当施耐庵沉酣于笔墨之间时江南爆了规模宏大的反元斗争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张士诚的反元武装驰骋太湖流域割据苏州一带;变幻动荡的政局使施耐庵难以静心修改《水浒传》他以博学被张士诚部将卞元亨荐举入张士诚幕府。但是施耐庵见张士诚胸无大志知他事不可为不久便托辞照顾老母避居兴化白驹镇老家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创作。施耐庵回到白驹镇后筑舍于四面围水的施家垛上避开战乱的纷扰和尘俗的嚣闹在这水网交错、芦荡连绵的水村中尽心从事《水浒传》的修改。

施耐庵敢于打破世俗的封建陈见大胆地借那些“打家劫舍”的“强盗”1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o2页。

2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册第3o页。

3据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以消自己痛恨社会的块垒。他构筑以宋江等一百零八位好汉建立的水泊梁山那里人人有平等的资格而不失其秩序个个有独立之才干而不枉其委用。施耐庵在书中宣扬平等、民主讴歌自由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哲理。他笔下的“强盗”急公好义他们路见不平则拔刀相助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成为人民所喜爱的英雄成为献身于真理、正义的楷模。《水浒传》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使那些帝王将相在农民英雄的正直形象面前黯然失去虚伪的光环显得卑鄙、丑陋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

明洪武初年天下鼎定伊始人才奇缺。这时任翊运守正文臣的诚意伯刘基受朱元璋之命网罗四方才士以匡助明室。他钦慕施耐庵的才识乃亲赴白驹镇欲罗致施耐庵入朝为官。

然而年逾七十的施耐庵却无意轩冕他喜欢在林泉之间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因以年迈谢却了好友的荐举并把刚完稿的《水浒传》拿给刘基看。刘基阅读了《水浒传》后也就不再勉强施耐庵出仕了他回去禀报朱元璋道:“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矣用之何益!”1不久施耐庵染病而悄然逝去享年约七十五岁葬于家乡施家桥畔。

施耐庵的《水浒传》成书后并没有立即刊行直到正德、嘉靖年间才得以付梓以后又经李贽、金圣叹等人的修改由最初的一百回本而形成通行的七十回本。全书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情节生动紧张曲折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精彩动人出人意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书中语言洗炼明快酣畅活泼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施耐庵凭着他对水乡生活的丰富感受向读者展现了“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自然风貌描绘了梁山水泊英雄们活跃于河湖港汊的侠义生活。他对人物的刻画无论外形或内心皆十分成功。施耐庵或以浓墨重彩精心细描;或烘云托月借客喧主使之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如李逵的忠诚不二、鲁智深的见义勇为、武松的正直英勇、林冲的不甘屈辱、杨志的刚烈、阮小二的机敏、花荣的骁勇、石秀的忠义皆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即使一些反面人物如高俅的奸险、高衙内的荒淫亦刻划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留下一连串可憎的回忆。

虽然后来不少统治者因《水浒传》的民主性而感到惶恐不安明令禁毁但这部思想性与艺术性极佳的却禁而不止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家喻户晓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西游记》同被誉为明代文学的奇葩。近代以来《水浒传》还被译成多种外文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称作“农民革命运动教科书”。1除《水浒传》外施耐庵尚著有遗曲《秋江送别》2另有《志余》等惜佚。

1顾公燮:《丹午笔记》五一《施耐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1刘冬:《施耐庵》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2刘冬:《施耐庵遗曲三读》见《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

第三节吴承恩和《西游记》吴承恩(约15o4—约1582)3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属江苏)后迁淮安山阳(今淮安)。出生于破落的小商贩家庭。父亲吴锐原为儒生喜好读书凡经史百家莫不浏览;又好谈史谈政但迫于生计弃文从商却不善经营朴实木讷以致家境清寒被人视为迂阔的“痴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吴承恩少年时就爱读稗史喜听奇闻怪事养成爱好文学的习惯;另方面亦饱受势利之徒的侮辱被称作“痴人家儿”1。受此刺激他愤苦学决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以雪屈辱。吴承恩十多岁时以文名而闻于淮上。2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成为书院里的“法筵人”3。然而他虽有下笔立就之才却迂疏漫浪屡试不中。他时时与友人朱曰藩把臂入酒垆跅弛自放诗酒寄趣以宣泄怀才不遇的牢骚将自己譬喻成不合时宜的山公。尤其是在父亲和恩师葛木相继去世之后他更有寂寥之感觉得“岁华推移如弈棋今我不乐将何为”4厌倦孜孜经营的举子之业疏放不羁。虽然每逢应举之年他都要怀着虔诚与鄙夷的矛盾心情去南京应试但每次都是垂翅而归。

科场的失意使“泥涂困穷”的吴承恩转而回复到自己所嗜好的上来5;善诙谐戏谑的气质又使他对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元杂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等形象生浓烈的兴趣。于是他悉心搜采有关唐太宗时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耗时十七年终于从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的有关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等汲取佛教故事、道教传说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撰成的初稿。

这部融神话、传奇、志怪、演义、童话、谐■于一炉的长篇以奇突铺张、神奇变幻的描写浪漫多姿的色彩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牛魔王等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歌颂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乐观、幽默和野性不驯、蔑视困难借神怪英雄的斩妖伏魔以表达作者的爱憎和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寄寓了挣扎在功名线上的吴承恩的玩世不恭之意。

为了使的创作更为完美吴承恩还游览了云台山(今属连云港市)

等名胜从大自然奇美无比的景色中获取写作的素材并且向友人李春芳讨教有关道教故事以使生花妙笔愈呈异彩。

《西游记》初稿完成后吴承恩暂时收起了自己的笔墨游戏继续练习八股文不得不走科考之路。然而他依旧蹭蹬功名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o)才补为岁贡生。此时吴承恩已过不惑之年犹抱着一线希望赴京3据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吴承恩:《先府宾墓志铭》见李征等:《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淮安出土》据《文物》1975年第1o期。

2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见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吴承恩:《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见《吴承恩诗文集》。

4吴承恩:《赠友人》见《吴承恩诗文集》。

5吴承恩:《祭卮山先生文》见《吴承恩诗文集》。

应试迢迢千里乘兴而去却失意而归。而这时他的友人朱曰藩、李春芳皆先后中举金榜题名李春芳后来还当上了青词宰相成为皇帝的宠臣。“世味由来已备尝鸥心宁复到鹓行。纵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长。”1他感叹自己的不遇又不甘放弃入仕的奋斗于是只好到那六代繁华的南京就读于国子监。

吴承恩在南京国子监度过了十余个春秋与旧友朱曰藩以及秦淮河畔的四方文士何良俊、文嘉、黄姬水等相往还征逐诗酒砥砺文辞风流不羁乐观慷慨。当倭寇侵入江淮时吴承恩怀着强烈的报国之情一度返回淮安家乡协助反倭武装抗击强敌获得了胜利。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的吴承恩终于以贡生的资格谋得了长兴县丞之职步入盼望已久的官场。然而等待他的职务却是负责管理马政、粮政诸事位卑职微使他十分扫兴。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长兴任上吴承恩与知县归有光甚为相得。归有光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两人常常诗酒倡和谈文说史兴味盎然。

可是好景不长官场就是口舌场宦海犹如是非海吴承恩被人诬为贪污在任仅两年就被投入监狱后释放罢官而去1。隆庆二年(1568)案情弄清后吴承恩又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矩府第纪善。

隆庆四年(157o)吴承恩年事已高官场亦让他绝望于是他申请退职回到了家乡。“性定果然知浪静身安自是觉风微。”2吴承恩归田后回自己数十年谋取功名却未能登进士之榜仅落得个与人养马管粮的末流小官又要受上司的诬陷;而今却一叶扁舟无挂碍无利害悠游家乡荣辱皆忘不禁百感交集。他似乎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看破了社会的黑暗觉得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忘身;受爵的如抱虎而眠;承恩的若袖蛇而走;算起来奔波大半生还不如现在甘于淡泊随缘而过;山青水秀逍遥自在。

饱历沧桑、深谙世态的吴承恩决心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修改充实《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西游记》的定本为一百回约八十万字。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展现了他在大闹龙宫、地府、天宫中的叛逆性格;此后叙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着重描写孙悟空一路上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全书情节波澜起伏紧张而富有节奏;出神入化而极尽奇恣;语言简练风趣流畅通俗。尤其是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括了许多人生道路上可能经历的艰难困苦颂扬真善美启迪人们的智慧与想象力寓庄于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吴承恩晚年益以诗文自娱还编订《花草新编》等。约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身后“家无炊火”1。但他的《西游记》却得到刊刻流行妇孺皆知盛行不衰成为我国浪漫主义古典文学名著后来还被译为英、俄、日、法、德、意等十几种文字流播世界。

1吴承恩:《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见《吴承恩诗文集》。1据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九《长兴县编审告示》、《乞休申文》、《又乞休文》;卷八《与周淀山》;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吴承恩传》。

2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袁世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1陈文烛:《二酉园续集》卷一《花草新编序》。

吴承恩尚著有志怪《禹鼎记》惜佚。他的诗文后人辑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第三十九章佚名冯梦龙第一节佚名佚名是指《金瓶梅》的作者而言。

《金瓶梅》是一部长篇一百回。约在明神宗时问世。作者自署兰陵笑笑生。兰陵为山东峄县旧称今属枣庄市境内作者很可能是这一带地方的人。真实姓名已无法确考。这书不同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大量取材史书也不同于《水浒传》、《西游记》有长期民间流传的故事作素材而是博采世情的个人独创。以《水浒传》中西门庆为主角描写其与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的故事反映了豪绅西门庆一家由迹到败亡的盛衰过程写出当时的权贵、官府、劣绅、地痞、奸商互相勾结谋财害命霸占别人妻女包揽各种诉讼的恶劣行径。他们抛弃了虚伪的理学撕破了封建礼教的面纱裸地过着糜烂的生活干着狠毒的罪恶勾当。在对当时腐朽得霉的地主阶级进行尽情的揭露上这部是很成功的。其中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等都是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但是作者对于他所揭露的丑恶并没有明确的批判并且大量地写入了女尼的宣讲、娼妓的唱词和色情的细节这大大损害了的艺术成就。1《金瓶梅》对后来创作的影响是很深的。如《红楼梦》在题材和细节等描写方面就明显地受到了影响。2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第329页。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13页。

第二节冯梦龙冯梦龙(1574—约1646)字犹龙、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词奴、前周柱史又化名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3。长洲(今吴县)人4寄籍吴县。出身书香门第。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富有才情与兄梦桂、弟梦熊有“吴下三冯”之称5。

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冯梦龙年轻时也准备走科举入仕之途。但他为学不拘思想活跃因而难入八股制义的堂奥仅为诸生而已。然而科场的失意岁月的蹉跎反使他推崇李贽的离经叛道与疏狂放荡幡然从学究式的死胡同中转而走向社会。

冯梦龙学魏晋士人之风度骀荡不检逍遥于艳冶场游戏于烟花巷。

他与青楼名妓侯慧卿热恋两人情浓意切相约白偕老恩爱终生。后来侯慧卿背约嫁与他人;冯梦龙情场失意十分沮丧。但是混迹秦楼楚馆与茶楼酒肆的生活使冯梦龙领略到与儒家书斋生活迥然异趣的世情民间通俗文化的清新空气冲淡了他脑海中的八股章句之学。闾巷民间艺人中流传的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歌曲小调、故事传说幽默而活泼新鲜而现实启迪着冯梦龙的勃才情使他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受民间欢迎的白话与通俗文学的创作。

从三十多岁起冯梦龙在继续从事科试的同时用大部分精力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编辑、整理和改写、创作受社会欢迎的通俗文学故事、民歌、剧本等6续编有《挂枝儿》、《山歌》、《情史》、《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其中在天启年间编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共收辑改写话本计一百二十篇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叙述男女情爱有的颂扬义侠行为有的揭露官场劣迹有的描述文人雅事。这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语言流畅易懂将世情风俗、民家悲欢一一活龙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不少篇章出为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如《碾玉观音》、《杜十娘》等以妓女、丫环、艺人等社会底层妇女的不幸遭遇来鞭挞封建的腐朽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而“三言”问世后就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坛仿其形式而拟写话本之作如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石点头》、《十二楼》等联翩迭出形成晚明通俗文学展的。

冯梦龙对通俗文学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视以为它能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1较之《孝经》、《论语》刻板正经地宣讲封建伦理更易于被民间接受。他还认为“田夫野竖矢口寄兴”的民歌1情感挚朴无饰36树■:《冯梦龙》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卷四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页。4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官司·知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5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1冯梦龙:《喻世明言·序》。

1冯梦龙:《山歌·序》明清民歌时调丛书本。

吐露男女真情可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来揭开伪道学者的虚伪有重要的价值。尽管他投身通俗文学的创作遭到一些顽固儒士的攻讦但冯梦龙却以无畏的气概执著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以回敬迂儒的嘲笑。

冯梦龙还参加标榜风雅的文社恣情诗酒与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等江南文士砥砺文辞争妍竞畅。崇祯年间他还加入“复社”品评时政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被文友称作“同社长兄”。2崇祯三年(163o)年已五十七岁的冯梦龙居然考中贡生后来任丹阳(今属江苏)训导。崇祯七年(1634)他又迁福建寿宁知县。

冯梦龙上任后尚文学待士有礼改革弊政以解民困。他还撰写一部《寿宁待志》为后人留下有关明代寿宁县历史的文献。虽然冯梦龙关心民间疾苦但他试图改革却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既“掣肘于地方而幅窘于资格”3。五年后在痛苦和矛盾之中他离任回到了江南继续从事通俗文学的写作。数年的宦海风涛使冯梦龙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寓于诗文深刻而老成更加讲求通俗与现实。他“才情跌宕诗文丽藻”4于话本、、历史演义、民歌、笔记小品、传奇、散曲、诗歌、散文、曲谱皆有成就著述宏富创作、改编、辑有《智囊》、《笑府》、《燕居笔记》;《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双雄记》、《万事足》、《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墨憨词谱》、《郁陶集》;《王阳明出身靖难录》;《春秋衡库》、《麟经指月》、《四书指月》、《春秋别本大全》、《春秋定旨参新》;《折梅笺》、《牌经》、《马吊脚例》等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体裁丰富表现了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勤奋精神。

明清之际冯梦龙愤于明亡怀着沉痛的心情收集明亡时事撰成《甲申纪事》希图南京弘光政权能够汲取教训振作精神成为中兴之主。弘光覆亡后江南沦入清兵之手他又匍匐千余里参加福建隆武政权的抗清活动宣传抗清复明并不顾年迈编辑《中兴伟略》记隆武政权初创之事以表达对中兴的希望。

满怀漏点的冯梦龙见时事不可为积郁成疾约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含恨而逝享年约七十三岁。

冯梦龙一生以其多产的文学创作实践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展影响波及海外。他的《三言》传到日本对扶桑的通俗文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以致日本文学家仿其书体撰成日本的“三言”即《精言》、《奇言》、《粹言》;“三言”中部分篇章还被人辑入《今古奇观》跨洋渡海成为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集而风行文坛。12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二o《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13页。3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官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4清道光《苏州府志》卷八一。

第四十章汤显祖徐渭第一节汤显祖从官场到戏剧舞台汤显祖(155o—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别署清远道人、茧翁等。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时开始读书十二三岁时便通习古文诗词十四岁考中秀才以善属文闻名乡里。隆庆四年(157o)庚午乡试年仅二十一岁中举人从此更以少年有才名播于海内。

万历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为了让自己儿子中第网罗海内名士与其子同习科考。他早闻汤显祖之名命其子延请但却遭到谢绝。汤显祖不肯攀附权势的清傲性格在年轻时代已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决定了他一生孤傲清贫的必然命运。

拒绝张居正的招揽使汤显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接连两试不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死后的癸未科才得中进士。这时汤显祖已过而立之年。与他同科进士的两个内阁大学士之子慕名应许他同选翰林庶吉士他再次拒绝与权贵同伍自请前往南京任官太常寺博士几年后就迁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

在南京任上清闲随意的生活给汤显祖在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请南博士览胜寄毫末。”1据说汤显祖经常看戏。他在南京时开始了戏剧创作的尝试。从戏剧创作的展来看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一时间辞调骈丽的作品风靡整个戏曲舞台。社会经济的繁荣又给文化的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机会。“金阊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2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他的早期作品传奇《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这种寄情诗酒戏剧的清闲的官场生活却未曾改变汤显祖那种清傲率直的性格本已与世无争的他面对那的政治时士大夫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又使他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成为了一位锋芒毕露的斗士。

万历十八年(159o)三月初四夜初更时分代州生陨星坠落。据记声如雨光如烛天鸣如鼓雷。三月初九又有大星自东南带火流于西北方向。这种在当时被视作“星变”的灾异事件需要按照传统的习惯修省时明神宗却将一切责任都推向了言官们“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3。对于当政者的这种专横汤显祖无比气愤他上疏仗义执言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失政其大略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八《汤显祖传》。

2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3《明史》卷二三o《汤显祖传》。

已富贵矣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失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1在这篇《论辅臣科臣疏》中汤显祖除了批评辅臣失政、信私人、塞言路外还对那些在当时弊政和辅臣们包庇下的贪官污吏一一列举给予了痛斥和揭露。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沿途“辄受大小官吏公私之金无算”。不仅取之于所过州县而且未经过郡县“亦风厉而取之”“所住驿递及所用给散粮庶官亦戏笑而取之”。有吏员检其归装其中金花彩币等约可八千余金折乾等礼约可六千余金古玩器直可二千余金而所从千人赏犒无节“所过鸡犬一空”。2汤显祖对于当政的这种他不仅了解得十分清楚而且一针见血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当政者失政也包括皇帝应负的责任必然就引起神宗的恼怒因此被贬职为徐闻典史。他从此到僻于雷州半岛的徐闻并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依制迁浙江遂昌县令。从徐闻到遂昌从典史到县令都是临民的地方官他必须开始适应一种地方官员的生活“令遂昌哺乳其民日进儒生讲贯古义。性简易不能睨长吏颜色。”虽然他成为亲职于民的父母官却仍然没有改变正直清傲的性格尽管能够适应那种地方官员的政务却无法去适应那种官场的丑恶因此他开始对官场的生活感到了厌烦。万历二十六年(1598)趁任满赴京的机会告部投劾弃官而归。三月回到了家乡临川。

汤显祖的弃官在当时曾引起一些反响。据说曾有抚按官员复荐他而起用但汤显祖均拒不赴任他已决心不再与官场的恶势力同伍。万历二十九年(16o1)辛丑外察主事者借机削夺了他的官籍。汤显祖对此不以为然他早已有所思想准备。对于政治的厌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使他重新激起了创作的热情已不在乎什么地位与官籍。

恶势力的迫害使汤显祖从此完全脱离了官场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在中国戏坛上造就一个旷世天才。他以一介文人回到家乡在那里生活了十八年创作了十八年。

《临川四梦》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汤显祖移家沙井新居即以玉茗堂、清远楼为主体的新宅从此书斋玉茗堂便作为汤显祖的创作地而名传千古。当年秋天汤显祖创作完成了《还魂记》即《牡丹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八《汤显祖传》。亭》。他在此传奇剧本的《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1《明史》卷二三o《汤显祖传》。

2汤显祖:《汤显祖集》卷四三《论辅臣科臣疏》。

所必有邪?”1将自己的情寄于梦的理想之中这就是汤显祖作品的主旨也正如他自己所说:“二十年来才一梦牡丹相向后堂中。”近世史家侯外庐对汤显祖的这一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他的剧作不但和当时的正统观念相对立而且向往于对封建制社会的历史的矛盾予以加剧并寻求解答。”2汤显祖对于社会问题是极用心的探讨的所以才会那么认真那么执著。他在给宜伶罗章二的信中写道:《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往人家搬演俱宜守分莫因人家爱我的戏便过求他酒食钱物。如今世事总难认真而况戏乎!若认真并酒食钱物也不可久。我平生只为认真所以作官作家都不起耳。3“平生只为认真所以作官作家都不起耳。”这句话说出了汤显祖的处世准则。这样认真的为人处世不仅使汤显祖处处碰壁而且长期生活于窘迫之中。但这也正是他的价值所在不去应合潮流将自己的情寄于戏剧的梦境之中去批判现实。汤显祖便是以这样的创作精神写成了一出出令人惊叹的戏剧作品而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时人记述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奈不谙曲谱用韵多任意处乃才情自足不朽也。”1在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对于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成为他创作的主导思想。在《牡丹亭》中他将这种思想寄托在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正是这种敢于反礼教的爱情故事才打动了观众使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的划时代之作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2乃至名伶商小玲扮演杜丽娘唱至《寻梦》一段时哀痛过度竟死在舞台之上。这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感染了汤显祖自己使他以更大的漏点投入到新的戏剧创作中去。

汤显祖的家居创作生活并不顺利。就在他迁居新宅的第二个月里八岁的爱子西儿病殇。两年后长子士蘧客死南京与此同时又因大计被削官籍。家庭生活与仕途的接连打击使隐而自清的汤显祖不得不去找寻一种精神的慰藉。他虽然以“清远道人”自号却开始信奉佛教。在与当时高僧达观的交往中他开始逐渐加深了对于佛教的理解。晚明时知识分子面对着国家政治前途的失望往往想通过佛、老去找寻脱。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自我安慰却无法改变现实。汤显祖在这矛盾的选择中最终还是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去批判现实去寻求真情。他几乎是在这种家事、政事的纷扰的同时又创作了另两部传奇剧本《南柯梦》(亦作《南柯记》)和《邯郸梦》(亦作《邯郸记》)。

《南柯梦》完成于万历二十八年(16oo)这是依据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南柯太守传》改编而成。写性格豪爽的淳于棼因睡于一棵大槐树下1《汤显祖集》卷三三。

2侯外庐:《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

3《汤显祖集》卷四九《玉茗堂尺牍之六·与宜伶罗章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新书推荐: 七十年代那场战争 回到明末虐大清 开会神游:书写不一样的三国人物 功高震主要杀我,兵临城下你哭啥? 改革大唐 为质三年你不管,我毒计反戈你后悔啥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汉从接见张骞开始 功高震主逼我走,亡国你哭啥? 枪火余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