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2(2/2)
请谈一谈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的区别?
蒋: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的鼻祖都是姬龙峰。姬龙峰创造了心意拳之后,后来分成了几大流派。一个是河南派,河南派就是指以马学礼为代表的一支流派。马学礼是回民,他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还有一个流派是山西派,以戴龙邦为代表的一支,还有河北派,他们都是汉族人。汉民练习心意六合拳很刻苦,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汉族拳师,他叫李洛能,人称“神拳”。他对心意六合拳做了很多改进,经过他的发展和变化,心意拳发展成了十二形,后来又发展了五形,创造了形意拳这个全新的拳种。形意拳是汉族人创造,发展的很好。在民国时代,中央国术馆的大多数拳师都练习形意拳,形意拳的特色是五形,也就是“劈,崩,钻,炮,横”,还有一个完整套路叫五形连环。
心意六合拳的拳师买壮图发展了完整套路“四把锤”,以至于后来的心意六合拳以“四把锤”为心意六合拳的母拳,其他武术套路有十大形。河南的回民很多,马学礼的流派传拳以前只教回民,不教汉民,宋国宾是第一个汉族心意六合拳大师。宋国宾来到蚌埠以后,他只教汉民,不教回民。卢嵩高在上海是汉族人和回族人都教。心意六合拳比较保守,所以心意六合拳的发展没有形意拳好,形意拳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
再好的武功没有很好的宣传和传播,世人很难了解。我们拿太极拳举例子,现在我们都知道陈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其实以前最有名的是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和他的孙子杨澄甫长期在宫廷里教拳,后来发展到了全世界都知道杨氏太极拳。过去,其他的太极拳流派很保守,在村子里练,知道的人很少。心意六合拳过去也很保守,最近几十年发展的很快。
河北派和山西派,基本上都叫形意拳。武学大师王芗斋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了大成拳。
过去的心意六合拳保守到什么程度呢?以前宋国宾大师有个习惯,“三人不谈拳”。只要有三个陌生人在场,他是不会讨论心意拳的拳法的。因为心意六合拳拳谱的开篇就是“心意六合不乱传,许多奥妙在其间,若传狂徒无知汉,招灾惹祸损寿年”。过去老拳师教徒弟都是闭门秘传,甚至很多时候,师兄弟之间都是一个一个到老师那里,单独接受训练,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拳法都是秘传的。内家拳是很有实战威力的,虽然保守,但是老师教的东西,一定是很实用的,经过训练,是可以达到防身自卫的效果的。
可以谈谈您个人的习武经历吗?
蒋:我可以说是自幼习武,我在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练拳了。一开始学的是外家拳,比如少林十二路谭腿以及各种武术基本功,基本功打的很扎实。我从小就到处参加比赛和各种武术表演,对于小孩子来说,不用学太高深的拳法,应该以打基本功为主,等到我基本功很扎实的时候,才开始练心意六合拳。一开始,我学的每一个武术动作,我每天坚持练一百遍到两百遍,很刻苦。拳练千遍自然熟,那时候,梅步阳先生是知道的,我们练功是很扎实的。拳练万遍才能上功,有时候我们练类似于蹲马步的动作,可以半小时不动。现在的小孩娱乐项目多,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可以专心练功夫。
基本功练成之后,我们师兄弟之间相互“喂锤”(对练),互相切磋,在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发出内劲,一旦发出内劲,不管对手身体有多么强壮,都可以伤到对手的内脏,将对手击倒。我们练的发力,是一种很强的穿透力。练功夫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能慢慢来。
我们这个门派基本功都很扎实,我小时候可以在一张桌子上翻一百个跟头,只要基础打的牢,想练成功夫就很容易了。我是1953年出生,今年虚岁61岁了,已经练了几十年的功夫。我现在是蒋安波心意六合拳研究会的会长。我现在全力推广心意六合拳,在淮上区成立了心意六合拳的会馆,在梅桥中心小学等多家中小学校成立了武术培训中心。
我率领我的弟子们参加了国内的很多大型武术赛事,比如,北京的国际武术交流大会,我们去年有三十多名弟子参加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有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我们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本人这些年也参加了很多比赛,获得了很多奖牌。去年,安徽省武术协会换届选举,我当选了省武协委员,“全球功夫王”专家评审委员会聘请我担任专家委员。
请谈一谈蚌埠宋门的现状?
蒋:蚌埠的宋门相继成立了好几个组织,他们都在为弘扬中华武术默默的奉献着,如果没有这些人在奉献,传统武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蚌埠宋门现在有很多个协会,各自都发展的很好,我随便就能说出一些协会的名称,蚌埠市现在有心意六合拳总会,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心意六合拳专业委员会,尚武学社,宋氏心意六合拳研究会,还有我的蒋安波心意六合拳研究会,这些只是一部分协会的名称。
心意六合拳为什么要把岳飞作为文化偶像?
蒋:主要是因为心意六合拳的拳谱记载,心意六合拳的鼻祖是姬龙峰,他在陕西得到了《岳武穆谱》,所以,岳飞就成为了心意拳的文化偶像。但是这只是一个传说,岳飞是宋朝人,姬际可是明朝人,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姬际可继承的是岳飞的武学,缺少必要的实物证据。我们继承的是姬际可的武学,这一点,毫无疑问,因为有明确的记载,每一代传人都有明确的记载。
请你谈一谈蚌埠武术的现状?
蒋:蚌埠的武术这些年发展的很好,成立了很多拳社,武馆,很多拳师在努力传播中国的武术,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因为宣传的不够,所以发展的很缓慢。蚌埠武术的水平,是安徽省最高的。
我去年在安徽省武术协会担任段位制的考评员,省体育局的领导就说,安徽省武术发展最好的城市是蚌埠市。蚌埠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拳术是心意六合拳,蚌埠武术的优势有很多,比如,蚌埠的武术门派很多,武林高手有很多,还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武术赛事。
中国武林的一大特点是门户之见,门派之间的分歧,在今天也是存在的。蚌埠武术门派之间的交流还有待于加强,目前交流的还不够。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为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历史文化的遗留问题。
蚌埠武林有一个传统的优点,就是各门派之间没有恶斗,彼此互相尊重,如果有接触,都是正常的武术交流。虽然有一些分歧,但都能做到以和为贵,文武兼修。
蚌埠武术目前最大的困境,也是中国武术最大的困境,就是青年人学武术的人少。基本上主力都是中老年人,这样下去,我们的武术传承会面临危机,我们需要大批青少年担当武术的接班人。武术已经被国家列为保护性的文化遗产,因为中国的武术是“国术”,绝不是打斗和套路那么简单,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武术的文化内涵包括武德,国学,中医养生学,兵法,甚至可以延伸到道家,禅宗,儒家,可以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青少年学习武术,对于年轻人品格的塑造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人说,年轻人学了武术会逞强斗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武术高手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争强斗狠的,那是狂徒,不是习武之人。真正的习武之人是以和为贵的,不会主动攻击别人。
您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在中小学校做青少年的武术培训与推广工作,可以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蒋:真正的武林高手,大多数都是从小练的,很少有“半路出家”的。所以,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武术的接班人。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把武术的传承当成一件大事。我们在培养年轻人的时候,会给他们灌输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其实是“国学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武术门派已经成为了青少年最直接的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地方。我觉得一个小孩子如果很早就开始习武,会让他受益终身。他会养成坚定的意志品质,对他以后的学业也会有帮助。
在培养青少年武术接班人的时候,困难也很大。很多小孩上了中学,学业比较重,就不愿意习武了。可是,如果到了成年在习武,基本功太差,只能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很难成为高手,更不可能成为大师,这是我们的一个困境。
你觉得,作为一名武术家,怎样才能做到文武兼修?
蒋:对于习武之人来说,学习做人是学习武术的前提。武德教育很重要,学个一招半式,半瓶水晃荡,就想去打人,这种想法是学武术的大忌讳。为什么我父亲在武术界口碑很好,就因为他的武德,他的武学修为很好。他曾经说过,我们练武的人,最好在生活中一次都别使用武术,他的原话是“练拳最好别用一下”。如果遇到坏人,坏人要取你的性命,你才可以使用武功保命。武术是可以让人非死即伤的技术,不可轻用,除非是见义勇为,防身自卫。
武术家一般都会向弟子强调品德和修为的重要性,武林弟子学个几招,要跟人动手,是很没有志气的表现,一旦惹祸,便会祸及师门,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武术是传统文化,严格分类的话,它不属于体育,也不属于我们经常说的格斗,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蚌埠有很多武术家,在国学,诗词,书法上也很有成就,这就是武术圈的文化气息。易经说“太刚易折”,你看,自古以来,号称“武林至尊”的人,我们就知道,他很快就要倒霉了,哈哈。
现在很多外国的武术进入中国,比如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等。很多人认为中国拳法已经不实用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蒋:我们中国的武术,分为三个层次。一种纯粹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早上在公园里活动活动,活动筋骨,练习呼吸吐纳等养生的功法,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为了表演,我们称之为“表演性”武术,这种表演性武术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反而是主流。比如,全国运动会的武术套路比赛,就是在表演武术的套路,追求动作优美,难度系数。春晚等文艺晚会上的武术表演,更是为了好看而已。
还有一种,就是传统武术,也就是实战能力极强的“国术”。国术高手基本上都在民间,他们学的是格杀术,就是在追求实战的能力。传统武术继承了很多老前辈的精华,这些老前辈经过无数次实战的提炼,将格斗经验传给了后人。传统武术包括格斗,套路,拳理拳法等成系统的武技,是很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1982年,我到北京开会。那时候,我们国家在搞传统武术擂台和推手比赛,在当时,国家体委就指出,我们中国的武术不仅实战,而且追求的是一击必杀,高手只要一招就可以致人死地,所以很难在擂台上组织比赛,旧社会可以打生死格斗,现在一定不允许。这也是很多人错误的以为传统武术不能实战的原因,因为今天的擂台上看不到传统武术。
散打,拳击,空手道,截拳道的比赛,都有它的规则。比如,要戴拳套,不能反关节,不能间接反关节,还有很多部位是不能击打的。其实呢,武术打的就是要害!不让打要害,武术的威力就下降了。外国的很多搏击选手很狂妄,认为中国武术都是花架子。我们呢,真正的武术高手没办法表现,缺少平台。武术技法在今天的擂台上根本就不能用,有点像特种部队的格斗术,过去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打体育比赛的。我参加了很多国际武术的高峰论坛,大家都在讨论怎么样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武术在今天的擂台上表现出来,很难!国术很多动作甚至要利用鞋子,因为国术研究的是现实中,生活中的格斗,一打格斗比赛,赤着脚,带着手套,怎么打呢?
所以说,不是中国功夫不行,从格斗的角度看,中国功夫不惧怕任何外国的武术!
有一点,我们也要承认,中国功夫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在练习花架子。这是现象,凡是说中国功夫不行的,他们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现在关于武术的新闻有很多,比如,某一位“中国功夫王”被外国人ko,某太极大师会“隔空伤人”,这些消息的确降低了武术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是需要武术人反思的。某些人不能代表中国武术,武术高手追求的是,一出手就能把人打残废,没有还手的余地,和我们看到的格斗赛事绝对不同。在民国,那时候中国的武术擂台是没有规则的,一直打到一个人被担架抬走为止,是真正的实战。签个生死状,没有任何规则,在今天,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一直强调,武术就是打人的技术,搏击是武术的灵魂,不能技击,不能打,武术的灵魂就没有了。所以研究实战的技术,继承老祖先的精华,是我们当代武术人最重要的任务。
现在有两个武术类的电视栏目,一个是河南卫视的“武林风”栏目,一个是央视的“武林大会”栏目。武林风栏目很受欢迎,武林大会备受冷落。原因是什么?武林风以散打,泰拳,格斗为主,视觉效果很好。武林大会展示的是传统武术,这是一个突破,但是这个实验做得并不成功。传统武术,第一,没法在电视上展示他的实战。第二,真展示了,视觉上不好看,传统武术是朴实无华的,不是给人看的。传统武术应该怎样举办格斗比赛?这个问题是个难题,也是个课题,很难解决。
1982年,我拜访国家武协秘书长张山先生,他是中国武术界的老前辈,也是泰斗级的人物。他曾经问过我,我们地方能不能探索出国术比赛的规则,我的看法是如果中央没办法拿出规则,我们地方就更没办法了。关于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探索。
我听说心意六合拳在台湾和日本很有人气,是这样吗?
蒋:的确是这样,我父亲的弟子李广东先生是台湾警察学校的武术总教官,我和他前一阵子还在联系。心意六合拳在台湾很有人气,宋门的一部分弟子在日本传拳,也很成功。
心意六合拳过去很保守,参加公开打擂台的人很少。我们这个门派,好像只有尚学礼打过擂台,73岁了还能在擂台上比武。我小时候,曾经亲眼目睹过蚌埠武术门派之间的切磋和比武,但不是公开的打擂台。
我父亲在蒙城县很有民望,他是国术馆的馆长,经常做一些行侠仗义的事情,当地县长和民众都很敬重他。曾经,有土匪和当地恶霸为非作歹,被我父亲制服了。我去蒙城的时候,在蒙城的县志上都能看到这方面的记载。心意六合拳虽然保守,但是招式朴实无华,招招都很实用,这都是经受过实战检验的,所以喜欢这种武技的人很多。在今天,心意六合拳的传播范围很广,发展前景是很好的。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