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布特哈八旗1《朔方备录》卷2o。
1[英]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6—17页。自崇德至顺治直至康熙年间原索伦部所属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由于遭到沙俄侵略者的掠夺受到战火的破坏被迫逐渐迁移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居住在黑龙江和嫩江各支流的山谷间。
清廷把迁来嫩江各支流的各族交由布特哈总管衙门管理“布特哈”即满语“打牲部落”之意又叫打牲总管衙门。
鄂温克族共有五个“阿巴”(围猎场)成为打牲部的主体由理藩院任命“达如汉布勒”、“扎木苏”等人为头领授以副都统衔。达斡尔族分为:都博浅、莫尔登、讷莫尔等三个扎兰由达斡尔副总管倍勒尔、洪吉等人会同满族官吏驻齐齐哈尔屯管理本部政务和军务。
对鄂伦春族的管理有两种形式:“其隶布特哈八旗为官兵者谓之摩凌阿鄂伦春其散处山野仅以纳貂为役者谓之雅罕鄂伦春。“摩凌河”是“马上”的意思“雅罕”是“步下”的意思。雅罕鄂伦春有布特哈五官员分治三岁一易号曰谙达。谙达岁以征貂至其境其入先期毕集奉命惟谨过此则深居不可寻踪。
雍正九年(1731)清廷出于长治久安之策。加强东北边防指示黑龙江将军衙门规定旗色在原有鄂温克族五个阿巴达斡尔族三个扎兰的基础上将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壮丁正式编成“布特哈八旗”(亦称打牲八旗)。共有九十二佐其中鄂温克族四十七佐达斡尔族三十九佐鄂伦春族六佐。
旗的正旗长由满洲人担任副旗长由本地各族担任。旗下设牛录(佐)头目叫“牛录达”亦叫“章京”(佐领);佐领下设“哈朋”即骁骑校;“哈朋”下设领催(宝西呼)佐下各村还设“嘎思恩达”(村长)村长由大家选举产生。佐领和骁骑校在平时监督各族猎手猎取貂皮按时向清廷进贡战时率领兵丁打仗并担负着边境线上的巡逻和驿站的工作。
从此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开始“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布特哈八旗对于清廷承担着贡貂和服兵役两大义务。“布特哈无问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交纳貂皮一张定制也”。这种制度原出黑龙江将军衙门即竖五尺之桩每隔四年测量一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身与桩齐者或高出者为纳貂之民并开始担负各种公差。
进贡貂皮初由布特哈总管收齐后特派副总管、佐领、骁骑校各一员每佐兵丁一名自行送交热河避暑官。乾隆四十九年经黑龙江将军衙门启奏停止了布特哈官兵自行送交貂皮的办法改由将军衙门乘入贡之便代送。每年选定一等四十二张、二等一百四十张好三等二百八十张、寻三等四千九百四十三张。由于代送过程中出现很多弊端布特哈八旗官兵上告皇帝又恢复了旧制仍由布特哈官兵自送貂皮贡至热河。
布特哈官兵除担负贡貂差役外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参加马步枪箭较射等军事操练每五年举行一次大型军事演习。
清政府于雍正十年(1732)四月将布特哈打牲部一千六百三十六名鄂温克士兵七百三十名达斡尔三百五十九名鄂伦春等族士兵携带眷属共三千名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共编成五十个牛录(佐)分隶八旗分左、右两翼左翼四旗在与俄罗斯交界处游牧右翼四旗沿喀勒喀河一带游牧。沿呼伦贝尔黑龙江地区中俄边界线共设卡伦五十九座极东十二卡伦轮派布特哈地区鄂温克、达斡尔部队戍守1;呼伦贝尔地区设十六处卡伦东六卡由鄂温克、巴尔虎等族官兵驻守2。布特哈八旗官员担任固定卡伦外还建立了严密的巡边制度。
清廷为了更好地利用布特哈八旗各族官兵培养满族化的军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于墨尔根分别在鄂温克和达斡尔人中设一个学校设立助教官选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每佐领下一儿童学习满文书艺这成为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文化教育的开始3。
清朝皇帝为了把布特哈官兵培养成一支亲信部队规定佐领以上的官员都必须见到皇帝乾隆帝每年抽出一定时间接见各族的佐领以上的军官。而且每年在木兰围场打猎时也都要选布特哈八旗的优秀猎手来京陪同乾隆帝围猎。
满族统治者一向认为鄂温克、鄂伦春等族语言与满语相近对他们采取同化政策使之驯服效命如派满族军官训练布特哈八旗灌输满族的礼俗他们的待遇也接近满族官兵通行满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布特哈”官兵衣着、住房、礼俗、生活方式逐渐接近满族尤其各族的上层的习俗基本和满族相似。鄂温克、达斡尔人上层知识分子多熟通满文、能用满文写作能流畅地说满语。
鄂温克清统治者对于布特哈八旗鄂温克、达斡尔族的氏族上层官吏副都统、佐领、骁骑校等给以高官厚禄和各种特权。他们利用权势占有公社的牲畜和土地雇工劳动产生了剥削形成了贵族阶层同时还产生了作为家庭内使用的奴隶形成了家长奴隶制形态。鄂温克、达斡尔人都把奴隶叫“包勒”。奴隶的来源主要是他们在战争中俘虏的小孩另一方面是清朝将许多免死的罪犯给鄂温克、达斡尔族当奴隶第三个来源是买进的奴隶一个身强力壮的奴隶价值一匹马或一个银元宝。布特哈八旗官兵的奴隶数目据记载:布特哈东路有四百七十六户奴隶男女大小一千三百二十三名西路的数目1《朔方备录》卷49。
2《清高宗实录》卷641。
3《朔方备录》卷26。
也不相上下。
奴隶随主人的氏族姓主人的姓奴隶和奴隶主吃一锅饭但不能和主人在一桌吃。有的主人年老病故无人继承家产就由奴隶办丧和继承家业。主人出去打猎猎回来的肉与奴隶同吃个别人也把珍贵猎品分给奴隶一份。奴隶主也参加狩猎生产但奴隶只能参加田间劳动无权参加狩猎活动。奴隶有赎身权如不愿在原主人家可以脱离另找新主人从新主人那里将身价交给原主人姓新主人的姓。脱离主人的奴隶必须找一个自由民做保护人表现好的主人(佐领)可以取消其奴隶身份可给予参军权。
鄂温克族一部分人从事狩猎生产迁到呼伦贝尔草原的已转向游牧生产。牧区的社会组织与猎区一样保留着氏族“哈拉”每个氏族下分若干大家族“毛哄”是由同一父系祖先的子孙所构成一般多则十一二户少则七八户居住在一个村落里。“毛哄”是进行集体狩猎生产的单位。一个或几个“毛哄”的人联合起来进行围猎活动。除在生产上保持互相支援之外近族之间也有代偿债务和抚养孤儿、老人的义务。同一氏族的各“毛哄”之间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制度同一“哈拉”或“毛哄”的人绝对禁止通婚。每个“毛哄”都有自己的“毛哄达”(族长)和“嘎思恩达”(村长)各一人管理和领导家族的事务。族长是维持习惯法的支柱清朝给每一族长一条黄带子但办事必须公道。
在牧区“毛哄”要在祭敖包时开会由老年人轮流主持会议的开支与其他公共费用由家族负担牧民每户出一只羊富户可多至三四只羊。一般被开除“毛哄”的人可以申请参加其他“毛哄”。如有杀人者“毛哄”举行会议将凶手处死在河边如是误杀则由犯罪人用两头好牛做为命价由死者家庭享有。“毛哄”内男人死后如无子其财产由“毛哄”内的近亲继承。每个“毛哄”都必须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萨满(巫师)管理“毛哄”的宗教活动。每逢年节特别是四月初三是全“毛哄”举行盛大集会的日子鄂温克语叫“奥米那楞”萨满用皮绳将全“毛哄”的人围住检查“毛哄”人口增减并为全族祝福。每个“毛哄”都有自己的墓地。鄂温克人信仰萨满教对自然界和动物加以崇拜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还崇拜灰鼠、小雀和熊、蛇等动物。鄂伦春人也有相类似习惯。鄂温克人对山、川、日、月、星、火等都进行崇拜。特别是对祖先神的崇拜构成其信仰的核心。每个氏族都有祖先神祖先神多为女性。
鄂温克人的多神的信仰最集中体现在萨满身上得重病时都要请萨满跳神。如请萨满治病他不去按习惯可用皮绳把他捆起来强迫他跳神因为萨满是属于氏族的。萨满不仅是氏族巫师而且在社会上也有很高的威望有的地方萨满也是氏族头人之一。一切鬼、神、吉、凶和疾病的来源都由萨满解释。
鄂温克民族讲究礼节、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老人受到社会上的尊重。当年轻人见到长辈时总要施礼问安和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还要下马问安。通行屈膝、侧身、打千、拱手作揖等礼节。屋内的座位床铺也有长幼之分。
鄂温克族的婚姻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盛行“氏族外婚”与“姑舅表婚”绝大多数都是由父母包办婚姻早婚现象很普遍。有的青年男女相爱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便双双逃走被抓回后男人无罪女的由其父母另婚配给别人。如是已婚女子私奔抓回后把男子押起来女人交给原丈夫或由佐领把女人定价出卖。
鄂温克族与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相互通婚的历史较长也很普遍被称为“亲属民族”。
鄂温克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它们反映了鄂温克族早期的历史。如“人类来源的传说”、“英雄猎人的故事”、“金鱼姑娘”、“兴安岭的故事”、“母鹿之歌”等都是美丽感人的故事。汉族的故事如《三国演义》等在鄂温克族中也得到广泛流传。
鄂温克族每逢庆祝节日或举行婚礼的时候都要跳民族舞蹈。
达斡尔达斡尔族的经济以传统的粗放农业为主兼行狩猎、捕鱼、放木排等生产。主要种植燕麦、大麦、荞麦、稷子、黑豆等成熟期较短的农作物。并种油料作物苏子。他们用轮歇游耕的方法而且禾苗出土后无锄草习惯。栽种烟草有一套精细的传统工序和技艺。达斡尔族栽培加工的烟叶因其质优享有“琥珀香”之誉。据《黑龙江外纪》载:“人家隙地种烟草达呼尔则一岁之生计也。”1达斡尔族的鹰猎具有特色。猎鹰是由山鹰训练而成的。猎鹰又被称为“飞行猎人”。训练方法是捉到山鹰后十天内不喂一点肉食而把它绑在悬梁摇篮里摇几天接着在它尾部根上佩一铜制小铃腿上系一柔软的皮条等山鹰见人习惯后可以帮主人抓狐狸、野兔、野鸡等。达斡尔族也善于从事捕鱼生产。早期达斡尔人还以鱼皮缝制过靴、鞋及烟口袋等用具。
达斡尔族人民乘坐的“勒勒车”享有盛誉。又名“大轮车”也叫“草上飞”。过去运输以及姑娘出嫁都坐大轮篷车。大轮车适合于山区荒原和沼泽地带具有轻便耐用、修理方便之特点。
达斡尔族保有部落“毕日基”组织分为“乌力斯”、“都博浅”、“音那奇”、“精奇日”和“阿彦浅”等五部落。从黑龙江迁来嫩江之前达斡尔人分别属于上述五个“毕日基”之内。“哈拉”是氏族组织直译为姓氏十八世纪前后达斡尔族有十八个“哈拉”。
每个哈拉是由两个以上的“莫昆”组成。“莫昆”是大家族组织从血1西清:《黑龙江外纪》刊《小方壶斋丛钞》第4o6页。
缘关系上说莫昆是比哈拉又进一层的血缘团体。因此莫昆这一家族组织对其成员的约束力也就大于氏族。每个莫昆都住在一个村落里。达斡尔族保存几代人的家庭有的多达三十多口人。
“哈拉”的职能:(1)严禁民族内通婚;(2)定期祭祖修谱每隔若干年召开一次祭祖修谱会议打开族谱登记增加的男性成员的名字出生者以硃笔填写在其父名下而亡者以黑笔写之;(3)处理氏族内违法者;(4)组织哈拉之间的射箭和联合围猎等项活动。
“莫昆”每隔数年召开一次祭祖会填写增减的人口。莫昆其他职能有:(1)管理公有财产(林地、河边柳条通);(2)集体割所需柳条子;(3)平分由外村租借渔场的租金;(4)管理公共墓地;(5)维护成员扶养鳏寡狐独;(6)办故后的丧事;(7)干预女子继承家产必须由儿子继承;(8)公祭莫昆祖神;(9)每年举办莫昆之间的射箭和曲棍球比赛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张贴对联、年画、放爆竹在大门外燃放烟火妇女们夜间聚集在某一家较大的屋子里在苏油灯光下跳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路日给勒”唱本族民歌青年男子打“贝阔”(曲棍球)。
达斡尔族的婚姻是氏族外婚制和一夫一妻制。婚姻也多由父母包办本人除再婚者外无权过问婚事。婚姻程序较繁琐。
达斡尔族的丧葬一般是土葬将死者殓入木棺埋于本家族的墓地。因天花、肺痨等特殊病和难产等死亡的则风葬或火葬。殉葬品除寿衣外还有死者生前所用的什物并有杀马殉葬的遗风。死者的晚辈按亲疏远近服孝一个月到一百天。
达斡尔人迷信鬼神信仰萨满教。以自然为崇拜对象。崇拜天、星、雷、河、火、岩洞、森林、碾石、龙、鹿、布谷鸟、猫头鹰等等。他们供奉的“霍列力巴尔汗”包括十七种神是由五十八个生物和物件组成的。每个“莫昆”都有自己的祖先神。在他们的观念中神鬼是福的主宰生产的丰欠和人口兴旺与否都是神鬼保佑或作祟的结果。因此一旦生产不利或生疾病即请巫师(萨满)祭祀祈求消灾赐福。
鄂伦春鄂伦春族的经济是一种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综合经济。广阔的山林是鄂伦春人天然的猎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取之不尽。他们的氏族部落多在一定河流范围内活动。
当猎获野兽后家族公社(乌力楞)的全体成员在“仙人柱”前围成一个圆圈把肉煮熟三五人共吃一盆肉。
采集主要由妇女担任老年妇女是采集的领导者和指挥者由她率领家族公社的女成员也包括儿童进行采集储备野菜。捕鱼也是重要生产黑龙江和嫩江流域鱼类资源丰富。用“挡筛子”捕鱼是常见的方法。叉鱼也较盛行他们用三齿或四齿的铁叉乘坐桦树皮船叉鱼。野兽皮和桦树皮是他们加工的主要对象。兽皮制品和桦皮制品是他们的生活资料他们用原始的方法熟兽皮制成各种兽皮衣、裤、鞋、帽和被襦数量最多的是狍皮和鹿、犴皮。缝制皮衣的线是由狍、鹿、犴的筋所制成。桦皮制品在鄂伦春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日用的家具、容器、船只以及覆盖“帐幕”的围子都是桦树皮制成的。
鄂伦春人的“乌力楞”家族公社一般由几个到十几个“仙人柱”(帐幕)构成。“仙人柱”是鄂伦春人的原始性居室俗称“撮罗子”。它是用三十根木杆搭成的圆锥形的构架夏天以桦树皮围盖冬天以野兽皮围盖。“乌力楞”鄂伦春语的含意是“子孙们”指同一祖父所传的几代后嗣。“乌力楞”是鄂伦春父权制社会的基本细胞。
“乌力楞”是一个基本经济单位其经济基础是猎场和主要生产工具如驯鹿、马匹的集体所有。狩猎是以“乌力楞”为单位集体进行的。在春、夏、秋三季出猎时往往举族出动。“乌力楞”亦随着迁涉。冬季出猎时则主要是男猎手参加老弱妇孺留在宿营地。“乌力楞”的管理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每次出猎时都要民主推举一个“塔坦达”负责领导个狩猎生产。“塔坦达”一般是猎组中年龄最大辈份大有丰富狩猎经验的人他经常研究和介绍经验分配猎品。他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时要听取大家的意见没有任何特权。分配制度是以“乌力楞”各户为单位按户将肉分成若干份平均分配但猎获野兽后要把头肉、腿肉、心、肋骨肉以及肝、舌头等肉煮熟由全“乌力楞”的人共同享用。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但满文于康熙年间已传入有少数鄂伦春人掌握了满文。但他们的文学主要是口头创作通过口耳相传成为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口头创作的最早形式是关于鄂伦春族的历史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有许多是关于人类起源的。以动物为主题的童话故事占较重要地位。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也是口头创作的主题之一。
鄂伦春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不论节日里、婚宴上还是在劳动中日常生活中都要唱歌歌的曲调都是比较固定的歌词都是即兴之作。鄂伦春人的舞蹈是与歌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常常是载歌载舞。“黑熊搏斗舞”“野猪搏斗舞”和“树鸡舞”都是模仿这些飞禽走兽的动作或吼声而创作的舞蹈。另一类是直接表现劳动生活的如“依哈嫩舞”表现猎人打到野兽以后高兴地把猎物往马背上驮的情景。红果舞表现了妇女采集红果的劳动。“鲁力该嫩舞”是大闹场的意思。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左右跳动身体稍向里弯曲有如他们所住的“仙人柱”鄂伦春人的舞蹈都是来源于他们生产劳动和生活。
图腾信仰是鄂伦春人的宗教形式之一。在长期狩猎中。他们逐渐把某些动物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相信这些动物与他们的氏族集团有关。熊是鄂伦春人崇拜的动物之一。他们认为熊与自己存在一种血缘亲族关系在称谓上把熊称为“太帖”(祖母)“阿玛哈”(祖父)而不直呼它的名字他们认为熊最初是人因而不能猎取。
鄂伦春人也崇拜火神每当吃饭时要向火里投一些食物以示供奉。
对山神也十分崇拜在山上的树上画一脸形路过时要叩头。在家里吃饭、饮酒前将酒杯、饭碗举起向空中绕两圈表示先让山神尝据说山神能保佑多打野兽他们也崇拜太阳神和月亮神。
萨满是鄂伦春人的宗教巫师。萨满的跳神仪式充满浓厚的神秘气氛。
第九章台湾的开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共治理台湾212年。在这212年中台湾社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与大6汉族居民不断移入台湾有关。汉人的移入从初期的1o万人展到后期的32o余万人二百年间扩增3o倍对台湾进行了全面的开。在此基础上清皇朝逐步建立了对全岛的行政统治。这对台湾的展及巩固和加强祖国对台湾的主权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土地的开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统治区域也仅限于府治一带百余里。府城“规模草创城郭未筑官署悉无垣墙唯编竹为篱蔽内外而已”1。凤山、诸罗两县衙署皆附设于府城知县、佐2不敢莅境只在府城遥领县事。其时“人民尚未集田土尚未辟可居可耕之地惟台邑左右方百里地耳”2。
清廷为了统治秩序的稳定担心台湾孤悬海外易为“奸民逋逃之薮”自康熙以迄咸丰同治时期始终对台湾的开持消极态度对人民的开活动加以种种限制。先是禁民渡台其次是禁入番地对于已经移居台湾的人民清廷禁止他们进入高山族居住区以防范他们往来接触萌生动乱。但是清廷的禁令并不能阻扼内地人民的渡台以及他们对台湾广漠土地的开。清廷设禁最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正是内地人民移垦台湾的最盛时期。据《赤嵌笔谈》记载除厦门——安平是偷渡的总路以外北起鸡笼八尺门(基隆港)南至琅娇后湾仔(恒春南湾)东及蛤仔难(宜兰)、钓鱼台(台东秀姑峦溪口)可通行大小各类船只的近海港口69处都是人民私渡之处。至康熙末年他们已经分布于台湾的一半地区。蓝鼎元写道:“前此台湾止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今则郎娇、北穷淡水、鸡笼以上千五百里人民趋若鹜矣。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近以为野番嗜杀今则群入深山杂耕番地虽杀不畏。甚至傀儡内山、台湾山后、蛤仔难、崇爻、卑南觅等社亦有汉人敢至其地与之贸易生聚已繁渐廓渐远虽厉禁不能使止也。”1雍正乾隆以后至者愈多拓地愈广。清领台湾之初。册载民户12727户人口1682o口;嘉庆十六年(1811)有司汇报全台民户计有241217户男女大小凡2oo3861口。光绪十三年(1887)编查户口造报者已达32o余万人。移民到台以后一小部分从事贸易绝大部分投入了土地开。
由于清廷禁止搬携眷属广大佃户绝大多数都是孤身的成年男性数十、数百乃至千人聚居一庄。台湾县“乡间之人至四、五十岁未有室者比比而是”1。雍正五年(1727)时“台湾一府总计唯中路台邑所属有夫妻子母之人民。北路诸罗、彰化以上淡水、鸡笼、山后千有余里通共妇女不及数百人。南路凤山、新园、琅娇以下四、五百里妇女亦不及数百人。”2他们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开土地的最繁重的劳动。1郁永河:《裨海纪游》。
2沈起元:《治台湾私议》《皇朝经世文编》卷34。
1蓝鼎元:《平台纪略总论》《皇朝经世文编》卷84。
1《台湾县志》卷1《舆地》。
2蓝鼎元:《平台纪略·经理台湾第二畴》。
在广大移民筚路蓝缕、艰苦努力下台湾土地相继开进展极为迅。清朝设治初期北路“流移开垦之众极远不过斗六门”康熙四十三年(17o4)“已渐至斗六门以北矣”康熙四十九年(171o)“又渐过半线(今彰化)、大肚溪以北矣。此后流移日多乃至日南、后垄、竹堑(今新竹)、南嵌所在而有”3。
半线初辟时还是一片荒原。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集流民开垦东螺之野所筑施厝圳彰邑十三堡半之田此圳足灌八堡(一万九千甲)故又名“八堡圳”。同时有杨志申来到这里招募佃农数千人辟田凿圳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半线自此日兴雍正元年(1723)乃有彰化县之设。乾隆年间泉州人吴洛和广东人张振万又来此开未垦之土规模皆与施、杨相埒。张振万所居葫芦墩所产的葫芦墩米日后甘美冠全台。竹堑宽长百里旷野荒埔仅有少数山胞。康熙三十年(1691)泉州人王世杰募集同乡百数十人至台先垦竹堑社地治田渐至数百甲。康熙五十八年复垦滨海之地凡二十四社为田数千甲;又垦以南之地凡十三社。竹堑一带开垦事业儿握于世杰之手。
台北原是一片沼泽密林初名大佳纳一名艋舺。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经此时辟土不过千分之一。康熙四十八年(17o9)泉州人陈赖章开始在这里建立村庄。雍正九年(1731)平原土地已经全部开垦大佳纳堡已成为繁华的市街。淡水“夙号烟瘴近台北之极边”1康熙二十五年(1686)左右有广东嘉应州人移住同籍者闻讯来集康熙末年已俨然形成一大部落。雍正、乾隆年间杨道宏、林成祖、胡焯猷等人渡台继续向北进至兴直之野开了淡北平原。
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是移民开垦的极盛时期广阔肥沃的北部平原和南部下淡水溪流域已经大部开。乾隆中叶以后土地的拓垦已渐及东部的噶玛兰平原、花莲港流域以及中部的埔里社盆地等土著地区。
噶玛兰初名蛤仔难三面负山东临大海土地广漠溪流交错三十六社番散居其间。乾隆五十二年(1787)漳州人吴沙募漳、泉、粤三籍流民入垦其地嘉庆元年(1796)进据乌石港筑头围。二年(1797)又进筑二围、三围。其后沙死沙侄吴化代领其众进至五围(今宜兰市)前后辟地数百里奠定了汉人开兰的基础。嘉庆十五年(181o)闽浙总督方维甸勘查噶玛兰地据总兵武隆阿、知府杨廷理奏报:噶玛兰南北长约六、七十里东西宽约二、三十里不等有漳人四万二千五百余丁泉人二百五十余丁粤人一百四十余丁;归化生番三十三社四千五百五十余丁;熟番五社九百九十余丁。十七年(1812)清政府在这里经划地界设置了噶玛兰厅。
3《诸罗县志》。
1《北路参将阮蔡文祭淡水将士文》。
奇莱(花莲港)仅每年三、四月间有汉人前来贸易。咸丰元年(1851)淡水人黄阿凤集资数万元募穷民二千二百余人往垦其野。后垦区移于秀姑峦之麓的璞石阁。居者千家遂成一大都聚。
卑南地处台东之中。咸丰五年(1855)凤山人郑尚至此与土番贸易且传授耕耘的方法很受番人的欢迎与尊重。郑尚致富以后募佃入垦土地日辟。
埔里社为台湾中部万山丛中的一小平原延袤十数里二十四番社生活其间。嘉庆十九年(1814)黄林旺、陈大用、郭百年等入垦其地辟田数千里。咸丰间泉州人郑勒先居此与番贸易始建市廛即后来的大埔城。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在此设埔里社厅。
第二节经济的展广大移民挣脱了大6层累了两千年的制度的束缚来到行政控制粗疏的台湾面对广阔的从未开垦的沃土表现了极大的生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台湾二百年间的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出现了较之大6远为迅和活跃的展局面。
台湾的土地分为田、园两种“有陂圹贮水者为田旱种者为园”以田育稻以园植蔗。土地的计算单位是“甲”“每甲东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长一丈二尺五寸。计一甲约内地十一亩三分一厘零”1。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宣布郑氏的官私田园悉为民业其时在册的有田7534甲5分7厘、园1o919甲2分8厘合计18453甲8分6厘;乾隆九年(1744)在册的有田17874甲8分1厘园3831o甲1分5厘合计53184甲9分6厘;光绪二十四年(1898时在台湾沦陷后三年)的统计为水田(田)236212顷(2o88523甲4分)旱田(园)165627顷(1464429甲7分)合计4o1839顷(3552953甲1分)。如以康熙时期实际耕地面积为册载数字的二倍计算清代二百年间的耕地面积也增加了将近百倍。
台湾的稻种有土著居民一向种植的有荷兰引自海外的也有汉人从大6带来的。仅连横《台湾通史》所记载就有粳稻27个品种、糯稻15个品种。康熙之时“三县皆称沃壤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2。雍正九年(1731)“部定台湾征收正供之谷十六万九千二百六十六石余又运福、兴、漳、泉四府平粜之米十二万二百八十七石”。乾隆七年(1742)“兵米、眷米及拨运福、兴、漳、泉平粜之谷以及商船定例所带之米则通计不下八、九十万石”3成为福建兵民粮米的重要供给地堪称中国南部的一大谷仓。
台湾的主要水利工程是陂、圳。陂是水库圳是水渠“凡筑堤潴水灌田谓之陂或决山泉或导溪流远数十里近亦数里。不用筑堤疏凿溪泉引以灌田谓之圳远七、八里近亦三、四里。”4据《台湾通史》记载清代除了维修和使用荷兰、郑氏时期所开凿的15个陂以外还创修了8o陂、132圳。其中施琅私筑1陂知县宗永清、周钟瑄、曹瑾募民筑成4陂、二圳其余都是民间业户和佃户自行集资筹策、自行组织劳力修凿的。大致以横贯台湾中部的浊水溪为界其北以稻作居优势其南以蔗作居优势。康熙时期台南平原已是“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葱茏路欲迷”1的景象。台糖的产量早岁缺乏准确的记载。《裨海纪游》谓“台人植蔗为糖1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1《赋饷》。
2连横:《台湾通史》卷27《农业志》。
3连横:《台湾通史》卷27《农业志》。
1郁永河:《裨海纪游》。
岁产二、三十万”当是指担而言。《台海使槎录》谓台湾“三县每岁所出蔗糖约六十余万篓每篓一百七、八十斤”则年产在百万担以上。二说相去甚远似乎后者有些夸大前者较为接近事实。清朝后期蔗糖产量又有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同治九——十三年(187o—1874)全台年均产糖78万担;光绪元——十年(1875—1884)年均产糖95万担;光绪十一——二十年(1885—1894)年均产糖76万担。其中光绪二年(1876)、六年(188o)、九年(1883)、十年(1884)都过了一百万担分别为114万担、138万担、1oo万担和125万担。
台湾四面临海天然港湾环布。随着生产的日益展台湾的商业以及与祖国内地、日本、南洋、欧美各国的海上贸易也日益繁荣起来。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廷规定以安平为全台的唯一出口对渡厦门一切商船均须由此航线行驶因此康熙雍正乾隆之世安平乃为全台唯一的商业贸易中心。雍正三年(1725)台南出现了北郊、南郊、港郊三大商业集团北郊以苏万利为有二十余号营商;南郊以金永顺为有三十余号营商;港郊以李胜兴为有五十余号营商。他们“各拥巨资以操胜算南至南洋北及天津、牛庄、烟台、上海舳舻相望络绎于途皆以安平为往来之港”1。据计嘉庆元年(1796)安平有往来商船一千余艘。
随着北部地区的开日益增长着的北路之米如仍南运至安平由鹿耳门出洋已经越来越感到不便。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增开彰化县的鹿港与泉州府晋江县的蚶江口对渡五十五年(179o)又开淡水厅的八里岔与福州的五虎门对渡。于是鹿港和地处淡水河航运孔道的艋舺遂渐次兴盛成为新的两大通商贸易中心。
嘉庆道光时期鹿港已有泉、厦、南、布、染、油、糖等七郊“正对渡于蚶江、深沪、獭窟、崇武者曰泉郊;斜对渡于厦门者曰厦郊。间有糖船直透天津、上海等处者”。“鹿港大街街衢纵横长三里许泉、厦郊商居多。舟车辐辏百货充盈台自郡城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2八里岔开港而淡水河成为北路通航要冲。商船直航台北艋舺街艋舺乃盛极一时。“估客辏集以淡为台郡第一”“商人择地所宜雇船装贩近则福州、漳泉、厦门远则宁波、上海、乍浦、天津以及广东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赴福州、江浙者曰北郊;赴泉州者曰泉郊亦称顶郊;赴厦门者曰厦郊;——统称为三郊。”北郊之中“往天津、锦州、盖州的又称大北;上海、宁波又称小北。”3其后又有香港郊(一名南郊)与鹿郊成为五郊。淡水厅的艋舺与府治安平的彰化县的鹿港鼎足而三时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
1连横:《台湾通史》卷25《商务志》。
2李廷璧:《彰化县志》。
3陈培桂:《淡水厅志》。
咸丰八年(1858)《天津条约》开台湾府(安平)为通商口岸;咸丰十年(186o)《北京条约》增开淡水为口岸;同治二年(1863)又开打狗(今高雄)、鸡笼分别作为台湾府和淡水的附属口岸。此后外商云集台湾纷纷设立洋行通商贸易之权渐渐转入外人手中。原来台湾商人依据贸易地相同或贸易品相同而组织起来的商业行会性质的团体——郊也就很快解体。台湾的经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性质台湾的物产开始大量输往殖民者的故乡欧美、日本;同时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刺激下生产和流通又比在制度下有了更快的展度。这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莫过于糖、茶、樟脑等业。
台湾的糖业向来商品化程度很高。台湾开港以后砂糖贸易很快为外人所操纵输出额大增甘蔗的种植面积也迅扩大。同治二年(1863)以前台糖输出总额从未过3o万担;同治九至十三年(187o—1874)平均每年输出总额激增至66万担;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均输出达73万3千担。
台湾生长茶叶由来很久。但直到康熙后期仍然“不谙制茶之法”
1。嘉庆时福建人柯朝把二斗武夷茶籽从福建带到台北辗转传种这才开始了茶叶在台湾的人工培植。对外通商以后外商竞购粗茶茶业随之大盛。同治五年(1866)输出13万斤光绪六年(1875)输出416万斤光绪十九年(1893)达到1795万斤。茶叶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同治五年每担1o元(银元)光绪十三年(1874)每担34元光绪二十年(1894)每担44.74元。乌龙茶的主要买主是美国其次是欧洲。运往欧美的茶叶经常约占台茶输出总额的95%左右最少时也不低于8o%。
樟脑为台湾重要特产之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o—8o%。康熙时封禁番地私熬樟脑者洽罪。雍正三年(1725)清廷在台湾设厂修造战船南北二路各设军工料馆采伐樟木为船料许承办军工的匠私煎樟脑取利台湾的樟脑业自此兴起。咸丰五年(1855)香港美商布宾纳特至打狗经营樟脑的出口贸易引起世界对台湾樟脑的注意。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怡和、邓特两洋行也到台湾经营樟脑贸易并且很快取得了垄断地位。同治二年(1863)台湾道陈懋烈鉴于利权外溢宣布樟脑官营由官办脑馆统一向制脑业者收购而后转售给洋行。当时官府收购价格约每担6元卖给外商约每担16元而外商在香港的售价为每担18元这就引起了外商的很大不满以至同治七年(1868)英国出动兵舰占领安平用武力胁迫清廷于次年制定樟脑章程废止官营允许外商领照进入内地自由采购。这时外商不仅控制了樟脑的贸易而且通过借资金给台民由台民制造然后全部包购从而控制了整个樟脑业。樟脑的输出从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的年约7千担增至七至九年(1868—187o)的年约1万4千担。光1《诸罗县志》卷12《杂记·外纪》。
绪八年(1882)以后的数年中由于内山械斗严重樟木不能砍伐以致樟脑无出输出锐减光绪十一年(1885)输出仅为3担。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复行官营次年于台北设脑务总局又于各主要产地设置分局制出之脑悉归官局购价每担8两官局转售包商售价每担12两。当时揽办樟脑贸易的是台北德商公泰洋行配运至香港其价又在2o两以上光绪十六年(189o)在外商干涉下清政府再度废除官营当年输出8千担。十七、十八年(1891、1892)均为2万1千担十九年(1893)增至4万担二十年(1894)达到5万1千担。当时日新月异的化学工业对樟脑的需求激增欧美市场销用日巨脑价随之而涨。十六年(189o)每石3o元十八至二十年每担41—44元以上。外商运至香港已至每担7o元以上运至上海更达每担百元以上。
台湾开以来的富庶以及海上交通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成为东西方殖民主义者觊觎的目标。鸦片战争以后英、美、日、俄更加暴露出夺取台湾的野心。
第十章中俄关系第一节起源和冲突中俄两国关系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俄国向东方扩张和对中国的侵略。原来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自第一个沙皇伊凡四世起开始派商人、冒险家叶尔马克等人越过乌拉尔征服西伯利亚进而闯入中国的边疆。至十七世纪后期沙俄在西伯利亚已站稳脚跟并建立了数十个城寨其中有1632年在勒拿河上建成的雅库次克1654年在中国的尼布楚城址兴建了涅尔琴斯克在黑龙江咽喉所建的阿尔巴津即雅克萨城址1。
清朝兴起后所辖治的地区早在元朝已归入中国版图。经过明朝的都司卫所统治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以前对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滨海地区进行了征剿和招抚。皇太极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对黑龙江中上游及以远地区的经营。天聪八年(1634)次征伐黑龙江上游就向率兵的霸奇兰与萨穆什喀晓谕:此行之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攻略时应对他们说:“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1。这一年居住在精奇里江的达呼尔部领巴尔达齐率众归服皇太极把宗室之女嫁他成为显赫一时的额驸。崇德二年(1637)索伦部领博穆博果尔也向清朝进贡两年后叛清皇太极于崇德四年(1639)兵将其生擒攻取了叛军赖以集结的雅克萨、铎陈、阿撒津、多金、兀库尔等城2。崇德七年皇太极踌躇满志地宣称:“予缵承皇考太祖皇帝之业嗣位以来蒙天眷佑自东北海滨(鄂霍次克海)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其间使犬、使鹿之邦及产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厄鲁特部落以至斡难河源远迩诸国在在臣服。”3其实这也是故土重归一统。
中俄冲突随着沙俄的入侵而日益激烈。1643年波雅科夫率领沙俄侵略军到了精奇里江(结雅河)支流勃良塔河比皇太极统一这一地区晚来十年。波雅科夫等人从当地达呼尔人那里了解到达呼尔人是满族的一支和通古斯人有亲属关系这些人居住的地区早已从属满族王公和中国皇帝。中国官员经常到此巡视和征税而沙俄侵略者不顾所到之处人民的反抗和中国的领土主权仍然艰难地向内地入侵。正是这伙强盗在缺少粮食时屠杀当地居民以尸体充饥。1646年他们返回雅库次克向沙皇报告大肆宣扬黑龙江地区盛产谷物和貂皮等“力主占领阿穆尔(黑龙江)地区”4。
1[苏]普·李·雅科夫列娃:《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
1《清太宗实录》卷21页14。
2《清太宗实录》卷51页8—9。
3《清太宗实录》卷61页3。
4[苏]a·普罗霍罗夫:《关于苏中边界问题》第25页。
从中国边境少数民族的反抗到中俄两国政府间的正面冲突最典型的是哈巴罗夫的行径。西伯利亚富商哈巴罗夫带领自己出钱召募的一百五十人左右的队伍在雅库次克长官的支持下于1649年侵入到黑龙江窥探并向当地居民征税。可是恐惧哥萨克的居民逃之一空留下的少数人又极力反抗他们不得不撤回到雅库次克。但是沙皇见到他们呈交的皮毛与谷物却给了他们更大的支持和鼓励补充了供给与大炮。165o年夏这伙人再次侵入黑龙江突袭雅克萨以为扩大侵略的据点。哈巴罗夫一伙到处烧杀抢掠当地人民向清廷控诉俄国侵略者:“彻底破坏了我们的土地把庄稼割掉了把我们的妻子和孩子抢走了!”请求清政府给予保护。驻守宁古塔(今宁安)章京海色奉命出击派捕牲翼长希福等率领清军在顺治九年(1652)二月十五日同哈巴罗夫俄军激战于乌扎拉村。清军本来取得了很大胜利而在攻打俄军据点的关键时刻海色下令捉活的不要打死人结果敌人得到喘息之机反败为胜海色因此被处死希福革职。俄军听说清朝将派来重兵吓得狼狈而逃。后来沙皇因哈巴罗夫侵华有功封其为贵族过了二百年把他侵略据点的一个城堡又命名为哈巴罗夫斯克1。
1654年斯捷潘诺夫接替哈巴罗夫指挥沙俄侵略军继续窜犯黑龙江及深入至松花江流域之地。这时既有当地少数民族的反抗也有训练有素的清军作战。斯捷潘诺夫在呼玛河与黑龙江会流的地方建呼玛城负隅顽抗。清政府命令固山额真明安达理统率官兵对其征讨1655年从三月底到四月初连续动水6进攻击毙数十名俄军后以粮饷不继撤回。2侵略者劫掠不止1657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在松花江与牡丹江会流处包围了俄军经过交战打死和活捉二百七十多名匪徒当场击毙斯捷潘诺夫1。到166o年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者基本被肃清。
1参见[美]乔治·亚历山大·伦森:《俄国向东方的扩张》。又《清世祖实录》卷68页24。2《平定罗刹方略》卷1—2。
1《清世祖实录》卷119页4—5。
第二节早期俄使来华俄国使臣来华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据说伊凡四世曾派哥萨克头目彼特罗甫和雅鲁契甫来北京探察。明穆宗因其没有进贡方物不予接见。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有斐德林和曼多夫来华明神宗谕准通商并希望派遣使者2。迄今尚存明朝致俄国的两封国书3。
清代俄使最早来华的是巴伊科夫使团。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二十日使团在托博尔斯克接到沙皇训令和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训令要求他们了解中国人的信仰国家的财力、兵力对外战争城市贵重饰、宝石同中国人通商的可能性及到中国的道路等等情况。五月下旬出经过蒙古至顺治十三年三月十四日到达北京。其先遣之谢伊特库尔·阿勃林与之左路头一年到达北京之后已返回。一个俄国使团分成两伙。巴伊科夫因纠缠接待礼节及在京行为不端顺治帝没有接见当年九月即被打回去。阿勃林则不但受到顺治帝接见还得到了丰厚的赠礼4。
但是沙皇没有因巴伊科夫出使失败而受影响继续主动于1658年1o月派伊凡·佩菲利耶夫与阿勃林来华途经三载到北京。此次为沟通贸易而来以所带国书“语多不逊”虽然接受了国书和礼物但顺治帝没有接见也没有给沙皇带回清朝的国书。清朝最不满意的是“俄察罕汗两附贸易人至京奏书然不言边界事”1。
俄国极力追求贸易利益继续遣使。1668年派阿勃林来华这是此人第三次衔命携带毛皮、呢绒、红珊瑚珠、望远镜、自鸣钟等价值四千五百卢布的商品。1669年6月到达北京。康熙帝接见了他们给予的馈赠和他们自己购买的货物获四倍以上厚利2。
清朝的注意力是关心边境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特别是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俄国在东方的势力有所增强清朝忧虑很多:一是波兰逃犯切尔尼戈夫于1665年占据雅克萨被沙皇任为该城长官与占据尼布楚的总管阿尔申斯基互为犄角构成威胁;二是向贝加尔湖以南扩张1665年派瓦西列夫和洛夫佐夫强占了中国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所属的楚库柏兴即色椤格斯克;三是1667年索伦部领根特木尔率家属及部众叛逃为沙皇效劳影响边境安定。尤其是康熙帝对根特木尔叛逃极为愤怒特遣使至尼布楚追索其人还要求俄方派人到北京谈判。167o年尼布楚总管派部下伊格纳季·米洛瓦诺夫等人来华但奉沙皇密谕不谈根特木尔之事。康熙帝接见了来使2陈复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上册第16页。
3[俄]尼古拉·班蒂什—卡缅斯基:《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第2o页。4《清世祖实录》卷91页2o—21。
1《清史稿》卷153《邦交志一》。
2[苏]普·季·雅科夫列娃:《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
回程时派人护送到尼布楚带去致沙皇的信又提出归还逃人1。
继之来华的俄国高级使臣是外交事务衙门翻译官尼古拉·米列斯库·斯帕法里。1675年3月从莫斯科出带领一千五百人的代表团来华。沙皇给他的训令列出十余项任务主要是寻求扩大贸易。他们绕行西伯利亚经过伊尔库次克斯帕法里会见了根特木尔。再至尼布楚南下嫩江、齐齐哈尔1676年5月到北京。清朝对他们很重视想借此解决边境与逃人问题特命礼部侍郎马喇出迎但是这个代表团态度傲慢为礼仪细节争论不休。尽管如此康熙帝还是两次接见斯帕法里向他提出交还根特木尔而他诡称不知其人。不得已康熙通过他致书沙皇“令管束罗刹毋扰边陲”2。清朝坚持把逃人根特木尔送回才能与其谈贸易否则让俄国使臣不必再来3。
1陈复光:《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第18页。
2《清史稿》卷153《邦交志一》。
3《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册第41页。
第三节雅克萨之战雅克萨满语为河湾之意。中俄关系史上提到的雅克萨城位于黑龙江上游与讷穆尔河会流的弯曲之处。这里北逾外兴安岭可通雅库次克东向通黑龙江下游西向越石勒喀河近至尼布楚远达贝加尔湖以南的色楞格斯克南向一可通额尔古纳河一可通嫩江是四面八方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俄为争夺雅克萨而战有深刻的领土要求背景这座名城最早是中国所属达呼尔人的故乡“原非罗刹所有亦非两界隙地”1。1665年切尔尼戈夫强占之后一面假意谈判一面利用雅克萨深入侵略建立结雅斯克堡(1678)、西林穆宾斯克和多伦斯克堡(1679)、额尔古纳堡(1681)。康熙帝深刻指出沙俄侵略者“恃雅克萨城为巢穴于其四近耕种渔猎数扰索伦、赫其、斐雅喀、奇勒尔居民掠夺人口俾不得宁外”2。为使这种侵略合法和持久沙俄公然于168o年将尼布楚变为西伯利亚一个单独督军区三年以后又成立了雅克萨督军区加固其工事召募哥萨克为军设立农庄“耕田自给”3。
清朝决心以武力驱逐占据雅克萨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十三岁(1667)亲政时起就留心于此研究边疆的山川形胜。康熙二十年平定吴三桂叛乱以后内地大局稳定便派理藩院侍郎明爱等向占据雅克萨的俄官提出退还所侵多伦禅等地并调查雅克萨的俄军防务。翌年二月至五月康熙帝进行第二次东巡“巡视边疆远览形胜”直到宁古塔将军所在地大乌喇(今吉林永吉)泛舟松花江检阅驻军。秋天下令派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兵往达呼尔地区以捕鹿为名“径迫雅克萨城下勘其居址形势”回程则详视黑龙江城至额苏里舟行水路及派人往视额苏里通宁古塔的6路。郎谈等回京说俄军在雅克萨仅恃木城兵三千即可攻取康熙帝认为此议不妥又继续调兵、运粮、设驿站等尤为强调永戍黑龙江建城驻扎。否则“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无已边民不安”4。
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军打响了雅克萨之战。先是清朝领兵大将都统公彭春向盘踞雅克萨的俄军宣布“谕旨”提出:“今尔等若撤至雅库地方以雅库为界于该地捕貂纳税不入我界悉行送还我逃人我亦将尔属降人送回。”继而警告:“若执迷不悟仍行顽抗则大军进剿定将毁灭雅克萨城尽除尔众彼时追悔莫及矣。”1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彭春1何秋涛:《朔方备乘》卷8页4。
2《平定罗刹方略》卷1。
3《清圣祖实录》卷115页2o。
4《清圣祖实录》卷119页7—9。
1《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册第5o—51页。
致书俄军“罗刹恃巢穴坚固不肯迁归”。于是三千名清军于二十三日分水6两路夹营而立二十四日将神威大将军炮等火器移入前沿阵地。二十五日黎明各路清军起猛攻城中俄军一片混乱。俄军头目额里克舍·托尔布津被迫出城投降。清军将其所部官兵及妇女儿童六百余人从雅克萨遣返俄国把愿意留在中国的巴什里等并妻子及属于中国的逃人共百余人收回。这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胜利告终。康熙帝在出巡古北口途中闻讯不胜欣喜2。
清军将雅克萨城付之一炬然后撤到黑龙江城(瑷珲)。第二年俄军又在托尔布津率领下返回到雅克萨依旧址筑城并获得足够两年用的粮食。萨布素正在墨尔根(嫩江)筑城康熙帝命他停止筑城统领乌喇宁古塔兵驰赴黑龙江。二月十三日帝谕:“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行捕剿势必积粮固守图之不易。”3为了取得新的胜利康熙帝除让萨布素带去二千四百余官兵外又调熟悉地形的副都统郎谈、及班达尔善、马喇参赞军务。康熙要求郎谈如前晓谕俄军:“尔罗刹外国人贪利弃命扰我边疆今大兵复至当降如不降则尽诛之。”清军从黑龙江城出六月迫近雅克萨城采取“凿壕筑垒四面包围”的战略战术。城内八百余名俄军负隅顽抗屡次突围均被击退伤亡惨重布尔巴津本人也被击毙。经过五个月的包围俄军只有一百多人生存城旦夕可下。这时沙皇派尼基弗尔·文纽科夫和伊万·法沃罗夫星驰来华“乞撤雅克萨之围”还说明将有后使来谈判边界问题。康熙帝传令前线萨布素等撤围雅克萨之兵允许城内俄军任其出入。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解围而结束1。这次战争为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条件。
2《康熙起居注》第二册第1334页。《八旗通志初集·郎谈传》卷153。3《清圣祖实录》卷124页16。
1《清圣祖实录》卷127页24。
第四节中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以前清朝多次提出逃人、边界和贸易问题一并解决而俄国一直反应冷淡。文纽科夫率代表团来华后清朝内阁大学士明珠等与其交涉又提出解决边界等问题。他们虽故意回避却已表示等后使来解决。1686年1月3o日沙皇正式任命勃良斯克总督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俄国边界谈判全权大使尼布楚督军伊凡·叶夫斯塔菲耶维奇·弗拉索夫为副使并派随行军队一千九百三十八人。沙皇政府给戈洛文的训令提出谈判的最高要求是以黑龙江为界;其次以牛满河、精奇里江为界:最低也要以雅克萨为界。2月5日戈洛文从莫斯科出一度杳无音讯至第二年7月25日喀尔喀土谢图汗向康熙帝奏报俄使一行始到其境。
康熙二十七年3月3日清朝组成谈判代表团为的是领侍卫内大臣素额图、都统、公、国舅佟国纲成员有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及汉官张鹏翮、陈世安。传教士徐日升与张诚为译员。也调动了八旗前锋、护军、火器营兵等八百人随行。行前康熙表“上谕”先回顾沙俄入侵占地收纳逃人引起雅克萨之战;其次指出黑龙江之地扼要不可不尽取之逃人悉应向彼索还;最后表示鄂罗斯遵谕而行即可与之画定疆界否则不便与彼议和1。
清朝代表团遵旨于5月2日前往色楞格斯克就议行至喀尔喀遇到噶尔丹叛乱返回北京。经与俄方商议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为此清朝第二次组成谈判代表团成员为索额图、佟国纲、郎谈、班达尔善、萨布素、马喇、温达及译员徐日升、张诚等。索额图向康熙帝请示:“尼布潮、雅克萨既系我属所居地臣等请如前议以尼布潮为界。此内诸地皆归我朝。”康熙帝认为可以通融:“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继之为他们调配了二千五百多名官兵同往。清朝这个谈判代表团于康熙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抵达尼布楚俄使戈洛文因忙于镇压贝加尔湖以东蒙古人民的抗俄斗争拖延至七月初四日才到。
中俄代表团正式谈判是从七月初八日至二十四日(公历8月22日至9月7日)举行。十六天中双方代表坐在一起谈判只有前两天和最后一天其余都是会下个别商议。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由于俄方坚持维护其既得利益设置了一个个障碍有时几乎陷入破裂。先是会谈一开始戈洛文就指责清军侵犯了沙皇陛下的国界既而宣称贝加尔湖周围和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即为沙皇所领有。索额图通过追溯沙皇对华挑衅与入侵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无理指责说明黑龙江一带沙皇从未领有过贝加尔海这面所有土地都隶属于中国皇帝。如鄂嫩河、尼布楚皆为我蒙古喀尔喀茂明安等部居住之地雅克萨为我虞人(猎人)阿尔巴西等居住之地。这些土地上的居民一直1《清圣祖实录》卷135页14—16。
向中国政府纳税。经过这番交锋都感到只谈过去无济于事便转到划界标准上了。戈洛文先提出以黑龙江一直到海为界。索额图认为这把中国领土划了过去加以拒绝另提出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作为国界。戈洛文对此极力反对和诋毁。争来争去戈洛文仅表示愿把边界划到牛满河索额图就急于说出应以尼布楚为界让一大步。而对方仍不接受谈判陷入危机。为打破僵局戈洛文以放弃雅克萨为诱饵清朝谈判代表没有经验便以最大限度的让步提出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这一方案为俄方接受从而奠定了双方达成协议的基础。十五日俄方就此拟定了一个七点条约草案两天后清朝代表也抛出一个六点条约草案。两者虽大的方面一致差异仍存在。清朝代表提出“以格尔必齐河及该河河源之高山绵延向东至诺斯山为两国国界”俄方对诺斯山的存在和位置提出疑问不予承认;俄方同意拆毁雅克萨城却又要求在此地方不受干扰的进行渔猎等等又继续谈判和解决。终于在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一致同意签订第一个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各种文本不完全相同。按正式签字的拉丁文本主要部分有六条即: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源处为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墨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二、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
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若有一、二下贱之人或因捕猎或因盗窃擅自越界者立即械系遣送各该国境内官吏审知案情当即依法处罚。若十数人越境相聚或持械捕猎或杀人劫略并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既不以少数人民犯禁而备战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三、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四、现在俄民之在中国或华民之在俄国者悉听如旧。
五、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往来并许其贸易互市。
六、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清朝席谈判大使索额图在签约后很快就用满文给理藩院和康熙帝了咨文和题本报告了《尼布楚条约》的基本内容。所述和满文本条约原文大致相同而与俄文本出入多些。
总之《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的谈判基础上所订的第一个条约其内容基本上体现了两国政府规定的原则尤其是对俄国更有利不仅因此得以牢固占有西伯利亚而且获得了同中国通商的权利。当然由于划分了中俄东段国界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的主权在遏制沙俄侵略上也是有深远意义的。
第五节俄商来华与《布连斯奇条约》及《恰克图条约》自《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利用其所带来的和平时期大力展了对华商业贸易。那时经常有俄国商队来华每个商队有数十人到数百人不等。他们携带毛皮之类的货物到中国换取金、银、锦缎、棉布等获得巨大利益。1691年以普洛特尼科夫为的俄国商队来华售出货物总值七千五百六十二卢布带回去的中国货物总值达二万三千五百九十一卢布。后来莫洛多伊为的商队也以价值五千五百九十二卢布的货物换回了价值一万二千七百四十五卢布的中国货物1。
沙俄政府以对华商业贸易有利可图实行垄断制度派官方代表或地方官员组织商队。1698至1718年就有十个国家商队到过北京2。沙皇本人有时给商队下达训令还规定西伯利亚地方当局不得阻挠来华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以此鼓励和推动对华商业贸易并从中获取巨额利润。1697年俄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为二十四万卢布过俄国对中亚贸易的总值而所得利润竟高达百分之四十八。17o5至17o9年彼得·库狄雅柯夫率领的商队获利多至二十七万卢布。
但是清廷对与沙俄贸易并不感到兴趣:一是俄商带来的毛皮等货物清朝并不太缺乏和需要;二是俄商在华无礼和行为不端引起清朝不满;三是清朝更关心的是边界与逃人问题俄国不愿解决使清朝降低了与其贸易的主动精神。然而清朝多数时候不是根本断绝与俄国的商业贸易而是提出一些限制。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规定俄商来华贸易三年一次每次不得过二百人犯禁之物不准交易到京后住俄罗斯馆限八十日回国等等1。五十一年清理藩院致俄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咨文不准俄“商务专员”要求由他处理中俄两国商人之间的争端也不同意破例为其提供沿路食物、栈院等条件只准许其商队由二百人增至二百二十人在蒙古境内可走一条近路等2。后来俄国企图使来华商队增至四百人清朝也未批准。和俄国强烈追求商业利益形成明显对照清朝把维持商业关系作为解决边界、逃人及安全问题的一项辅助措施。
清朝的愿望在俄国方面也不是绝对没有反响。康熙三十二年(1693)伊兹勃兰德·义杰斯带着沙皇交给的扩大与中国贸易的使命来华由于回避谈判沙俄对中国西北和蒙古的侵略问题清朝也拒绝了他提出中国向俄国出口贸易等的要求这对俄国起了一定的触动作用1。后来康熙帝派遣内阁中书1[苏]卡希克:《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东西伯利亚的商业》。载《西伯利亚和远东历史问题论文集》。2[法]葛斯顿·加恩:《早期中俄关系史》第4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中译本。1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2《俄罗斯馆考》。
2原文见《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册第3o9—313页。1参见《早期中俄关系史》第42页。
图理琛等出使俄国进一步增强了俄国对清朝关切边界问题的理解。因为康熙帝先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继之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又反清他们都得到俄国的援助策妄甚至与俄国结盟允许沙俄在其境内开矿沙俄也向其提出领土要求清朝为孤立策妄特遣图理琛等至明末从准噶尔原居地迁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联络与策妄有深刻矛盾的该部领阿玉奇汗。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出五十四年三月返回图理琛不但见到了阿玉奇汗向他宣读了康熙帝的敕谕而且来回受到俄国地方官的殷勤款待也引起他们的警觉2。土尔扈特部终于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回归祖国。俄国拖延解决边界问题是认为这更有利。但是由于商业活动受阻又不能长久拖下去。1719年列夫·伊兹玛依洛夫被沙皇任为“特命大使”寻求组织对华商务关系清朝提出中俄两国在蒙古方面的边界从未确定过现在有必要确定这一边界同时要求由他派代表同清朝使节到西伯利亚总督处交还新近被诱逃到那里的蒙古居民七百余人。他只说把这些问题带回去向沙皇报告。1721年伊兹玛依洛夫的使命失败回国留下郎克作为商务代办继续谈判。七个月后因俄国迟迟不交还逃人商务关系中断他也回国了。继之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伯爵于1725年8月11日被叶卡捷琳娜任命为“特遣驻华全权大臣”来华谈判商务和边界问题。此时中俄两国都认为谈判边界问题时机已成熟除了俄国以此推动商业展外中国早就希望制止沙俄新的侵略和维护边境安定还有两国对准噶尔叛乱的各自想法也是一个因素即清朝想免除沙俄与叛乱分子结盟急于希望划定边界俄国想借清朝的急切愿望趁机为自己谋得更大利益。俄使代表团包括熟悉中国的郎克及地理、植物、数学等方面的专家、医生、教士、军官等人共有工作人员一百人护送兵士一千五百人。外交部给萨瓦的训令四十五条商务部给他训令及秘密条款二十条。总括为四点:一与中国缔结商约如中国坚持要先解决边界问题也应为了重要的商业利益而让步;二与中国划分边界应以他绘制的西伯利亚地图为依据俄国不能放弃贝加尔区、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以及尼布楚等地在东部《尼布楚条约》已划定额尔古纳河为边界在西部不能同意中国提出的让他们在额尔齐斯河上建筑一个城市此外还不应把矿区、特别有价值的土地和战略地点让给中国;三私逃者及非法逃离中国的人有的已经送回和正安排送回;四为传教士要求在北京的居住权利1。1625年1o月23日俄国代表团从彼得堡出经过一年的周转到达北京。在北京停留六个月清雍正帝派吏部尚书查弼纳、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和兵部侍郎图理琛等为代表与俄使进行了三十多次会谈就基本问题达成了协议。这就是第一阶段的谈判。